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筆記

我看金融風暴–補充資料1

我在2008年10月23號,這個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內提到:

…..採用市價有其成本考量。

可問題也出在當市價重挫或飆漲之時,都可能傳遞錯誤的訊息,使得本來應該相安無事的借貸關係瀕臨崩潰。重挫已經解釋過了,市價飆漲順道解釋一下。當擔保品市價飆漲時,可能讓債務人更容易透過二胎房貸方式,或者讓債權人用債權去借來原本借不來的金額。

另一方面,多數銀行法、金融法規也規範了銀行或投資公司,手中資產價格必須維持在一定的數額之上(如資本適足率)。這個法律規範的要求也不是以真實價值來計算,而是以市價。當手中資產大貶值時,銀行可能得提前去套現手頭的債權、基金公司可能得變賣海外資產來彌補。
同時,當整個股市、房市等都大跌時,可能也會引發銀行擠兌或基金賣壓,這些都會更進一步逼迫金融業得提早認賠或拍賣海外資產….等等不理性的資產處理手段。…..

以上畢竟只是一個門外漢的一己之見,自鳴得意可以,上不上得了檯面又是另外一回事。

2009年的今天剛好看到蘋果日報的「經濟人語」,政大金融系的殷乃平教授也提出類似的見解,供各位參考:

…..但在2007年8月後,金融海嘯愈演愈烈,專家對金融問題的檢討,卻發現造成前所未有的金融市場動蕩,遠超過以往發生過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便是「市場變現價值法」的採用。
國際貨幣基金、國際清算銀行、世界經濟論壇等國際機構檢討金融海嘯危機的論文頗多,論及其成因、問題、以及解決之道,其中,國際貨幣基金2008年12月份的金融與發展季刊(Finance & Development Quarterly)以金融危機為專題,在「如何防止未來危機再發生」一文中指出,造成這次金融危機的原因,除了不動產市場的投資泡沫、全球失衡、金融創新、以及金融市場結構的改變等外在環境因素之外,金融資產證券化建立了放款批發市場,改變了金融機構經營模式;過於偏向市場價值與歷史資料建立的風險管理模型忽略了經濟基本分析;市場參與者結構較過去更為複雜,更為聰明;過度利用槓桿與風險操作,轉移風險;忽略了金融系統風險;金融監理失靈等因素,但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則是「市場變現價值法」與資本適足的要求,助長金融景氣循環的波動,當市場繁榮時,資產增值,金融機構獲利增加,常忽視風險,從事更冒險的投資與貸放;在經濟衰退時,金融資產縮水,損失減記,資本不足,金融問題開始出現。
更糟糕的是金融市場失靈狀況發生時,投資人恐慌的賣壓,讓金融機構資產隨市價下跌而快速減縮,鉅額的虧損減記使得金融機構立即進入困境,更進一步引動市場的恐慌下跌。而這種現象正是這一次金融海嘯所特有的模式。 ……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