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糧食危機(四)–投機客的慈悲與政客的可憎

我們系列文章裡的第一篇談到全球糧食供需並未有真有太大的變化第三篇提出糧價高漲很可能多是受通貨膨脹影響而生

本篇將是此系列的最後一篇,我將延續第二篇有關自由市場的概念,繼續往下談。

我們知道,一個真正自由的市場(無論是貨品市場本身或勞力市場),人力的分配與資源的分配,都會自然在價格機制之下獲得均衡。換言之,所有的供給需求資訊都會透過「價格」這個機制反應出來;這也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租值消散。

我也反覆強調過,價格挺升的本身就是「價格下跌」的母親。任何一個親身參與投資的朋友理應十分清楚這個鐵則。

當一個商品廣受需要時,則原本的生產者勢必會努力增產、潛在的競爭者也將汲汲營營地欲進入、持有者也將衡量自身利益,轉而選擇賣出。這些行為本身都將帶來「跌價」的後果。且範圍橫跨糧食、能源、勞力乃至於有價證券皆然。

另一方面,高昂的價格也將使消費者退卻,轉而減少消費或是尋求其他替代品。這些行為也將迫使需求曲線向左下移動。

10幾年來的DRAM市場,幾乎年年都要將此循環上演個一次以上。
實體記憶體的替代品是個很有趣的議題。
假如各位對Linux的歷史有研究的話,就能了解:當年Linus Torvalds寫出Linux核心時,還是1990年代,當時的記憶體不但貴,技術上也有頗多限制使得記憶容量不可能太大。
根據Linus的回憶,當時他寫出的初版kernel裡並未有「虛擬記憶體」的安排,很快就有網友反應,不加這個功能很多性能稍差的硬體根本難以運行。而Linus本人對於這項技術當時並未研究,可是為了廣大需求,他硬是在短時間之內「生」出這個功能。

實體記憶體太貴,使用者就是有辦法生出替代品來,此即是一例。

糧食也是個充滿各種替代品的標的。

仔細想想,人之所以需要糧食,不外乎為滿足口腹之慾、生存之需。
因此當魚子醬買不起時,我們改吃沙茶醬;市場海鮮吃不起時,有人去岸邊礁岩上採藤壺(馬祖島上就有這道菜);豬牛羊吃不起時,就有人腦筋動到昆蟲上(不少科學家認為昆蟲是極佳又便宜的蛋白質來源)。

國際糧食期貨項目僅僅包含米、麥、玉米、大豆….這些可「期貨化」的商品,其實僅佔人類糧食的一小部分而已。這些商品價格即便飛天,替代品選擇族繁不及備載的情形下,能造成多少「糧食危機」?實在令人質疑。

論者或許有人認為囤積商品投機客可以打破此循環,用炒作與囤積來賺取暴利,剝削百姓。
可惜不但經濟學上不可能藉由壟斷貨品抬高價格,現實汗青裡也是一次又一次地證明持此觀點的人有多愚蠢。

當年德州一對兄弟檔,不斷囤積白銀,想藉壟斷全世界白銀好大賺一票,卻落得幾乎破產的下場。

近年又有普洱茶炒翻天之作。
炒家莫不宣稱普洱茶這玩意是「越陳越珍貴」。特別是那些文革之前生產的圓磚,更是珍品中之珍品。價格扶搖直上。

但「放越久越值錢」的論調其實依然建立在一個極可能出錯的經濟學假設之上:「長久以往,消費者的品味依然不變」。

很明顯,這樣的假設撐得沒有普洱茶本身的保存期限還久,「惡炒後果,普洱茶新茶上市價格暴跌七成

想看更多投機史的朋友,請參考我過去這篇文章「我看Web2.0的泡沫–更新版(四)和誘幼童吹笛人,老調照樣能騙人!」。現在我們來正視究竟投機客們幹了什麼護國救民的好事,就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政府不僅不該查禁,還應該要頒發青天白日勳章給他們!

投機客的慈悲

多數投機客本身既非生產者,也非終端消費者。他們是所謂的「中間商」、「中盤商」。

他們在商品有賺頭時買進並囤積商品,在賺夠的時候脫手賣出。

光憑這點,台灣政府就該給那些地下油行、菜蟲….等中盤商,頒發勳章了!偉哉啊!偉哉!

為何?

請各位再重讀這句話「他們在商品有賺頭時買進並囤積商品,在賺夠的時候脫手賣出。

「低買高賣」是人人都懂的商業道理。而中間商要賺取利潤,正是該在市況低迷到一個不行時,買進商品;在商品價格漲到一個極致時,賣出獲利了結。

注意!商品價格跌到一個相當程度,如果依然沒有買方出現,這商品價格是會無止盡地繼續下探,直到生產者破產出局為止。
這時候勇敢的中間商出來,在他認為價格夠低的時點,承擔誤判賠錢的風險勇敢買進,這樣的行為事實上恰好會止住商品價格的跌勢。
要知道,「無量下殺」才是賣家最感驚恐的人間煉獄!
有人出面買進,才有可能止跌。

反之,當一個商品漲到瘋狂的時候,此時囤積商品的中間商會逐漸開始釋出以獲利了結。
這在食物上面尤其明顯,因為所有的食物都有其保存期限,多數都是放越久越沒價值。
再加上你看好漲勢不賣,別的中間商卻可能賣,如此你的夢想獲利可能得縮水,逼得你不也跟著賣不行。

換句話說,囤積商品者在商品搶手火熱之際賣出,恰好將壓低瘋狂的價格漲勢。

中間商的逐利行為,卻會將價格限縮在一個區間內震盪(為何不是一個固定價格?因為訊息成本)。達到穩定物價的功能

這裡出現一個相當諷刺的情形:

米勒晚禱(圖片引自Wikipedia.org)一位辛苦的農夫,每每在一天辛勞耕作後向上天祈禱作物能賣個好價錢。卻殊不知他一整天的辛苦農耕卻是引發菜價下跌的主因!

憐惜勞工、農夫的左派團體,大喊菜蟲、中盤商剝削,要置這些人於死地,其實只是在幫倒忙!
為求自身利益的投機客、中間商們,反而有功於社會;打著公平正義名號的團體們卻只會壞事。這在歷史上
也是屢見不鮮。 

 

現在國民黨政府上台,一面大喊要穩定物價,卻又大抓地下油行、囤積商品者,簡直可笑到一個不行!
當年蔣經國在上海就是搞這種查緝手段搞到極致,加上不當的貨幣政策,弄得通貨膨脹、物價飆升,直至失去大陸政權。
歷史果然得不斷重演,也不管觀眾是不是看膩了。

另一個可以談的,就是中間商並不容易做,政客不懂、百姓不懂、搞反托拉斯法的公平會委員們不懂,那些鼓吹「公平交易」的人們更無知到令人搖頭。

要知道中間商有多難,只消看倌自己拿筆錢,進入股市或期貨市場玩它個一年,就知道要判斷低點、高點是何其困難(我認為根本不可能)!
更枉論一般商品的中間商還得搞好通路、庫存、行銷….等一堆要花錢的管理問題。

中間商假如容易做,那台灣就不會年年都倒掉一堆貿易公司了!

那為什麼我們在新聞裡還是看到一堆饑荒的報導?

政客的可憎

部分地區的饑荒,不代表全球糧食有全面性的斷炊問題!聯合國也清楚全世界的糧食產出足夠全世界人口食用。

但我們卻能常聽聞部分地區的饑荒悲劇真實存在。在看到電視上那些餓到皮包骨、隆著地皮的小孩,瞪著絕望的眼神,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

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martya Sen的研究,造成饑荒的主因往往來自於政府的不當價格管制貿易障礙政治障礙

政府錯誤的干擾,才是引發饑荒的罪魁禍首!

請看:

1.北韓的饑荒大家均有耳聞。而這個愚蠢的政府為了自身的利益,領導階層限制貨品的出入口,也限制人民的流動。
能獲選居住在平壤的人民可謂三生有幸。那些被流放在鄉間自身自滅的真不知道是如何生不如死。
各位可以看看Discovey難得的進入北韓的報導,以及有關北韓難民要逃出北韓的悲慘故事。

大家有看過北韓官方版本的金正日描述嗎?我看過,簡直狗屎不如。
裡頭有個故事提到:

國慶日前一天,北韓依然陰雨綿綿。金正日堅決要舉辦遊行活動,並深信天氣將放晴。
果然這金正日一上主席台,天空立即放晴、陽光普照!而全北韓也只有金正日所在的平壤放晴。
是如何偉大的領袖!
甚至外國代表都說:「金正日同志預知天機,才決定舉行慶典……實在英明、果斷」

這種為了鞏固領導中心才生出來的馬屁言論,背後彰顯該國的政府如何專制與壟斷。因為唯有最極端的行政措施,才能延續政權所有者的利益。但這些管制措施也將陷人民於萬劫不復!
各位看看下面這張NASA空照圖,北韓除了平壤一點有亮光之外,其餘一片漆黑,猶如該國人民的處境…

(圖片引自Wikipedia.org)

 

2.中國1959~1961年也經歷一段恐怖的大饑荒。狀況嚴重到出現活人吃死人、媽媽煮兒子。

起於不當經濟政策(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等於取消國內糧食市場流通;加上限制農民流動。饑荒者無法離開荒地到有糧食的地方乞討。百姓只能被圈困在自己的「生產單位」挨餓等死!

當時的中國也像現在的北韓一樣,取消與國際的糧食貿易,拒絕國外將便宜的糧食運入。結果是3年之間,中國餓死人口少則1400萬人,多則4300萬人!
我們就取最保守的估計數字來看,1400多萬人也去掉台灣人口的一半了。

政府管制的代價未免也太大。

這些代價都是為了「政治正確」,而所謂的政治正確,不過都是為了鞏固當權者,不過都是為了創造他們好貪污的腐敗空間。

台灣那堆反對中國貨進口、要求價格管制的立委們,豈不是一樣其心可誅?

3.無恥辛巴威政府

政府當權者為了捍衛自身權位,可以幹到什麼境界?

遠的不談,就談這兩個月的「辛巴威饑荒」:

辛巴威公共行政部長高奇(Nicholas Goche)下令非政府組織自6月5日開始停止一切援助行動,理由是他們觸犯某些法律,卻沒有多做說明。
美國駐辛巴威大使麥吉(James McGee)在一場會議中談到食物補給時,對記者表示:「民眾將在短期之內面臨飢餓。」
觀察人士多將此舉視為脅迫辛巴威人民在6月27日的決勝選舉,以為支持穆加比的策略。此舉對一個收成不豐,又長期仰賴食物援助的國家而言,無疑雪上加霜。
一艘原擬供應辛巴威飢童的美國物資船艦,在6月6日被軍警劫去,轉手供應執政黨人士,美國官方形容為藉由控制食物,來打擊反對穆加比勢力。….
自從辛巴威政府8年前推行所謂土地重整政策後,使原有「非洲糧倉」之稱的辛巴威淪為沒有生產力的沈船,許多人民是藉著救援團體的協助才得以渡過飢饉。
穆加比的錯誤經濟策略使辛巴威陷入不景氣,隨著支持率滑落,他開始鎮壓援助團體。
辛巴威西部的馬塔貝萊蘭省(Matabeleland)是反對黨大本營,自從退伍軍人指控活躍區內援助機構結合反對黨擾亂境內安定後,所有援助團體都遭驅離。
穆加比在近日聯合國食物高峰會中,譴責國內彷彿被食物下蠱,不惜接受和他主要對手英美兩國合作的非政府組織援助,影響這位南非強人口中的「非法政權轉移」。
辛巴威情況持續惡化,對人道救援組織的禁令在此時看來愈顯悲慘。

為了打壓反對勢力,人民餓死也沒關係。這就是政客的嘴臉!

4.緬甸軍政府以不作為方式,拖延饑荒救災,背後不也是為其「政治正確」?又有何兩樣呢?

……聯合國表示其駐緬甸高級代表已經向緬甸政府提交了60名重要的聯合國救援人員名單,但他們都沒能得到緬甸簽證,而且現在緬甸國內的國外人員也被禁止離開緬甸。

聯合國人道主義救援署表示緬甸在災難中死亡的人數在6萬到10萬2千人之間。潘基文呼籲緬甸的鄰國向緬甸軍政府施壓。他說:“我強調的是這並不是政策性的問題,而是拯救人們的生命。”

英國首相布朗星期一也表示,緬甸當局未能與國際救援工作進行配合這是“完全不可接受” ,他說:“現在全世界都在注視著緬甸。緬甸當局做出回應,同時允許所有人道主義機構不受阻礙地進入緬甸,這一點很重要。”……

結論

本系列文章的結論很簡單:

1.饑荒存在,但糧食危機並不存在!
通貨膨脹、新興需求、投機炒作,都不會引發糧食危機。
甚至投機炒作本身是穩定糧食價格的一大助力!

2.只要無恥政客存在,則饑荒就永遠不會消失。
但這不是經濟問題,是政治問題。
經濟學只能解釋這些政客的作為為何會引發饑荒,但提不出解決方案。

糧食危機存在嗎?(一)– 新興的糧食需求?
糧食危機存在嗎?(二)– 自由市場與價格管制(補充)
糧食危機存在嗎?(三)–通貨膨脹

37 replies on “糧食危機(四)–投機客的慈悲與政客的可憎”

政治傾輒,涵蓋了太多權謀沈府的搬弄和操作…。

最近看了「經濟殺手的告白」和「新帝國遊戲——經濟殺手的祕密世界」,
這兩本書從另個角度詮釋西方國家和第三世界政經情勢之消長,
雖然書中論述所本極其陰謀論,可信度有多少令人存疑,
然其亟欲顛覆超脫西方主流媒體觀點之努力,令人印象深刻,
尤其一般形象正義之國際救援組織,亦在其挑戰之列…。

嗯,檯面上流通的訊息,看似合理,且符合一般印象推理,
而實質上究竟如何,令人玩味。

你的想法只專注於經濟理論,卻忽略了目前的糧食問題不同於之前的單一事件,投機炒作,而是關係到了耕地變少,氣候變換,人口變多,可用水資源變少,之前提倡的分區單一作物….使糧價漲的變因,這些都不是一時的,也不是會自己變好的,糧食的替代選擇?如果真要抓昆蟲,要克服大多數人的恐懼,我想處理的成本會更大吧,錯誤的設定使得你的結論令人懷疑它的正確性

to jiasai

請您先把我整個系列的文章看完
您提到的氣候變遷、人口變多與耕地變少問題,我在第一篇、第二篇裡面已經討論過

氣候變遷存在,可是目前根本沒有證據證明氣候變遷會大幅度影響糧食生產;請您看第一篇聯合國的糧食生產統計圖,即可發現糧食生產一直都是在成長的。近來媒體誇稱的現象並未表現在糧食生產上!

人口增加的幅度依然沒有趕上50年來糧食生產的成長速度,換句話說,糧食依然是生產過剩
耕地變少的問題也是相當令人質疑其存在性

關於昆蟲部分,東南亞與雲南上許多民族都以昆蟲為主要蛋白質來源
台灣早年啤酒屋裡也多有「炸蟋蟀」這道菜,我還是個未上學的小孩時就吃過不少次

當真的發生糧慌時,我認為昆蟲根本沒有什麼恐懼感需要克服

況且,我文章中提到的糧食選擇,是遠多過於昆蟲的。
如果我們觀察幾千年來的人類食物清單變化,以及生產食物的歷史,就能發現人類在食物這件世上有多大的彈性與想像力!

而我文章中之所以特別拿「糧食替代品」出來,就是因為這些糧食替代品一直存在於每一種飲食文化裡,而聯合國乃至於糧食期貨市場,是均未包含這些無法輕易統計、無法期貨化的食物。
換句話說,聲稱有糧食危機的人,其根據的數字本身只是以管窺天!

雖然我不想這樣說,但是為了糧食危機這個假問題,我可是下足功夫蒐集相當多資料,包含不同文化的飲食方式、習慣,與各地生產乃至於農業史。

這樣是我不切實際?還是您昧於媒體的偏見?

許多國際慈善團體,打著慈善的旗幟行事

這些善心人士我也相信他們是出於一片好意,只是稍微多研究一下歷史就會發現,這些好意往往結果是害死人不償命。特別當這些好意出於所謂的「常識、公平、正義」時,下場常常更糟糕

我想「通貨膨脹、新興需求、投機炒作,都不會引發糧食危機。」這論點要建基於這個世界是真正自由市場,各地收入都要差別不大。對窮國而言,富國的通貨膨脹,投機炒作,新興需求,都會影响窮國的糧食供應。

題外話,我一直認為糧食的界外效應不小,所以各政府都會傾向有一些管制。比如,
補貼去維持農業,或不準農地改用途,是戰略需要令糧食不會外求。
價格管制,當價格升太快,人民可能不會先找差的替代品,會先上街暴動。

to fatman,

1.請先回到基本的市場運作去思考,然後一個條件一個條件加上去
投機客之炒作,如果純粹是在市場面上做買進賣出的動作,那麼跟是否真的為完全自由市場,就沒有邏輯上的關係。

先排除投機客本身就是政客或能夠操弄政治這個條件。
有價格管制的情形下,投機客一樣是買低賣高,那麼就一樣是達到穩定物價。

只是價格管制下的價格低與高,就不是直接在「價格上」展現。
在法治差的地方,可能就展現到女人的身體使用權(如中古歐洲領主可以享有領地內多數女人的初夜權)、其他財產權亦或買方的人身自由權….

回頭,加回投機客本身是政客這個條件。則投機客若能成功在有價格管制的情形下得利,那麼此時就很可能轉為支持價格管制。
這就是為何我在文章中大力批評價格管制這愚蠢的措施!

而各地收入不一致,也與「投機炒作能穩定物價」沒有關係
因為市場上每個人的收入本來就不一致,但這並不影響市場運作。
看看股票、期貨市場即可得知。

如果說收入不一致必然造成富人佔優勢,那顯然是昧於事實的看法。因為富人即便有消費力,但多半不會全用在一個項目上。若真如此,那麼還是會回到「投機炒作能穩定物價」的邏輯上。

2.看不出來富國的通貨膨脹對窮國有什麼太大的不良影響?
因為一來真正的通貨膨脹只是貨幣變多了,對富國自己的人民影響遠大過窮國。
且窮國多半也有自己的貨幣制度與糧食產出,這部份富國的通貨膨脹與他何干?

純粹的價格上漲不是通貨膨脹,請見第三篇。

3.糧食管制純粹出於愚蠢的「重農理論」。是一個完全站不住腳的想法。
但可悲的是這個愚蠢想法在政治上有炒作的價值,因此日本政客為了自身土地的價值,大打農業保護政策,看起來好像要保護農民,其實陪得最慘的正是農民與日本百姓,只有手中握有大批土地的日本政客賺到了。

4.價格管制是最糟糕、悲哀的東西,我在第二篇講過了,請參考。

1.對窮國以言,富國的通貨膨脹是輸入性通脹,它們本身的貨幣/糧食供應都沒有改變。像一些非洲國家是先天不足要輸入糧食而要減少糧食輸入,另外像過去一年一些國家也怕太多糧食出口賺錢也要實行出口管制。

糧食價格上升本身是正常,不是危機。這要回到命題上,甚麼是糧食危機?最直接就有人沒有糧食死亡,我相信在一些非洲國是有增加的。另外一種不可說是危機,或可說是警號,就是因為糧食需求彈性太低,有些人會把收入的一大部份轉移到糧食上,減低生活質素。這現象在很多地方的貧窮階層上有出現。

長期而言,當然沒有糧食價格問題,供求一定會調節的,不過要糧食供應要增加,快者一兩季,慢者一兩年,有些人可能等不了。甚至最後當糧食生產不能增加時,人口也會減少而減少需求。

2.重農理論本身有戰略需要,當戰爭時沒有糧食生產會戰敗的機會很高。維持糧食生產的高成本我就是認為和國防的界外效應差不多慨念。

1.輸入性通澎不是通澎,而是單純的物價上漲
那長期而言的確物價上漲後,吸引生產者增產的過程中會有人受不住餓死

但這裡就面臨經濟學上資源分配的選擇問題:

為了道德,是否真的一個人都不能餓死?

若真要做到一個人都不能餓死,那就得去面對我本篇提到的政客專制問題。這樣得付出的成本,是否有效率?

2.那些實行糧食出口管制的國家,就是出於您後面提到的重農理論。
但基於比較優勢的概念,硬是要用高生產成本的代價,只是為了戰爭時不容易戰敗這個可能性很小的危機,我認為根本毫無意義也無效率。

事實上,只要放棄糧食出口管制,讓世界更自由貿易,更能大幅提高各國的戰爭成本,加深各國的溝通頻率與層次,自然也更能減少戰爭發生的機率。

現在的世界顯然就是往這個大方向在發展。

如此客觀環境下,還要人民付出無謂的「備戰成本」在糧食上,對人民是否公平、對經濟是否有效率?

簡言之,為了戰備,而強迫國內生產糧食,根本是misallocation!不管是對人才、土地、資金亦或任何生產要素來說,均然。

元毓兄,

你相信"物價上漲後,能吸引生產者增產", 但是, 可不可能因為可耕地有限, 生產者根本無法增產? 這種市場失靈的情況, 我們需要政府干預市場?

to 元宇

1.給你幾個數字:

台灣目前休耕農地面積超過30萬公頃,比耕作中的農地面積還要多上許多

美國加入CRP計畫的長期休耕農地,超過36.7百萬英畝(一英畝約等於0.4公頃),而這僅僅是參與該保育計畫的休耕農地。還有數量多上好幾倍的休耕農地,出於其他原因而休耕。

事實上各主要糧食生產國家也都有嚴重的休耕比例。

網路上很多人以為休耕造成糧慌,錯了,倒果為因。

是因為糧食價格太過便宜,才會有大批土地所有者願意休耕,而非把土地用來繼續生產。

再者,農業改良技術不斷進步,每平方單位所能產出之糧食一直成長之中。

當然,我也認為技術改進有其盡頭,到最後每平方單位所能產出的量一定有個極限。

只是在許多農地休耕的情形之下,以及技術不斷進步之下,您提的那個假設到來之日,現在看來還遙遙無期。

況且,您還忽略了,當糧食價格真的沖天,每個人超過一半收入都得花在糧食上時。
許多本來不是農地的土地,很可能會轉去做農地。

2.
許多蛋頭學者或是官員,以為有「市場失靈」這回事,還老放在口邊。
但經濟史實上,市場失靈幾乎沒有發生過。
反倒是政府不當的管制措施,使得市場競爭轉往看不見的方向去,讓觀察者誤以為市場失靈了。

其實病根不在市場,根本就是在政府的管制措施上!

請好好看本系列的第二篇的後半,多想幾次。

有本書「The end of poverty」,作者提到他去玻利維亞協助解決上1000%的嚴重通貨膨脹問題。

你猜這位經濟學家怎麼解決問題?

很簡單,他讓該國的汽油價一次就上調10倍,兩週之內,超級通貨膨脹就獲得控制。

為何答案是如此?

想得通嗎?如果想不通請佐以本系列第三篇,討論通貨膨脹的,再好好想想。

的確,比起某些不良商人炒作價格,政治的干預所造成的傷害還更大
不過在人人自危的時代,政治投機者的影響力是很大的
要降低這種麻煩,需要更多的討論才行

您這一系列文章真是太好了。
我不是學經濟的,但覺得經濟學其實就是邏輯的辯證,而推論之失誤往往因為立論基礎的錯誤,如證據不足或誤判事實。
而您下足工夫做足功課,觀點和推論自然擲地有聲,令人嘆服!

您的文章引發我的感想是,開放和自由會形成最自然與穩定的秩序,干預只會造成無可預期的混亂。那麼政府是否無為而治是最好的呢?我想也不能那麼偏激。政府應該訂定法規建立制度,然後依法行政;這時政府的施政變成一個穩定的條件,是可以預期的控制變因,或許比較能導向一個相對好的結果。

我認為您的論述不全然正確,且結論太過草率,只要糧食供給不足,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很容易同時發生,自由市場不復存在,雖然價格上漲可能提高增產的誘因,但是來不來得及?就算休耕地復耕了,能種得出可以吃的糧食嗎?(污染,土壤貧脊,缺水..) 隨便一個變數就可能出問題,產糧大國管制出口,糧食自給率低的國家只好餓死或發動戰爭戰死……

你的問題都很好笑,代表你對農業觀察以及歷史事實的了解都很粗淺。

1.「市場不可能失靈,只有政府才會失靈。」如果你連這句話都不懂,那你的經濟學基礎根本不具備,好好重新學過。

2. “休耕地復耕了,能種得出可以吃的糧食嗎?"你這個疑惑代表你連一塊休耕中的農地都沒見過,更別提你可能壓根都沒見過台灣正在生產的農地中央,往往有地下工廠同時營運的現況。
與其擔心休耕農地再耕能否產出可食農產品,不如去看看現在正在產出的農地,農產品是在怎樣的環境下生產的,你還不是每餐都一口又一口?長成這麼大一隻。

3. “產糧大國管制出口,糧食自給率低的國家只好餓死或發動戰爭戰死" 這句話代表你一點歷史常識都沒有。請你舉一個歷史上大國真正成功管制出口的實例來看看,從拿破崙封鎖英國到康熙封鎖台灣,都是失敗、都是獨裁者自己的幻想,沒有人能夠100%阻擋走私。歷史上從未發生過。

我只是希望您的結論可以多考慮一下現實情況
多收集一些事實來驗證
而不是矇起眼來說糧食危機不會發生
不然 2008 國際糧食危機是怎麼來的?糧食增產但價格沒有下跌!
如果一直拘泥於經濟學理論
那經濟學就只好繼續活在不知名間疾苦的理想中論述…
(經濟學理論都有其基本假設,現實世界可不是這樣…)

我也請你睜開眼睛再讀一次文章結論:
「1.饑荒存在,但糧食危機並不存在!
通貨膨脹、新興需求、投機炒作,都不會引發糧食危機。
甚至投機炒作本身是穩定糧食價格的一大助力!

2.只要無恥政客存在,則饑荒就永遠不會消失。
但這不是經濟問題,是政治問題。
經濟學只能解釋這些政客的作為為何會引發饑荒,但提不出解決方案。」

我說饑荒存在,但糧食危機並不存在。事實證明,不只美國這類已開發國家,連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尼,都開始產生營養過剩的問題。

你說糧食價格沒有下跌,更是讓人發笑 — 芝加哥小麥期貨收盤價,從本文做成的2008年最高點1334到2012年6月的642價位;玉米期貨從2011年5月的749價位到2012年6月的598收盤,另外其他種類糧食我就不列了。

很明顯都是糧食價格多數走跌勢,我不曉得是誰矇著眼睛說瞎話了。

你說的糧價下跌是因為 2008 後危機解除
至於解除的原因很複雜,可能有人為介入,可能糧食增產速度趕上..
我也說不清楚,這部份我還在學習,我只是點出您可能存在的盲點,若您無法認同,我也不知該說什麼…

這代表你連本系列文第一篇都沒看懂。

糧食供需在2008年時候並沒有顯著變化(不是媒體說他有就有,要看事實面)。新興國家對於糧食品質內容的要求有改變,但那是一條新的需求曲線。

就最邊際的「糧食危機需求曲線」來說,根本就沒在真實世界跑出來過。

所以如果你不認清「2008年根本連個屁糧食危機都沒有」這個事實,你很難學到什麼東西。

有點觀察力吧!如果2008年真有什麼糧食危機,那人口大國中國就應該像毛澤東「大躍進」時代那樣死個1、2千萬人;美國應該重演Great Depression時期,一堆人在路上等政府發湯、發food coupon;台灣就應該退回到40年前,海邊一堆窮小孩撿拾石蚵才對。

請問你幾時看到這現象?

經濟學是一門實證科學,不是你說的理想論述。邊際轉變要怎麼在現實生活印證觀察,你要自己去體會,而不是先入為主的「認定一個不存在的事實」,然後自己在那邊可笑地「義憤填膺」。

這份報告就是我此系列文章中所指「可笑的研究」。

通篇只看2008年之前上漲,對於之後的下跌全然不去解釋或探討。

更糟的是,我在本系列文章中提過的「替代糧食」蘊藏量,聯合國連看都不看。光拿幾種主食價格,就能得出「糧食危機」這結論,真的是有夠好笑。

另外,就算聯合國報告中舉出的幾個糧食供應有問題的國家,多半也是落入我第四篇中所描述的「政客人謀不臧」,而非市場經濟出了問題。

我不曉得為什麼你看不懂我的結論:饑荒有,糧食危機沒有。

如果你懂得觀察許多國家的垃圾桶,甚過聯合國這份可笑的報告(畢竟聯合國養了一堆米蟲,得弄點東西出來好顯得他們有在做是),你就真懂經濟學了。

“這份報告就是我此系列文章中所指「可笑的研究」。"

偉哉! 2008 年的文章就可預測 2011 年的報告是可笑的研究
小弟佩服得五體投地呀!

最近幾年每逢大旱,「糧食危機」議題便被炒得火熱。作為一個外行人,每次看到類似以下的新聞都感到十分莞爾。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6040.shtm
美国农业部部长Tom Vilsack近日宣布将43次“土地休耕计划”(CRP)的常规签约土地再次扩增390万英亩。

从2009年开始,农业部已经成功地将1200万英亩土地纳入到了CRP计划中。现在,农业部共签署了73.6万份合约,登记了2960万英亩多土地。

新加入的390万英亩土地使美农业部向实现CRP重大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作為一個外行人,對美國政府擴大「休耕計劃」的新聞有如下疑問:(why?)

1.假定確有新興的穀物需求,且後勢可期。對美國糧商來說,是積極增產有利?還是不增產有利?
2.假定世界各國對穀物的需求激增,為什麼美國糧商沒有主動增產更多穀物?
3.世界媒體說穀物「價格上漲」是「民生問題」,那麼美國政府為何不推動補貼、收購等政策,利誘糧商擴大穀物產量?為什麼美國政府此時繼續擴大推動「休耕」政策,「補貼減產」?
4.聯合國轄下部門是否有建議、…等反對各國政府,特別是糧食輸出大國休耕政策的實際作為?

1. 鼓吹有糧食危機的人,怎麼也看不到世界多國在補助休耕的事實。他們一方面宣傳人類即將斷炊,一方面又憂心農民貧困可憐,但怎麼也沒能力把二者連結起來,自問:「糧食不夠了怎麼農民收入還會低?」這麼簡單的經濟學基礎問題。

2. 聯合國只是國際政客的「秀場」,實際作為很少,也很難期待會有。一個不具備實際上暴力壟斷地位的政治組織,是不值得看重的。

1.感謝您一針見血的回應:「糧食不夠了怎麼農民收入還會低。」

2.
綜合個人的道聽塗說和臆測,國內補貼休耕的政策可能源自於無法忍受以下兩件事:
一是穀賤傷農,臺灣食米消費量低,麵粉/小麥才是穀類消費大宗,因此只要某年豐收,或者是農民一窩蜂增產,收購價格便暴跌,賠得農民脫褲子。最後都是政府買單。
二是政府收購政策帶來的赤字,如某某基金的近千億虧損。

3.據聞政府長期推動的稻田轉作計劃沒什麼成效,主要原因是價格太高。

1. 農業市場跟DRAM市場是一樣的,關於這點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農業化的半導體產業」
http://yuyulaw.info/?p=361

二者比拼的都是誰能比別人早量產、早上市以及較高的良率,誰就享有高毛利跟總獲利。

如果說我們不心疼爾必達、Hynix的虧損,那又何必為因為競爭力不足而虧損的農民流淚?

說過了,因為居住環境的關係,我認識不少農夫;裡頭有成功失敗的,成功者出入Lexus名車,年收破千萬。而成功的農夫親口跟我說過:「這XX作物產期在XX月~XX月,如果你不能在第一個月就量產且維持在某個品質,就不能在那個月賺到錢,而之後你才收成的都註定要賠錢。」

農夫很可憐、對市場運作很無知嗎?大錯特錯!持有這種想法的,自以為悲天憫人的左派們,其實壓根不懂農業也不懂農夫們。

競爭之下,失敗者有何可憐憫?同情失敗者換個角度就是在懲罰成功者,這在工業、農業都是一體適用的。

不好意思,上面的留言是個人從流言耳語,嘗試猜測政府行政單位對此問題的心態。不代表個人在這方面的主張。

另外,個人有一種感覺,就是政府行政單位處理此一問題時,似乎傾向在某種既定框架下。
比如說,關於農地變更議題,他們反射性地維護既有政策,會以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環境生態…等等說法直接回擊。但像是收購政策執行面等議題,他們就比較願意開放討論。

就我聽到的,
政府單位在生產過剩時收購稻穀,並非悲天憫人,援助弱勢的考量,
而是受迫於利益團體操縱輿論帶來的各種政治壓力。
似乎,從政府單位的視角來看,他們此時顯得像是在和利益團體拔河,對於利益團體的獅子大開口討價還價,儘可能的限縮。

政府當然不可能100%滿足特定利益團體,因為一定會有相反利益的團體跳起來的。

政府首要考量始終是選票跟地方政治利益的瓜分,因為這是政務官之所以可以掌握資源的主要因素。

說到相反利益團體,不得不提國內的社會大眾,
在進口稻米受到重重限制的國內環境,米價其實很有成長空間。
可是國內輿論一面倒要求政府照顧稻農的同時,也一面倒要求政府平抑米價。
結果,政府以釋出公糧將國內米價控制在一個區間,相較二十年前幾乎沒有成長。

題外話,國內麵包持續漲價,相對低價的米食卻沒有消費量增長的勢頭,年輕一代又特別偏好麵食。這似乎也是有趣的現象。

請問…重農理論或者糧食出口管制,為什麼是高成本的生產行為
又世界自由貿易為何能提高各國戰爭成本呢?
才疏學淺…請您能指教

這有什麼不好理解的?

第一點只是Ricardo的經濟學觀念,是經濟學的基礎。只要生產成本不同,交易帶來的利益大過自己生產。

成本是什麼?成本就是你的收入,你放棄高收入硬要將資源用於低收入用途,就是高成本行為。

你明明可以從中國與美國買進便宜農產品,但是你為了保護少數農民,設下諸多限制,造成:1.土地被用於低產出的農業與 2. 消費者被迫付出更高代價取得糧食。這些都是不必要的成本,都是圖利少數人的政策。

第二點更簡單,你上班試試看二話不說甩你老闆兩個巴掌試試看。
你目前收入來自於他,甩他巴掌9成會被依勞基法開除,你的成本就是你損失的收入。

為什麼店家對客人多半客氣又有禮貌?無他,收入來自於此。為什麼客人眾多的店家老闆可以跩一點?無他,因為收入風險較為分散一點。

A國的收入來自於B國,眾多投資也在B國,A國敢隨便對B國宣戰?那要付出的戰爭代價就不止於武器與人命,還包括大幅度收入降低。反之亦然。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