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王建煊的言論引起許多公憤,但談論者多半不是訴諸情緒,就是程度也只有三隻小豬。
提供一點我的看法:
首先,王建煊是透過機會成本的角度看事情。
經濟學上的所有成本觀念通通是機會成本。王建煊所言之重點,其實就是比較學生課餘時間是放在打工報酬比較高?還是認真唸書比較高?
王認為唸書比較高,這是他的主觀想法。所以三隻小豬程度的論者把此番機會成本比較當成是「階級歧視」、「藍綠價值不同」,顯見其程度何其差!
畢竟你犧牲求學時間去打工,所付出的代價很可能是未來較高的收入。以中華民國政府的統計數字來看,2009年國小及以下、國中、高中、高職、專科、大學及以上之學歷平均年收入分別為:384,625、 498,679、 591,950、 557,712、706,633、825,881元
我們假設一個國中中輟生,放棄學業去工作,以60歲退休、3%通貨膨脹的假設來看,平均上他不唸書所要付出的代價相較於他有唸完大學高達3百多萬,二者未來收入折現總值相差近一倍。如果通貨膨脹越高,則雙方收入之差距會更大。以通膨5%為例,雙方收入差距可拉大到683萬。
就經濟學統計角度來看,擁有越高學歷的未來可得薪資報酬,平均上的確是越高。換言之,如果單從這個數據上來看,王建煊的建議多少是有所本。
但王建煊整體建議依然是錯誤的,原因在於:
1.以上只是平均,不表示每個人都是平均值。
任何平均值的統計我們多半還要看標準差有多大。換言之,有多少人收入是落在平均值之外?且離平均值有多遠?這都是我們要關心的。
郭台銘的收入,顯然遠遠超過與他同學歷之人的平均值。更甭提王永慶還在世時,與其他同學歷之人之收入差距了。
因此,我們只能說一個不乖乖唸書的小孩,其機會成本可能很高,但我們怎樣也無法100%篤定那一定是笨到死的行為。
2.有人適合school smart,但有人適合street smart
關於這部分大家對許多人的故事都耳熟能詳:郭台銘、王永慶、Bill Gates、Mark Zuckerberg… 這些人的學校教育對他們而言,可能都遠不如實際市場上拼搏的經驗來得實在。
而這東西是很主觀的;某甲從street學來的成效較大,這模式不一定適合某乙。再者,某丙自以為自己適合stree smart,很可能只是他自己一相情願。
王聖人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是錯誤之一。另一個錯誤在於,在自由市場下,各人造業各人擔。又何勞王聖人擔他人之憂了?
3. 不是每個科系認真唸書就會保障未來收入變高
這一點比較敏感,不是每個科系都能提高你未來的收入。在我來看,我認為華人念中文系或英美人士念英文系,對未來平均薪資收入幫助不大。(當然你有可能是J.K. Rowling,但這機率你可以自己算算看)
這裡就面對一個問題:繼續花費時間金錢在前景不佳的科系、離開學校就業去,或轉學轉系三者間報酬率之考量。
在此種情況選擇第二選項,混個大學文憑就好,剩下全靠street smart,不見得成本就高,換言之,不見得就是王聖人口中之「笨」。
但還是回到前一點小結:三種選項其結果好壞都是決定者自行承擔,這是私有產權制度下一個現象,無須王聖人勞心。
反過來,有些科系是有志於者最好潛心研究鑽研的,例如有志於當律師、司法官的法律系學生,或是有志於從事臨床的醫學系學生,這些人當然好好埋首投資那很有前途的行業為上。
當然,這邊排除了偶爾打個工學學社會經驗的族群。這族群其實無所謂笨或不笨,因為偶一為之,付出的機會成本我看不出高在哪裡。
4.助學貸款與學生經濟環境
所謂的貸款,經濟學上來看就是一種提早消費享受的動作,其付出的代價是利息。
換言之,台灣學生除了盲目上大學外,也要去算算究竟自己借錢上大學划不划算?
如果以剛剛的條件,加上現今助學貸款利率約1.61%來看(參見台灣銀行),假設某甲大學四年,每年均貸款30萬為例。其四年貸款折現總值約113.9萬。
而他選擇高中就去就業,和借錢念大學後,二者收入折現總值差異達481萬。換言之,某甲借錢念大學報酬大過貸款,是值得的。
可是如前述,不是每個人借錢唸書都有這樣的報酬率,也不是每個學校或科系畢業有這樣的報酬率,這只是一個平均值。
所以台灣大學生一個不敢面對的現實是:很可能他躲在大學裡對他未來根本沒太多幫助;換言之,他去吵政府應該投資他,應該凍漲學雜費的主張,也只是浪費納稅人的資源。
另外可見的問題是:助學貸款是否容易申請?是否有人有特權不用還(如在中國大陸)?特權人士是否會影響其他人所負擔之利息?甚或影響銀行借貸之意願?
所以,一個學生借錢認真唸書,代價僅是貸款與利息;如果一個學生沒貸款跑去打工,代價可能是失去的學習機會背後之報酬;如果一個學生兩著兼行,則失去的也是兩者皆有。
因此,一個清貧學生打工唸書是笨與否,還得看這學生到底清不清楚,他自己值多少錢?努力後未來能增加多少?以及知悉前述條件之後他又怎麼決定。
暴虎馮河,明知穩輸還要賭的,說不笨也難。
一語以蔽之,王建煊以機會成本角度來看學生打工與唸書之間的取捨,固然是個可取的角度,但是事情並非如他所切割得那樣簡單容易。
建議閱讀:
哲學家皇帝(陳家煜)
PS 陳於文中提到網友所舉之另一聖人–陳之藩。照李敖的說法,陳之藩是個勾引人家老婆的人;照范立達的資料,陳曾被控告過「妨害家庭」。以上補充資料僅供參考。
2 replies on “也談學生打工”
應該放上最原始的『笨死了』影像連結比較好。這樣比較不會被誤解。
媒體也好,評論也好,大多都將『大學生打工賺錢』『笨死了』這兩段直接連結後自行發揮。
(台視新聞12/2片段: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1toL3t5Kmw)
但最原始的、王建煊原本說的是
『大學生寶貴的時間…黃金的時間,把它當作石頭一樣賣掉,真的笨死了』。
這確實是從機會成本的角度去看大學生打工這件事。
其實最初我沒有看過『笨死了』新聞,看到網路大肆批判也沒多去求證。直到看到你這篇心得後,納悶『奇怪?王何時提到過機會成本?』才回頭找新聞影片檔,也才發現真的是如此。感激不盡。
讚讚
Thanks for your sharing of the video.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