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朋友吃飯,剛好談到這話題。內容不多,但邏輯其實很簡單,只是一般媒體報導都「老虎、老鼠,傻傻分不清楚」。
我們最近常看到「雖然不景氣,但百貨公司的週年慶依然長紅….」、「不景氣也要週年慶….」之類的用語。
最近的旅遊展也是,諸多媒體亦往「不景氣不影響買氣」這方向去報導。
觀念錯得厲害,正確的邏輯恰恰好相反。
正是因為不景氣,才會有這些週年慶。
分幾個點談:
1.到百貨公司裡面人擠人、排隊購物,是非常糟糕的體驗。不僅僅消費感受很糟,排隊本身也要付出許多時間成本。
在經濟不景氣時,消費者的時間成本會比較低,對消費體驗的邊際價值也低;反正不排隊,那些時間你也賺不了什麼錢。顧不了肚子,也不管太多面子。
因此花一兩個小時排隊,可以省下幾百、幾千元,那是值得的。
反過來,經濟大好,人人賺大錢、每分鐘就能幾十萬上下時,你還願意花時間去排隊購物?
你排隊所付出的時間代價,很可能遠遠超過省下來的那麼一點幾百、幾千的折扣。
有可能的,倒是你寧願在非折扣期間,更快速寫意地進行消費。
甚至還有人直接花錢請人幫他採買。例如好萊塢就有一種職業,是專門幫明星、有錢人採買服飾用品。客戶開出預算、風格,職業買家就會幫你負責到底。
而紐約地區更有豪宅家具採買師,道理一樣,只是買的是家居裝潢。
推到人生百態來看,也是適用。
時間不值錢的學生族群最愛排隊,像Cosplay、濱崎步演唱會、限量公仔之類的東西,都是學生或疼孫子的老人在排隊。
而時間值錢的大老闆、高階經理人、貴婦,反倒是寧願多花一點錢,省下人擠人的時間浪費以及免去被路人指指點點的可能。例如某些名牌的關門VIP活動、送新款手錶到府的服務。
大排長龍的餐飲名店,往往只是平價消費;真正高檔的餐廳,反倒常見門可羅雀。(這二者是不同的商業模式)
附帶說明一下,我指的「時間值錢」應該說為「the value of time」,只是中文直接說價值怪怪的。請大家理解這點。
2.回到價格理論。
如同過去我在「價格不是由成本決定的」這篇文章闡述過的。
若你是賣方,沒道理你會無緣無故降價求售;唯有當你手中庫存賣不出去時,你才會如此。(常見的一元促銷,所降之價是廣告費用的一種,也是有其理由)
同理,大家回想台灣景氣最「火紅」的年代 — 1980年代,這時候的百貨公司週年慶之類的折扣活動根本少見。一年也沒幾次,哪像現在365天都在找理由打折扣。
需要打折扣,就是購買力無法支撐先前的價位,使得賣方得降價以求。各類百貨節慶不過是找藉口創造廣告效果、增加媒體曝光度,好讓降價效果更好一點。如此而已。
因果關係並非部分媒體所扭曲顛倒的那樣。
結論:
換言之,看到週年慶的大排長龍,是恰恰證明了「景氣真的不好」,而非「消費者無視不景氣」。
而這現象從2000年之後在台灣就淪為常態。
消費者真的無視不景氣,會看到的反而是「百貨公司永遠不二價、不打折」,消費者不屑排隊、各種俱樂部會員證大賣。1970年代的日本經濟正是如此!
還記得當時到日本旅遊的人,回來都會說日本是「不二價」這件事嗎?
我自己去日本是2000年後的經驗了,不二價早就不存在。連連鎖藥妝店都可以開口要到多買就有折扣、贈品。
當然,景氣真的爛到谷底,一如Great Depression時期時,那大排長龍的就是失業救濟站了。
ps.最近在中正廟靜坐的學生,也是時間太多不值錢的一種展現。
5 replies on “不景氣才有週年慶”
学习~
讚讚
業者可以依規定不提供大量增品讓熟門路的顧客凹商品?
藥妝連鎖店可以凹折扣與贈品?是不是為了增加一個顧客的信任而去減低商品的價格?還是顧客購買商品的價值遠遠高於該店家所提供贈品的價格及後續的在消費意願,進而提供購買商品送贈品活動?
讚讚
to y600260,
老實說,我看不懂你的中文到底要問什麼
業者依規定?依什麼規定?
增加一個顧客的信任?這又是什麼意思?
「是顧客購買商品的價值遠遠高於該店家所提供贈品的價格及後續的在消費意願,」另外這半句我覺得不合文法,還有一個錯字。
另外什麼是「顧客購買商品的價值」高於「店家提供贈品的價格及後續的再消費意願」?
如果你是想說顧客購買商品的總金額,高於「商品成本+贈品成本」,那這又會有什麼疑問?莫非你認為店家主動送你贈品都一定是賠錢的?
但我更不懂的是,顧客購買商品總金額,高於「再消費意願」?這究竟是啥鬼?
sorry我不是刻意找麻煩,只是我真的看不懂你的問題,恕難有所回答。
讚讚
就小弟個人的實務經驗,某些零售商給顧客的贈品,已包含在成本內。換句話說,即使業主給凹了「很多」贈品,還是有賺頭的。
賠本生意很少成交,除非是員工優惠,或者是人為疏失。
讚讚
「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沒人做」
商業上幾乎無時無刻都在印證這句話。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