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法律

價格不是由成本決定的,笨蛋政客跟法匠們搞清楚吧!

許多人都有個錯誤概念,以為市場上的價格內涵以下這個公式:

成本 + 合理利潤 = 價格

這樣的觀點大錯特錯!

一個簡單的質問:

假如這樣的邏輯正確,請問要如何解釋有一堆賠錢的產品或服務在市場上販賣?

當然,持這樣想法的人也無法解釋百貨公司週年慶的折扣活動:到底是打折前的價格是合理利潤?還是打折之後?

更無法解釋每天都有數字跳動的股票、債券、期貨市場,究竟哪一天的哪個價格,才是所謂的「成本加上合理利潤」?

顯然,代誌不是憨人想的那樣。

價格之決定,只有一條定律,那就是:

所有商品的價格,一律是由需求所決定!

一般人在市場上看到賣家會掛出價目表,就傻傻地以為價格是由賣家決定。

事實上那個價目表只是一個訊息,顯示賣家可能願意成交的價格。
我之所以說「可能願意成交」,是因為實際上賣家心裡深處真正希望的,往往是更高的成交價;但在市況不佳時,賣家多半也能接受更低的成交價。

一般人上菜市場都會有的「討價還價」行為,正解釋了賣家所提示出的價格,不一定就得照那個價格成交。

換言之,一個賣家提出來但是沒有買家願意接受成交的售價,是一點意義都沒有的。
價格只有在雙方同意,以此為交易的前提之下,才能成立。

因此,有人在高檔餐廳裡大肆批評:「上來的菜其實成本不過幾百塊,竟然能賣到上千?」時,不過是在彰顯自己對市場經濟的無知。

一個邊際成本幾十塊的東西,能賣到上千、甚至上萬,那不是暴利,而是因為市場有這樣的需求存在。
就是有那麼多人願意用這個高的代價去換取,對他們來說,就是有這麼高的價值。

或許,這是一個假古董,買家成交之後回家發現後悔不已,但那是嗣後預期落差的資訊成本問題。
成交的那瞬間,這位買家一定是心中「認定」有這個價值,才願意成交。他要是認為沒那個價值,就肯定不願意付出那個代價。
要是買家在成交之前,就看出古董是假的,需求瞬間消失;這時候賣家就算免費贈送,買家也不要。

了解價格是如何形成之後,我們來看這半年來吵吵鬧鬧的「油價」吧。

台灣最畸形的就是,一家明明是公司形式的中油,卻老是被政府逼迫要配合政策訂定國內油價。

而最近劉內閣堅守的「油價公式」(每週一西德州原油收盤價的價格變動幅度的八十%乘以中油油品未稅批發價,得出調整金額)就是一個公式傻傻地基於成本決定的計價公式。

定價該怎麼定,請讓中油自行決定。他愛定多少就多少,他願意定價是現在的三倍、五倍,也是中油的自由。
因為中油並非沒有競爭對手,台塑石油一直虎視眈眈。
更甚者,政府應該鼓勵地下油行合法化,讓市場上有較劣質的石油流通,使得買不起高品質油品的人可以轉而選擇較廉價的劣質油品。

消費者要用高級品還是劣質品,那是消費者的自由,政府也管不著。

之前扁政府的凍漲政策,可說是集天下愚蠢之大成!我在「糧食危機存在嗎?(二)– 自由市場與價格管制(補充)」已經說過,政府對價格擅做管制,只是為少數人創造貪污腐敗之空間。

我沒提到的但一樣重要的是,擅自管制價格不但擾亂了市場中價格可以傳遞的訊息,也將大幅提高社會中資源錯置的機率。

馬政府解除價格管制,不代表馬政府現在所為就是對的。事實上,政府現在的浮動油價機制,也是愚蠢可悲的。

前面提過,價格之決定跟成本扯不上關係,完全是由市場需求來決定。因此那個完全根基於成本的計算公式,根本就是蠢到不行的公式。

有個經濟學者出來說:「改成每週浮動也好,更能體現真實成本」。顯然這個學者也頭腦不清。
價格從來反應的就不是成本,而是需求。隨便找個擺過地攤的,都會懂這個道理。

既然如此,人民對油品的需求有多高,就應該讓中油自己去定價,賺取中油應享之報酬。
中油定價絕對沒有必要公布其公式或想法。

請問誰見過菜市場菜販的定價公式?誰見過Apple iPhone的定價公式?又有誰見過三井壽司的定價公式?
人家就算有也沒義務告訴你,事實上消費者也沒必要知道。

因為市場交易一直都是願者上鉤,不願者閃人。

新加坡、日本、中國的汽油漲價跌價,跟台灣島內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這三地的市場需求,跟台灣島內的市場需求並不一樣,自然反映出來的油品售價也會不一樣。

有政客以此來批判中油賣得太貴或太便宜,余只見其蠢,難見其明。
報紙認為中油或台塑石化占人民便宜,這也是蠢到極點的說法。
在消費者心中,他認為油值多少錢以上,他就願拿多少錢去交易。
換句話說,他拿出去的是鈔票,換回來的是他心目中相對等值或以上的油品。(順道一提,消費者多賺的經濟學上稱之為「消費者剩餘」)

根本沒有誰占誰便宜這回事。

油品價格之所以可以上漲,排除通貨膨脹因素,全都是因為消費者就是要用、就是想用,你漲價了他還是拿錢來買他想要的量。(感覺很像是SM裡面的被虐狂)
因此需求曲線才能不斷往右上角移動。

要是你一漲客人就不來了,你還敢漲嗎?問一問那些賣蔥油餅的小販吧,他們最清楚。

正因為汽、機車太方便了!因為相較於其他替代方案,油品還是相對便宜的方案!因為消費者就是寧願拿錢換時間,也不要花時間省錢!所以在油品漲價到其他方案的機會成本以上之前,它都是便宜的。

當有人指責油品公司豪取強奪賺大錢時,另一方面消費者其實是賺到了,根本沒虧到。假如根本沒有汽、柴油,路上所有交通工具都得改用昂貴的生質燃料,亦或回到過去馬車、牛車時代,對消費者成本豈不更高?

小結之,消費者拿錢換油,油品生產者與消費者都賺到,沒有誰占誰便宜的問題;油品之所以可以在國際上不斷漲價,消費者需求才是推升主因。

回到主題。

這裡我再延伸談談最近麥當勞在台灣不但漲價,還分不同區域有不同的漲幅

這樣的漲價方式正是證明經濟學中「價格理論」在解釋世事上的威力:

商品之價格跟成本一點關係都沒有。台灣地區地理面積並不大,交通除了東岸之外,西部四通八達。
因此我相信各地麥當勞所生產的漢堡、薯條與炸雞,成本上差異不會太大。
當然,我們這裡僅談邊際成本,至於店租、員工薪資等當然有差異,但在這裡可以先當做是「沉沒成本(sinking cost)」,先轉作租值不管它。

為什麼台北都會區的麥當勞大薯售價硬是比台中大甲經國路上的那家貴上5塊?

因為台北消費者需求更大!如此而已。什麼消費力不同、收入不同…云云,不過都是在解釋需求這件事。
台北消費者收入較高,因此在邊際成本上,買份麥當勞享受相同邊際利益的前提下,願意付出的價格可以高過鄉下民眾。其實對二者來說,付出的邊際成本很可能差不多,甚至我認為都會區的民眾付出的邊際成本更少。

需求曲線上,一樣是向右下傾斜的:價低則需求增,如此而已。

本篇連笨蛋法匠都罵進來,原因在於依照我在法律系學到的「公平交易法」邏輯來看,一定會指著麥當勞大喊:「差別定價(price discrimination)」。
法律系剛畢業的還會急急忙忙地翻開法典,指出公平交易法第19條第4款:

無正當理由,對他事業給予差別待遇之行為。

程度好一點的可能還會提「公平交易法施行細則」第24條出來說:「喔,還是要審視一下有無正當理由啦!」

可惜,上樑都歪了,下樑還會正嗎?整個對差別待遇的學理基礎,在經濟學上都不過虛幻一場時,法學討論這個是在討論爽的嗎?

差別定價是經濟活動裡再正常不過的行為,竟然被一些不知世事的蠢法學者、笨經濟學家,以為是個該管制的行為。悲哀啊~嗚呼!

以後我再寫文章好好剖析這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回到主題:

讓市場自由定價的一大好處,在於價格本身充滿訊息,而且價格所蘊含的訊息只對有需求的人有意義,也只有有需求的人可以正確解讀。

塑膠工廠的老闆並不需要知道現在的石油價格期貨價或現價為何,他只要知道台塑或其他供應商的塑膠粒在這個月初的報價是漲是跌,自然會去研究、思考他能否對買家漲價?他是否需要囤貨?他是否需要更改生產流程,想辦法減少呆廢料…..
同理,當他發現他的買家在交易條件上比起過去更為寬鬆,甚至有漲價空間的時候,他並不需要真的知道自己的產品在終端消費賣得如何。

而在更複雜的玉石、古董業裡,各種哄抬價格、製造幻象、散佈謠言…等不實訊息,對於非買家賣家來說,一點意義也沒有,這些人更沒有能力去解讀。
比方說,香港的大盤玉市,報價方式是買賣雙方親自,或透過中間人,將各自的一隻手伸進黑布裡,在彼此手上觸摸,做出內行人才懂的暗語手勢來報價。對真正的買家賣家來說,去解讀與研判就有其意義存在。擅此道者,享有租值,也吸引著更多人來鑽研此道。

同理,世界各國的股票交易所裡,買進與賣出的人都可能各有不同的理由:小李生了小孩,想要買點股票當小孩的教育基金;老王退休了,用退休金上號子是唯一生活樂趣;陳家大嬸的兒子要出國唸書,考不過LSAT只好想辦法捐錢了事,得大筆賣出股票換現金。

買賣雙方都不需要知道對方為何而買、為何而賣。價格本身就充滿訊息,大家都不過盤算著自身的利益,就能造就一個如此偉大且了不起的資金集散平台。

這就是市場的力量!市場的美妙!

但一旦政府介入,去做價格管制時,這樣的價格訊息就會被扭曲。

原本應該要飛漲的油價,好吸引使用者更有效率的使用油品,好吸引更多業者進入提供更有競爭力的油品或其他替代產品。

卻被半路殺出的蠢政府給管制住價格,用人民的稅金去補貼用油大戶。
讓用油大戶更不在乎用油是否有效率、讓願意研究替代能源的人不敢投入、讓願意提供替代方案的人躊躇….

這些高喊要管制油價蠢蛋政客,那些不敢讓燃料稅隨油徵收的蠢官員,所作所為只是更圖利少數,卻犧牲多數人的福祉!(我也不懂一個政府說要追求環保,卻對營業車在油費上做補貼的這種矛盾藝術)

另外,還有一些政客說要懲罰台塑石化,因為台塑把油拿出去賣給外國人,賺外國人賺太多錢…

話說最近老有人批評我說話太嗆,本文一路罵到這又有很多人要寫信或留言跟我抗議了。
畢竟我是沒啥文藝氣質的老粗,我就轉貼一個學富五車的正在美國工作的美國經濟學博士,一個正牌經濟學家對這件事的評論

為什麼台塑要把油賣給別國?
因為中油虧錢全體國民幫她付
台塑虧錢
誰幫她付?
立法院要幫她付嗎?
如果有利可圖
何須捨近求遠?
有利就立刻降價搶生意啦
幹嘛還千里迢迢運到國外去賣油?
你以為船是吃水的嗎?
船他媽的也是吃油跑的

民進黨這些立委
你們腦袋是裝屎的嗎?
沒事請用紙尿布把你們的頭包起來
不要屎尿亂噴

如果各位打開台塑石化的財務報表,就會發現台塑石化主要金雞母是他的柴油,因為他的柴油品質達到世界級的高標準,可以賣到新加坡等其他亞洲較先進的國家。
我們有這麼努力研發油品品質,並可外銷賺錢的企業,竟然要因為他太成功而處罰他?
這些立委真該頭上包尿布了!

46 replies on “價格不是由成本決定的,笨蛋政客跟法匠們搞清楚吧!”

嗯……由石油公司自行决定油价,要有先决条件,就是市场必须有充分竞争,而且彼此之间不得串联。

如果市面上只有两家石油公司,但这两家石油公司串联起来,私底下商量好价格,人民岂不是毫无反抗之力?

菜贩不敢胡乱提高价格,是因为有替代品。汽油可没有替代品啊……(除非大家都改用电动汽车)

to haryewkun

幾個基本觀念都不正確,我過去文章都提過了
這邊稍微提點一下:

1.市場競爭跟市場裡面有幾個競爭者不是必然的關係
市場只有一個供應者,只要他無法將壟斷的租值實現,那麼這也是一個充滿競爭的市場

台灣的石油市場,除了中油、台塑之外,其實國際大廠諸如Shell、Exxon都有在工業用油上活動

因此台灣石油市場是個充滿競爭的市場,固不待言。

2.您所提的「串連」應該是競爭法或經濟學上的「聯合行為」,也就是所謂的卡特爾(Cartel)
這種行為脆弱不堪,以為聯合行為就可以左右市場的人,真該好好到市場上多多學習

聯合行為本身會造就一個奇怪的賽局:誰先違規,誰就有賺頭

在這種誘因設計之下,聯合行為不可能長久。
歷史上的資料也一再顯示,沒有任何一個聯合行為可以長久維持;再者,更重要的在於,聯合行為也無法保證能將壟斷地位的租值實現。

3.您自己也提到電動汽車,這不就是汽油的替代品?
況且,還有其他燃料形式,以及大眾運輸系統
最重要的是,消費者永遠有「不購買」這個最有力量的選項。

原本騎機車的學生改搭公車或改用自行車,就是減少汽油使用量的一種方法
這就是一種替代方案

汽油沒有替代方案?
先想清楚再說這句話吧。

說到聯合行為 ,我一直有個疑問:
為什麼OPEC這個卡特爾可以存在這麼久啊?
我想過一個可能原因是其中多數成員國具有類似文化背景-回教* ,使得彼此有較大的意願去遵守規範.
想請教一下格主對這有何看法?

*:話說印尼也具有類似的背景 ,但它將在今年年底離開OPEC…

大部分的經濟學著作,都認爲在廠商數量少的產業中,若沒有政府管制,彼此可以協商進行壟斷、圍標。偷跑行爲是很容易破解的。建議你google一下,重復的博弈賽局。

如果要說歷史,歷史上壟斷的個案多着是。你今天之所以沒有看到,是因爲這種行爲已經被管制。

至於電動汽車,當然不是汽油的替代品。一個是燃油,一個是交通工具,哪裏相同呢?電動汽車是汽車的替代品,卻不是汽油的替代品。

經濟學中的替代品,是指用不同的東西,來代替原有的產品。比方説,改用天然氣來推動汽車,才可以說天然氣是汽油的替代品。

騎機車的學生改搭公車或自行車,那不叫替代品,那叫“放棄使用”。

如果說機車不能騎,可以改走路,那麽世界上任何一個東西都有替代品——就算是藥物,你也可以不服用然後死掉。這種定義是毫無意義的。

公車也要使用汽油,自行車無法使用在運輸系統上,無論石油的價格上升多高,人們都必須購買,除非人們要回到原始時代。不是每一樣的產品,都能夠通過市場無形的手而自行調節的,這是我的看法。

也許你認爲一切都可以通過市場調節而資源配置最優化,但我不認爲如此。自由市場並非万靈藥。

電力,天然氣與汽油,都可以作為驅動交通工具的能量來源,為甚麼天然氣可以被視為汽油的替代品,但是電力卻不算?而且採用不同的能量來源,交通工具的動力系統也不同。你不可能開著用汽油的車,但去加天然氣吧?因為如此,你不可以把動力來源與汽車設計分開討論,一旦你選擇那一種動力來源,也同時選擇了不同的汽車設計。所以彼此當然是互相替代的,替代的決定自然與經濟因素有關。

to haryewkun

1.許多人以為難以被破解的原因在於他們將真實世界作了錯誤的解讀
你在思考Game Theory上應該弄錯了侷限條件

另外,歷史上壟斷的案件,自然壟斷的部份幾乎後來都被證實根本就不存在。我說的是法律上程序問題上,案件成不成立,可否進入實質審查的根本問題。

例如歷史大案的標準石油、IBM打洞卡紙….

原因在於擁有壟斷地位跟能夠將壟斷地位的租值實現,完全是兩碼子事

而如果你用心觀察日常身活生邊,多的是自然壟斷的例子。但卻沒有人能更真正將租值完全實現。

比方說,寫出Harry Potter的J.K.羅林,他自然壟斷了整個Harry Potter系列故事,假如他真能濫用壟斷地位,為什麼他不乾脆一頁只印一個字,順便大賺紙錢?

因為替代品太多了,他根本辦不到。

市場上看起來Harry Potter這故事的供應者只有他一人,問題是對消費者來說可以用來替代Harry Potter打發時間的替代品多如牛毛。

回到汽油部分,也是一樣。

公車是私家車的汽油上替代方案,原因來自於前者的成本較後者低廉很多,更有經濟效益。
當多數人做出這樣的選擇時,那整體交通運輸的汽油需求是會降的
換另外一個角度,選擇公車的人等於是拒絕消費他原本習慣的汽油使用量之部分

2.電動汽車這部份根本是瞎扯,沒啥好回的

如果自行車無法當做運輸系統,我很想知道20年前的北京街頭是怎麼回事?你要怎麼解釋?

台灣鄉下到現在還有那種可以載貨的腳踏車,台灣話稱為「武車」,在30年前台南關廟一帶多的是靠這種腳踏車來運輸鳳梨,你又要如何解釋?

替代品的定義你自己想清楚,不要侷限在教科書寫的那種愚蠢定義

3.很多時候你以為自由市場並非靈藥,原因在於這個自由市場已經被管制住了,諸如競爭法、勞動法、價格管制、政治干擾等因素,使得表面的自由市場實質根本不自由。
然後看到問題後,將錯誤歸咎在自由市場上,豈不可笑?

OPEC是個奇怪的政治組織,政治意義往往大過經濟意義

而經濟層面,OPEC老是有人偷跑,這部份你可以去調過去的新聞資料,我印象中有

to Stephen

您的觀念就正確

替代品的定義並非 haryewkun那樣狹窄
事實上他的定義不但狹窄,還自相矛盾

作者你好

看完你的文章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

當一個軟體附加的價值高於或等於其售價的時候,盜版就會減少,反之則增加。

這一切遵循市場機制

但一旦政府介入,去做取締時,這樣的價格訊息就會被扭曲。

版主您果然還是很衝

看完後有只有一事不明:
“定價該怎麼定,請讓中油自行決定"
可是台灣中油最大股東不是經濟部嗎,這個"中油自己"不就是經濟部和他上司行政院嗎?
可以這樣說嗎:
經濟部開中油公司本就不單純為了賺錢,所以他用什麼理由幫自己的產品定價,才是社會大眾(媒體、輿論、學者、名嘴….)要管的不是嗎?

to 山頭火

整個股份有限公司制度的發展,可以往上一直追溯到大航海時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當時兩個了不起的發明就在於「有限責任」及「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

這兩個概念奠定了整個商業的發展。失去二者,現今你看得到的產品可能要延後幾百年以上才會出現,包括我們用來在這裡留言的電腦。

國有企業,只是背後出資者是由國家出資,如此而已。

企業的本質過去我曾經寫過一些文章討論:企業本身存在的是完全工具性的,沒有特定目的可言。但是為了滿足企業的三方人士(出資者、雇員與顧客)的利益與效率,企業得追求利潤最大化。
當然,我沒提到但是我也贊成的,是Milton Friedman認為企業經營者的任務就是努力創造獲利,別無其他。商學院喜歡瞎扯的「企業社會責任」根本是無稽之談。部分經濟學家甚至認為把「企業社會責任」當口號,用來欺騙消費者、新進員工與勞工、社福或環保…等利益團體無可厚非,企業主要真這樣幹那就無異於「竊盜」。

經濟部開中油,目的是什麼,在「股份有限責任制」的法理精神下,根本不重要。

但最好的情況,就是政府開中油目的也是為了利益最大化,這才是對整個國家、消費者最有利的狀態。這種想法從Adam Smith開始,無數有深度的經濟學家不斷闡釋。

可許多人,包含許多自以為學過經濟學的科班學生,對於現實狀況的認識不夠,不清楚這世界上有多少「立意良善(based on good will)」的政治法律操作,其結果卻是引發災難毀滅。依然執著要將昧於經濟現實的錯誤期待,加諸在企業之上(無論是私人或國營)。

毛澤東在中國搞「大煉鋼」就是一例。勞動團體在勞動法上搞最低工資限制,也是一例。結果都是災難性的。
「大煉鋼」非但沒有超英趕美,還弄得民不聊生。
最低工資限制不但沒有幫助到低層勞工,還大幅提高低層勞工的失業率,以及讓他們的工作環境更為惡劣。

我直接跳結論好了:

1.政府若真想讓中油對社會有貢獻,就讓它像個私人公司,盡情賺它該賺的錢。
2.產品定價從來就不是由成本決定,這些蠢媒體、笨學者與名嘴,意見根本無可取之處;況且,這些人根本沒有利害關係(除了消費者這身分之外),管個屁?
民事訴訟程序裡,任何案件一開打第一個要問的就是原告雙方有沒有「訴之利益」?如果連訴之利益都沒有,告屁啊?法官絕對是直接駁回不審理的。
同理,這些人除了透過無知沒有思考的謾罵在電視上賺通告費、或者賺知名度之外,對任何事情一點幫助都沒有。更非中油的用油大戶或中油的股東員工,啥也不是。

to 路人

軟體問題比較複雜一點。

不過首先可以談的就是,對甲來說,軟體價值多少和對乙來說,絕對不宜樣。

比方說,我手上有一個挺好用的系統維護軟體,叫做Onyx。
此軟體是專門用來維護Mac OSX系統,如果您是用Windows,那這個軟體對你一點價值都沒有。

但就同樣使用Mac OSX的人來說,我可以用這個軟體,也可以自己寫一個。比如以前我就自己寫過類似的軟體用來維護我的系統。那對於會寫跟不會寫這種軟體的使用者來說,Onyx的價值又不一樣了。

因此,產品的問題不能用「價值」這個角度切入,因為你很快就會發現這個角度的解釋力有限。

第二點,軟體太容易被盜版,才是軟體售價一直不能降低的一大原因。
剛好跟您想的邏輯是相反的。

產權維護本身費用是相當昂貴的。未來有機會我可以寫些這方面的文章談談。

重點在於,屈臣氏在店門口放置感應器,並在架上商品都貼上特殊標籤,這些都是產權維護成本。

顯然,屈臣氏的投資遠比微軟花費大筆錢搞序號防盜機制有效得多。

微軟最能掌握有無盜版的,是在品牌電腦生產線上的隨機授權,而非商店裡販賣的盒裝版。
因此品牌電腦的授權費用可以便宜到讓一般消費者難以想像,而容易被盜版的盒裝版也就得貴上許多。
之間的差價,乃產權維護費用。

這裡比較湛深,得花許多篇幅討論,以後再說。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先從諾貝爾獎得主R. Coase的牛與麥田的例子切入。

第三點:政府隨意介入市場,會扭曲市場價格應該要正常傳遞的訊息,這個歷史上血淚斑斑,有機會我可以舉一堆故事出來跟大家分享。

附帶一提

針對許多動不動就要政府出來的言論,例如勞工退休金、最低工資門檻、環保問題、油價問題….

我覺得很奇怪,我自己學法律的,對於法律跟政府手段怕得要死,因為太清楚這把大刀結果往往是亂砍一通,肥了一堆貪官污吏、利益團體,卻達不成這些理想主義者的期待。

反倒是不是學法、學經濟出身的人,特別愛事事想透過公權力,也天真的以為監督公權力就能善用公權力,更無知的以為出於善意的公權力,結果必定是善。

版主
不好意思我短短兩三行問題又花了您大把功夫回應
太久沒來回應不是沒來看
而是看了以後還需要消化

雖然對您很衝的態度不以為然,但仍十分欣賞您費心分享所知的苦心
總之 感謝您的回覆啦,您的分享我仍在消化中…

是不是營業車的里程與該公司銷售商品有關(為了某些偏遠地區的需求),即使路途再遠還是需要開過去幫助民眾服務(貨運、郵政)。造成成本上面的競爭力輸給其他業者,要求政府補貼油價? (小弟才疏學淺 如有錯誤敬請見諒)

to y600260

一樣的問題:我看不太懂你的中文

如果你是貨運公司,你的收費標準會跟送貨地點無關嗎?

想當然耳,通常是越偏僻的,貨運收費就越高。(補充說明:距離遠收費不一定高,但是偏僻通常就會)

這是因為產出量少,未達規模經濟之前,平均成本高的因素。

如果該偏遠地區的需求就這麼大,那對市場上大部分的貨運公司來說都會造成類似的成本結構(當然還是會有差異)。
但客觀環境的低需求,怎麼會造成個別廠商成本競爭力上的差異?競爭力差異通常是廠商自身的效率、技術、管理…等因素上。

我覺得,你的問題本身就挺荒謬的。

好奇一問:
價格與成本無關。
但是,廠商可以藉由品牌打造將同樣成本的商品提高價格,
那麼消費者在高檔餐廳裡大肆批評:「上來的菜其實成本不過幾百塊,竟然能賣到上千?」,
影響其他消費者對價格的接受度,
進而使廠商不得不降低價格,
這樣不也是合邏輯的做法嗎?

to mingwangx

“那麼消費者在高檔餐廳裡大肆批評:「上來的菜其實成本不過幾百塊,竟然能賣到上千?」,
影響其他消費者對價格的接受度,
進而使廠商不得不降低價格,"

請問你幾時看過高檔魚翅餐廳,因為客人批評成本跟售價差太多,而降價的?你幾時見過隔壁桌客人聽到有人如此反應,而不再光顧的?

照你的論點,全台灣的高檔餐廳,全歐美的米其林三顆星餐廳,售價都應該要拉平到跟普通家庭式餐廳沒兩樣。
請問這現象,你幾時見過了?

我在舊金山曾去吃過一家米其林的餐廳,老實說,失望得很。

但我不再光顧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售價跟成本不成比例。而是售價根本未大於等於我心中的邊際用值(也就是我認為好餐廳應有的綜合表現)。

不過,該餐廳高朋滿座,難道其他人就不知道食材成本遠低於售價嗎?
那為何美國人一個個都是盛裝打扮地乖乖排隊?

就像品牌打造會成功也會失敗,
廠商以外的人試圖影響價格的行為當然也會有成功有失敗。
我想我的問題跟成功失敗無關,
我想問的是這種行為邏輯上合不合理。
(更何況猜測旁桌的人一定不會受到影響太過武斷。)

邏輯與現實上當然存在有人主動推銷某種產品,行銷學上稱之為「口碑式行銷」

反之,也會有消費者抵制甚至散佈不實流言來試圖讓某樣商品不受歡迎,法律上稱之為「杯葛(boycutt)」。

但這兩種消費者的行為並非要影響價格,而是要影響需求。

假若這兩種行為對需求一點影響力都沒有,則價格也不會因此而有變動。

至於價格形成機制,我用個更淺顯的例子來說明:

過去小虎隊有三個成員;紅孩兒有6個成員。
以團體為單位,你認為誰的收入高?誰的演唱會門票更有資格賣得貴?

消費者會因為紅孩兒成員比較多,成本比較高,所以願意付2倍於小虎隊的價格買紅孩兒的CD或門票嗎?

to y600260:
我的理解啦(如有不對敬請見諒m(_ _)m)

y600260的意思也許是說因為像(公共交通)貨運、郵政(或是水、電、瓦斯)這種東西…
若是該國執政黨認為"應該"要照顧住在偏遠地區(沒有能力或不願意搬遷)的國民的話…
一般的廠商是會自動撤離這個小眾市場的…(因為沒有經濟規模或沒有賺頭之類的原因)
但因為依照上述有需要照顧這樣的國民…(所謂的「政策性任務」)
所以不得不採取某些手段(道德勸說等等)要求廠商繼續提供這些地區服務~~
所以廠商就會要求政府提供補貼以彌補繼續留在這個市場所造成的虧損~~

y600260想說的這個概念算是"universal service"嗎?

煩請y600260再度說明疑問所在或元毓大釋疑??

另,這個概念與民航局一直要求航空公司不要停飛一些虧損連連的航線有關?
其實除了特定地區(有嗎?我不確定XD)…
慢了點的代替交通方式還是有的就是~

在想請教元毓大一下…
(不曉得該不該在這裡問>"<抱歉~)

某家客運公司因為某條偏遠路線長期虧損…所以想停駛該路線…
但當地居民反對,而政府也認為有照顧他們的責任…

實際上要不要開放路權是掌握在政府手中…
所以政府把黃金路線A與虧損路線B綁在一起公開招標…
覺得自己能以A路線賺到的錢來補貼B路線並得到盈餘的公司當然就會投標並提供服務~
(這個時候是否真不需要政府補貼?)
這個時候的結果是具有市場效率性的嗎?

以上所述都是在不論位處偏遠與否,對於公共服務所付出的單位費用是"差不多水準"的前提之下…
願意因為住在偏遠地區而付出比起其他國民更多(公共事業)費用的居民應該微乎其微吧?
否則他們不會抗爭,客運公司也不見得會虧損了~
(例:從中正區或那瑪夏鄉寄同重量的平信到總統府都是付一樣的郵資~~但實際上郵遞成本並不一樣~)

你的問題是經濟學上吵了很多年的東西

時間有限,我有機會另外寫一篇談談我的想法。

你以為這些學者和政客真的會比你不懂啊?
他們都是有其目的,考慮其利益,所以才說那些話的。
你可以說他們其心可議,
說他們另有所圖,
但是如果你說他們蠢,
那只表示你太過天真了。
(有時候太過天真就等於蠢。)

過去我在談到無薪假時,曾寫過這段:
「無薪假」新聞開始流行時我跟朋友說過一個後來讓朋友驚呼神準的預測:當時我說無薪假是必要的,是好的,政府不能干預,因為企業需要彈性。勞力資源跟一般商品沒兩樣,其價格是要能隨景氣調整的,不能隨便價格管制,否則企業只能選擇大規模裁員、外移,這樣反而更糟。連工作都沒了,最低薪資保障還有什麼意義?

但是無能的馬政府,在受不了腦殘左派工運團體的壓力下,一定會讓步,開始要管制無薪假跟裁員。企業也一定會開始有所回應。

事後發展,大家都有目共睹。

企業適當裁員是修正企業自身錯誤投資的一種手段;同理,破產也是修正企業錯誤投資的一種手段。
但一如無薪假事件的發展,馬政府很可能又會迫於企業之壓力、無知的「凱因斯主義」、自以為官大學問大的態度以及愚蠢的民意之下,選擇援助雙D產業。

至於政府為何老是出問題?我也寫過這篇
為何政府不能經營好企業?

更別提我在「糧食危機(四)–投機客的慈悲與政客的可憎」中談到北韓、中國、辛巴威以及緬甸政府的舉措。

要批評別人之前,至少先把別人寫過的東西看了。不然展示愚蠢的並非作者,而是你。

原文有些資訊可能要更新了:


Canny_G: 說:
“香港的大盤玉市,報價方式是買賣雙方親自,或透過中間人,將各自的一隻手伸進黑布裡,在彼此手上觸摸,做出內行人才懂的暗語手勢來報價。"
這是真的嗎?

exxxxe 說:
以前是
現在不是了
現在什麼時代
已經不是人對人銷售
網路
國際化
香港做的比我們還好

Canny_G: 說:
可是玉市還在吧

exxxxe 說:
現在在香港能買高檔貨的是~~~大陸人
大陸人五湖四海
大江南北
誰跟你握手呢
且以前國外進口玉是港商壟斷
現在大陸很多地方集資去國外買貨看的我們自己台灣人都張目結舌

(節錄自我自己的MSN對話記錄)

元毓大大你好:小弟最近跟同學吃飯食聊到購買產品為何選cp值的東西,小弟對於cp值定義不太懂。對於廠商的成本、內部成本、邊際價格…相關關係為何?想要請教大大

你好

你的問題幾乎都是坊間書籍能找到答案的。

請自己上圖書館或書店找找。謝謝

我想去跟Intel這樣要求會更贊!

當然同樣的主張也可以放到天然鑽石跟人工鑽石上。
成分完全相同,為何前者可以賣比較貴?

我想這點多數女生都能回答得比「所謂的專家」來得更準確。

Cartel
最近奇美有人被抓去美國關就是聯合訂價。
不被抓到我不敢說能持續多久,但是持續一陣子了。
獲利法院文件也有寫出來。
Cartel很難成立為真,但賺錢成功的Cartel也有。

石油這種東西這樣比不精確。
有些人是可以很容易捨自家車搭公車或騎自行車
住鄉下的人或農家很難不開車不開農具
替代方案不是沒有,要農家用黃牛耕田是替代,但是強人所難。
光講替代方案有或沒有太不精確。

一分證據講一份話。
你我都是做學問的人,話不能講滿的地方就不該講滿。

1.許多歷史上傳言成功的cartel,在empirical test之下多半只是國王新衣,經濟學或經濟史學都有許多論文可供參考的資料。
極少數短暫成功案例都是有政治力量在背後支持;但事實上政府支持也只能保證一時,保不了永遠。

2.內文說過了。
很多替代方案現時看不出來,或是看來似乎不可行;但其實都會在真實壓力之下誕生或可行。

例如美國紐約的公寓租金管制制度下誕生的「key money」就是一例。

這部份的經濟邏輯並非我獨創,而是百年來千錘百鍊下的實證結果。

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正是如此。

3.本文寫於2008年8月。
寫出後,石油價格如我預測的大幅掉落,從2008年8月將近130美元報價到2010年8月1日的78.99美元。中間甚至一度滑落到將近50美元。

我這篇文章比當年眾多大喊「石油價格危機」的文章來得準確許多。

我不曉得,這樣看來,當年我說的話又過滿到哪了?

喔~~你錯了喔,這些政客一點都不笨,因為芸芸眾生(選票?財團?)對他們講的這些話有很大的需求,他們一點都不笨呢

問一個頗蠢的問題:
古時農人「困苦」,請教如何解釋為好?

如果從財產權所屬的角度切入,和史實有符合嗎?更好的解釋是?

你的問題很大,而且也沒有指定地區。不同區域面對的侷限條件不同。
以歐洲中古時期為例:
歐洲佃農本身沒有對自身勞動力有完整的所有權;同時土地也非私產,加上生產技術不佳,自然農民甚至領主都是貧窮的。

以明治維新前的日本為例,當時土地所有權不完整,僅有使用、收益權,但卻不能移轉,自然土地不能透過市場機制移轉到生產力最佳者手上,同時社會階級明確,農民要轉作商人或武士都有限制,農民也就不會太富有。

中國農民並非自古貧窮。有許多不錯的時期,中國農民發展出很大的財富。這從馬可波羅對元朝的描述就可以看出來,中國相對當時其他國家可說是最富有的。

不好意思問了不清楚的問題,
我將問題修改一下,如果想接觸1,000~1,500AD 時期歐洲這方面的介紹,請教哪些書目或者線上資源可以利用。謝謝元毓兄的回覆。

我不是歷史專家,只是喜歡而看了不少書。我的興趣主要是集中在現代史,也就是文藝復興之後,之前的我只是涉獵但沒有特別感興趣。

我一個美國好友的母親是美國的大學歷史教授,她推薦企鵝出版社的History of Europe, J. M. Roberts,但這本書我也只看一半。

另外我自己也看了耶魯大學歷史教授J. Merriman的A History of Modern Europe,還有鼎鼎大名的劍橋歷史系列。但我都是跳著看,不全面。

你參考看看。

新聞雖是這樣說,但我覺得台面上的政客是不會放棄管控價格的. 畢竟,管控價格對政客來說有相當多有形與無形的好處.
就像柯P一樣,一天到晚講回歸市場機制,但問題是價格還是控制在政府的手裡,政府講的價格就是市場價格,只要漲價就是公平正義. 這畢竟可以帶來不少好名聲,就像板主之前文章所言的"矯情". 可惜大部分的台灣人還是弄不清什麼才是真的市場機制,什麼是政府搞出來的"假市場機制".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