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去俄羅斯我發現,俄羅斯的治安似乎相較於我去過的其他歐美國家來得糟糕許多。從地下道無事事的青少年和老乞丐可略窺一二。
而治安不佳通常也意味著「財產權制度維護難度較高」:表面上看起來就是竊盜事故頻仍。
不少人可能馬上就直覺推斷:「治安不好的環境必定有利於安全產業發展!」
在此顯然會犯了邏輯上的錯誤。
深入解釋一下:
一個竊盜事故頻繁的社會,假如司法體制健全有效率,則多數財產權犯罪會快速進入法律程序並受到制裁。
那麼在這樣的社會裡雖然一時我們會看到犯罪率偏高,但在司法有效率的情形下,未來犯罪率可預期會往遞減的趨勢發展。因為犯罪成本昂貴。
舉例來說,像是世界盃足球賽時,曾經主辦的法國、德國、日本,都不免遇上比較混亂的場面與社會狀況(例如在街頭橫行的足球流氓);但這些法治先進的社會很快就能恢復往昔。
反過來,如果一個社會的司法體系不健全、無效率,則一點點犯罪事故就可以癱瘓司法系統的效率;結果犯罪不能即時受到制止。那麼財產犯罪的成本將隨著犯罪量越高而遞減,自然犯罪率將遞增!
我過去曾提過印度司法案件的例子:
某甲發現鄰居侵佔他家院子的土地越界蓋屋,跑去法院告訴,要求拆屋還地(我國民法第767條)。
這麼簡單的案子直到原被告都過世了,連承審官都過世了;幾十年過去才要第一次開庭!
要是你,你佔不佔別人的地?當然要!反正要還地,也是幾十年後的事。
除非對方有其他後台,不然怕什麼?
這道理不過是簡單的「相對成本分析」概念而已 — 一個不能即時發揮效果的司法體制,會讓犯罪者相對成本降低。反過來,也會讓有財產者守護自身財產的邊際利益提高。 在上述例子,加入黑社會或支付保護費也就顯得「物美價廉」了!
這裡我們就得反思:光看到一時治安不佳這現象,其實也只看到這個社會一時的「靜態切片」。這樣的靜態切片,其實提供的資訊不足以讓我們做出多正確的判斷。
一如本文提到的俄羅斯街頭,邏輯上不可能直接推導出:對安全器材市場有「錢景」的結論。
不過像大前研一之流,卻喜歡炫燿或鼓吹這種小聰明,還出了不少書。留待各位自己研判。
承上,在有限資訊之下,要做判斷推測,我們還需要搭配觀察社會體制的內涵才能更精準的做出判斷。
而如何觀察社會體制內涵?
我此次俄國行發現一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我們入住旅館時需要將護照送到當地警察機關登記。
這樣的措施,是典型「警察國家」的制度。
而從法律制度分析角度來看,這正是恰恰 「司法體系不健全」的證明。
「健全司法」與「警察國家」二者乃不相容之水火!
所有司法體系健全的國家,不可能容許警察國家制度存在;但警察國家制度卻往往是亂國下,執政者甚至包含人民,一廂情願想要用來重建治安的工具。
例如228之後的台灣、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以及蘇聯解體後的俄國,均曾出現執政者與部分人民希望軍事管制重回安定生活的現象。
諷刺的是一旦真的進入警察國家體制,那麼真正能安定社會的「健全司法制度」就將不復存在。反之,司法愈發成熟,社會愈不可能接受警察制度。甚至連帶有警察國家意味的言論管制都不能忍受。讀者可參考「國旗所代表之意義!」一文。
那俄國司法是否會越來越健全?短期來看可能性不高,因為普丁的政策目前看來還是往警察國家方向;一個想走警察國家的社會難以培養健全司法制度。
如此當未來俄國若貧富差距越加劇,財產所有者需要安全產品的需求也將越高。
諷刺的是此時財產犯罪可能性會再度加劇,因為犯罪者的邊際利益也會被拉高,如此一來又讓民眾就更支持警察國家制度,讓司法更難健全…..。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故我們在取得「靜態切片」的觀察之後,佐以上述的法律經濟分析,可以較有信心地指出未來走向可能為何。
結論之:許多人在看到現象後,容易犯下「簡化歸因」的錯誤。
上面的思考雖然尚稱不上成熟深入,但我相信假如只憑走馬看花的印象,在手上數據不足的情形下,如此的理性思考,將有助更準確的解釋與判斷你所觀察到的現象和你所想像的假設之間,是否真能成立。
當然,事後蒐集證據與數字,來佐證或推翻自己想法的程序依然是必要的。
一來有助於修正錯誤、改善思維能力;二來也可以從中找出意想不到的侷限條件,有利於未來的其他判斷!
ps.針對俄國市場,當然還有很多我考量過的經濟因素,與推導的結論,未在本文提及。這裡僅提供最初步、簡便的思考工具。
4 replies on “治安不好的地方就一定對安全產業有利?”
您也清楚"治安不佳"不僅僅是"治安不佳"
而是犯罪成本低 司法效率低 的理性選擇結果
個人的疑問是 那當然警察國家也是理性選擇的結果啊
警察國家會受到支持 就是因為提供了安全商品呀
要先經過警察國家階段 以後再來健全司法才變成一個可追求的商品選項
否則您說的健全司法立意很好 但有點脫離人們行為的實際誘因??
讚讚
警察國家當然是一種選民理性選擇結果。
但是我本文強調的是,警察國家跟健全的司法制度(尤其是司法獨立)二者是對立的。
台灣就是最好的例子,從蔣氏父子政權的警察國家體制,過渡到現在勉強算是司法比較健全(相較於世界上許多國家,台灣司法制度真的是不錯的了),這中間付出了多少成本與代價?
日本、德國也是歷史上血淋淋的例子:
德國在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威瑪時代,雖空有民主政治殼子,但是卻應付不了大戰後的亂象,人民也是選擇的走警察國家體制的納粹,結果德國人民付出了什麼代價?
日本崇尚的武士道精神在一次世界大戰後變質為軍國主義,內涵也是不脫警察國家,結果是什麼?
任何一個警察國家體制要維持,無可避免的得走向極權主義。
任何一個極權主義,沒有例外的最後當權者都絕對地腐化甚至於瘋狂,瘋狂到為了捍衛自己的統治權,發動對外戰爭!
日本、德國乃至於參加韓戰的中國毛澤東,無一例外!
選擇脫離警察國家,選擇走向健全司法獨立體制,這也是一種理性選擇,也是具備誘因。
如果你看過美國1910年代的一部黑白經典名片「一個國家的誕生」,你也會很驚訝於這國家也曾不只一次,在內部有這種崇尚極權、警察國家體制的聲音喧囂而上!(當然,麥卡錫主義又是一次)
讚讚
個人尊重您的政治立場
但同樣均是理性選擇的結果
其實極權只是一種偏見
警察國家與司法獨立並無何者更健全
都是歷史的選擇而已
乃是必經的路途
個人認為不應把理性選擇和規範性的說法混淆
讚讚
我建議你可以研讀有關中國毛澤東在位時的相關歷史。
毛澤東在位20幾年期間,整個中國除了憲法與婚姻法之外,就無任何法律。甚至連刑法、民法這種社會運作基本大法都付之闕如。
但當時的中國是不是典型的警察國家?絕對是!
文化大革命時,紅衛兵的作為是否為一種意識型態掛帥的警察國家?我認為也是。
形成警察國家需要規範嗎?根本不需要。相反的,歷史上的經驗,警察國家下的法治都只是虛有其表。
反之,美國在20世紀多數時候都不是警察國家。而美國的所有規範都有其相當的民意基礎,就連我覺得大有問題的幾個法案,其實也都是選民或政客的理性選擇結果。
所以在民主國家,規範本來就是人民的理性選擇結果,這二者之間我不知道哪裡混淆了。經濟學上如James M. Buchanan這些用經濟學來研究選舉、政治的大師人物很多。
另一方面,我認為你對警察國家的定義,應該是與我有所不同,所以才造成理解上的差異。
我說的「警察國家」定義跟Oxford字典一樣:
a totalitarian state controlled by a political police force that secretly supervises the citizens’ activities.
我不曉得你說的是哪一種。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