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篇是舊文章,後來改寫刊載於【21世紀經濟報導】。不過改寫後總共5600多字的長文為符合報紙專欄篇幅被刪成2000字,實在是心疼。因此重新刊載上來。
2007年2月28日, NewYork Times大喇喇地刊出「中國股市重挫」的標題,隨後歐洲股市、美國股市、日本股市⋯隨之下挫的消息。
香港恆生指數有1.76%的跌幅、美國Dow Jones有3.29%的下修、法國CAC指數下跌3.02%、德國DAX指數下挫2.96%、英國金融時報指數下跌2.31%,當然最猛的非屬明星中國,上海A股與深圳A股都足足下跌超過8.5%!
當然,根據慣例,總是有了行情才有新聞;各式各樣試圖解釋暴跌的消息喧囂塵上,連NYT都報導了中國市場一個關於資本利得可能要課稅進而引發恐慌的謠言(這是否會讓台灣股民想起歷時19天的「郭媽殺人事件(註)」?)。甚至一星期過去後,還有人點出全球股市重挫可能與日本利息節節相關。
就經驗來看,所有的暴漲行情都會有個暴跌來收尾;所有的大多頭行情也是在股災後的廢墟裡重生。
小弟曾在過去的文章警告:「中國股市經過2006整整一年的不理性狂飄,就算此時出現暴跌下修,我們不應感到任何意外」。事實上我們單看2005年初到2006年末,韓國股市已有55%漲幅、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33%、日經指數也漲了54%、倫敦FT指數漲20%、美國Dow Jones13.6%、S&P500有15%的漲幅。再把時間拉更長,2002年初到2006年底,S&P 500其實已經整整漲了75%。
換句話說,全球股市在2000年股災後,普遍都經歷了長達近5年的牛市。
我還點出「中國股市出現民眾排隊買股票證券現象,是絕對不正常的!」的隱憂,以及「中國股市無論規模、制度都還相當不成熟,恐慌性下殺時非常可能出現門太窄的問題!就像戲院失火,人人都想往那個窄窄的旋轉門奪門而出逃難時,結果反而大家都被燒死,只有少數人能真的全身而退」的另一層憂慮。
雖然目前看來似乎可能今年2月底的下挫只是天邊一朵小烏雲,尚稱不上股災。不過既然股市過熱的隱憂存在,且繼續添增整體股市風險的兇手—挺升的股價,也並未消失,我們得來談談未來若發生全球股市暴跌或大幅下修,雨後那上帝允諾的彩虹在哪。以及此次股市震撼背後所代表的全球經濟環境的轉變。
一.美國不再是全球經濟唯一的火車頭
這兩年中國需求火熱,金磚四國與其他新興市場表現不凡,帶起全球景氣。即便美國國內需求成長率從2004年的4.4%下跌到1.9%,但世界景氣似乎不受影響。日本繼續4.8%的GDP成長率、歐洲也力挺3.6%GDP成長率。自然更別提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表現了!
由此看來,全球經濟不再像過去一樣,那麼依賴美國人夠不夠敗家揮霍這個因子。
相對地,美國也在這波此消彼漲中商品出口值足足成長15%,進口成長率減緩到4%,尤其對中國貿易逆差部份似乎亦有紓解。這對美國經濟來說,也算好事一件。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全球性股市重挫非由美國、日本帶頭,而是中國。國外不少媒體也擔憂起這樣的泡沫破裂會不會影響中國的火熱需求,進而影響到全球經濟。由此看來,不管是經濟實質面或心理層面,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地位都已經有相當的重要性。
但這是否就意味著未來經濟火車頭將改由中國領航?
很抱歉,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二.中國那「言過其實」的影響力
還記得80年代,日本鼎盛時期嗎?
日本模式橫掃全球,戴明在日本推行的管理理論重新紅回美國。大家似乎都認定日本的經濟真如他們的國旗,將永不落日。偏偏在此時此刻,日本股災加經濟泡沫化,頓時暗了半邊天,進入長達10年的日蝕。
當時日本買下美國地標性建築物,甚至曾有統計認為東京地價總和足以買下整個美國國土!
這樣的影響力,我認為,就是「言過其實」。簡單說,這是媒體被經濟泡沫遮蔽了理性與眼睛,所弄出來的胡言亂語。
二次大戰後日本經濟的茁壯與進步,當然為日本累積了驚人的資本、技術、消費力和許多無形資產,這些在國際上都會是該國影響力來源。不過從拉長時間軸的總體經濟來看,國家的經濟影響力其實是會隨著泡沫資金的多寡,而出現高估或低估的現象!
這點跟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場的股價無法反映真實價值是一樣的。人們感覺到的,跟理性思考下的真實競爭力,總會有落差,不是太高,就是太低。
對照到中國也是同理可證。
隨著全球超過一半的水泥灌注在中國大陸土地上、全球大量鋼鐵為中國所用、中國石油使用量將超越美國⋯等等消息漫天飛舞時,全世界,包含中國自己,都很容易迷失在「錢太多、機會太多」的歡騰情緒中,進而高估了中國在現階段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台灣在1970~1980年代曾經走過這樣的日子,暴發戶的經濟成長甚至讓當時流傳一句「台灣錢,淹腳目」的俗語。意思即指:台灣錢多到可以把全台灣人的腳都淹沒。
現在中國也正處於這樣的階段,這是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歷程必經。而如此樂觀的國內情緒,自然也會影響到外國人,使得讓更多的國外資金湧進中國;同時企業主也會想辦法創造更多的投資在同一個地方。
但需求與供給都不可能永無止盡的成長,隨著貪念越來越高,鋌而走險的高風險投資也就隨處可見,銀行的企業貸款、券商的融資貸款與股東的投資,收回可能性也會大幅降低。可是過於樂觀的情緒容易遮蔽理性,使得資金勇於從事超高度風險的投資,一如中國散戶典當汽車買股票即可堪稱「經典」。
可是這樣的資金是禁不起一點風吹雨打的,所以過熱後必來的嚴酷下修,自然符合常理,無半點不公不義。
因此我認為,如果未來股災發生,那中國很可能得像過去美國歷經經濟不景氣時一樣:開始質疑起自身的競爭力是否真如所想中的優秀。世界對中國影響力的看法也會有所調整,甚至過度悲觀的言論都有可能見諸國際報章。
不過國家競爭力就像是遛狗的主人,媒體的看法或熱錢就像是那條頑皮的狗兒,報導與熱錢會忽前忽後、過高過低地來回,但總不會離主人太遠。放心,牠總是會回來的!
所以從民族文化決定論的角度來看,華人文化的一些根本特性,即便股災真引發經濟泡沫破裂,中國始終能渡過難關的,不過前提是中國社會得有大幅制度改革的心理準備。
歷史上每一次的繁榮,都會帶來更多的問題與矛盾衝突;而每一次蕭條的肅殺,卻會激發出根本性的改革與進步。
遠的不談,就看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下,受創慘重的韓國。外匯存底耗盡、國家瀕臨破產,政府只能尋求IMF協助。
但也是在此低迷之時,韓國官商勾結嚴重的文化受到檢視抨擊,企業真正落實獨立董事制度,企業資訊被迫真正揭露。集團間交叉持股情形改善,集團縮減多角化經營與負債率。
小股東權利獲得重視,不管是起訴門檻、PSPD組織的運作或法院判決都一次次地伸張了小股東的正義!
同時金融機構逾放比大幅下降,銀行資本適足率也大為提升。新成立的金融監理組織獲得充分權力,對韓國許多金融機構大刀闊斧地改革或重整。
若非當時被置之死地,何來的民氣可用作根本性制度徹底改革而後生?
可悲的是當時受創較輕的台灣,反沒有機會處理許多早該解決的問題,任其繼續在各個利益團體角力中人間蒸發。
我記得某個哲學家曾說:「只有當情勢壞到大部分的既得利益團體都不再有利益時,才有改革可言!」
中國制度中盤根錯節的諸多問題,實在也需要一場嚴冬大雪考驗使之得以解決。
三.紙醉金迷的新經濟
有朋友將2002年後的這波全球景氣擴張期的末段定位為「紙醉金迷」四字,跟小弟的看法不謀而合。大前研一提出的M型社會下中產階級的消失與貧富差距的拉大現象,已真真實實地在世界各角落上演。
新興市場的新暴發戶想要花錢,也需要花錢。他們買的不僅只是物質,更重要的是無形價值和尊重。因此奢華旅遊、精品和收藏品市場的熱絡自然不難想像。杜拜那住一晚得花上新台幣5萬多的帆船飯店,也才能繼續昂揚。
而用錢買尊嚴,除了買名車、古董、名畫之外,找個地方一擲千金更是能獲得立即地歡呼與掌聲,於是造就了澳門賭場公司的股價2年內從1港元飆升到24港元,去年稅前淨利率高達91.36%!
這些為奢華而生的新需求,自然會創造新的工作機會。否則義大利與許多歐洲國家大學如何成立專攻奢華行銷的研究所養蛋頭學者呢?這些對總體經濟來說,新工作機會意味著經濟正面發展的動力。
不過除此之外,我更看重的是:
四.M型的另一端需求
MIT發起的OLPC計畫看來漸上軌道,廣達電腦代工量光確認訂單部份就高達800萬台,前12個月預計出貨量更直逼1千萬台。而根據報導,廣達平均代工一台就能入帳10美元毛利,單看這12個月OLPC出貨數就可能為廣達帶近1億美元的毛利,顯然是一筆好生意。
雖然貧窮國家(地區)的需求往往被忽略,但我認為那只是先進國家的廠商還不善於開發窮困國家商機使然。有心的商人若願意傾聽他們的需求,往往能為他們帶出的跳躍式進步。
「The World is Flat(世界是平的)」一書曾提到一個有趣的案例:
HP的新興市場方案部發起一個實驗性計畫,他們到印度的鄉下農村去展開訪談,詢問村民希望未來三、五年有怎樣的變革讓日子更好?
因為多數居民並不識字,所以HP的人員將村民的方案一一繪圖放在牆上檢視討論,且隨著HP人員進駐觀察村民時間越久,他們發現當地的照相需求其實很大。因為辦各式證照都需要相片,可是該村甚至連照相館都沒有,村民得坐上單程2小時公車到最近的庫帕姆市拍照,一個星期後再坐車去拿,可照片還不一定洗好哩!
HP的人想到:「我們製造了一堆數位相機跟印表機,這問題對我們來說太容易解決了!」
村民馬上告知HP的人,他們村子根本沒電,這些東西派不上用場。於是HP的人想出一個太陽能發電背包方案,經過訓練讓村中婦女開起家庭式移動照相館來。HP提供耗材與硬體,收入兩邊均分。
很快的這需求變得更大,因為人們不會僅滿足於拍「傻呆呆」大頭照,村民還想要拍婚紗照、自家小孩照、自己的俊男美女照⋯甚至當地政府也請這些婦女幫忙拍攝公共工程來監控進度。
四個月後實驗結束,HP的人滿心歡喜地要收回機器回國報告成功的實驗成果,當地婦女說:「 你瘋了啊?免談!」
後來雙方協商想出一個辦法,當地婦女支付每月9美金的租金,HP提供更多機器耗材,開起更多行動照相館。HP的態度跟廣達的林百里一樣:這始終是個生意,不能賠錢。
因此HP不但從中獲利,也幫助更多婦女開始能自給自足,並獲得尊重。不管是經濟、社會地位,都有令人滿意的發展。(相信我,個人的自由度與經濟獨立性有很高的正相關的!)
同時,一個龐大的潛在商機,也被開發出來。
想想OLPC,想想HP在印度的實驗。我們的創新,似乎都太偏重於產品本身,而忽略「開發需求」這件事上也還有許多創新空間。但幸運的是,我相信這些指標性事件將會吸引更多商人關注貧困地區的另一種需求。
隨著M型另一端需求開始被認真對待、開發,窮國要脫離貧困就不會完全沒有機會!未來也就還會有「新新興市場」值得期待。
這是「紙醉金迷」外的另一片天空。
五.結論
我認為,全球經濟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越來越從「美國領導」、「雁行理論」之類的思惟,走向更複雜的「互動式網路經濟架構(Interactive-and-Internetlized Economic Structure)」。
照目前的趨勢發展下,一國獨強或一區獨強的現象將難以復見;未來是群雄並起的春秋戰國。
各個大經濟體之間將會激烈的競爭卻又緊密地結合。
競爭來自於多數人類求進步與比較的心理。且真正的經濟進步絕非帳面上的大量錢財,而是找出更有效率的生產方式。
所謂的效率不僅僅是加快生產速度或擴大生產的量,而是我們得學會用更少的資源來作更有價值的產出。
因為許多過去不在乎的隱性成本,未來都將漸漸浮上台面由人民承擔。例如過度使用地下水造成的地層下陷、地下水海水化…,最後是讓這片土地根本不再適合人類居住。這樣的環境成本還是得由多數人來承擔,但經濟成果卻可能只是少數人在享受。這在經濟學上稱為「成本外部性」問題,在此暫且不談。重點在於這一得一失之間,從整體來看其實大家都賠了,沒有人賺到好處。
我們得認清:經濟成長是工具、手段,本身並非目的!我們的目的是追求更幸福的生活,而非僅為富有。
短暫快速的富有背後往往虧得更多,只是現在一時感受不出。所以兼顧經濟發展與多數人的幸福生活,找出更有效率的生產方式也就顯得必要!
我所謂各大經濟體之間的競爭,孰強孰弱也就存乎於哪個經濟體下的居民活得幸福!
另一方面,我所謂的經濟體間的互助關係,即由產業價值鏈串起。
以鴻海富士康的供應鏈為例:
他們獨到的「兩地設計、三區製造、全球彈性交貨」模式,讓美國方面接獲專案後,可以利用時差讓美國洛杉磯與中國大陸龍華廠進行接力賽,於短短48小時內從概念到模具開出!搭配散佈在美國、墨西哥、中國與歐洲的各製造中心,很快地世界各地都能有鴻海所生產的商品準備上架或交付到消費者手中。
最近郭台銘切入TFT-LCD產業,明白指出透過他們既有的供應鏈和know-how,鴻海可以比對手更快速、更廣且更低成本的方式堆出產品到消費者手中,這就是他們的競爭優勢所在。
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鴻海的供應鏈體系總共跨了幾大經濟體系?全世界有多少家企業需要利用鴻海的供應鏈才能維持競爭力?相對地,全世界又有多少家企業供貨給鴻海,從鴻海身上獲利養家活口?同時,不只鴻海一家公司,全世界不同產業下有多少家這樣善用全球資源的公司,在各經濟體之間建立了多少價值鏈,為多少人創造財富、機會?要容許這些價值鏈存在,國家與國家之間沒有相當的貿易關係和積極或消極的政治法令合作是辦不到的。
而這些企業間的關係與國家間的關係是一種互為因果的循環;也就是說,國家間的貿易開放環境會加強企業間的合作關係,同時企業的堅強鏈結也會逼迫國家與國家更平等、開放與自由的相互對待。
在這樣的依存關係下,強國與強國之間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將越來越低。因為發動戰爭的成本將遠比人類過去任何一個時期昂貴許多。
則我們可以預測除非人類再度走進極端的死胡同,否則未來都將洋溢著和平的大調。許多新興小國也可遊走各大經濟體間,各自發展一套方式得利進步。
因此我對未來全球經濟長期看好,但不協調的文化衝突而生的挫折仍會致生走音(可參考文化衝突論)。不過總的來看,人類會繼續提出各類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製造出更多問題等待解決。經濟就在這一次又一次的反覆中成長。
只是彼此相互依存程度不斷拉高下的【互動式網路架構全球經濟】也會大幅提升總體經濟趨勢判定的困難度,有心從事投資之人將會面對更艱鉅卻更富挑戰趣味的未來!
我想,或許我們逐漸可以看到這樣的新經濟的未來。
未來,依舊值得期待。
註:所謂「郭媽殺人事件」,即台灣1988年,財政部長郭婉容宣佈恢復課徵「證券交易所得稅」,消息一出引發台灣股市連續19天鎖死跌停板,指數從8900多點重挫到5700點,許多投資客因融資貸款斷頭問題被迫宣佈破產,甚至傳出自殺消息。
強大民意反彈壓力下,政府被迫收回此項政策,才使風波落幕。
One reply on “從全球股市大跌陰霾下坐看彩虹”
[…] 這篇報導與過去我寫過的「從全球股市大跌陰霾下坐看彩虹」裡,所提到的HP與印度的實驗性產品計畫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 二者均是針對較低收入的市場去開發產品,各自結了不一樣的果實,卻都一樣甜美。 (圖片引自Renault官方網站) […]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