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筆記 經濟分析

兩個大蕭條

The Great Depression,大蕭條,從1929年起,直至1939年結束。

傳統的歷史教科書,包含美國跟台灣的,多半寫道:1929年紐約股市大崩盤之後,甫上任的胡佛總統(Herbert C. Hoover)減稅、大幅刪減政府開支,試圖以此來力挽經濟之狂瀾,但事情卻越來越糟糕。

直到小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 Roosevelt)上台,採行凱因斯主義,大力地增加政府開支、引進干預,透過「新政(New Deal)」,才終於拯救美國經濟。

相信以上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

可惜,事實並非如此。

根據David Friedman(註)的研究:

第一,美國在胡佛總統任內,從1929年開始到1932年為止,每一年的政府開支不但未縮減,而且都成長。從始至終成長了將近5成!

而且這是絕對數字,忽略了從1929到1932年間,美國經歷了劇烈的通貨緊縮問題,考量此條件,則政府開支其實成長了將近2倍!
另一方面,同時間美國的GDP也大幅衰退,也考慮進來的話,則政府開支是增加了3倍!

第二,「新政」真的挽救了美國經濟?
針對這點,David有兩個重要的論點:

1.談論新政的功績,事實上就像在打一個不存在的目標一樣。

政客永遠可以說沒有他的努力或政策,情況可能會更糟。但這樣的論點其實一點都不符合邏輯。原因在於,我們永遠不知道情況是不是真的會更糟?亦或政客高舉的政策是否真的與回復景氣之間有因果關係?

這就像一個病人受重傷失血,一度危及。此時一個江湖郎中竟然還放血施救。可能最後這位病人靠著自身的復原力、體力,撐過危機活了下來。但你能因此就推論:「要不是因為醫生的放血,病人早就一命嗚呼?

2.David認為,1929年開始的那場大蕭條,歷時過長,而不是過短。

傳統見解,認為羅斯福總統縮短的蕭條;但David卻認為是新政延長了人民的痛苦!

David舉了另外一場可能的經濟災難 — 1920年至1921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忽然下跌10.8%,遠超過大蕭條時期;同時失業率也飆升到1931年的水準。很明顯的,這可能是一場經濟蕭條的開始。

當時的美國總統哈定(Warren G. Harding)做了大家都說胡佛有做,但其實胡佛沒做的事情 — 減稅、刪減政府開支。

1923年後,美國經濟恢復正常,一場似乎將來的暴風雨就這麼無聲無息地消失在風中。

當醫生什麼都沒做,只是減輕病人負擔,而病人卻自己痊癒時,不正是醫學上常見的「支持性療法」?

可惜有些人總是不相信病人有免疫力跟痊癒能力。

註:此君為諾貝爾獎得主Milton Friedman之子,是位物理學博士,但卻在法學院教授經濟學。是位沒正式修過法學或經濟學課程的但卻專攻法律經濟分析的教授。

後記:
有趣的是,後來我去了David Friedman任教的法學院取得法學碩士學位,但就讀期間正逢David休假年,可惜無緣認識。我還特地從台灣帶了David幾本中文譯本想請他簽名。

One reply on “兩個大蕭條”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