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長一段時間,電腦作業系統的使用者介面侷限於打洞紙卡、鍵盤。
1980年代,Apple率先推出商業化的滑鼠與圖形介面。(滑鼠與GUI均非Apple的發明,但將其成功商業化功勞還是得算在Apple頭上)
iPhone與iPad的多點觸控介面則是Apple另一個人與電腦之間如何溝通的一大突破。同樣的,此類技術Apple不是發明第一人,但卻是成功商業化的領頭羊。
那麼,人與機器之間的溝通還有什麼可能性?
底下兩部影片都提供了相當有趣且參考性的創意,請參考:
第一部影片的發想來自於電影「關鍵報告」,其操作方式也近乎相同。不過電影特效到真正能運作(還不一定能商品化)的雛形,背後這一大段路,我覺得工程團隊是值得贊許的。
我個人其實沒有很欣賞第二段,不過這個團隊的確點出了「手臂懸空的操作方式」的一大問題:酸痛!
他們也試圖解決這問題,同時保留多點觸控的方便性。
可是相較於Apple產品來說,我認為第二個概念還不夠直覺、簡單。當然,對於視窗安排、操作,有很多很值得參考的idea在裡頭。
One reply on “使用者介面的新點子”
第一個能實現的話,也差不多是半個人腦了吧?
需要的判斷太多了些。
第二個個是不錯的概念,觸控區域改為另一個裝置負責,我想是未來的趨勢。
操作介面可能需要更多輔助性的圖示才行,不然我不太理解為什麼是三個手指做「移動」(我認為應該五指)。
鍵盤說真的,我有點想癈掉它…用觸控裝置處理,只是要如何切換是個問題。
開啟舊檔仍是舊的介面,八成是還沒想好怎麼設計。
另外我正在妄想,手掌能不能也參與觸控?
第二個也許十年內有成,但第一個,恐怕某一天我們才會想起來吧?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