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歷史

是非不分乃正常;大是大非只是蠢(下)

上回我們講了些故事,看看歷史上人類如何弄巧成拙;最後一個故事甚至是殘忍至極的「種族屠殺」

這裡提個有趣的題外話:同樣是種族屠殺,為什麼希特勒屠殺猶太人受到的譴責,遠大於澳洲人屠殺這些原住民呢?
是不是前者還有不少活口,而後者已經沒有曾受「切膚之痛」的苦主來嚷嚷?

是不是一些痛恨蔣介石228事件、白色恐怖的「大老們」,說起南京大屠殺、霧社事件反而不痛不癢,也是基於類似的原因?
反正別人家小孩死不完?

我沒有結論,只是提出個疑問。大家想想吧。

接續上次的話題。

歷史上可不是只有弄巧成拙之事,其實無心插柳的更多!

就拿台灣人都熟悉的「鄭成功」為例;這位歷史課本推崇的民族英雄,其實無心於拯救台灣。但諷刺的是,他的作為倒真的救了台灣於未來數百年後可能的悲慘下場。

歷來被歐洲人殖民,用以生產蔗糖的地區,幾乎都沒啥好下場;甚至到了21世紀,也多半不得善終。
例如:古巴、海地、牙買加、爪哇、菲律賓….

生產蔗糖雖然一時可以帶來巨大的財富,但為了大量生產甘蔗而將一個地方劃分為單一作物區,不僅僅是場對當地的生態的恐怖浩劫(想想,食物鏈整個都被打破了),也會是帶來奴役當地土著的農奴制度。

台灣之所以成為鄭成功欲攻佔之地,原因來自於鄭成功雖然是個成功的商人,累積驚人的財富與勢力在中國大陸的東南沿海一地,但要跟碩大的清廷硬碰硬始終是硬仗一場。
老鄭苦無沒有穩定、低廉的稻米供給來源;因此才會把腦筋動到台灣之上。

想當然爾,台灣在老鄭的統佔之下,主要目的就是供給鄭氏軍隊所需要的稻米糧食,而非經濟作物甘蔗。

而也因為老鄭取得台灣這個稻米供給基地後,扎扎實實地跟中國大陸對幹了幾十年,讓清廷對這小島頗有顧忌。所以收回台灣之後,即便當時(19世紀初)中國人人均糖消耗量大於歐洲人,清廷也知道歐洲人四處蒐購糖,但他們仍無意在台灣打造糖業以免讓台灣累積過多財富,再度有實力成為心頭之患。
因此清廷始終讓台灣的稻米與糖的生產維持一定的量與比率,更努力保護森林,認為保有森林與原住民的古老生活方式,就能防止叛亂,所以連允許遷台的漢人數量也有嚴格管制。

這些舉措是為了台灣好嗎?顯然不是。不過卻相當程度的保護了台灣的生態與原住民文化。

接觸越多資料,學習越多領域,只會讓人越覺得這世界幾乎不存在任何肯定的因果關係。
易經中「福禍相倚」的體驗總是不斷的,一次次的受到驗證。相信在這兩篇文章之中,大家也慢慢有這樣類似的感覺。

再舉個誇張一點的例子:

1857年,英國殖民印度的時期,英國佬雇用印度人為傭兵,替英屬東印度公司服役。這一年英國佬引進了新型的恩菲爾步槍到印度。這種步槍使用時需要士兵用牙齒咬掉塗了潤滑油的彈殼兩端。到此看來都只是日常瑣事,平凡到有點無聊。
但問題就出在這無聊的【潤滑油】身上!(麻煩這裡宅男們別想歪了,印度兵可沒用潤滑油來作奇怪的事情結果出問題)

這種潤滑油是由豬油跟牛油混合製成,偏偏這兩種動物油犯了印度兩大宗教【穆斯林】、【印度教】的大忌!一個只想看豬走路,不想吃豬肉;另一個則是寧可跟牛搞人獸交,也不肯嗑掉牠(真的,印度教裡有人牛交媾的神話)。

話說平時犯了一個錯誤,往往還會有敵對的一方打邊鼓替你鼓掌叫好;在同一件事情上犯兩個錯誤,一次得罪兩個陣營那可真是不容易。英國佬非得遭殃不可!
於是乎印度仔搞起兵變,和老闆英國佬對幹起來。結果英國佬只得用大砲打印度兵的方式來結束這場亂局。

災禍往往在不可知的幽暗深處,悄悄地伸出魔爪。這觀念幾千年前愛騎牛趴趴走的老子已經闡述過,前陣子Discovery頻道有個專門描述災難前倒數的節目更是有說服力。

反過來,災禍也常是新生命、新機會的母親。

如果沒有黑死病一次幹掉1/3的歐洲人口,可能也不會有高漲的工資讓倖存者享受,更不會有因為受不了高漲工資轉而試用機器生產的資本家,開創了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

佛陀說這一切都只是空,都是表面、現象。可達摩祖師狠狠地甩了和尚一巴掌,告訴他「會痛代表一切都不空」!
空空如也,就是真理嗎?

牛頓力學開創了物理學一個了不起的大時代,偉大到有一段時間人們都以為牛頓力學就是根本的真理,人類碰觸到上帝的遊戲規則。直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與光電效應等理論問世。

哲學家忽然驚覺:原來偉大如牛頓力學,也不過是人類試圖解釋世事的一種理論模型。侷限條件一旦改變,真理馬上應聲倒地。

諷刺的是歷史上老有人高舉真理正義的旗子,行暴力迫害之事。
無論是過去的宗教戰爭、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對抗(問題這兩邊真的那麼共產?那麼資本嗎?),乃至於現今支援西藏獨立與反對的中國人在奧運聖火繞行時對幹…..等。

這些人所揭櫫的價值觀,似乎是那麼的理所當然。一邊強調民族自決、言論自由是一切;另一邊在長期的愛國主義洗腦下,由不得外人管起他們認為的家務事。但兩邊所想的都真的是那麼毋庸置疑嗎?

環境保護在某些人眼中不也是不容質疑的一種價值觀嗎?但如前文提過,為了環保而推廣的生質燃料結果可能更不環保,也對窮人更具殺傷力。
而經濟學上一些有趣的討論,卻冷眼地揭露出更多對這類主義、堅持的諷刺。
例如大力推廣再生紙的結果,反而可能讓樹木總數量越來越少;禁止販賣象牙的下場則是讓野生大象更趨絕種邊緣。

環保團體自己為熟悉市場規則,喊出「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的口號」,但這樣的粗略見解,不僅因為忽略太多現實侷限條件,讓錯誤操弄經濟學理論。更無法達到這些人所欲之目的,反而弄巧成拙。

這邊其實還可以談的是,先前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小氣鬼不消費放棄消費權利,其實造福大眾的貢獻不小於把錢捐出去。
而後續留言討論中我還舉例,假如有錢人把錢都拿去買一種基本糧食,讓那個糧食價格大漲,窮人勢必要受影響;正因為有錢人在那個品項沒有購買興趣,所以窮人才能有較為低廉的食物可吃。

現在的生質燃料問題即是一個證明,也就是當有錢人開始把腦筋動到原本他們需求量沒那麼大的糧食上面時,那麼在價格上造成的影響,對窮人來說絕對是要命的。

可是同樣的錯誤邏輯老是被政客們操弄、採用。簡單到連「吃到飽」,咱們台灣的立委諸公也想管上一管。
這種源自西式的buffet計價方式跟【會員制】本質上有異曲同工之妙。何解?

真要不浪費,那麼食物的計價方式應該要精準到【以口計費】,這才真的能達到「消費者得到的邊際價值」與「消費者付出的邊際價格」一致。
可是真要這樣作,那業者得付出驚人的「監督費用」!才弄得清消費者哪一道菜吃到第幾口,要付多少錢。

假如把這些監督費用都換算進菜餚價格裡,恐怕全台灣沒幾家餐廳能夠營業,也沒幾個消費者消費得起了。

因此,這種在門口付了【買路財】,進來後隨便你吃,在經濟學上正是一種【有效率】的展現!這樣的效率讓消費者可以用較低簾的代價享受更多量、更多種類的美食。

這真的是浪費嗎?

況且,一般人有個「東西沒吃完很浪費」的最大迷思。但事實上你不吃,也不會到窮人手裡。
真正該努力的,是殘羹剩菜可以如何解決?如何發揮出更高的經濟價值?
例如台塑收集餿水,做出很不錯的肥料用於有機耕種,如能將這樣的肥料出口到精緻農業的地區,那麼還有浪費可言嗎?

事實上,只要市場機制健全,那麼有利可圖之處就會有人汲汲營營,一如大自然裡任何物質都會被利用,無一浪費。
我們需要的只是時間!大自然需要演化歷程,市場自然也是。

另外就是需要考慮【侷限條件】,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強調的。很多時候為了解決浪費的現象,可能所需付出的成本遠超過浪費本身。這點也是批評者或有意改變者所需要注意的。


本文東拉西扯的的講了一堆,其實還是不脫本blog一貫的中心思想:隨時保持懷疑的態度,永遠不要迷信任何理論,包括我們自己

大是大非,不但不存在,更往往只是他人用來利用我們的一種手段。慎之。

6 replies on “是非不分乃正常;大是大非只是蠢(下)”

看了這幾個故事下來,充分體認到,你"好心"給的,不見得是人家要的.
看到一件"好的事",也要去想它"壞"的一面,反之亦然.
如此平衡的思考.
似乎才是人存於世該有的態度.
謝謝好文分享.
“市場",真是個奇妙的東西啊!

以今之是否定昨之非 或以今之非否定昨之是 更是愚蠢~
正有如毛澤東在文革時期害死數千萬中國人 今人該感念他降低人口壓力 對環保有功囉?? 真是標準是非不分 和稀泥的觀點~

我想這篇文章討論的是大尺度時間下,不同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可以南緣北撤,因為考慮的利害關係不是同一回事。重點在於,你看事情的起點是自己定的,還是別人替你定的?

to 大豆 and haoyuanstein:

雖然一篇文章放出去了,再回應意義並不大,不過我還是想補充一些,讓此文論點更明白。

我那時候舉了一堆例子,最主要想說明的是:很多看似立意良善、目標高遠的理想,真的執行了,很可能導致的是當初始料未及的副作用,甚至是加重該理想所想要解決的問題。

多數人沒有智慧與勇氣,讓自然(包括市場機制)來解決問題;更多人甚至自以為看到的問題,其實根本不是問題。

但不管何者,這些利他初衷的理想主義,才是讓我最不敢領教。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