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社會學博士生投稿於蘋果日報的文章 — 「青年就業 不在新鮮人素質」,看得真是直叫人搖頭。
該君論點,說穿了只有三點:
全文閱畢只有四字結論:「狗屁不通!」
簡單說明如下:
1.如果光靠剝削勞工就能建立能獲利的企業,那全台灣最賺錢的公司應該是最會剝削勞工的公司,換言之,這家公司只會找最容易被剝削的勞工。
誰的勞動力最好剝削?街頭的遊民最好剝削,幾百塊錢就能買得身分證、血液甚至身體器官。
我們什麼時候看過有企業靠剝削遊民成為台灣第一大民營企業的?
我們什麼時候又看過世界最賺錢的企業,是設立在非洲靠剝削難民獲利的?
經濟學根本不存在剝削這概念,偏偏很多不念書的小孩,愛拿出來說嘴。就像是村上春樹小說「挪威的森林」裡講的那群假左派一樣。
2. 貪圖物美價廉本來就是天性
人都是這樣,自己買東西都貪圖物美價廉;但是變成賣家馬上就要「坐地起價」!
勞動力市場跟一般市場,有何差異可言?背後的經濟規律都是一樣。
你買東西想要物超所值;雇主請人當然也想要物超所值。
你工作一個月可以幫公司帶進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生意,哪家公司不搶你?這就是為什麼獵人頭公司這麼興盛,為什麼曾經有顯赫戰績的高階人才如此搶手。
反之,你工作一個月,不但沒幫公司賺錢,還讓公司虧了幾百萬。除非公司是你家開的,或是你跟老闆有啥特殊親密關係,否則你還希冀公司讓你「百萬年薪」,白痴無異。
很多年輕人找不到工作,第一大問題是他們根本沒認清「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市場上就是這麼不值錢」!也就是說,台灣很多大學畢業生一個月的工作貢獻很可能根本連「起薪」都達不到。
這樣的大學畢業生又偏偏因為政府愚蠢的「遍地大學政策」滿街跑,供應量其大無比。
而台灣又有個「最低薪資限制」,讓自願降價以求的大學生連這自由都沒有,當然大學畢業生失業率只會高不會低。
台灣失敗的大學教育,許多訓練出來的學生企業主根本就沒法用,還得從頭訓練起。這段期間,不但新鮮人沒生產力、只是米蟲之外,企業的訓練投資很容易變成勞工的個人資產(知識、技能),萬一被挖角時等於帶槍投靠去了。
這樣的新鮮人,在某些行業裡面甚至可能存在「負薪資」,也就是過去的「學徒制」(學徒學習技能之外,還得做很多工作無關的打雜工作,等於折抵學費)
3. 雇主想請的員工是什麼?
說穿了,就是能幫雇主「開源(賺錢)」或「節流(省錢)」的員工!這才是各行各業雇主想要看到的「工作能力」!
該位博士生列舉出來的那份研究調查項目根本是隔靴搔癢!
以企業五大基本活動為例:
生產:工作效率高,生產線上一人抵三人。或是懂得調配生產線,讓流水線更有效率;或是知道如何減少呆料、提高良率;懂得管理第一線工人,讓他們安份工作不搞派系鬥爭…
行銷:能搶到新客戶、鞏固就客戶、開發新市場。
人資管理:天生伯樂,知道如何幫公司找到適合的員工。夠帶種,既敢也能扮黑臉把不適任員工開除。
研發:能研發出賺錢產品,或是能研發出更高效率的生產模式。
財務:懂得幫公司規避風險、更有效率運用財務槓桿…
求職時,又該如何包裝自己,讓雇主知道你有這些能力,甚至被你唬住以為你有這些能力,又是一門學問。
單純外語能力好,有個屁用?!
你動輒能用英文跟人聊莎士比亞、希臘神話,出口就是海明威、費茲傑羅的名言佳句。但派出去接不回來訂單,跟客人喝完咖啡後客人只想轉單。甚至連怎麼規劃國際商業秀展、怎麼徵信、怎麼讀信用狀、怎麼押匯、怎麼風險控管、怎麼催收帳款、客人拉別的供應商來跟你砍價時又要怎麼做….
這些都不知道,光有個外語能力好管屁用!自恃外語能力好,就妄想靠這種沒啥斤兩的能力去找到高薪業務工作,簡直是痴人妄想。
這位博士生的鴻文,在在讓人覺得「老兄你未免太不懂就業市場了。」
而上述具備這些能力的人,不僅僅在台灣,而是香港、新加坡、中國大陸乃至世界其他國家的青年,都有人具備。
你要跟人家競爭,沒一點斤兩,在那邊哭夭「起薪好低」或是「我英文這麼好雇主為什麼不請我」,真是可笑。
至於「….僱主要的是「好的勞動力」:願受僱主支配,將生產成果歸僱主所有,使其增添獲利的人。….」這種蠢話更是讓人得把頭再搖一搖。
沒有雇主提供的資本、廠房、機械、其他員工、資金、技術、機會、知識….一個雇員自己能有什麼生產成果可言?
這種馬克思的蠢理論拿出來說嘴,未免太過「懷古」。
順道一提,台灣民法或美國契約法,僱傭契約(employment)底下,受僱人(employee)的生產成果本來就是歸屬僱傭人(employer)。為何百年法律發展也支持這樣的解釋?我看林準博士得好好想想了。
延伸閱讀:
實質薪資何以衰退?
開放大陸勞工來台會降低台灣人薪資水平?
14 replies on “又與社會結構、剝削或外語能力何干?”
你可能看了「剝削」兩個字就火大所以沒細看那文章。你說的「大學教育失敗」、「大學生供應量大」就正是林文說的社會結構。林文可沒說外語能力有多好,他只說還在平均之上,除非你認為平均之上就是好。
他末段說的東西是,我們的教育以否定學生、消滅個體差別及個人才華為樂,最常聽到家長說的一句話恐怕就是「不可以」。這種文化所養出來的缺乏自信的年輕人,一輩子也不可能成為你所說的,為公司帶來上千萬生意員工。因為缺乏自信的傢伙只想要不犯錯,不被他人否定。多做多錯、少做少錯!
讚讚
或許我的文章說得不夠清楚:
1.台灣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高,我認為關鍵問題就在於「素質不夠好」
該文認為「就算每個人都提昇外文能力、專業能力,失業情況不會改善」是我要批評的。
因此,他所謂的「社會結構問題」顯然不是「大學教出來的學生素質不好」這點。
因為邏輯上他已經說:「即便提昇素質也不會改善失業」
2.大學訓練出來的畢業生素質很差,是社會結構問題嗎?
我認為不是,根本是多數大學生自己本身的問題。
大家都念過大學,自己想想大學時代,有多少人是真的認真的在未自己未來職場能力加值奮鬥的?
我分別念工科、法科,兩所學校在台灣都算是數一數二的,可是裡面的學生混吃等死的難道又少了嗎?
3.至於你提到的「文化所養出來的缺乏自信的年輕人,一輩子也不可能成為你所說的,為公司帶來上千萬生意員工。」
這種論點我完全無法接受。
照你的說法,台灣不可能有這種人存在。可是現實社會裡,這種頂尖業務人才是存在的!
人的素質好壞純然在於自己願意下多少功夫。
動不動就把自己的失敗推給「教育失敗」、「文化失敗」….,難怪那樣的人會失敗!
這也是我要回覆那位博士生的重點:台灣大學生素質不佳,找不到工作、在國際上沒有競爭力,自己要負最大責任!
讚讚
講到英文能力的部分
閣下與該博士生都在打一個假命題
事實上 人力銀行的該篇統計
根本是在為外語補習班做置入
準備開暑期專案來騙學生和學生家長的
根本就是一次詐騙式的行銷操作 實在無須費心討論
讚讚
這可能性很高。
謝謝
讚讚
大便難吃不是大便的錯,而是自己要懂得調味。
讚讚
其實該文還有一個隱藏重點:
「…怪罪新鮮人,只是讓整體社會的結構問題更加隱而不顯,也掩蓋了『應當負起創造就業機會責任的政府』。」
讚讚
千錯萬錯都是政府的錯。爛泥扶不上壁時,就怪政府牆壁作太少、太陡、太不好扶。
讚讚
現在的政府經濟學都讀得很好
以苗栗為例
先低價徵收(市價四成)
在快收成時開怪手破壞、降低農地價值
最後再開發科學園區、重劃區
瞬間賺取暴利
除了行銷沒搞好惹民怨外
其他都做得不錯
問世間誰比我有魄力
讚讚
我笑了,基本上OECD國家高學歷高失業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這是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概念推論,你這種只會用人力資本理論、供需理論來看待失業問題的狹隘觀點只突顯出你自己的無知,不太能理解常態性的失業族群如果不是社會結構的因素那是什麼?還是主流經濟學讓你的眼睛只看的到個人歸因,只看到一堆數學模型的推演,而忽略種種歧視、不平等的根源,忽略這個世界許許多多的不公不義,忘記鑲嵌在社會之中的種種環節?連剝削的科學定義也搞不清楚還敢在這邊大放厥詞你也蠻厲害的。
根本不知道馬克思所討論的是什麼就拜託你不要亂批評,只ˋ透露出你的無知而已!
當你直接把馬克思的一切都直接否定之後,你所看到的都只是資本主義玫瑰色的世界,希望當你有一天成為弱勢或是被資本捨棄的那群你還那麼爭氣的不怪政府、不怪老闆,只怪你自己。
讚讚
這跟經濟學有沒有讀好無關
從古到今這種事情一直在發生。
經濟學是解釋人類行為的科學,是人類行為在先,才有經濟學試著從一個有效的科學角度去解釋。
苗栗的案子我並不清楚,我也只看到網路上討論怪手開入農田的跋扈。
不過多年法學訓練下,告訴我的就是事情往往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那樣。
比如說,我們怎麼知道真的是「低價徵收」?所謂的市價,是真的市價嗎?這個市價,是真的普遍成交的價格?還是只是「有行無市」的價格?台灣鄉鎮很多土地、房產的價格都是有行無市,喊爽的。其實成交量其低無比。這樣的市價還有參考意義嗎?
居民宣稱用1千萬元蓋的房子,這件事是真的嗎?1千萬建屋成本的房子市價就一定會在1千萬以上?
再來,農地價格法律上不是只有市價一個方法去計算,也能夠用農地未來相當年數總輸入折現後之總值來計算。
這樣算還是農民宣稱的市價嗎?
政府徵收後,農地所有權是否已經移轉?
政府徵收過程的諸多瑕疵,google上能看到的一些公民新聞網站報導大概都講了,不過那是不是全部?還是以偏概全?
這些問題都是要法院要去解決的。
讀者看罷新聞可能義憤填膺,可是真實世界背後的問題層層疊疊,最好多想想。
當然,我很期待這次行政法院會怎麼處理這些可能的行政瑕疵,這對台灣的地方政府應該或多或少會有拘束作用。
讚讚
Armen Alchian在書裡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經濟學,就是能夠正確解釋人類行為的經濟學。經濟學裡根本無所謂資本主義或共產主義。」
我們看看馬克思,他說對了什麼?事實上他大部分事情都說錯了!
這個靠小資產階級(恩格斯)接濟的,不事生產的嘴砲王,反了一輩子資產階級、講了一輩子共產主義,可惜什麼也沒說對。
他堅持歷史要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過渡到資本主義,而資本主義無法維持自身,終究會崩潰,然後是共產主義….云云
可知這馬老兄連歷史都沒搞清楚。比方中國,就不曾存在「奴隸社會」–中國自古存在奴隸,但從未形成歷史學家定義的奴隸制度。這部份請見唐德剛、黃仁宇等人的書籍。
換言之,馬克思對於社會進程的假設,根本是天空畫大餅,只是他個人的幻想。和事實相距甚遠。
經濟學上,最愚蠢的理論就是「試圖去解釋根本不存在的現象」的理論。
我們世界發展,也根本不從全面進入什麼共產主義。幾個試驗共產主義的國家,沒幾年其實都早就變調(請自己閱讀蘇聯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尤其是一五計畫後毛澤東與劉少奇派之間的鬥爭所衍生的各種經濟計畫)。
看看專業的經濟學家怎麼說馬克思主義:
「Marx was surely a profound thinker who won legions of supporters around the world. But his predictions have not withstood the test of time. Although capitalist markets have changed over the past 150 years, competition has not devolved into monopoly. Real wages have risen and profit rates have not declined. Nor has a reserve army of the unemployed developed. We do have bouts with the business cycle, but more and more economists believe that significant recessions and depressions may be more the unintended result of state intervention (through monetary policy carried out by central banks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on taxation and spending) than an inherent feature of markets as such.」
(引自The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馬克思理論跟孫中山的理論一樣,都只是空中樓閣,根本不可能實行。
他的Labor Theory of Value根本是胡扯一通。問一問身邊曾經創業或是擔任過業務主管的朋友吧!「剩餘價值」哪那麼容易剝削得到!
再者,你動不動就批評資本主義。但真正了解的人,會說「資本主義是什麼其實講不清」。黃仁宇特地著書一本,大談資本主義,但開頭上百頁定義半天,他也定義不出來資本主義為何物(他書中也坦言資本主義難以定義)。這還只是個歷史學家的觀點。
更別提Alchian這些大師級的經濟學者,多次直言不知資本主義為何物。
「常態性的失業族群」就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多半來自於契約安排出了問題。
可能是因為訊息、可能是因為個人因素。這部份有許多傑出的經濟學論文探討,多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大師參與其中。
而除了「怪罪社會結構」,你也說不出個什麼有內容的東西吧!
至於剝削,麻煩自己在我網站上搜尋這關鍵字。已經寫過許多次,說明這是個荒謬的概念了,懶得在費唇舌。
讚讚
這文有點衝動吧
如果是我對自己的要求,如果是我對兒子的訓話,如果我是導師對學生畢業的鼓勵,恩,我會選擇用閣下的話
如果呢,我是公司的老闆,我是教育部長,我是一個博士生,我會仔細思考這篇雖然也是常識般的投書(只不過是報紙投書,又不是論文),畢竟閣下的話,從我爺爺到我父親,講的都一樣,他們只是講個簡單求生道理而已,若博士生講跟我父親講的話一樣,那他也別念博士了
跟社會結構怎會沒關呢,如果老闆、官員真的說都是爛學生帶過,那我要這些官員幹嘛,我這老闆還有啥希望,我不去思考我的公司怎麼轉型來運用不同的人力供給,我不去思考我的教育政策來培養適合的人才,我只會怪學生爛,有這麼簡單就好,英文不敢講,都是學生的錯囉?老師及教學方法不用檢討?我的人事部門若跟我說,因為草莓族不好用,所以出包,那我會叫人事主管滾蛋,這準博士文章至少還有個優點,就是至少他想的多一點,而不是隨著人力銀行問卷起舞,博士嘛,當然以社會責任為依歸,而非只顧著自己安好,就跟經濟學一樣,目的都是要探討如何追求更好的產出或效用嘛
剝削,我有機會還真的想狠狠剝削,不然,勞工法令要幹嘛,要是沒這些法令,我有的是機會及意願來剝削,放心,我總找的到要素無法自由移動的地區及員工,還有,長期之後,本公司不會成為第一大企業,我也不想讓他成為第一大企業,我只想,買個小島,安享天年
張忠謀很喜歡落莎士比亞,我覺得這人倒還蠻成功的,還真希望學校多教點
讚讚
1. 我自己就是7年級的,我身邊不少朋友也是7年級的,我和他們也都進入就業職場,雖然我後來選擇出國進修,但是選擇繼續工作的朋友到目前為止都有相當不錯的成績。
而很多檯面上哭喊企業只想剝削新鮮人或是找不到工作的,很多人其實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問題是出在自己,而非「社會結構」。
企業經營當然不是非得一流人才不可,而是如我以前說過,企業要找的是「合適的人才」。
傳統塑膠射出、真空成形、模具….等產業,所用人才大多也非來自於台清交,很多台灣鄉下工廠用的不過是國中畢業甚至沒畢業的人。
能待下去跟不能待下去的理由往往只是在於「吃不吃得了苦和願不願意學」,跟社會結構沒啥大關係。
如在系爭文章作者眼中,這群人很可能就是「自甘墮落寧可被剝削」的一群可憐勞工。但事實並非如此。
2.經濟學認為不存在剝削,來自於勞工所選擇職業所受利益會等於他的最大機會成本。
換句話說,他在你這邊待所受利益(有形無形的)是他所能找到的最高機會。
但這不表示當別的更好的機會出現時,他就不會跳槽。
你能找到生產要素不容易移動的區域和勞工,別的廠家也同樣找得到;你能在大陸搞定政商關係,別的廠家不一定就搞不定。
換言之,廠商徵才本身就是競爭,本質跟採購原物料競爭沒兩樣。
當景氣大好時,「缺工」是很多行業都曾發生的現象,這時候就是勞工坐地起價的好時機。
10、20年前,台灣中部的腳踏車工廠第一線組裝員工薪資甚至可以月薪上10萬新台幣,原因無他,缺工罷了!
當台灣腳踏車相關廠商紛紛轉往大陸時,這種榮景就不再了。
台灣勞工被剝削了嗎?沒有,降價是因為他的競爭對手出現了。
大陸勞工被剝削了嗎?也沒有,因為競爭著要請他們的外資企業、合資企業出現了。
3. 勞動法規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那麼保護勞工。
其實很多保護條款最後是侵害勞工權益,而非保護。
例如美國的罷工條款,最低薪資限制。
4.張忠謀喜歡莎士比亞我沒聽過,我印象中他更喜歡的是海明威。
他還以能夠隨口背出希臘神話自豪。
不過當年他在德儀頗有建樹,一部分歸功於他在電子工程方面下的工夫之外,他早年打出的價格戰才是主要原因,我想跟他喜歡多少文學是無關的。
讚讚
您好,喜歡你的分析。
今天剛好逛到你的blog
我是個剛畢業的碩士生,目前正準備入伍,也十分關心退伍後就業的問題。
如您所言台灣大學生的素質不符合現今市場的就業需求,
不知道你對於一個正準備找工作的新鮮人有什麼建議以符合您在文中所提到的"企業五大基本活動"?
因為您在文中提到"不僅僅在台灣,在新加坡,以及世界各地都有具備這樣條件的青年",我想知道這些人是怎麼培養出這些條件的?
謝謝你的文章,希望你不吝於指教。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