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場不會失敗
我們常常在財經報章雜誌,看到一些自詡為財經專家的人說出「市場失靈」、「市場失敗」之類的蠢話。
通常在看一篇文章時,我會快速瀏覽找些關鍵字。例如上述兩個,一旦出現,而且又是整篇論點的結論或邏輯要點之一,那基本上這篇文章要找出正確經濟邏輯的可能性就趨近於零了。
許多提出「市場失靈」論點的人,往往根本沒搞懂「市場」本身,就妄下結論。
這種人有三種,一種是根本搞不清楚重點,將市場正常的調節當做市場失靈。
例如現在全球景氣蕭條,各國股市資產價格無不下殺調整。
這道理我們在「利息理論」已經談過,也在我其他文章裡討論過。根據Fisher的利息理論,財富永遠等於未來連續的所有收入的折現值總合。
如果你對於某樣物品的未來收入評估大幅降低,自然你心目中該物品的價值也會大幅降低。
這就是為什麼股市對前景感到樂觀悲觀時,均會立即反應在股價之上。股票永遠是反應未來;已經發生過的事件沒有意義,已經成交過的價格更沒有意義,逝者如斯。
現在多數人對於未來的收入,可說是惶惶不知所終,怎麼可能還能有高股價?
資產市價的大幅貶值是很正常的市場現象。可是蘋果日報上卻有個呆頭經濟學博士候選人,將市場正常的價格波動,當做是「市場失敗」來看待:
在資產嚴重虧損、信用緊縮甚至冰凍、資產拋售的去槓桿化的共振作用下,價格信任的機制已喪失,信心掉入冰河期,「看不見的手」市場已然失靈,並反過來增加了價格下跌的壓力,出現了惡性循環。
誤將市場正常的價格波動當做是「市場失靈」,照那位仁兄的邏輯,股價難道只能上漲,不准下跌,才叫「市場有效」?
這種只漲不跌的世界才叫恐怖吧?那是一個年長者永遠掌握多數資源,欺凌年輕人使其永無出頭之日的世界(如日本過去的年功序列制)、那是一個貧者永無翻身之日的世界、那是一個好吃懶做不再進步的世界…..
第二種對市場失靈的錯誤言論,來自於「侷限條件認識不清」!
許多時候看似市場失靈的病症,其實病因並非市場本身,而是非市場的干擾使然。
典型例子如美國的牛乳生產過剩,一度過剩牛乳除了倒入大海,似乎沒有其他更好的解決方案。
許多人不禁要問:「世上還有這麼多窮人,為何過剩牛乳不送給窮人?為何酪農會生產出這麼多的牛乳?」,然後許多人就輕易地用「市場失靈」來做為答案,開始思索要怎樣去價格管制、供給管制。就像愚蠢的左派就開始批判這是資本主義的失敗….云云。
可偏偏過剩牛乳這現象,不是因為資本主義的失敗,是因為市場化得不夠徹底,才會誕生。這其實是左派的失敗、政府的失敗。
怎麼說?
美國政府在酪農團體的運作之下,有一套法規,讓美國政府花錢來收購「生產過剩」的乳酪、奶油製品。
乳酪與奶油製品原料均為鮮奶。而在自由開放市場的運作之下,要有多少比例的鮮乳轉作為其他乳製品,端視市場之需求。而這個需求會以「價格」的形式展現出來。當乳製品價格攀升,就吸引農場主人與乳品公司將多數鮮乳轉為乳製品;反之,當鮮乳價格較高時,則有較多鮮乳會直接供應到市場上。
可是一旦政府介入,不計代價地收購乳製品時。表面上是為了避免「乳賤傷農」,善事一樁;實際上卻是變相鼓勵農夫拼命提高乳製品的供應!所謂的供過於求,根本就不是市場失敗,而是政府失敗。政府的收購行為等於是某一種價格管制,收購價格過高,過剩自然發生。
那這些被政府收購的乳製品,即便通通拿去救助國內外的窮人,還是不脫「社會浪費」之嫌。何解?
因為一來,這些乳製品並非「免費的午餐」,而是由全體納稅人花錢買下,而且還買貴了。這些稅金原本可以投往更有效率的地方,卻浪費在這些過多、邊際價值偏低的產品上。二來,接受乳製品的窮人,也被迫收下一堆可能超出他需求的物品;遠不如直接給他現金來得有用。
第三種常被當做市場失靈的原因則是「市場缺席」!
這在環境污染、菸害污染議題上最常出現。這是個大題目,本篇不打算深談。
簡單一句:環境污染並非資本主義之失敗、或市場之失敗。而是因為污染沒有被產權化;沒有產權,則污染之權無法在市場上交易或歸屬。這問題出在「沒有市場」可供運行,而非「市場運行失敗」。
多數環保團體或蠢左派在這件事情上思慮不清,甚是可悲。
上述三種造成「市場失靈假象」的原因,讀者請謹記第二種,因為本次金融風暴正是政府黑手干擾市場無形之手所形成:
二.二房就是政府那隻大喇喇的黑手!
Fannie Mae和Freddie Mac這兩家公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小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 Roosevelt)的新政(New Deal)。
前者在1938年時設立,是一個政府在後面撐腰的半官方、半私人公司;1968年之後即便全面私有化,仍有著政府的特許權利。
其設立目的就是為了增加美國境內的自有住宅比例。換言之,就是美國的政客們忽然自以為佛心來的,認為窮人買不起房子是不對的事情。「人人有屋住」口號響徹雲端,其實跟周星馳電影裡「人人有功練」一樣荒謬。
而Fannie實現其目標的方式,就是透過政府的補助,來讓美國收入較低的民眾可以享受低於市場價格的房貸利率購買住宅。特別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歸國的美國軍人大幅推升了Fannie的業務。
Freddie這小老弟雖然成立時間遠晚於Fannie,規模也較小,但骨子裡幹的是同一件事。
為什麼崇尚自由、個人主義的美國會推出這種歐洲才有的假平等福利政策?源自於甘乃迪總統(John F. Kennedy)1961年任內推行的10925號行政命令,要求政府契約承包商必須提供更多工作機會給少數族群開始。
到了卡特總統(Jimmy Carter)時代,更推出了CRA(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以及Equal Credit Opportunity Act兩項法案。前者逼迫銀行向低收入家庭或較貧困的社區提供住屋貸款,如有不從,則四大聯邦政府金融機構可以依法暫時中止這不從者的金融業務活動。後者同時也要求金融機構貸款時不得因種族、膚色、年齡、性別、宗教信仰、原國籍或其他身分,有所有歧視或差異對待。
Mises研究所的研究員Thomas J. DiLorenzo在「The CRA Scam and its Defenders」一文提及:
When the CRA was created during the Carter administration, the administration also funded with tax dollars numerous “community groups" that have helped the Fed,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 and other federal regulatory agencies to enforce the act. Under the CRA, if a bank wants to make virtually any change in its business operations — merging, opening up a new branch, getting into a new line of business — it must first prove to regulators that it has made “enough" loans to the government’s preferred borrowers. The (partially) tax-funded “community groups" like ACOR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for Reform Now) can file petitions with regulators that stop the bank’s activities in their tracks, perhaps defeating them altogether. The banks routinely buy off ACORN and other “community groups" by giving them millions of dollars as well as promising to make even more dubious loans.
讀過我前兩篇談利率文章的朋友,相信有感覺這樣胡搞一定會出亂子。
經濟學家Walter E. Williams也在這篇文章談到:
The financial collapse of 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c is not a failure of the free market because lending institutions in a free market would not have taken on the high-risk loans. They were forced to by the heavy hand of government. The solution is not a taxpayer-financed bailout. The solution is to let them fail and allow the people who invested in them, as well as the people who purchased homes they couldn’t afford, suffer the losses. Of course that takes a level of political courage that is in short supply. There are other measures that should be taken as part of a second-best solution.
在美國政府力挺二房之下,2008年10年的Fannie Mae發行的債券殖利率僅為0.589%,同時期一般的AAA級10年公司債仍要支付1.446%資金成本。如此奧援,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平均浮動房貸利率逐年下降(見下圖):
(藍色為美國15年房貸一月平均值;橘黃色為美國10年國債殖利率)
同時二房旗下之帳面資產也從1990年第一季的1600億美元,飆升到2008年第二季的1兆7700億美元,成為美國房貸市場大戶中的大戶。
面對這樣的怪現象,2001年時George Mason大學經濟系就已經有經濟學家撰寫Neither Fish Nor Fowl: An Overview of the Big-Three 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s in the U.S. Housing Finance Markets一長篇論文指出:美國政府這樣資助企業去實現公共利益目的,遲早會引發金融危機的。
這一系列試圖要弭平種族、性別、宗教歧異的政治目標,表面上看來立意良善,但當變成法案執行時,往往成為肇事元兇。因為這些舉著道德大旗的左派人士,始終搞不清楚「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簡單道理。
美國政府不僅僅透過法律去懲罰因基於風險考量而不願意貸款給貧困少數民族購屋的金融機構,還透過這兩家美國政府在後面撐腰的房貸公司,只管要滿足「人人有屋住」這種「社會道德責任」任務,不顧貸款人的信用能力如何之現況。
其結果就是扭曲了市場;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價格管制(prices control)– 將房貸利率不正常地壓低。同時也讓政治力可以介入單純的借貸市場。
按照自由開放市場的運作,某些人所能議價得來的貸款利率之所比別人高,往往是因為借貸方同時考量了貸款人的償還能力以及其他風險因素。所以在工商業界我們可以看到很現實的現象:被銀行評等較低的企業,要貸款得求爺爺、告奶奶地,也往往借不到足額;而營運良善,手頭資金充裕的廠商,反而是銀行主動登門拜訪,請求有機會可以借錢給該企業,且利率議價空間相當大。
很多人批判銀行雨天收傘,歧視窮人。這種言論根本就是莫名其妙到進入天兵的境界!
銀行又不是慈善事業,他手頭上的錢大多數都是跟存款戶借來的,都是有「成本壓力」的!他也要把錢借給安全能回收利潤的地方,不然銀行的股東、員工,拿什麼養家活口啊?他為什麼要冒風險去「照顧窮人」?他用B工人的存款,去照顧了A窮人,然後A窮人跑路,銀行宣布倒閉讓B工人也變成窮人,這樣難道才是「公平正義、慈悲為懷」?
The Myth of the Rational Voter一書有段話說得好:
A suppoter once called out, “Governor Steveson, all thinking people are for you!" And Aldai Stevenson answered, “That’s not enough. I need a majority."
支持者大喊:「史蒂文生州長,所有智識能人都挺你啦!」史蒂文生回答:「唉!這不夠啦!我要的是多數人。」
果然就有政客,為了選票,討好廣大選民。拼命推出一堆奇奇怪怪的福利方案:老人年金、國民年金、老人免費假牙、零利率房貸…
美國民主黨這種常見的福利政策,如此看來也是其來有自。
這種擺明「沒有成本觀念」的無知當然深得「多數人」的心;光爽不用出力,誰不要?只是真的不用成本?還是有冤大頭(如納稅大眾)來買單?而真的能從頭爽到尾?
過去我寫過多篇文章談到,當政客們表面上說得價天作響,誓要為貧困中下階級人民謀福利時,往往只有兩種結果:一則實為撒謊只圖一己之私,另一則是天真到誤把口號當政策去執行,結果只是推那些他宣稱要照顧的中下階級入火坑!
這次從次級房貸風暴衍生出的金融危機,不但是典型地政府失敗,而且還是這種出於左派、假平等式思想的干預手段下,造成的災難!不僅讓當時被政府蠱惑的窮人現在淪落到住屋被法拍之下場,連非窮人也一起被拖下水,品嚐資產縮水的快感。
回頭看看「市場失敗」、「資本主義失敗」、「華爾街貪婪誤事」,或「要求更多的政府管制」之類的檯面上常見言論,不僅僅是頭腦不清,而且還昧於事實。
政府在闖了大禍之後,現在又要來救市?還真是一齣幽默的黑色喜劇啊!
目前看來,政府可以用來搶救經濟的手段主要有三大類,下一回針對三種方式簡單說明。
12 replies on “金融風暴之我見(四)不是市場失敗,而是政府失敗!”
大致上,講的我都贊成
可是讓我延伸出一個想法…如果「成本壓力」是那麼好用的藉口,最近這波企業申請展延、或是直接面臨破產危機的案例,大家基本上都已經可以預料結果了。
如果銀行可以不管小老百姓死活,說抽銀根就抽銀根,那為何要對大企業手下留情呢?這些企業的資本淨值不都還遠大於他們的借款嗎?抽掉銀根、讓他們倒閉,然後開始跳樓大清倉還債,多舒爽啊~~
以上這番感言,和元毓的文章沒有直接關連,不是要批評他的看法
謝謝
讚讚
美國布希政府與歐巴馬政府都說要救經濟,要花大錢。大企業不能倒,人民不能失業,數兆的金援方案隨隨便便就過關了。
台灣馬英九政府也說雙D不能倒,銀行團要對DRAM產業收銀根馬上被馬政府請去「談談」。
你覺得銀行為什麼不能對大企業收銀根?是不為也或不能也?
那為何政府要銀行如此?是不是對大企業有所求?還是有所虧欠?
想想阿扁為什麼對長榮張榮發如此畏畏諾諾?又為什麼可以透過二次金改對金融業予取予求?
答案還不明顯嗎?
讚讚
喜歡你每次發文談到有關經濟方面的議題。讓我獲益良多。
這篇文章讓我更加地了解到有關經濟市場正確的機制觀念。
想請教二個問題。第一、了解到這次全球的金融風暴,起因
於政府不當的經濟政策。我想其實市場也有所謂的"物競天擇"
的理論在,只是想要請問的是,對於那些窮困及低階層的人們,
我們應當要提供什麼樣的方法,但其方法又不會造成如同今天
的情況,能夠讓這些人們能夠獲得更好的經濟生活呢?
第二、請問要更加的加強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可從那方面著手呢?
期待你的回音。
祝安!
讚讚
針對第一個問題,我反詰一些問題,可以一起想一想:
1.窮人要不要脫離貧窮,應該是窮人自己的選擇與決定?還是富人自以為是的判斷與責任?
若是後者,那這樣打著要保障人權旗號的「強姦式價值觀」有比較高尚嗎?有尊重人權嗎?
重點是,這種個人價值觀的判斷,肯定不是經濟學!不管你的選擇或信仰是什麼。
2.是窮人自己比較想要脫離貧窮?還是旁邊跟著「喊燒」的旁人?(這部份是經濟學上「incentive」的範疇)
3.什麼樣的制度允許窮人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脫離貧窮,同時又能創造社會利益大於社會成本的情形?
一個保障私有財產,允許人人自由買賣任何物品、勞力的社會?一個允許三級貧民掌握國家機器之後貪污索賄的社會?一個種姓制度社會?一個神權領導政一切的社會?
4.過去提出來幫助窮人的方法,成效如何?為何多數讓窮者更窮?
5.過去40年,台灣政府(尤其是國民黨)自詡有一堆了不起的經濟方案,幫助台灣人快速累積財富;同時間相對一樣從貧困出發的香港,港英政府一直採小政府主義,沒有這些了不起的建設方案。為何香港人在1990s以前人均所得遠高過台灣人?
這些救貧經濟計畫真的有用嗎?
針對第二個問題:
我覺得多看書(各種學科最好都涉獵一點)、認真觀察現實、用心去體會以及反覆思考。少看(最好不要看)中文財經媒體。
經濟學最好把幾個基本概念掌握好,像是需求定律、價格理論、競爭、成本…
我認同的經濟學,不存在總體經濟概念。所以關於總體經濟學的書或理論,我沒啥好建議的。
讚讚
訂正錯字
前者逼迫銀行像(向)低收入家庭或較貧困的社區提供住屋貸款
誓要位(為)貧困中下階級人民謀福利時
讚讚
謝謝,已更正
讚讚
元毓的文筆相當清晰,看了2個星期,覺得您是位認真有為的青年,不像時下許多號稱經濟大師或投資大師,大部分都是混口飯吃,或者是誤人子弟!
讚讚
謝謝
讚讚
小弟原先是抱著又是哪個傢伙在大放厥詞的心態進來看看,不過細讀了文章後開始認同元兄的看法,有空會多來逛逛,細細拜讀元兄的作品。
PS弟小聲的請問元兄,哪些中文財經媒體少看或不要看,哪些可多看,無法大聲公佈就記個信給弟,給弟一些好意見,謝謝
讚讚
你好
我已經一兩年沒看過中文的財經媒體了,所以我也不知道哪些可以多看。
基本上我覺得與其看中文財經媒體,不如從基本經濟學觀念開始,這樣不管哪種媒體的哪種消息,都不容易誤導自己。
比方美國這邊不少聲音,例如Paul Krugman宣稱中國刻意壓低人民幣匯率造成美國失業問題
像這種邏輯上就不通的鬼話,自然就不會放在心上
讚讚
這一系列寫得真的很好, 加油!
讚讚
[…] 2009年我曾寫作「金融風暴之我見(四)不是市場失敗,而是政府失敗」一文,其中詳述: […]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