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的經濟學人中,Joseph and the amazing technicalities一文提到銀行的一個劣根性,造成像次級房貸風暴之類的金融經濟危機更為嚴重險峻:銀行老火上澆油、總雨天收傘!
一切總歸結於人性的「貪婪」二字。
景氣大好之時,銀行也想要大撈其錢,於是乎各種放款方案傾巢而出。在這種年月,也沒幾個人聽得下「謹慎放款、嚴審信用」這些格言。但如此的舉措其實也是將更多的錢放到市場上,讓原本已經因為景氣大好而提昇的物價,更往上飆漲,加劇通貨膨脹。
反之,泡沫乍破,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之時,銀行又紛紛急著逼借款人還款,以維持其自身那張「資產負債表」。其結果就是讓已經低迷的市場更顯衰敗;借款人被迫提早賣出資產以籌措資金,人人拋售反讓資產跌價更劇。
光從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現在,這樣的惡性循環已經不知道隨著景氣波動來來回回過幾次了。
假若我們站在銀行經營者的立場,基於人性的貪婪,會有上述的舉措也是正常不過。即便我知道有什麼後果,為了自保,不得不然。
經濟學人報導一位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教授想出一套監督管理方法,來監視並要求全世界的銀行手頭的資金水位:景氣大好時,也得滿足相當的資本要求水平,不能將錢全貸了出去;反之亦然,市況不佳時,銀行不能把錢都收回來。
這過於理想化的提案,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政治主權問題」:如何要求各國都對國內銀行實施一樣的規範?
另一個考驗,也是回到人性:誘因設計。
如此對銀行的要求,簡直就像是要一個小孩子在看到他的同伴都跑出去玩耍時,卻要乖乖待在家裡背三字經、論語一樣的不可行。
作家侯文詠曾在一本書裡面提到類似的故事:
他的祖母在地上用粉筆畫了個圈圈,要求他不可以離開圈圈,得在裡面乖乖的背三字經。但圍牆外鄰居小孩嬉鬧聲,聲聲引誘著這個玩心甚重的小孩。
福至心靈,靈機一動!
他乾脆拿起粉筆,在自己肚子上畫上圈圈,跑出去打躲避球去了。
沒錯,他始終沒有離開圈圈。
同理可證,這類的法規要求等於直接或間接要銀行經營者眼巴巴地看著賺錢機會而無所聞問,簡直天方夜譚!
我相信,真有這種法規,銀行家們也會找出「把圈圈畫在肚子上」的旁門左道,大賺其錢的。
為什麼我們不讓市場機制正常運作,讓這些審核信用馬虎隨便的銀行自食惡果,該倒閉就倒閉?讓真正正派用心經營的銀行家脫穎而出呢?
為什麼我們不讓這些貪小便宜、粗心大意的存款戶、貸款戶乃至於投資者們,為他們的錯誤付出應付的成本呢?
當然,存款保險制度的健全與推廣,也會是個重要的風險緩衝墊。只是,市場上該有的,就讓他自然出現。我們沒必要特別為金融產業搞個代價昂貴的溫室,然後要全體納稅人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