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看Web2.0泡沫】這系列文章有榮幸受邀在21世紀經濟報導上面刊登,小弟也順勢改寫了整個系列。
因應報社的要求,在經過一段適當時間之後,我才可以重新發表在自己的Blog上。因為報紙礙於篇幅,多少得刪刪減減一些贅言,但對作者來說總是心疼了點。
所以特此po出更新版,只為留下一點較完整的足跡。
終於到了本系列的最後。
先感謝一路看下來的讀者,要閱讀如此多文字確實辛苦。特別是許多應該要講解的背景知識都礙於篇幅或時間而省略掉,寫出來的只有素材的1/3不到。因此如果有交代不清的地方,請多見諒。
這一篇,我將總歸納前面所有的文章,理出一個較清楚的結論供大家參考。
整個Web2.0多數論述只是老調重彈。媒體、網路上諸多報導、分析、評論與鼓吹的人,一來論理基礎薄弱, 我在第三篇、第四篇均已經詳述。
二來即便鼓吹者本身就是網路公司或投入Web2.0相關投資公司的經理人,其實往往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在幹些什麼!
而現實是什麼?現實是大部分宣稱自己是Web2.0模式的公司,其實看來似乎獲利都不佳;現實是歷史上凡是宣稱自己是新經濟的公司,最後還是得回到傳統實質經濟獲利角度來評分;現實是不願面對現實的人,結局不是gone with the wind就是淪為騙子、小丑。
Google買下YouTube,眾論一片盛讚。但認真想想,今天假如沒有人買下YouTube,那它又能撐多久?再好的產品,都無法在長期未有獲利的情形下支撐太久的;除非,背後有完全不理智的資金願意當冤大頭。在如此的反詰之下,我們究竟是依何種理由,繼續堅持它是成功的?
我很想聽聽肯定論者的說法,特別是針對此反詰的回答。
回頭看1998年成立的Boo.com,透過虛擬助理Miss Boo販賣流行服飾,背後金主有Benetton家族、Louis Vuitton總裁、中東石油商…。花費了1億多美金後結果宣告破產,卻連一件衣服也沒賣出去。
或許有人指出,台灣很成功的無名小站,不是已經宣稱獲利?
無名的財務報表我無法取得,但是就他們自己對外宣稱:「他(無名小站高層)強調,太多網友抱怨無名小站的頻寬不夠;無名小站從去年底有獲利,但這些獲利都用於投資頻寬和機器設備,因為這是無名小站目前最大的問題,也是最基礎的問題,對於從事服務的網站,網友的滿意是最高宗旨,這是首要解決的問題,因此至今沒有任何盈餘分配予股東。 」
就知道這家公司盈餘再投資比例相當高,也就是真正經濟上(非會計帳目上)的盈餘其實很少,甚至小於零。更別提他們實質能賺到的自由現金流有多少。再加上【法律簡評:公平會有條件通過Yahoo與無名小站合併案】一文中,我們也發現實際上無名的廣告營收市占率只有1%多,跟它在Web2.0潮流下台灣網路人士所吹捧的名聲根本不成比例!
反倒是活在Web1.0時代的Yahoo奇摩,有57%的廣告營收市占率。
因此,在沒有更新的商業模式下,無名如何於熱潮退後,繼續獲利?我抱持懷疑。
當然,如果你相信那些會計帳目上的盈餘,而不願意去檢驗盈餘品質和經濟實質獲利,那這部份就沒什麼好談的了。
隨著全球多抱持緩和通膨為目標的經濟與貨幣政策後,未來資金浮濫情況將會越來越嚴重。換句話說,不良投資案籌資將比過去更容易。如此看來,我們對於任何一個上市案或併購案,想要沙中淘金的機率將更低。這點在美國、歐洲、日本、台灣,乃至於中國大陸,未來均會繼續存在這樣的資金氾濫問題。
面對資金氾濫下容易出現的話題炒作,我們得謹記:媒體炒作是一回事,但企業的真實價值可要火煉過才知道!
我以為投資人面對這樣的大環境,必須學會兩件事情:
1.看清你所處環境的趨勢
雖然我之前文章提到,個別創新基本上都是隨機不可預測。但潛藏在背後的趨勢的方向卻是可以觀察出來的。
因此如果可以切到趨勢核心,看出方向。雖然我們不知道下個新東西會是什麼,但是我們可以猜出它是否在落在趨勢內以及成功機率能有多少。
只是如此僅可就已經初具規模的發展作推測(是推測,不是預言!),真正全然開創新局面的創新我以為仍是無法預測的。
不過這裡我們要僅記Kostolany奉勸經濟學家的話:「要學好開車,不能眼睛老是在引擎蓋上;得抬起頭,看著遠方三百公尺!」
Web2.0底下許多論述都試圖去闡述網路產業的趨勢,可惜大部分都圍繞在技術面、現象面作【觀察性的描述】。沒有人有足夠的宏觀與洞見,直剖問題核心。這些追逐新技術、新產品的說法,跟有線電視上唬人的投顧老師、分析師有何兩樣?
每次我見到就覺得和之前我看到呂宗耀在電視上慷慨激昂地說:「iPod的競爭力就在它的轉盤!」一樣可笑。
在過去古希臘時代,這種看似滔滔雄辯、自成一格的言論,叫做詭辯家;在中國戰國時期,叫「名家」。這種論調的特點就是基於一些昧於事實的假設,大放厥辭,同時謹守某種程度的邏輯,以致於一時間難以識破。對此,筆者強烈建議各位多少涉獵西方哲學辯證,對自己一定有極大的幫助。
另外我曾提到創新的幾個來源,以及推廣創新的14個環境因素,此乃綜觀人類數十萬年歷史發展,以及全球文明擴散與衰敗的結論。尤其是14項推廣環境因素,將決定一個創新有無可能存在,以及能推到多廣!
放到網路趨勢觀察上,同樣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舉例來說,全世界有30個國家人民平均壽命並不超過50歲,在如此短的預期壽命之下,要在網路上作純知識性、抽象性創新的可能性就相當低,因此我們在考慮網路創新產業時可以將這些平均壽命太短的國家排除。
因此,非洲從1993年到2003年的平均年齡不增反減,便可猜想物質環境出了很大的問題,難以適合網路產業創新。
再來就是在美洲、大洋洲、亞洲、歐洲這些國家中,網路重度使用者佔人口結構裡有多少比例?位階在哪裡?
如果還多侷限於40歲以下的人口,消費力可能不如40歲以上階層。
也就是說,網路行銷面對的族群,假如原本消費力就有限,要在網路上打超高貴精品牌也就不太可能。反過來,即便消費力較強的族群也上網,對他們來說,透過網路平台銷售的精品,其「稀有性」是不是反被扣分?
感覺會不會像「拿掉mark放在99元大賣場的Prada」?
相對地,同樣此年齡層裡,四大洲各國文化、民族性和語言也不一,過去我反覆強調的資訊交易成本觀念下,這個障礙會是最昂貴的成本;口稱想要外銷網路服務的那些人,是否有想過該如何突破這層屏障?
一個網站不是通通翻譯成英文,就國際化可以外銷了!
另一方面,工資與創新的經濟關係重要性,更是牽涉到「為何企業、政府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熱情擁抱電腦資訊?」。這方面請問網路趨勢大師們,網路創業旗手們,可曾想過?
前言:
【我看Web2.0泡沫】這系列文章有榮幸受邀在21世紀經濟報導上面刊登,小弟也順勢改寫了整個系列。
因應報社的要求,在經過一段適當時間之後,我才可以重新發表在自己的Blog上。因為報紙礙於篇幅,多少得刪刪減減一些贅言,但對作者來說總是心疼了點。
所以特此po出更新版,只為留下一點較完整的足跡。
上一篇我們提到工資與創新的經濟關係,在企業、政府是否願意接納創新一事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在展開論述之前我先定義,文中的工資並非僅限於受雇人員所拿到的薪資,還包含企業為雇用該人員,所需要付出的隱性費用!
普遍有這種說法:「企業雇一名員工,通常付出的成本是該名員工薪資的三倍以上!」
有了這層了解之後,我們正式進入今天主題:
當一個國家或產業的平均工資偏低,人力資源取得輕易時,要在這樣的環境中創新的可能性就很低。
因為大部分的新發明,在發明之初其實產品功效遠遠不如直接使用人力或獸力。 例如蒸汽機發明之初,所生之力量尚不如幾匹馬或幾頭牛。能激勵資本家繼續投資、採用新發明的重大誘因,即存在於過高的工資或其他隱性成本上。
這就是為什麼歐洲能誕生工業革命,但中國卻不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為歐洲在黑死病肆虐後,人口銳減。許多過去的工作,被迫由更少人來完成,經濟學上即人力供給大幅減少。不景氣之下工資成本卻上漲,業主或莊主從此有了誘因採用機器來替代人力。
我們從文獻中關於早期英國工人懶散、難以管理,稍加施壓就群體轉到其他雇主下做事的描述即可知當時業主面臨的艱困環境,使其不得不接受創新來維持生產力。
但中國歷史上很少出現像歐洲黑死病後那樣的人口頓失2/3的短缺和隨後工資飛漲的情形;在中國,許多事情都可以直接用大量人力來完成,其結果反而形成一不利創新發展。
回過頭來看網路產業:
現今不管是北美、亞洲或歐洲,這些大陸的多數國家都有著前所未見的和平基調與經濟發展共識。要再發生如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可以說微乎其微。
搭配前面敘述過的溫和通膨經濟與寬鬆貨幣政策,正常情形下未來工資逐漸上漲將是可以預期的。但隨著經濟發展過程,需要處理的資料量也會爆炸性成長,因此有效率地處理資訊的將會更會越來越重要之課題。
單看美國境內,從二次世界結束後的發展就可得知。其工資成本與需處理之資訊量從1950到現在均快速飛漲,因此許多企業在產、銷、人、發、財等各層面,均導入各式各樣的資訊處理系統或自動化系統來輔助。
同時,這些系統對提高生產效率的貢獻,卻也讓美國擁有超越世界上多數國家的競爭力,並可以將資源投往更高層次的領域,例如研發或內容產業。
用傳統人力來處理資訊的日子在多數國家都將如昨日黃花、東逝流水。
Google曾放出的一幅【Google機密搜尋技術圖】,圖中有百萬隻鴿子,負責監視一大堆電腦來處理每一筆搜尋請求的景況,也將不可能出現。別笑,人類第一張三角函數速查表就是花了數十年光陰,上千位數學家與數學系學生,接力賽的方式完成的。跟這群百萬鴿子,豈不異曲同工?
如此看來,透過機器與程式處理各式資訊的需求,將會大過可用人力資源的投入。因此整個資訊乃至於網路產業均有前景,值得投資人或有意創業之人注意壓寶!
看好網路產業可以,但可不能像某些人隨便抓個「信仰」、「熱情」等名詞出來闡釋就可以含混過關。
到此小結之,我們不難發現從整體觀之,網路發展本身也只是資訊處理高效率化趨勢的子趨勢而已。也可以說,整個資訊產業的種種發明是降低人類資訊交易成本的一個工具。
過去Apple創辦人Steve Jobs曾經說電腦就像是人類大腦的自行車,雖然可以幫我們省力加快速度,但跟物理上我們已經發明的汽車、火車、飛機、太空梭…等比起來,電腦,甚至網路,也都不過還在「人力」階段,並不能完全省力。就此看來,我們為大腦發明的工具,其實還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那麼,僅僅是人機界面、資訊流多樣化的Web2.0,自然只是子趨勢下的一個小小分流而已!
換句話說,這麼小的一個東西,連要像.com一樣成為大泡沫的本錢都挺缺乏地。媒體與小丑們的炒作,可見實在是沒啥東西好炒之下,純為吸引鎂光燈的鬧劇罷了。
以上是由外在環境往內看網路產業的發展可能。
真要投資網路,還要有由內向外的洞察。要看出商機,找到獲利之道,還得具備這點。礙於篇幅與主題,我就不談了。
我承認許多創新創新者本身並沒有想太多,只是單純想試試看。而正是這樣的心態,才會造成多數創業都在5年內失敗的結局。例如台灣經濟部的數據,92年設立的新創中小企業數有11.2萬家,倒閉掉的卻也高達8萬多,且平均存活只有13年。
鼓譟的小丑們好像很少跟他的信徒們提醒這個統計數據。
我過去也反覆強調,創業的成功因子不是在產品或商機,而是在「人」!曾聽過一位風險投資家說:「我做投資評估主要在相人,人對了,創業一定會成功。你看,幾乎所有成功的創業故事,都可以看到創業者個人性格特徵的深刻影響。但符合上述創業條件的人才,真如鳳毛麟角般難尋。」
要是真的人人看到商機都能成功創業,那這位venture capitalist 也就不會有這種感嘆啦!
真正的成功的創業者或投資人,都嚴守巴菲特法則:
* 第一守則:避免損失
* 第二守則:牢記第一點
要避免損失,你得作好功課。
尤其有心理學研究指出,成功創辦企業人士,或許不如媒體塑造、大眾想像中的冒險犯難;相反地,他們很小心翼翼注重避免損失、減低風險。
所以不要在被商學院那套錯誤的conventional wisdom給欺騙啦!
2.清楚你的投資標的品質
關於這問題,我想沒有人可以講得比Buffett更好:
「早在公元前600年,伊索寓言已經揭露了歷久彌新的投資觀念:『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要進一步詮釋這項原則,必須再回答三個問題:你如何確定樹叢裡有鳥?何時會出現?數量能有多少?
如果這些問題都很不確定,那最好繼續握緊你手中的鳥!去年我們對這種失序狀態大加批評,因為這實在太不合理了!……當投資人被問及自己預期未來十年內的年平均投資報酬率有多少時,答案平均是19%,這很明顯是不當的預期。整個美國樹叢來說,到2009年也藏不了這麼多鳥!」
我們看看現今那些幻想自己能一夕致富的說法,以及酸溜溜地PayPal創辦人之一,Reid Hoffman,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對YouTube賣價遠高過PayPal的 一番忌妒,不正是幻想樹叢中有更多鳥兒的貪婪忌妒表現嗎?
想想,不管你是創投、一般投資人亦或親自下海創業,整個Web2.0小小泡沫中,藏有這麼多利潤鳥兒來充實您的投資標的品質嗎?
筆者始終相信:「大量閱讀、獨立思考和反覆自省,將可以幫助你每次分析與壓寶越來越進步與準確。」這也是我對認真讀完全系列文章的朋友們最懇切的贈言。
最後我還是以Buffett一番話,為整個系列文章作結:
This surreal scene was accompanied by much loose talk about “value creation.” We readily acknowledge that there has been a huge amount of true value created in the past decade by new or young businesses, and that there is much more to come. But value is destroyed, not created, by any business that loses money over its lifetime, no matter how high its interim valuation may get.
(原文翻譯)伴隨著這種不切實際的景況的另一種荒唐說法叫做「價值創造」。我們承認過去數十年來,許多新興事業的確為這個世界創造出許多價值,而且未來還會繼續發生。
但我們打死都不相信,那些終其一生不賺錢,甚至是虧錢的企業能夠創造出什麼價值,他們根本是摧毀價值,不管既存時間裡他們的市值曾經飆到多高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