前言:
【我看Web2.0泡沫】這系列文章有榮幸受邀在21世紀經濟報導上面刊登,小弟也順勢改寫了整個系列。
因應報社的要求,在經過一段適當時間之後,我才可以重新發表在自己的Blog上。因為報紙礙於篇幅,多少得刪刪減減一些贅言,但對作者來說總是心疼了點。
所以特此po出更新版,只為留下一點較完整的足跡。
童話中有個吹笛人的故事,裡面的吹笛人只要拿出笛子,就可以迷惑一群小孩跟在屁股後面走。
這種行為,在台灣刑法裡面叫做:「和誘罪」!
也就是花言巧語,利用當事人的急迫、輕率、無經驗,騙到他參加自己的旅鼠大樂隊。
上回我們說到,那些喜歡敲邊鼓的評論家,每每扮演著吹笛人角色而不自知。
這些人就像華人各行各業都有祖師爺一樣,他們自然也是有史可考:
航海王、海賊王
先將時間軸線一口氣往前推到1604年:
一開始只是荷蘭六個城市的商人們,各自集資一部份創立的東印度公司,從事航海貿易。沒想到成就了一家有史以來權力最大的公司!這家公司權力大到可以擁有軍隊,要是遠方小島原住民不跟他們做生意,他們就發動軍隊攻擊,強奪豪取地搜刮看上眼的資源,更進一步逼迫原住民生產東西賣給他們(台灣就是當時的被犧牲小島之一)。這可是現今21世紀所有公司都沒有的競爭優勢呢!
這門生意有多好賺?
說出來大概可以羨煞現今所有台灣或美國上市公司眼紅到一個不行。
東印度公司成立八十年之後,公司淨值整整增加14.82倍,這還是扣除每年發給的大量紅利後的數字呢!(例如1612年發給的紅利就高達淨值的57.5%)。其帳面淨值足足走了100多年的大多頭,到1720年時,股價整整漲了12.6倍。
更不用提一天經常超過30%的漲跌幅,精明的投機家在此可以海撈多少了。
當然,若是你在阿姆斯特丹玩東印度公司的股票期貨,那更是驚人無比,請您自行放大倍數!
1688年出版的一本,堪稱以股市為專題的第一本書【亂中之亂】,作者即表示:「這家公司隨著時間越來越壯大。它比世界上任何一家知名企業都要傑出。它每年運抵無數新貨,創造無數財富…」(上述這一段,似乎在描述微軟、Google都曾經用過,不是嗎?)
這樣的成就,自然也養成人們對遙遠的海岸彼端充滿財富夢想,似乎只要把貨運回來,獲利前景就精彩可期。
當然一家成功的企業,就會有模仿者出現:1621年創立的西印度公司,打著跟東印度公司一樣的貿易旗幟,事實上卻是靠打劫裝滿貨物的西班牙船隊起家。
但,能賺錢,誰在乎它的獲利來源、獲利品質呢?
這兩家公司,在上百年的大航海泡沫破滅之後下場如何?
東印度公司股價直線下降,突然間人人排隊、搶購的股票變成:「人們四處哀求,買他股票的人就像是施捨了他、救了他一樣。所有人陷入空前未有的恐慌…」
西印度公司最後也跌到發行價格的3%…
黃金的1920年代
1920年,紐約正一步步取代倫敦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在1918年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各國幾乎都在面對通貨膨脹與經濟蕭條之苦,只有美國,榮登「那充滿無窮可能性的彼國」。
新的工業量產方法不斷被提出,工業產品價格異常便宜,經濟大好之下社會上也洋溢著一片樂觀。連文化界也迭有新奇事物不斷被提出。
「消費性貸款」的發明,大大擴大社會中下階層消費力,使得繁榮更上一層樓。
法國總理表示:「在全球大團結氣氛下,任何困難都能輕易被克服…」;美國總統Hoover競選時說:「窮人將在美國徹底消失…」
從1924年到1929年,美國鋼鐵產量年平均增加8%;同時其美國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也增加近25%….
投機股票氣氛濃厚,社會上到處充斥白手起家,投機致富的傳奇:一名擦鞋匠僅靠手中500美金,翻倍至5萬美金股票;Jesse Livemore更是從無到有地變成IBM、Philip Morris的超級大股東(雖然只有短暫)。
股市聞人Bernard Baruch描述當時的股票市場氣氛:「大部分的投資人都不認為他們其實是在賭博;他們都堅信自己手上握著的是非常穩當的投資標的。」
各式各樣的基金也雨後春筍,打著專家為你投資選股的名號,其實從事集資操控股價的真實勾當。更卑鄙者,創造大量無意義交易,只是因為基金經理人想要賺點手續費折讓。
經濟學家Fisher甚至大膽預言:「今後股市都將維持在高檔!」
同時華爾街已經多頭一路衝到1927年之際,美國聯邦儲備銀行還將貼現率從4%降至3.5%,更進一步在市場上買進大量債券,利率往下續探,股市受此激勵豈能不繼續漲?
至於原物料過剩、美國農民收入銳減20%、政府用短期公債支應公共建設…等問題,又有誰在乎?
時間來到著名的1929年10月24日美東時間早上10點。
短短7天之內,美國許多重要的工業股票例如GE、杜邦公司股價瞬間下殺30%!
道瓊工業指數3年內從386點一路狂瀉到50點,跌幅整整87%!任誰在1932年時,怎樣也想不起來幾年前美國才走完9年漲幅500%的大多頭市場。
嗣後美國足足又花了1/4個世紀,指數才重新站上1929年的386點…
.com美夢放水流
繼續往前走,走到離我們最近的.com熱潮
【無摩擦經濟(frictionless e-commerce)】大行其道,評論家宣稱Web公司繞過傳統中間商,電子商務將迅速替代所有的傳統商場。(咦?郵購不已經是這樣了嗎?也沒有替代所有商家啊?喔,新經濟嘛,誰管這問題。)
像是《The Industry Standard》雜誌某專欄作家也大力推崇資訊經濟將為電子零售業帶來一場革命。(不過這本雜誌自己也倒閉於泡沫中)
網路天后瑪麗.米克(Mary Meeker):「我認為亞馬遜書店並不只是賣書,他賣的是『位元(bitsz」的一番蠢話,當時似乎能找到實際數字支撐那美妙前景。
一家製造牙刷的工廠,在公司名稱上多家了【.com】,股價馬上翻揚三倍。有更多公司甚至連實際營運都不需要,只要有計畫書和空中樓閣的美夢,就能股票上市換鈔票。
在這場風暴中,人們關心的是“品牌“、“網頁瀏覽率“、“營業額“…,從來沒人想去看看獲利品質如何。就像沒有人在乎西印度公司船上的貨根本不是貿易來的一樣。
市場對股票的需求渴望甚至大到對新上市股票也不放過,不管新公司的價值評估是否合理?不管獲利是否真實?甚至沒有獲利也無所謂,只要它是一家網路新上市公司,股票就有銀行願意承銷,就有呆頭鵝願意購買。
知道實情的人會發現,其實股價是在一號基金經理人轉賣給二號經理人,再由二號賣回一號中逐漸被墊高攀升。這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忽然間,微軟的Bill Gates開始賣出自家微軟股票、EM.TV的Haffner也悄悄拋售、Ixos軟體創辦人賣光手頭所有股票。
2000年4月9開始,一週內Nasdaq下跌1125點,跌幅足足25%,之後還有更慘澹的發展,真正落底之時,指數已經跌掉了70%。
相信現在很多人還沒從這場震撼中復原呢!
社群社群~我愛你!
2004年,Tim O’Reilly喊出Web2.0概念:認為使用者為大,網站內容由使用者自行分享,網站只提供平台。
被稱為趨勢大師的詹宏志說:「網路的本質在於『連結性』(connectivity),Web 2.0其實是將這項以往未被充份展現的特性,加以『發揮到極致』。也就是說,透過Web 2.0的幾項關鍵技術(AJAX、Blog),原本早已潛藏於光纖管束中的連結能力,自此被徹底的解放,進而逐步造成了較以往更為劇烈的權力翻轉現象,所有網民在一夕之間都成為網路的中心,所有的服務,都圍繞著『個人化』與『分享』兩個動作打轉。」;「進入Web 2.0,又把所有的網路業者打回web 1.0時的原型,業者得再重新摸索新的獲利模式。」
多數論述,都跟社群脫離不了關係。似乎只要掌握了社群,就掌握了商機。
只是這些人始終沒弄清楚社群為何重要,也講不清楚要如何從社群身上獲利?(這點您可以參考小弟「從Google獲利模式笑看長尾理論」一文)
詹弘志又說:「沒有人明確知道獲利模式是什麼,但在前一波的發展中,大家都學習到,擁有愈多使用者經驗,有人、有流量,就有機會找到商機…」
但有流量有人,要怎麼找到商機?沒說。這樣的論調,與「雞站在糞便上啼叫,則天氣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有何不同呢?
如果流量真能解釋商機,那為何流量只有第三名的Google,獲利能力遠超過前兩名的Yahoo、MSN?(Google 2006年前三季稅前淨利20億美元,Yahoo僅有4億8千萬美元)
回頭看看PC Home這入口網站近年表現,擺盪在些許獲利與賠錢之間,他們的董事長詹弘志大師果如其言,還找不到獲利模式…(2006年前三季稅後淨損1億5千萬新台幣,每股虧損2.73元)
人人皆曰:一場革命將發生,誰跟不上這趨勢,誰就落伍失去競爭力…
但這台灣顯赫的趨勢大師,又如何?
現在鑼鼓乍響戲才要開演,還有很多蠢話都會陸續出來,我們可以繼續觀賞。
不過就如Tim O’Reilly自己說的:「很多公司正在將這個詞加到他們的行銷炒作中,但卻沒有真正理解其含義…」
各位看看現今多少入口網站或產品,不多加個【Web2.0】元素來添增賣相?
這點跟過去公司名字加個.com、加個鐵路、加個航運…等,又有什麼兩樣?
台灣無名小站站長林弘全:「去年,介紹無名小站時,還要解釋無名小站可以上傳許多個人相片與別人分享,也是台灣最大的部落格網站;今年,當大家介紹無名小站時,只消講『這是一個web 2.0 的網站』,對方就懂了。」;「web 2.0在台灣市場是被低估的。」
只是…
對方真懂了嗎?
本篇我並沒有太多論述,僅僅列出歷史上幾個投機潮。不過也只有幾個。
像是南海投機、鬱金香投機、歐美鐵路瘋、淘金瘋、日本泡沫經濟、東南亞金融風暴…都未有描述。
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查詢相關資料,應該可以像我一樣意外地發現只要是泡沫,不管大小,其形成、來源、發展與結束,都如此地相近。
美國有一句俗語:「What wise men do in the beginning, fools do in the end.」似乎任何一個趨勢在發軔之初均為多數人所不察,但一旦為人所知,很快地就會引來一群又一群投機炒作份子,只是這些投機者最後也都會死在自己手上。
這就像一場沒有門禁的雞尾酒會,大家在其中越來越自得其樂、歡騰進而放浪形駭;比較清醒的知道午夜12點一到,馬車會變回南瓜、英俊的侍者將變回老鼠,偏偏每個人都以為自己能在時限之前離開會場。可卻無人發現這個宴會牆上是沒有時鐘的。還有一群人不知是心懷鬼胎或天真爛漫,鼓起三寸不爛之舌不斷地誇述等一下還會有更棒的節目、更鮮的美食,目的只為了吸引更多人進來或讓更多人留下當墊背。
令人莞爾地,講過的鬼話竟然能一再反覆出現;崇拜一夕成名、一朝富貴的吹捧也始終不墜。不得不讓人懷疑人性在歷史裡究竟進步了多少?
英國詩人拜侖那句:「我一朝醒來,便已揚名立萬。」,底下竟是多少後代子孫貪得無厭地在追求呀!
當然Web2.0目前是遠遠比不上過去這些泡沫。以成熟度來說,即使Web2.0最後能演變成投機泡沫,那目前也僅只是發軔階段而已;而以規模來看,Web2.0更可能無足輕重到即便破滅,也船過水無痕般地被人遺忘,遠不如上述所舉的這些前輩們震撼。
或許有不少讀者認為筆者是大驚小怪或否認趨勢。有趣的是,歷史上所有投機風潮中提出警告反省的人,往往在當時多被視為無知者。
詳讀這些投機史,小弟得到的心得並非否定投機熱潮,相對地反而是大力肯定!
「我們需要投機,才能提供足夠的資金讓新科技、新產業發展。」
少了投資的愚金,鐵路、汽車、網路、光纖、航太科技、核能技術、生化科技、太陽能發電…等讓人類生活更美好的技術就不會出現了。
只是本系列文章始終站在一個投資者的角度;既然立場如此,我就必須提出警語。
Web2.0概念下有很多疑問與論述,比起過去的泡沫更說服不了人。這點我在第三篇文章已經講過。
而獲利模式與品質不明、花言巧語大過實質,卻和過去的泡沫公司異曲同工。
身為投資人,這些不和諧的走音,可得費心注意!
記住面對投機風潮,巴菲特的態度始終如一:「Meanwhile, if anyone starts explaining to you what is going on in the truly-manic portions of this “enchanted” market, you might remember still another line of song: “Fools give you reasons, wise men never try.” 」
下一次,我將回顧這系列文章,做個總結,劃下句點。
本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