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基金會的愚笨顢頇,我也罵過不只一次了。
沒想到連這種最基本的概念,他們都搞不懂?這還是一個由知識分子、律師、教授學者為主體的基金會哩!
今日消基會又發出這樣的一份新聞稿:「連鎖麵包業者坑殺消費者荷包!」
消基會認為,麵包店並非完全沒有降價的空間,雖然其他奶油和雞蛋價格還在高檔,但是若以去年1月的麵粉出廠價格與今年1月的出廠格相比,麵粉出廠價格已下跌23%,基本上應有調整的空間。。
消基會於3月2日隨機抽樣市面上包含連鎖麵包店10家、連鎖便利商店4家、連鎖超商2家及一般麵包店3家的菠蘿麵包,發現各家麵包店的價格差距很大,若以每個麵包60公克換算,價差最多竟然有12元之多,幾乎又可以買一個菠蘿麵包了! ….
一、高貴麵包是平價麵包的2.3倍?!太誇張!! ….
二、高附加價值的商品,成本不過5元,還在喊苦?! ….
一.物品不一樣,從何比起?
首先,如同接受電視新聞訪問的店家所言:「消基會根本就是橘子比蘋果。」
即便食材本身一模一樣,技術、know-how、品牌、其他條件的不同,也會致使生產出來的成品有本質上的不同!因此,消基會的比較基礎上根本就市忽視了食材以外的其他條件。
用全無二致的電子零件做成筆記型電腦,裝著同樣的MS Windows系統,為什麼藍天、倫飛的售價就是比ASUS、Acer低?消基會要不要也來「哭夭」華碩、宏碁暴利坑錢?
更何況,食材本身也有等級高低的差異;一些走高級路線的糕餅業者,所用之麵粉、酥油、糖….等級就跟那種路上到處跑的箱型麵包車所用之原料天差地遠。怎麼不見消基會去做「進一步分析」?
每一家上美食節目亮相的餐廳食肆,哪一家不是大力強調自己的產品用料珍貴、做工精細、調味獨門?照消基會的觀念,這些通通不值錢也不重要。
好似全世界同一個行業的廠商,家家戶戶的成本都一樣。甚至依消基會的算式,他們連每一家店的固定成本的可以當做一樣來計算!
生意要是這麼容易做就好了,商人也不用在那邊苦惱怎麼cost-down、加強競爭力或凸顯產品差異了。
消基會的算法除了讓人覺得這些蠢蛋連單位成本計算、基本生意觀念都不懂之外,實在難見其高明在哪?說服力在哪?
二.成本不是決定價格的關鍵因素
過去我已經寫過一篇「價格不是由成本決定的,笨蛋政客跟法匠們搞清楚吧!」。開宗明義即闡明:
許多人都有個錯誤概念,以為市場上的價格內涵以下這個公式:
成本 + 合理利潤 = 價格
這樣的觀點大錯特錯!
一個簡單的質問:
假如這樣的邏輯正確,請問要如何解釋有一堆賠錢的產品或服務在市場上販賣?
當然,持這樣想法的人也無法解釋百貨公司週年慶的折扣活動:到底是打折前的價格是合理利潤?還是打折之後?
更無法解釋每天都有數字跳動的股票、債券、期貨市場,究竟哪一天的哪個價格,才是所謂的「成本加上合理利潤」?
顯然,代誌不是憨人想的那樣。
價格之決定,只有一條定律,那就是:
所有商品的價格,一律是由需求所決定!
一般人在市場上看到賣家會掛出價目表,就傻傻地以為價格是由賣家決定。
事實上那個價目表只是一個訊息,顯示賣家可能願意成交的價格。
我之所以說「可能願意成交」,是因為實際上賣家心裡深處真正希望的,往往是更高的成交價;但在市況不佳時,賣家多半也能接受更低的成交價。一般人上菜市場都會有的「討價還價」行為,正解釋了賣家所提示出的價格,不一定就得照那個價格成交。
換言之,一個賣家提出來但是沒有買家願意接受成交的售價,是一點意義都沒有的。
價格只有在雙方同意,以此為交易的前提之下,才能成立。因此,有人在高檔餐廳裡大肆批評:「上來的菜其實成本不過幾百塊,竟然能賣到上千?」時,不過是在彰顯自己對市場經濟的無知。
一個邊際成本幾十塊的東西,能賣到上千、甚至上萬,那不是暴利,而是因為市場有這樣的需求存在。
就是有那麼多人願意用這個高的代價去換取,對他們來說,就是有這麼高的價值。……
消費者願意在「順成麵包」裡願意以20幾塊錢換一個菠蘿麵包享用,簡單說就是順成的菠蘿麵包在這位消費者心目中的「主觀價值」大於等於20幾元。
這是經濟學裡最簡單的一課:因為邊際利益遞減,這位消費者會願意買一個、買兩個、買三個….直到最後一個麵包在他心中的「邊際利益」等於20幾元為止。
但重點在於,既然消費者是自願拿出錢來交換麵包,而每個麵包在他心中利益大於等於他犧牲的20幾元,他何來吃虧之有?
當然,依據需求定律,假設順成菠蘿麵包售價打對折,則這位消費者就會購買更多麵包,直到邊際利益等於10幾元為止。需求量增加。
(這樣的推論必須假設許多條件不變,這邊不細談)
可是各位要知道,我們把邏輯反過來:順成麵包願意用「麵包去買錢」,也表示他們願意在邊際上以犧牲一個麵包的代價,換到20幾元;這20幾元的邊際效益,大於或等於一個麵包。
也就是說,價格的決定是雙方對彼此所提出的交換物品的需求來形成的,這整個過程,干「成本」屁事?
成本只有在麵包店得賠錢賣出每個麵包時,才會成為影響價格的侷限條件。
顯然「蠢到有剩」的消基會根本就不懂這經濟學裡基礎的理論……
另一方面,對其他消費者來說,菠蘿麵包的邊際利益只有10元的,他就不會選擇到順成去買,而是去大賣場。
同時,也很重要的是,全聯福利社的9元麵包,很可能在部分消費者的心目中主觀邊際利益是負數,他就是寧可花20幾元吃貴的,也不要吃9元的,就算你送給他他也不要。
消基會為什麼就沒想到要去問問消費者:「明知道大賣場的麵包便宜,為什麼還要排隊買名店的貴麵包?」
受訪者很可能這樣回答:「那種來路不明的麵包,又不好吃又可能有廉價毒奶粉,你要我吃了跟你一樣變笨、變豬頭啊?」
這是訊息費用,也是交易費用的一環。
只是順著消基會的蠢邏輯,這種人除了以「冤大頭」相稱外,消基會這群象牙塔裡的蛋頭大概也不知從何解釋了。
附註:
A. A. Alchian在其撰寫的書中不斷反覆強調:賣家永遠不可能跟買家有競爭;競爭永遠只存在於同是買家之間或同是賣家之間。
這個簡單的道理,我也提過不下數遍,我想讀者們也早就懂這道理了。
20 replies on “消基會蠢事又一樁,菠蘿包抗議超兩光!”
不用說到那麼難的道理啦
依他們的算法
肉圓一個本錢不到10元
珍奶本錢不到10元…
那是不是所有小吃的價格都要下修???
會做這種新聞的,完全顯示其「過太爽」
完全不知道什麼叫做生意的辛苦
什麼人事成本、企業家精神,他們都沒有見過的啦…
讚讚
今天有瞄到這新聞….
實在是連罵的力氣都沒有.
感謝您幫忙出了口氣.
讚讚
這麼簡單的道理 你懂 我懂 消基會難道真的不懂?
慫恿民眾抗議 我覺得背後應該有其他目的
讚讚
陰謀論來看,當然可以說是某些利益團體去背後運作消基會來對付既有的麵包業者…
或者也可以說現在經濟政策不力的馬政府運作民間消基會來移轉新聞媒體注意力….
更可以說這都是「阿共仔的陰謀啦~~!」
陰謀論永遠說不完,但前提是得有證據才能拿著些陰謀論出來說嘴。
沒有證據之下,我寧可相信是消基會的蠢蛋不懂這簡單道理!
事實上走在路上聽路人的聊天內容、打開電視看新聞記者或投資大師的評論,或者各類財經媒體裡面,多的是這種不懂經濟基本原理的言論,了不起換了套服裝跟樣貌而已,骨子裡笨的是同一套。
讚讚
我是覺得公佈價格是不錯啦,畢竟這類資訊很少人去處理。
不過剩下的動作就免了…那是腦缺。
讚讚
我也是在寫完文章之後發現消基會所謂的比較是去跟頂好、全聯那些爛麵包比!
以單品來說,我就不相信有人會認為那些15元的好吃。
在我的感覺,那些哪像是人吃的食物?
如果今後大家都照消基會說的去做,看看台灣以後是否還會有好的麵包吃了!
真是又過份又誇張!!
讚讚
我認為沒必要;因為日常生活中我們所接觸的多數產品、服務,我們都不清成本結構,為什麼我們不去每一樣都弄清楚?顯然對多數人來說這個資訊沒有那麼重要。
再者,我特別在文中拆解「邊際利益」的概念,就是要說明一個人的購買行為裡,所購買的物品成本為何不是很重要的資訊。只要他主觀認為這個東西的標價低於等於他所能享受的利益(也可以說是他所願意犧牲的最高代價),那麼他就會購買,並且持續購買,直到邊際利益小於他的邊際成本為止。
你可以觀察一下自己跟別人上菜市場、超市、超商等常見的購物場所,購買多數物品時,是否關心單位成本?
推更多一點,有些東西就算消費者清楚大概的單位成本,也不影響消費行為。
比方說很多女生都知道面膜的單位成本往往不到台幣10元,可是一些品牌可以賣到上百、上千,還是許多人前仆後繼地在週年慶裡大肆搜刮。
只要他們心中相信這些東西具有美白、抗老、除皺等預期效果,而且他們願意為這效果付出那麼多錢,則單位成本就一點都不重要。
讚讚
所以你就是我文末所說的那種,認為全聯菠蘿麵包邊際利益是負值的人。
這種麵包送給你你也不要,你寧可花多點錢吃好一點。像你這樣的人很多嗎?我相信很多,否則世界上就不會有「名店」存在了。
可惜消基會似乎連這種基本的社會消費行為都不懂…..真是….
讚讚
沒錯,消基會對廠商一貫的態度,就是認為廠商「剝削、賺暴利」
老實說,我自認開始研究各種商業現象、理論以及觀察商業活動到現在也超過10年了,我在政大法律的公平交易法、消費者保護法雖然都拿高分,但是我真的沒見過也不相信真實世界存在剝削以及暴利這兩件事。
只有思慮不周、觀察力不足的人,才會相信這種神話。
讚讚
純粹點出一些事實跟比較正確的觀點而已。
(這些觀點也不是我獨創的,是從Adam Smith開始就有的「老觀念」。)
讚讚
沒辦法,消基會三不五時就得出來喊一喊,上上版面,
免得大家忘了它的存在。。。
學理依據呢?那個不重要,喊爽的就好,
政治人物不也是這樣?上行下效。。。
讚讚
版主您好~冒昧來到此處發言(貴版是我認為值得留連的地方^^~)
先自我介紹~我應該也算當事人吧(那位回應:「消基會根本就是橘子比蘋果。」的店家負責人是我老公)因為這事件驅動我在網路上做了一些搜尋,大部分的媒體就是將消基會現成的新聞稿逐字照錄而已,根本不曾(不想? 不需要?)深入探究其所提供的數據是否經得起檢驗?
先不論各家業者配方、用料、技術投入等影響直接成本的因素本就不可能完全一樣;消基會新聞稿:「…糕餅公會稱奶油、雞蛋、糖的價格居高不下,但這些成份也僅佔總成本(麵糰加菠蘿皮)的1/2以下,以這次菠蘿麵包之「麵糰」為例,奶油僅占4%,蛋占5%,糖占10%,故業者及糕餅公會持這個理由來抗拒降價,是非常不合理的…」 其論述根本是在玩文字遊戲,因這些提出的百分比是該會所依據的配方表中原料的重量比例,而非真實成本的金額比例! 真正在從事烘焙業的人員甚或稍有料理經驗者必然了解一個菠蘿麵包成品中,奶油、蛋、糖就算總重量不若麵粉多,但其單價高,以致價格成本遠比單項麵粉成本高出甚多。我不認為消基會連引證自己的資料都會犯下如此粗糙錯誤是無心之過,其文稿中以混水摸魚的方式將「成分」導引至「成本」,提到奶油、蛋、糖相關數據就只用「麵糰」而捨棄構成菠蘿麵包特色的菠蘿皮Topping部分(因該部分奶油、蛋、糖用料比例相對為高)。
尤有甚者,該會操弄情緒化字眼,諸如"坑殺消費者""不排除發動拒買麵包的活動表示消費者的憤怒與抗議!" 要發佈這樣的新聞稿卻未曾對相關業者做好科學查證,明顯地以搏取新聞版面為目的,可歎!
讚讚
謝謝你大方的分享。
因為我自己也認識中部有名的某家糕餅業者,因此對於糕餅業一些營運方式也一些了解。
所以當看到消基會的新聞稿,第一個感覺就是:鬼扯!
同樣的產品,不同店家做出來,內容跟單位成本都是不一樣的。這是我所知道的。
消基會全部取平均值來計算,根本就是胡搞。
其實不需要了解糕餅業,我想只要有點做生意經驗的,也知道成本不能那樣算。
再者,經濟學觀念理根本不存在「剝削消費者」這種鬼話!特別是菠蘿麵包這種競爭激烈的自由市場,更不可能存在。
讚讚
消基會蠢,作此報導的記者更蠢蛋,沒有判斷力,全盤接受。
讚讚
如果記者單純客觀報導:「消基會表示….」或「消基會宣稱….」,那就會好很多。
可惜媒體多半不是採取這樣的客觀報導方式;而是在報導之後自己另外加油添醋。即便是那些有試圖訪問麵包店做「平衡報導」的媒體,往往結語還是加上一句「消費者的權益誰來照顧….」這種沒有常識的俗爛芭樂結語,彷彿侯文詠「離島醫師」裡面,醫務兵總在報告結尾寫上:「李總統英明。」
讚讚
一點小看法請教一下元大,
* 消基會本身的目的就是監督賣家有沒有佔消費者便宜, 那以波蘿麵包為例, 消基會顯然過度簡化成本與需求, 且幫消費者下結論. 那如果改成消基會只公布波蘿麵包的成本讓消費者多了些透明訊息作市場選擇的判斷, 而不是替消費者做降價的結論, 這樣的話會不會更受認同一點?
或是您認為消基會跟本沒存在的必要?
* 您說真實世界鮮少出現剝削以及暴利, 是不是有個前提說一般市場都是偏完全競爭市場, 所以比較不會出現例如 水,電這種高度民生必需品又是壟斷市場下, 商家可以提高到很高價錢但還是有人會買, 不會買的人可能是邊際效益小於機會成本(買了就破產了)之類的?
Thanks
讚讚
幾個錯誤的觀念我點一下:
1.我文章跟前面的留言反覆強調,供應者的成本結構對於消費者來說真的重要嗎?
請好好思考這個問題!
你日常生活,每天都會發生的無數次消費行為,你真的在乎每一次消費行為背後的成本結構?就算你知道了又怎樣?
2.重複提點:供應商跟消費者之間可能存在競爭關係嗎?答案是「不可能!」請想清楚!
為什麼?你覺得你弄清楚供應商的成本結構比較好殺價?還是直接告訴A供應商說B提供同等品質但是5折價格的offer?你覺得那個比較簡單?
3.我不否定消基會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也不認為消基會存在本身有多大的意義。
我自己在法學院理念消費者保護法時也曾經以為消基會會保障消費者權益,不過隨著經驗與知識的增加,越來越不相信這種鬼扯蛋。
4.「真實世界鮮少出現剝削以及暴利」並不需要以「完全競爭市場」為前提!
5.「完全競爭市場」在真實世界根本不存在!
6.「水,電這種高度民生必需品又是壟斷市場下, 商家可以提高到很高價錢但還是有人會買, 不會買的人可能是邊際效益小於機會成本(買了就破產了)之類的?」
這是完全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因為:
1)商家的目的是總體利益最大化!
一個邊際成本近乎於零的商品或服務,將邊際價格提高到消費者幾乎難以或無法消費的境界,怎麼可能最大化商家的利益?
拿出紙筆算一下,就知道不可能。
2)美國、英國電力公司多半屬於民營,請問美國人有為了買電而破產的嗎?美國人用的是全世界最貴的電嗎?反過來,真實情況是美國人的電費相較於全世界都是最便宜的之一(以相較於人均收入來看)。
美國人均GDP將近台灣的2.4倍,但是平均家庭用電每度台灣是新台幣2.35元,美國是新台幣2.8元。
你說的情況根本不存在。
傳統教科書常見的,說這種壟斷性民生必需商品必須由政府管制,根本是鬼扯一通。除了肥了政客的荷包之外,我想不出其它理由支持這種蠢說法。
讚讚
元毓真是學者風範,佩服
不過說消基會蠢事又一樁,則可能是您有誤解了
對消基會而言,這並不是蠢事
消基會真的搞不清楚基本的經濟學嗎?
不是的,這是因為他們不得不,或是說,為了消基會的利益
不得不常常說出一些只要稍微受到經濟學訓練就知道是蠢話的話
國軍中的政戰官們,真的認為政戰系統有必要存在嗎?
國民黨、馬英九真的相信ECFA百利無一害嗎?
民進黨真不知道為何要簽ECFA嗎?
藍軍民眾真不認為特偵組向媒體洩密違反偵查不公開嗎?
正如公司財表是先出現每股盈餘,才算出存貨一般
這世上,太多是配合答案尋找解釋、配合結果創造過程
有時,就算明知是錯的、不公平的,還是會去說去做去支持
因為符合我的需要
這就是人類
個人之前常常對消基會或其他政治人物的白痴言論嗤之以鼻
現在漸漸了解,或許那些人中真的有一群笨蛋
但是,說出蠢話作出蠢事的這群人到不見得是在做"蠢"事
讚讚
1.我不是學者,我也對從事學術研究不感興趣。某方面來說,我也瞧不起多數學者,所以請別用「學者風範」這種字眼套在我身上。
我沒那麼好的學問,擔當這種冠冕堂皇的詞彙。
2.從消基會的新聞稿本身來看,他們是真的蠢到不懂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當然消基會有他們自身的既有利益要去捍衛,但這跟發表愚蠢言論是兩回事,你把不同的事情扯在一起談,顯然是有邏輯上的矛盾。
3.世界上的確有很多「先有預設答案之後才去補足推論」的現象;但這也跟我文章的內容及訴求無關。
當消基會「希冀廠商降價」的預設答案,卻是用「錯誤連篇」的推論去補足時,當然應該要被痛罵、指責,要他們回去「砍掉重練」。否則消基會繼續由這些笨蛋領導就能募到捐款,難道又對捐款者公平了?符合捐款者的利益了?
4.公司財務報表是另外一回事;當然不少老闆會搞外帳內帳,外帳往往是先有目標才去作帳。但這樣的財報卻是用錯誤訊息欺騙投資者,是違反會計法規以及證券交易法,是有刑責的。
站在公司派立場當然是為了他們的利益有這樣作弊的誘因;但是站在股東與債權人的立場,卻也有清除作弊行為的誘因;二者都有其利益。你只看到了一面,卻忽略了另一面。
5.當你說有些事情是明知錯誤還須為之時,你得先想想,為什麼這件事情是「錯誤」?錯在哪?如果沒有人因此受害,那還是錯誤嗎?如果大家公認的義舉,卻會造成許多人的損害,那又是「正確」嗎?
6.政治語言往往講的跟他們心裡想的不一樣;我也有當國會助理的同學告訴過我許多立法院內,攝影機燈一亮就互相叫囂、甚至出手揮拳立委,攝影機一收就勾肩搭背上酒店的故事。
多數政見不過是背後不同的利益團體的角力。這點我當然知曉。
但重點在於,經濟學是一門客觀的科學;它的邏輯理論可以告訴我們當怎樣的準則或被採用時,市場會變成什麼樣子。
這學問,是可以精準描述這些利益糾葛的緣由與影響的學問,是超越你所描述的種種的學問。
如果你認真看我的文章或是其他比我更優秀的經濟學家的文章,你會發現我們都有自己的偏好取向(preference),但是中間的經濟學推論都應該是客觀的。
經濟學告訴我們,市場上的買賣過程中,賣方的成本結構對買方並不重要;成交價格反應的永遠只是買方的需求,賣方的成本不過是侷限條件之一。
這是本文的重點,也是消基會那個愚蠢推論所犯的錯誤。
如果只是因為消基會有其自身利益,則我們就不能或沒必要去指出其錯誤之所在,那反倒是有知識的人的怠惰與顢頇了。
多數學者、政客選擇怠惰、顢頇,這是我知道的。
可惜我不是學者,也不是政客。
讚讚
這樣算法完全不考慮管銷成本~
亂發佈新文
真的對做生意的都有困擾
搞的大家好像在賣暴利 錢很好賺一樣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