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筆記 經濟分析

對談記錄

以下是網友Frank跟我的留言對談,大家可以直接在關於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此篇看到。

只是我覺得很有趣,也有所收穫,更順便藉機會談了我身邊親朋好友已經問過我,但我從未寫出來的一些問題。

也謝謝Frank不厭其煩地跟我筆談。

At 2009.05.13 13:59, Frank said:

其 實如果真正讀過克魯曼的學術著作(而不只是他的通俗文章),就會知道他在學術上的貢獻並不只是貿易理論,他在國際金融與開放經濟總體學(open economy macroeconomics)上也有相當傑出的表現,沒有相當深厚的總體經濟訓練,是難以有如此表現的。(他所寫有關這些方面的學術論文,我大部份都讀 過,有一些則需要稍為進階一點的數學基礎)。

克魯曼是個天才洋溢型的學者,一個在MIT經研所通過經濟學訓練出身的學者,在總體經濟與個體經濟都已相當紮實,否則連畢業都不可能,更遑論拿學 位。提到克魯曼,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也廣為學術界以外所知的新興凱因斯學派大將Stiglitz,這兩位學者的立場都不為市場基要派的經濟學家所喜(以芝加 哥大學或芝加哥學派為主),版主所列舉的經濟學家都是屬於這一派,也難怪他們多少有著酸葡萄的心理。
茲引現為聯準會主席,也是研究經濟大蕭條著稱的學者Bernanke名言:To understand the Great Depression is the Holy Grail of Macroeconomics. We do not yet have our hands on the Grail by any means。謙虛一點,總是好的,除非我們已經達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水準。

At 2009.05.14 21:15, 元毓 said:

謝謝指教。
補充一點:
我學的經濟學,不存在總體與個體經濟學的差異。
我文章評論也非針對他的專業論文,而是NYT上的專欄為主。從克魯曼專欄文章我認為這個人的價格理論(Price Theory)學得不是很好。因此他的很多論點與判斷,我不認同。
另外,克魯曼在專欄中提及一些歷史事實時,的確與史實不太相符。這點也是我覺得很明顯有問題的地方。
關於數學之於經濟學,我認為並沒有那麼重要。這點看法我相信跟目前普遍主流相差甚遠。
可惜我始終認為數學並不是經濟學,經濟學可以完全不用數學。

At 2009.05.18 14:59, Frank said:

我原貼文的重點不是數學,而是要謙虛。

克魯曼在國際貿易理論能夠有非常傑出的表現,這就已經代表他的個體經濟理論與價格理論的基礎相當深厚,我在經濟學領域已經三十多年,還沒這個膽子說他的價格理論基礎不好。

在經濟學領域中,有代表主張放任自由的芝加哥學派與奧國學派,也有主張政府應介入凱因斯學派(包括新凱因斯學派、新興凱因斯學派等)。兩方爭辯多 年,各有所長,我們不必以其中一方的信仰信念當武器去打另外一方,不如定下心來,好好花時間打下基礎並仔細遍閱讀不同的經濟觀念。

At 2009.05.18 15:19, 元毓 said:

謝謝指教:
1.關於謙虛這問題,我過去在blog上談過很多次。
我認為謙虛是內省並且進步的原動力,並非外顯的做給人看的、表露於言詞之間的虛偽。
我從來都不認為我現在說的東西,以後我不會自己推翻。事實上過去一些文章我的觀點,現在比當時已經更進步了。
但這不代表我說什麼都得畏畏縮縮。
同樣的,對我而言,大師的言論不見得我就會認同;升斗小民的經驗往往讓我受益良多。
或許一般人沒有那樣的時間或思維訓練去深究他們自身的經歷,但卻往往比純粹理論上推演的經濟或法學大師更有值得學習反省之處。
這是我認同並自勉的「謙虛」法門。

2.克魯曼專欄往往在成本處理上出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他價格理論沒學好的原因。因為這部份應該很基本,只是我也發現很多檯面上的人物並不注意。

3.我本身受的是正規教育是工程與法律。先後在兩個不同的大學。
經濟學純粹自學,我沒上過一堂正規的經濟學課。
我自己第一本經濟學入門的書,老實說還是凱因斯主義的信徒所寫的。過去很多我認同的想法,在接觸越多之後逐漸發現矛盾與不合理之處。
因此我並非因為學習芝加哥或奧地利學派之後,輕視凱因斯學派。
反倒是從凱因斯出發,發現很多真實情況無法解釋,知有所不足之處,才發覺自己過去的學習與想法是錯誤的。

At 2009.05.18 17:25, Frank said:

如 果版主沒有上過一堂經濟學的課程,我倒是期望有興趣就應該打好基礎,再廣泛閱讀各家觀點,先下工夫比較重要。自學的好處是很自由,沒有作業、考試、上課等 限制,但容易以本身先天的個性或後天的信仰做為選擇閱讀書本的標準,而且往往不自知,形成選擇性閱讀的情形,結論也就容易產生偏頗。

舉例來說,你曾經寫過一篇「不是市場失敗,而是政府失敗」的文章,但沒有瞭解到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中的「訊息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是造成美國次貸危機的主因之一。如果能先打好基礎,再進行廣泛閱讀(例如,瞭解市場失靈的基本意義及其成因),然後根據特定議題 尋找有關次貸危機這一方面的研究文章(而不只是網站或媒體上的泛泛之論),就可以瞭解市場失靈是很重要的因素。

研習經濟學的過程,與練國術其實是一樣的,一定要先經過十分枯燥的蹲馬步基礎。

At 2009.05.18 22:34, 元毓 said:

1.我的經濟學開始開竅,並非從市面上常見的經濟學書籍開始,而是從張五常的三卷經濟解釋、A.A. Alchian所著的教科書與Milton Freidman的Price Theory起步。
這幾本我相信作為本科生教科書應該是可以的。
從此延伸,許多此三位作者提及的書籍我也陸續在研讀當中。
當然,如果您願意推薦好書,我也很樂意拜讀。
我想對於念書這件事情,我還不致於那麼隨性而不重視基本功。甚至可能我周遭的人對我的吹毛求疵感到厭煩。

2.您剛好提到「不是市場失敗,而是政府失敗」這篇文章。
而我通篇文章想要強調的,是:一者「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這個傳統說法其實等於沒有解釋任何事情。二者,金融風暴始末,目前看來問題並非出在市場自由放任下的失靈,恰恰相反地是因為政府不當地干涉利率,形同多種價格管制手段,造成災難。
如果我們將「訊息不對稱」當做訊息費用的一部分,則市場自然會衍生出處理訊息不對稱的方法,諸如保險制度、保人制度、保證制度、評鑑制度…..
但次級房貸風暴真的是因為「訊息不對稱」所引起?
我還是偏向認為,次級房貸是因為美國政府同時透過Fed與二房等機構干涉多種利率下的「價格管制」災難。
我在寫作過程搜集到的資料,的確有學者提出「訊息不對稱」的論點。但我認為此論點,並沒有也無法解釋真實情況。
順道一提,有關次級房貸我看了不少美國研究所、智庫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多篇專論、文章或訪談,這些媒體多半沒有報導,我相信也非泛泛之論。

3.另外關於「市場失靈」
要說市場會失靈,我們得先說什麼情況之下,叫做「市場不失靈」?
Marshell以降認為是效用極大化下,總邊際成本等於總消費者邊際用值。也可以說是達到Pareto point。
可是這個理論的假設前提是「完全競爭市場」。
請問真實世界裡面,曾經存在「完全競爭市場」嗎?我想根本不可能。
況且,上述理論,還忽略了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可能分離的狀況。而後者卻是真實世界非常常見的現象。
換句話說,當我們能夠完全考量所有的邊際成本與邊際用值,並假設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不分離時,我們才能說市場達到Pareto至善點。
那麼,理論上Pareto至善點可以說永遠達到,也可以說永遠達不到(因為我們沒有能力知道所有的邊際成本與邊際用值)。
如此一來,市場失靈與否,在經濟考量中,還具備解釋力嗎?還重要嗎?
請參考。

At 2009.05.18 23:21, Frank said:

謙虛才是最重要的,以謙虛的態度去學習,才能夠真正地打下基礎,敞開心胸廣閱百家之論,而且要學習不斷地往自己的內心看,庶幾在未來也許可以自成一家。

這中間需要相當長的淬煉過程,否則就很容易受限於先天的性格與後天的信仰,而且往往不自知,形成選擇性閱讀與選擇性思考,而且較早的閱讀會形成內在 的刻板印象,反而容易妨害了應有的判斷。以版主所舉的張五常、Alchian與Friedman等人來看,版主的自學過程其實是一開始就受到芝加哥學派的 影響,以致於內化成為一種信仰,有意或無意地排斥了非市場基要派的論點。

我在貴網站讀了不少版主的論點,我必須說,在經濟學方面,版主有很多需要加強的地方,尤其是如果沒有經過完整的訓練,更不宜說出「我認為XXXX不對」這一類斬釘截鐵的話。

你對市場失靈方面的「解釋」,我只能說你完全沒有讀懂,我建議你再好好細讀,不要急著為辯而辯。完全競爭市場可以達成Pareto efficiency,在這個情況下,市場沒有失靈。但正因為世上鮮有完全競爭市場,其實在實際的社會中,市場失靈的情況比比皆是。此外,除了不完全競爭 市場以外,外部性、私人難以提供公共財、不確定性與訊息不對稱等,都可以導致市場失靈。

訊息經濟學(包括訊息不對稱)始自1970年代初期,其後發展十分迅速,新興凱因斯學派的大將Stiglitz也因研究訊息不對稱而獲得諾貝爾經濟 學獎。他與Krugman都是當今主張政府應干預、介入的先鋒,但也皆受到主張自由市場人士猛烈的攻擊。版主與其急著「選邊站」、「下定論」,不如定下心 來,好好地思考,好好地閱讀,如此才更有意義。

年紀尚輕,不要那麼輕易就下斷論,不要急著為辯而辯。

At 2009.05.19 12:13, 元毓 said: 

謝謝指教


1.我並不想辯駁什麼,因為我清楚知道「主張市場會失靈」以及「主張政府干預」的論調錯在那裡。
我並不需要在學術界靠口舌論述安身立命,因此辯駁與否對我來說只有浪費時間,沒有好處可言。換言之,我其實沒太多誘因去筆戰。

2.「市場失靈」部分,我反認為你沒弄懂我的意思。或許我表達不清楚。
首先,您提到的「外部性、私人難以提供公共財、不確定性與訊息不對稱等」,均是我上一個留言所提到的「交易費用(transaction costs)」的一部分。


我試著舉外部性為例解釋。所謂的外部性,其實就是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分離的現象。為何會分離?來自於私有產權制度的副作用。技術上有些成本,我們難以產權化,也就造成外部性的現象。比如鄰居彈琴的噪音。
但經濟學上難以達成的,是外部性的成本或外部性的利潤,該如何一一調查釐清。


同時,經濟學也難以界定,那些是外部成本,哪些是外部利益。
比方鄰居是個國際鋼琴大師,每天練琴8小時。但邊際效益遞減之下,我可能前面4個小時很享受,後面四個小時邊際用值轉負。
鄰居要如何跟我收取前面享受的四個小時,同時賠償我後面受苦的四小時?


這還只是一對一的情形。

真實世界是多對多的。
假若能做到,則理論上Pareto efficiency(總邊際成本等於總消費者邊際用值)永遠達到。
可是因為真實世界,經濟模型下做不到,所以也可以說Pareto efficiency永遠達不到。
但真實世界的市場有失靈嗎?無效率嗎?並沒有喔。
是理論建構的模型試圖解釋真實世界時出現力有未逮之處,但並非真實世界出了問題!
這點非常重要。我也認為這是檯面上多數經濟學家存在的一個先入為主的偏見。
另一方面,經濟學本身是一門中性的學問,換句話說,市場有沒有達到「有效率」、「完全競爭」,並無好壞可言。


但許多主張政府在市場失靈時,其實也先入為主地先做了價值判斷:無效率就是不好。
殊不知無效率背後可能是真實世界的侷限條件調查不足,導致經濟理論解釋出現問題。
回過投來,如果一套理論的眼中,真實世界永遠是失靈的,那失靈的到底是真實世界?還是這套理論?
我重複解釋一樣的東西,希望能讓讀者讀得更明白。


3.假若市場真的無法處理「訊息不對稱」,市場真的存在「失靈」
那麼同樣在市場裡的政府,如何能避免掉這兩個問題?

政府如何享有遠比所有市場參與者都還要低的訊息費用?如何做出比所有參與者都還要正確的決定?


你如何能證明,或是有何種方法,可以說政府不是市場的一份子?可以獨立於市場之外?

市場裡利益攸關的人、誘因最大的人都會犯錯的情形之下,為何利益與之無直接關係的政府官員,可以不犯錯?


這是Alchian在1960年就問的問題,我認為到目前為止,凱因斯學派或新興凱因斯學派的人都沒有給一個合理解釋。
我說過,身為法律人,一開始自然而然容易接受政府應該有所作為的想法。但我學習並經驗越多之後,才越了解這種想法的無知。
特別當我知道法律條文真實運作起來,是多麼與理想天差地遠時,我就更難相信政府干預這一套。


4.市場只是安排資源競爭的一種手段。
當你看到市場競爭不是完全效率市場時,顯然還有其他安排手段在運作。

其他手段,也是經濟學可以解釋,卻是許多經濟學家不注意的地方。
這部份我想我也談過不下數回。


換言之,當我們看到「市場失靈」時,是要急著去改進市場?還是要思考什麼樣的競爭準則被採用了但我們沒發現?
當我們能納入這個新規則時,此時還能說市場失靈嗎?


更進一步思考,經濟學上的「無效率」,主要是指邊際上成本與用值有落差。但這樣真的是不好嗎?那裡不好?而效率就是好嗎?
「無效率」是真的無效率?亦或是侷限使然?例如人天生的聰明才智、運氣際遇亦或真實世界的量度費用、訊息費用、交易費用。
同樣地再問一次,為什麼政府介入就能夠改變上述的客觀侷限?


5.最後點一個問題:
不知您有沒有想過,假如訊息都對稱,那市場上就不會有訊息費用了。
問題是,我們可曾見過「沒有訊息費用」的市場?

既然沒有「無訊息費用」的市場,則市場就一定會有訊息不對稱的現象。照您的觀點,則市場永遠失靈,請問您要怎麼做,才能讓「市場不失靈」?


是強調「市場失靈」的理論有解釋力?還是謙虛地了解市場只是一種資源安排機制,還有許多競爭準則在市場之外需要我們虛心探求?
我選擇後者。
最後,謝謝您不厭煩的指教與分享。



At 2009.05.19 14:18, Frank said:
版主年紀輕輕,不要以不知強裝為知,在經濟學上,你要學的東西太多了。我也不想打筆戰,但看到你如此「權威」(不只是在這個討論主題上),我只能慨嘆,現在不少年輕人不願意下功夫,讀了幾本書,就自覺很懂了,卻是錯誤百出。很不幸,版主也是其中一位。
那就再見吧。

At 2009.05.19 15:30, 元毓 said:

真是遺憾。
您的確點到一些看法不同的東西,只是您點的東西我也著實讀過想過。我不認同那些人的說法,當然我有我自己形成的一套。
我說過:我不認為自己一定對,但不表示我沒有自己的看法。這邊是我的blog,發表的是我的看法為主,當然我會就去批判我不認同且我有思考過的論點。
但我也沒停止過學習或吸收新的觀點。我沒聽過的,我一向是直接說:我不懂,沒聽過,沒研究。
而我覺得可惜的,是您似乎一直沒點出我的錯誤犯在哪,除了一如其他人,只會要年輕人學會「謙虛」這點之外。這點其實也非常可惜。
因為從哲學觀點來看,一昧要人謙虛的前輩,其實也是一種對後輩的傲慢….
希望您能懂。
珍重。

30 replies on “對談記錄”

筆者您好,我想針對上面提到的"3問題"提出問題。希望筆者為我解答。

—————————————————————–
假若市場無法處理「訊息不對稱」,市場存在「失靈」
那麼同樣在市場裡的政府,如何能避免掉這兩個問題?

共產國家的政府是否存在著:「市場訊息不對稱」?或「市場失靈」?

或者是當冰島破產後,明明淨值為負。但是政府還是可以實行『鎖國』,來保護自己。

政府如何享有遠比所有市場參與者都還要低的訊息費用?如何做出比所有參與者都還要正確的決定?

政府為何能想享有這樣的特權?政府為什麼有能力做出正確的判斷?『國家』『政府』機制和『貴族』、『國王』有何差別?

1.共產國家一樣存在「市場訊息不對稱」的困擾。
甚至可以說,共產制度比純粹自由市場制度更無法處理市場訊息不對稱,所以才會有這麼糟糕的經濟表現。
反過來,世界上如果不存在交易費用,那麼共產制度跟資本主義運作結果就沒有差異了。
這邊請看為何「自利」並非資本主義原動力之基本假設?

2.冰島這部份我沒有特別研究。

不過我點一個需要注意的:會計上的資產負債,跟經濟學上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兩者千萬不要搞混了。
坊間的財經雜誌,例如商業周刊、天下雜誌,充斥著許多錯誤的經濟學說法,很糟糕。

另外,鎖國保護不了自己。

中國滿清就是鐵例。中國滿清的經濟史在經濟學上非常有研究價值,不管是貨幣制度或制度經濟學部分。

3.國家、政府概念比貴族、國王更高。
是不一樣的東西。

而政府為何有特權?這是政治學的問題。
政府的權力可能來自於暴力,像毛澤東的「槍桿子出政權」;也可能來自於人民託付,像現今民主國家多是採這種論調。

這部份建議往政治學去研究。我只有念行政法時有稍微接觸。

另一方面,政府為什麼有能力做出正確判斷?我認為政府也是由人組成的,人會犯的錯誤政府都會犯,而且根據經濟學家B. Caplan的研究,會錯得更厲害。
所以我是不相信政府會比人民更聰明。

同時政府是不可能自身於市場的客觀侷限條件之外的。

元毓兄,

你如此相信自由市場, 反對政府干預。
我很有興趣瞭解: 你贊成政府干涉"連動債"的發行, 以及管制"三聚氫氨奶粉"嗎?
因為這兩者正是自由市場、無政府管制下的產物, 商人為了"追求最大利益"而出現的黑心商品。

推這篇
我的經濟知識也是自己唸的
但是該看的書我可沒少看
什麼數理經濟、數理統計、計量經濟我都有看
碩士班的書我也有看過一些, 和經濟系學生學的一樣扎實

我和板主的感想相同
很多本科出身的經濟人連最基本的經濟學知識都沒有
這點, 我也覺得實在"修漢" (台語)

1. 在你提出這些問題之前,你得先了解自由市場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私有產權制度」!
什麼是私有產權制度?其一大重點在於產權所有人享有自己的利益,但也要承擔自己的風險。

了解這點之後,我們就可以談你的問題。

2.連動債、賭博,政府有任何理由要禁止嗎?
為什麼要禁止?只是因為很多人賠錢?
那我們不禁要進一步再問兩個不同角度的問題:

(1)這些人為什麼賠錢?
這跟股票賠錢、做生意賠錢、買債券賠錢,本質上根本一樣。買家或賣家(如放空者)賠錢往往是因為資訊不足。假若我能知道明天鴻海肯定漲停板,那我今天就會買進。
可是我知道嗎?
那些看線圖的,第四台騙錢的投顧老師他們是真的知道?還是其實只是用猜的?
當風險現實時,他們可能賺錢,經濟學稱之為windfall profit;也可能賠錢,那就是risk。
賺錢是自找的,賠錢也是自找的。
有人拿著槍,逼迫這些連動債購買者非買不可嗎?沒有吧!
這些人哪個不是自己心甘情願,甚至還「呷好逗相報」地廣邀親朋好友一起買進。
賠錢了,該怪誰?當然要怪自己!
過去我寫過一篇「錯誤的投資決策,怨得了誰?」,就是闡述私有產權制度的本質–權利人自身享有權利帶來的利益,但也得承擔權利附帶的風險。

你之所以選擇將資產從現金形式轉換成連動債形式,圖的不就是暴利(比市場利率高的報酬率也算)?那高報酬高風險不是大家都知道的嗎?賠錢時能怪誰?

政府為什麼又該管了?

(2)如果賠錢的產品、事業,政府就應該出面管理禁止。
那請問,有人開餐廳倒店的、開咖啡店關門的、開公司破產的,政府是不是都應該要站在保護人民的立場,禁止人民從事各種投資?
這樣的道理說得通嗎?

1970年以前的中國大陸,就是共產主義到極致,沒有人有創業或經營自己事業的自由;人人吃公家飯,結果如何?

3.三聚氰胺是典型的「資訊不對稱」的問題。
這也不需要由政府處理。
政府需要做的,是保證產品資訊公開到某個程度即可。

這也是為什麼我很支持消基會的產品檢測行動,但是反對消基會愚蠢的經濟言論。

因為只要消費者知道那些廠牌的牛奶有三聚氰胺,請問還有人會去買嗎?
請問銷售量直落,是消費者比較緊張,還是該廠牌的廠商比較緊張?
廠商會白目到,明知道產品有毒,消費者都知道,還不改進嗎?

所以重點是在於消費者知不知道產品有毒,而不是產品本身有沒有毒!

消費者拒絕購買的行為,對廠商就是最好的懲罰;這也是私有產權制度的基本思維。

4.自由市場並非無政府市場。
自由市場需要私有產權制度為前提,而產權的建立是需要公權力的介入。
你只要到法院的民事執行處看看,就能知道什麼叫做財產權的運作,也才知道原來你手頭財產的所有權(例如你的車、你的房子、你手上的咖啡、你包包裡的laptop),不是天賦的,是要耗費成本去維護的。

批判自由市場的人,往往誤以為自由市場是「沒有政府的市場」。大錯特錯!這方面請多研讀跟思考。

1. 我同時舉"連動債"和"三聚氰氨奶粉", 要談的不止是"資訊不對稱"的問題。
因為就算"資訊完全公開", 我懷疑大部份人是否有能力"理性地"交易。

2. 我曾經在你以前的文章, 和你談過"樂透"的例子, 樂透是很明顯"資訊完全透明"的商品, 中獎的機率很容易算, 教科書都會教, 但還是很多人沒有能力"理性地"不買。更何況是"三聚氰氨"這種連化工系畢業生也不清楚的化合物?

3. 如果政府不禁止含有毒成份的奶粉銷售, 反而是要求消費者自己"自求多福", 上網去查廠商公開的成份, 你有沒有想過, 反而會造成消費者覺得交易成本過高, 反過來放棄交易? 市場萎縮?

4. 更極端的例子, 就是"毒品貿易", 會去買毒品吸食的人, 難道不知道毒品有害嗎?
你真的相信, 政府只要保證毒販的私有產權, 由消費者自由選擇, 毒品就自然會被市場唾棄, 在市場消失?? 吸毒者是沒有能力拒絕購買毒品的! 我相信, 擔心晚年退休生活不保的人, 也沒有能力拒絕"連動債"; 買不起高價奶粉的窮人, 也沒有能力拒絕"廉價但成份不明的奶粉"。

5. 我對你描述的自由市場, 是抱持懷疑的心態。根本的原因, 是因為我不相信, 只要資訊完全公開透明, 消費者就會根據資訊追求最大利益。

1.先談理性的問題。
先前樂透的例子,在此:
http://yuyulaw.info/?p=298

我認為你沒看懂我的解釋。

經濟學的理性是在侷限條件之下。

不懂樂透機率的人,有知識能力這個侷限條件;知道樂透機率的人,還是有「品味(taste)」這個侷限條件。
而品味好壞不是經濟學要談的問題。

經濟學的理性,是根據需求定律,代價越低則需求量越大。

我的回應也說得清楚,請再想一想:
「1.如果威力彩的機率提昇、或者售價降為10元一注,那原本每期購買2注的人,是否會多買一點?
依照需求定律,需求量是應該會變大。
2.另一方面,如果購買彩券抱著發財夢的人,發現了比樂透更賺的機會,不但穩賺不賠,而且賺頭更多。他是否會將原本要投注在樂透上的資金,挪為此投資用途?
依照需求定律,答案是會!因為機會成本增加了!他明知有更好賺的、更穩賺的,卻依然買樂透,他的機會成本就是這個穩賺不賠的賺頭。
反之,他不知道這種機會,或是不相信時,則購買樂透的機會成本最低,他就會繼續購買。」

2.針對第三點:
你認為情況會像你說的那樣?

還是廠商會主動大肆廣告,告知消費者,他們的奶粉不含三聚氰胺,是通過某某權威機構檢驗通過?

顯然我們看到的真實情況,是廠商紛紛跳出來表態,這不就是為了省下消費者的訊息費用?
廠商可以說謊嗎?可以。但是一旦被踢爆,那麼下場會比沒有表態還要慘。

你認為廠商會怎麼做?

3.針對第四點:
回答你三聚氰胺時,我就想要舉毒品當例子。
我們應該允許劣質奶粉在市場上,讓願意購買的人使用。

消費者願意犧牲生命、金錢為代價去享受毒品,有何不可?(這邊先不談吸毒後的暴力傾向或是為了吸毒的犯罪行為等外部性成本)

照您的邏輯,只要是您覺得市場應該要唾棄的,是否政府都應該出來管制禁制?
為何您有信心認為你比其他人都還清楚知道,什麼是好東西?什麼不是?

那香煙呢?酒精飲料呢?市面上常見的騙人財經書籍雜誌呢?是不是都應該拒絕?

再來,更重要的,窮人不一定消費不起高價奶粉;有錢人不一定會買高價奶粉。
你的結論是沒有依據的。

有錢人很可能根本不生小孩;窮人很可能願意賣車、賣屋養小孩。這個可能性別忘了。

同時,當你禁止劣質奶粉時,反而是讓窮人連奶粉都沒有。

6.資訊不可能完全公開透明。
這就是為什麼市場自己建立、發明、形成了「品牌」。
你有想過,為什麼自由市場會講究口碑、品牌嗎?
你有想過民法第一大法理是「誠信原則」嗎?

這些都是為了節省訊息費用。

如果你認真觀察,市場還有更多的手段制度,都是為了節省資訊成本,即使資訊無法完全公開透明。

版主您好
我是個28歲的市井小民
學電子出身
現從事業務工作
完全沒有經濟、法律基礎
但我喜歡看你的文章
因為你說的都淺顯易懂
(雖然有些片段的專業名詞還是會讓我霧煞煞…)
讓我們這些沒有受過專業教育的人
可以了解一些、吸收一些,進而為自己或社會增加一些附加價值
哪像很多專家的評論都只有專家聽的懂~

請繼續加油!
謝謝你的文章

元毓兄,

因為我沒有太多時間, 把我對自由派的不滿, 和你做冗長的討論和筆戰。我簡要說一下重點:

1. 你總是認為"沒有人用槍指著你去買", 所以消費者當然可以去賭博、買毒、買煙酒。大家後果自負, 政府不應干涉。
但現實的世界, 當然有槍指我們的頭, 逼我們去消費某種商品! 這把"無形槍"可能是貧窮、疾病、年老、寂寞、戒不掉的癮…
像"樂透"這種黑心商品, 逼消費者去買的就是"貧窮"這把槍! 所以很多絕望的窮人, 明知道樂透很難中, 也有知識算期望值, 還是別無選擇買樂透。

2. 我和自由派的看法不同, 我不認為人身而自由, 人沒有能力做理性的選擇, 就像你曾提及: 我們可以不上網, 到圖書館找資料; 我們可以不用電腦打字, 改用打字機; 光電博士可以不必做面板, 去研發太陽能…
在我眼中, 這種論述根本不是在談"真實的人", 而是"學術的人"。我根本不相信人的彈性這麼高; 買得起電腦的人, 若還用打字機打字, 他一定不是人類!! 可以上網的人, 不上網找資料而跑圖書館, 他一定瘋了!!

3. 正因為我認為人無法自由理性地選擇, 政府適當的干預市場是必需的。我相信沒有政府禁止三聚氰氨奶粉, 還是會有很多人認為自己小孩身強體壯, 三聚氰氨奶粉又便宜, 吃一點無妨。

自由派一直是市場的主流論述, Krugman的出現對我而言, 簡直是救星! 因為我一直以為, 過去自己是孤單地對抗自由市場派。我對科技業的壟斷例子, 特別有興趣, 才發現你的Blog, 將來有機會多交流。

1. 你一直沒弄懂經濟學的「理性」假設內涵到底是什麼。
這是基本功,很多檯面上有名的經濟學家,這個基本功也沒學好。

因此你很多錯誤說法均來自於對於此概念的誤解。我已經提醒兩次了,請自行努力。

2.我不知道你的「像”樂透”這種黑心商品, 逼消費者去買的就是”貧窮”這把槍! 所以很多絕望的窮人, 明知道樂透很難中, 也有知識算期望值, 還是別無選擇買樂透。」說法是從何何來?

你能證明窮人是被迫去買樂透的嗎?

請拿出證據來。

就我自己多次在樂透投注站的觀察看來,顧客都是心甘情願的。
而你有參與過六合彩、大家樂的投注過程嗎?你有時地觀察過賭客與組頭的行為嗎?
有人是被逼投注的嗎?

我知道你想說的是這些人沒啥致富選擇,所以形同被迫。

這個論點大錯特錯!為什麼?因為你怎麼知道這些人只有這些選擇?
同樣是窮人,有人選擇努力工作,專注本業,不玩股票、不炒房地產,從區區一個黑手起家,開設了一家機械工廠。這是我家鄉台中大甲的一個名人,現在他是巨大機械,知名自行車品牌捷安特的董事長。

你說的別無選擇,是否太武斷了?

3.針對你的第二點。我反而認為你才是沒見識過真實世界的學者心態。
原因何在?
因為世界上超過一半的人沒接觸過網路,這些人書寫還是使用筆,資料來源還是書籍或圖書館。
這些人難道不存在嗎?

為什麼可以使用電腦上網的人,偏向願意使用之?那是因為這對他們而言成本最低。
但為何窮困國家的人不使用電腦與網路?那是因為機會成本過高。

這才是經濟學的理性,懂了嗎?

4.針對第三點:
你還是將自身的偏好與價值觀,強加在他人身上。
但我還是老問題一句:你怎麼知道你覺得好的,或是不好的,是真的如你所想的那樣好?或那樣不好?
你憑什麼證明你的價值偏好是對的?別人是錯的?

政府不禁止三聚氰胺奶粉,劣質奶粉有窮人或願意購買的人購買。他們的選擇自由,為何你可以不尊重?

而當你把劣質奶粉禁止了,市面上只剩下較貴的奶粉時,你說的窮人買不起,又該怎麼辦?政府援助?那政府的錢從哪來?
較有錢的納稅人?
如此,你又不尊重有錢人的自由與財產權;同時,為什麼有錢人有義務去養窮人的小孩?

那政府援助的錢要用什麼形式給窮人?直接發錢?那麼窮人很可能拿去賭博、喝酒、吃檳榔,而繼續買劣質奶粉。
直接發奶粉?那是要用哪一家廠商的奶粉?會不會有圖利的問題?會不會引誘廠商去行賄?
國營牧場與奶粉廠,又會不會出現與民爭利的問題?國營的產品品質,又如何保證?

當你試圖引進政府干預時,你是否想到你引發的問題,遠遠大過政府不干預?

最後還是要回到原點再問一次,你怎麼知道你干預的方式,可以達到你想要的目的?
你是否真的曾經看過真實世界裡,一個政策形成法律,到政府官員依法行政後的整個過程?又是否看過行政法院裡面多少原本立意良善的政策卻害慘了許多無辜人民所提出的訴願與行政訴訟?

5.自由派一直都不是經濟學的主流論述。
這點你的歷史資訊顯然不足或不正確。

自由主義的奧地利學派始祖,Mises,當年在美國差點連教職都找不到。
Friedman也在電視上、演說上不斷地與主張政府干預的社會主義者對抗。

如果你真的了解政治制度,你就能了解多數人有極大的誘因去支持政府干預,例如政府官員、各類利益團體。工運團體、消費者保護團體、工商團體、政黨….族繁不及備載。

在Krugman之前,還有許多更有名的,主張政府干預的經濟學家,Marx、凱因斯以及新興凱因斯學派。共產主義、納粹主義都是主張政府干預的極致,也都曾經或正在取得操控國家政權。

對岸中國大陸到目前為止還有許多政府干預各種市場的現象。

你一點都不孤單啊!

如果真的要說的話,我其實也不想讀書,但是為了未來能活下去,我得讀。
那問一下阿,到底是讀書讓社會進步還是讓社會退步?
有些人看似不適合讀書,但是他如果真的讀下去,也許結果是很輝煌的。你該如何看清一個人的未來?

我對理性有不同的見解。
今天你拿資料給電腦分析,如果說資料不足,它會要求更多資料。
然而,生物可不能這麼做,生命必須對反常的狀況做出反應,就理性來講,它勢必要有猜測的能力,而這正是所謂的非理性。
所以,在非理性的表象下,本質仍是理性。

1. ok! 你好像要告訴我, 根據經濟學, 只要台灣的瓦斯費上漲50倍, 燒柴的成本比較低, 人們就會選擇燒柴? 網路費上漲100倍, 到圖書館找資料的成本比較低, 人們就會選擇上圖書館找資料?

No… 台灣人會暴動!! 執政黨會失去政權!!
這就是我要說服你的部份, 人性並非你描述得這麼有彈性。

2. 你舉了窮人創業成功的例子, 想告訴我"有為者亦若是", 人要致富之路並非別無選擇。
我的看法是: 那是因為你是男性漢人, 這社會對你的限制最少, 你才會相信"有為者亦若是"!
如果你是女性、原住民、外籍新娘、阿富汗人… 你就會瞭解我說的"別無選擇"。
你的性別、身份、身處的環境…等先天條件, 都會阻礙你看見致富的機會。
(白手起家的人, 大多是男性漢人, 不是嗎?)

3. 我主張政府干預, 並非出於價值偏好, 而是認為"人的健康是公共財", “安定的金融環境, 也是公共財"; 例如你被人砍了, 我不會認為與我無關, 因為"安全的社會是公共財",因此我希望政府干預, 懲罰砍你的元兇。

1. 你有想過你舉的例子,價格上漲的原因何在?時間有多久?市場均衡過程花了多久時間?
你忽略了很多東西,然後直接丟個結果出來。

事實上我也不認為你的假設前提可以必然地推出這個結果。

你有注意到你思考的問題嗎?

2.關於第二點,我不覺得跟族群有什麼關係。我也不懂你扯到族群要幹嘛?雖然我知道這是很多左派慣用的無聊伎倆。
不過你先想清楚,你在考慮問題時將無關的因素抓進來,只是讓你犯更多錯誤而已。

另外,你講的幾個侷限條件,的確會影響當事人的能力。
不過,這不就是自然競爭的本質?有什麼不好?

你不小心,自以為是地,以為某種價值觀才是對的。你發現了嗎?

這個錯誤,在你多次留言裡面,不斷地發生。

科學研究、法學研究,是不能讓你的價值判斷走在理性之前。
經濟學是一門科學,不是政治。
除非你想學政客克魯曼一樣,專欄文章裡,處處價值判斷先於理性。
如果你覺得那樣很好,那你自己爽吧。

只是那不是科學,也不是治學方法。

3.這點也是一樣。
你說你沒有價值偏好,但是你後面的「人的健康是公共財”, “安定的金融環境, 也是公共財”」都已經先做出價值偏好了。

另外,你根本弄錯了公共財的定義。請看一下這篇:
http://yuyulaw.info/?p=144

人的健康絕對不可能是公共財。

還有,你舉刑法的「故意傷害罪」為例。
你有發現,這件事情根本沒有市場可言嗎?
不是自由市場出問題,而是根本不存在市場。

當有人談到他不相信自由市場時,其實根本就不了解什麼是市場。
請參考這篇:
http://yuyulaw.info/?p=308

順便補充:
我說世界上落後國家的人,如果要選擇用電腦,則機會成本太高,因此他們多數不會想用電腦與網路。
反過來,先進國家的人則是不用電腦的機會成本太高,所以會用。

看懂了嗎?經濟學的成本觀念應該是這樣。

1.我不太能看懂您的留言,sorry。

2.哲學上的理性的確有很多可以談。
不過經濟學上的理性是緊扣著「需求曲線」在走。

這點很重要,也是很多經濟學家根本沒注意的點。

當你想要談經濟學時,請忘記哲學!

好吧,也許我是了解一些。
而個人在寫作的時候的確常常扯來扯去,每次都被K就是…
我是想說,未來有無限可能,好壞隨時都會轉變。既然好壞無法定論,那豈能認定某些是不值得做,而政府得不准人民去做。

1. 歷史上, 的確很多惡性通膨, 造成政權改朝換代的例子, 這甚至是當年中國大陸人民, 支持共產主義的原因, 我不認為我的例子離現實很遠。我嘗試用簡化的例子, 來表達我們在"人的彈性"上, 看法十分不同。說服不了你, 也在我的預期中, 目前沒太多時間把我的論述說的完整, 能精確點出我們的差異點, 對我而言已經不錯。

2. 我不認為的我觀點是"左派", 也不是要和你談"族群", 支持政府干預也不表示反對自然競爭;
我想表達, 你認為"窮人可以選擇努力, 致富的路並非毫無選擇", 這觀點根本在真實世界站不住腳。致富至少要"努力+智慧+機會+…"
你故意忽略"先天條件"的部份(例如:機會), 根本無法說服我"絕望的窮人, 可以不買樂透就能致富"。

3. “以價值偏好, 強迫別人改變行為"對你而言, 好像是萬惡。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 要求人們不以價值取向, 去強迫別人, 我們寬容地放任每一個人自由選擇, 在真實世界不可能發生, 這根本不符合人性?
人的天性本來就會想改變別人, 讓自己更安全, 例如我們會想隔離SARS患者、強姦犯;
人還有很多自由派討厭的天性: 賭輸了就是會不服氣, 想致富但卻不想先吃苦…

你主張"大家不要以價值偏好, 干預別人的自由", 難道不是一種"價值偏好"?

1.所以你指的是「惡性通膨」。前一個留言我已經提點你,當你要以某樣商品上漲幾百備的條件為前提時,你得先釐清是那些條件讓物價上漲。

所以顯然你也搞不清楚,物價上漲並不一定是通貨膨脹。

國共內戰的問題要更複雜許多。金圓券的確造成惡性通膨,不過在國民黨於上海發行金圓券之前,共產黨已經逐漸取得相當之勢力。

因此即便是惡性通膨,你舉的例子也只是可能,並非必要條件,更非充分條件。

石油在3000多年前即有人類使用的紀錄,而17世紀時有些民族拿來當燈油、燃料使用。當時石油並非優質的燃料,因此需求不大。
如果你拿之前石油140美元一桶的價格跟17世紀低需求時作為比較,則很可能價格上漲有百倍之譜,而上漲之原由純粹來自於需求之改變。

這樣的石油價格上漲,是否造成了哪個政權的更迭?

我提醒過你,要談某樣物品價格上漲,你得先說清楚原因?時間?

我想我已經非常有耐心地浪費時間在糾正你的錯誤上。也差不多夠了。

2.我沒有說只要努力就能致富。
我說的是窮人想要致富,他可以選擇買樂透,也可以選擇努力工作不買樂透,更可以選擇努力工作也買樂透。

而你舉的族群例子,我還是不懂你的企圖為何?跟你想要說明的「窮人沒有選擇」有什麼關係?

我也很懷疑你究竟認真觀察過幾個窮人?你認真觀察過幾個彩券購買者?

許多彩券購買者都屬於中產階級,根本稱不上是窮人。
他們也沒有選擇嗎?

而我最前面也說過,智慧、知識、能力,當然包含你說的機運,都是客觀侷限條件。再考慮經濟分析時,一定要釐清侷限條件有哪些?是什麼?

是你自己沒看懂我寫的東西。

另外你也先入為主地認為窮人就一定想要致富,以及致富是好事。

最後,你跟街上的遊民說過話,聊過天嗎?他們其實不少都還有工作能力,但是為何放棄工作?
這種人其實說穿了是「不想工作」,不是「不能工作」。

你始終沒有搞清楚「選擇的自由」究竟內涵是什麼。你最好多讀點法學跟經濟學的東西,因為你的觀念不僅錯誤得厲害,也貧乏得厲害。

還有,真正很窮的人,往往連樂透也買不起。他們連樂透也不買。這種人我也見過。

3.價值取向不是不好,而是當你要理性討論事情時,你先得先把價值取向拿掉。

當我們討論斷頭台的刀刃落下時間有多快?砍頭效率是不是真的那麼高時?
重力、剪力、摩擦力跟人體結構問題是我們主要的考量,我們不會一開始著重在批判斷頭台是不是殘忍不道德。

你現在犯的錯誤就是這個!

如果我講這麼白,你還看不懂。我認為顯然是你的程度有問題,應該不是我的表達能力問題了。

4.關於自由問題,我還是老話一句;「你先弄懂自由的內涵再來談。」

我前面留言也提過,自由市場不是「無政府市場」,這句話你有弄懂嗎?

另外,SARS隔離與強姦犯(正確應該說「強制性交罪」),問題不是「市場失靈」,而是「沒有市場」!這也是前面我提點過你的問題。

你舉的人的天性「想致富卻不想吃苦」這不就是「需求曲線向右下傾斜」嗎?
自由主義者沒有反駁過這點啊?事實上這點一直都是經濟學的根基,也是經濟學唯一一條定律。

你有太多東西根本不懂,但是卻一直基於你的膚淺的正義觀,意氣用事地發言。其實沒啥意義。

你當然說服不了我什麼,因為我在這些問題上下的功夫明顯遠超過你。

你自己要想清楚,你唸書、討論,目的是為了了解真實世界?還是只是為了滿足你情緒性的正義感?

順便點另一個問題;左派也從來無法證明:「讓政府介入市場,情況就會變好。」

版主你好︰
有一個問題與版主請教﹐你認為資訊公開的市場中﹐政府甚至不應該干涉販賣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

但我想請問假設有這樣一種情形﹐他也許是外籍新娘、或隔代養育的中老年人,他們可能不識字、或不懂中文,如果他們的小孩因為吃了不良奶粉而造成殘廢、死亡,假設他們知道是因為不良奶粉的原因,假設他們有能力向奶粉商求償,又假設這些吃了有毒奶粉小孩因器官損害,而須終生洗腎,並領取殘障津貼,這些錢由政府支出,你還會認為可以販賣有毒奶粉?

當然你會說政府應該向奶粉商求償外部成本,使的賣有毒奶粉的廠商因面臨可能的賠償,而不去賣這種產品,但假設真的有這樣的廠商,他寧可先賺一筆,而不顧或不知後續的成本﹙試想當初為什麼會有三聚氰胺的奶粉﹚,那些因為資訊不足的受害人,我們可以說你應該具備理解資訊的能力。

1.首先,你搞錯了法律的「請求權基礎及內容」

廠商販賣有毒奶粉,受害人不是向政府求償,而依據民法第227條「加害給付」像廠商求償。
因此後續的洗腎費用,也是由廠商出,並非政府出。

2.你也沒弄懂資訊成本在經濟學上的意義,以及資訊公開在經濟學上的意義。
我前面說過,為什麼人類在自由市場裡面還發明「品牌」?
以及依照經濟學推理,廠商會自己大肆宣揚他們的奶粉通過某權威機構檢驗合格。

這兩點就能夠說明,你舉的人一樣不會有問題。

因為他們不識字,他們還是會問。

鄉下文盲阿婆上市場買菜買東西,常常問東問西。為了什麼?為了降低訊息費用。

你覺得他們會問不出來或看不出來,最受歡迎、最熱銷、最多人推薦的品牌奶粉嗎?

毒奶粉事件的資訊,並不難理解。

要找到難以理解的,看看一個摩天大樓的結構設計圖跟契約吧!這才叫難以理解。

3.你也沒弄懂經濟學的基礎概念

廠商之所以不賣毒奶粉,不是因為政府開罰,而是因為消費者知道後將不再購買。
你去問問廠商,他比較怕政府?還是怕顧客跑掉?

另外,奶粉廠商的上頭成本太高,且邊際價格太低,使得他們不可能只做一次生意就跑。

這種情形,要建商才會常見。

這部份法律系有很多有趣的案例討論。但相信我,奶粉廠商不會這樣幹,太蠢了。建設公司才會,因為值得。

你要提假設之前,先想一想可能性。這部份運用的經濟學原理很簡單,我想我也不用解釋了。

回版主︰

1.假設真的有人因長期食用毒奶粉而必須長期洗腎,縱使他得到廠商的賠償金,但他也一定是用健保去洗腎,只有部分負擔,而剩餘的部分則是其他健保使用者負擔。

2.的確大部分的生意人為了長久的利益不會殺雞取卵,但總是有願意鋌而走險的的生意人,如利用地下電台販賣一些天花亂墜療效的藥品,只怕藥商也不知道自家的藥品真正成分為何,而吃下這些藥品之後,會不會造成長久的副作用有誰知道,而台灣正是全世界洗腎率最高的國家。

在這類型的市場當中,資訊不發達的中老年人真的有能力分辨何為食品、保健品、藥品,成分為何,什麼才是真正合法的藥廠,什麼是真正的大牌子。

元毓兄,

冷媒、冷凍劑、噴霧劑或泡棉都是商品, 應讓可以形成你描述的"市場"。
但如果政府不干預, 這些商品會破壞臭氧層, 臭氧層的破洞怎麼用"自由市場"解決?

ps.
我用詞不精確, 言談間, 不是很在意"通膨"、"物價上漲"、"公共財"、"公共事務"…的用法, 我為此致歉。

1. 顯然你沒看懂我一直以來回覆Frank以及你的內容

老實說,這樣挺無力的。

我前面特地舉了國際鋼琴大師鄰居的例子,就是要說明當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產生分離現象時,則市場很可能無法存在。

不是不能存在,而是要建立這樣的市場,成本費用可能過高。

你舉的冷媒、冷凍劑、噴霧劑或泡棉所含的可能破壞臭氧層的物質,正是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分離的現象。

你有發現歐美開始採用「碳排放稅」或者「廢棄排放配額制」嗎?經濟學上這正是想要「讓外部成本內部化」的舉措。(我並不完全認同外部成本這種說法,不過主流經濟學意見大致是如此)

再重說一次,你舉的問題是「沒有市場」,不是「市場失靈」。

我反對的是政府對市場的干預行為,我並不反對政府處理「不存在市場的問題」。

你發現問題在哪了嗎?

2.談到臭氧層被破壞,我也看過一些科學報告,宣稱這根本是一場騙局。
臭氧層根本就沒有「被人類弄了個破洞」這種神話。

不要一昧接受媒體所宣稱的事實或道理,很多其實都是假的。

曾經有人說過:「今天的報紙大概只有日期是正確的。」這句話不是沒道理的。

3.要談經濟學,或者想要學經濟思維,一些基本的觀念跟用語一定要抓得非常精確。
這點在科學、法學上都是一樣的。

一般來說,經濟學定義我們通俗的「財富」,是用「通訊傳播技術(訊息成本的決定因子)」、「私有產權(您一直提到的核心命題)」、「理性選擇的優先次序(通常和當代的技術和科學,甚至是所謂的『創新』」、「資本市場」的交互作用來看,您的假設呢?

對於財富,我相信的觀點就是I. Fisher那套:

任何能帶來收入的都是生產因子,也都是財富。折現後總值是它的價值,也是它的成本。

非常地精簡,而且很強悍的文字表現。Fisher的理論。

不過好像很多的經濟學家在推銷它們的套套邏輯(tautology)的時候,通常不會去操作「折現」的邏輯謬誤,而是去操作「收入」、「生產因子」、「成本」。比如說「剝削剩餘價值」等等。

我覺得您的文章寫得很有趣,有些道理我也頗為認同。
不過看了這篇和其他幾篇文章,我覺得您容易誤解某些經濟學概念、名詞以及學派看法,芝加哥學派和新興凱因斯都有它們的優點和侷限,太偏頗會有問題。這位仁兄其實寫得很清楚,我自己反而覺得您的解釋和辯駁經常偏離論點,或攻擊其他弱點來肯定自己論點,經濟學上很多議題都是許多看法之間矛盾但共存的阿,另外還有一些常見的邏輯謬誤。跟您討論大概是雞同鴨講,希望其他網友不會受您影響而有所誤解。再次聲明,您的許多看法還是頗為精闢。

謝謝指教。

不過我強調過很多次了,經濟學是一門科學,只有實證上的對錯以及實務上的可操作與否。

芝加哥學派與新凱因斯學派的論點之爭壓根不重要,重點在於實證上誰對誰錯?

而凱因斯乃至於新凱因斯學派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對於成本概念掌握有問題,價格理論基礎也有問題,最糟糕的是對真實世界理解非常薄弱。

例如動輒主張「市場失靈」的人,9成以上壓根沒在市場上拼搏過。別說開工廠製造生產再經營品牌賣到終端市場這麼困難的,就連股票投資這種已經省去不少功夫的,往往也是說得一口好股,實際操作慘不忍睹。常看到高舉效率市場理論的經濟學家,總是把W. Buffett當成「例外」。

經濟學者最悲哀的,就是一副要改造世界、改進效率,但其實自己壓根連世界長怎樣都不知道。看著一堆統計數字就以為掌握了什麼,可笑;操作著「看圖說故事」的博奕理論就以為自己能教人,可悲。

表面看起來矛盾的學說,背後往往是二者皆錯。再強調一次,經濟學是門科學,科學就是應該被證否,也應該進入實證。實證不是搞一堆統計數字,而是建立一套能被證否且合於邏輯的理論之後,從真實世界去找反證。

會容許矛盾理論存在的經濟學人,說白了,也是打混過日罷了,稱不上真正的學者。擺明理論出問題卻無能力修改或翻新,看不出來這類人高明在哪。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