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就已寫過一篇文章,談到通貨膨脹或緊縮,都是純粹的貨幣現象,而非物價現象。
通貨膨脹指的是流通在市場上的貨幣數量變多了;反之,通貨緊縮就是變少了。
而貨幣變多了,可能會造成市場上物價上漲的現象,因為量尺單位刻度變小了。但不能反過來,說看到物價上漲,就說是通貨膨脹。
同理,看到物價下跌,也不能直指「通貨緊縮」。
這樣的觀念很簡單,但是卻有不少人,乃至於檯面上的經濟學家,依然搞不清楚物價指數跟通貨膨脹緊縮之間的關係。
因此,有網友抱持下面似是而非的錯誤說法,也就不在意料之外了:
以經濟學的定義來看,台灣不但是以陷入通縮,而且跟日本一樣都已陷入「停滯性膨脹」了!!
民眾在股市賺了錢(假設真有的話),卻仍不敢多消費,顯示民眾對未來經濟的信心不足!事實上近幾個月台灣的經濟數據確實都很難看,幾乎都是全亞洲甚至全世界數一數二糟的,要怎麼讓民眾相信經濟已經轉好??對前景沒信心,自然不敢亂花錢,政府若連這些問題癥結都搞不清楚的話,也難怪會一在政策錯誤了!
以上言論最鬼扯的,就是台灣又通縮、又停滯性通澎。
怎麼可能貨幣發行量在同一個時間內,又增加?又減少?顯然說者連一些基本觀念,都「不求甚解」地含混過關導致。
我們拿中央銀行的數據來看。
從馬英九在去年5月上台之後,M1A貨幣發行量從2008年5月到2009年4月,從30896億元增長到33437億元,成長率8.22%(見表)。
甚至,從陳水扁政府時代開始,台灣政府就一直在印鈔票,貨幣發行量在多數時間下均是有增無減(見圖)。
因此,我們的經濟環境,怎麼還會是「通貨緊縮」?
我們認真回顧想想,去年馬政府上台之後,國際油價飆漲,帶動國內許多物價飆升,媒體大肆報導人民苦不堪言。
許多人說這是通貨膨脹,經濟學術語稱之為「輸入性通澎」,但當時我就曾經說過:「輸入性通澎不是通澎,而是單純的物價上漲。」
現在我們檢視中央銀行的M1貨幣發行量,馬政府5月上台到2008年8月糧食、石油價格飆升之際,有通澎嗎?如果看M1B,甚至是通貨緊縮呢!(單月年增率甚至一度來到-5.77%)
為何貨幣減少,物價還上漲?
其理由並非來自於通貨膨脹,而是因為國際炒家、商人對於糧食、原物料的需求增加,需求曲線向右移,帶動這些原物料價格上漲。
金融風暴危機加劇後,馬政府不斷地灑錢(包含沒用的消費券)試圖挽救經濟,很明顯地,國內貨幣量快速增加。這才是通貨膨脹!
但為何此時反而物價不漲?
我的解讀是:
台灣經濟面有結構性的問題需要調整,因此人民實質消費力仍在衰退之中。未來實質消費力沒有提昇,當然對於民生物資就多半採取「能省則省」的策略。(這部份是基於Milton Friedman的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但是國內貨幣量的確大增,通貨膨脹現象也的確存在。又要怎麼看?
用最簡單的角度去看。
如果你手頭有錢,但是對未來卻不抱希望時,你會將錢花到哪去?
KTV、魚翅餐廳、頂級法式料理、BMW Z4跑車….這些花了就沒有的消費財?
還是你會將錢放到你認為可以保值的房地產、股票、債券以及黃金…..等投資型產品上?
通貨膨脹的一大問題,來自於貨幣具有「黏滯性」,也就是說,國家印鈔票不是瞬間處處鈔票一起變多,而是會從某些管道(產業、產品)開始流入市場。但是從哪裡開始?每次都不太清楚,經濟學家這部份其實多半只能事後諸葛。
很明顯,這一次在多數人對於未來並不樂觀的情形下,將錢投入了股市,也就造就金融風暴之後,全球股市一波非常莫名其妙的反彈漲勢。
依照「利息理論」,股票價格應該反應的是該公司未來可預期收益之折現總和。
但往往操弄短線、看線圖玩股的人,看的不是公司的可預期收入,而是股價的預期上漲價差。
這時候,就會出現股價與股票真實價值背離的現象。
市場失靈了嗎?並沒有!
市場的品味改變了,從公司獲利能力轉成股票上漲能力。這在過去數百年股票市場歷史裡,已發生過無數次。
經濟學無法解釋品味問題,這我們說過了。
貨幣加上心理,就是柯斯多蘭尼心目中,股市上漲的兩大要件。
只是依據歷史經驗,這樣的「非理性繁榮」,往往不能持久。
延伸閱讀:
5 replies on “通貨緊縮與停滯性通澎是不會同時發生的–淺談台灣經濟近況”
我本身雖然也不認為消費卷帶動消費,但是我也沒辦法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明消費卷無用。能否請版主賜教呢?
讚讚
這種假的景氣當然不能持久。
我現在很怕政府又跑去這一套了,拿納稅人的血汗錢去送給外資炒家。
讚讚
這部份有機會我會說明;這篇文章用到的Milton Friedman的「permanent income」觀念是個關鍵。
讚讚
請問您是認為,政府可能在高點讓四大基金或公營企業大幅買股嗎?
讚讚
用permanent income來解釋消費券無用,其實是個很簡單的道理!我要補充的是,消費券無用,關鍵在於台灣是靠出口維生的經濟體。發放消費券後,確實會增加國內的商品消費量,但反過來說,也就是增加國內多項原料的消秏,到最後,還不是得增加原料的進口。當消費券用完,還是回到原來低落的消費水平,但在用掉消費券的時候,國內資源已經流向國外了!
關於上述圖表,我有項補充!通縮或通膨,並不能從M1A和M1B的角度來看!而是要看通貨淨額!即市場的現金流量。佔M1極大比例的畢竟是支存和活存,而非通貨淨額!當M1過大,反而會使通貨淨額變少。有趣的現象是,M2過大的國家,往往導致通貨緊縮。
物價上漲,是輸入性通膨,本身也是貨幣現象,只不過與國內市場資金流量無關,而是國際市場上美金過於泛濫。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