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我反對公務人員不論績效、大規模加薪

我反對公務人員不論績效、大規模加薪!

理由如下:

1. 工資剛性

因為訊息費用的緣故,勞動市場上如何定價本身就存在的模糊空間。在多數國家裡,公務員的薪資往往會成為一種指標。公務人員薪資太高,很可能造成企業也要看齊。理由在於勞動市場上資方對人才的需求會讓彼此競爭,這競爭的資方也包含政府。如果多數企業薪資都遠低於公務人員,那人才就會寧可考國家考試也不願意到民間企業就業。

企業為了徵得人才,不得不提高薪資。但這樣的提升有其上限,邊際產業或邊際企業,沒有夠多的租值來支撐員工的高薪,只好選擇結束營業或外移到薪資水平低的國家。

我們假設台灣政府非常照顧公務員,人人月薪都是100萬台幣。如此有誰還願意在7-11打工?還願意在竹科廠房裡苦哈哈?能考公務員的大概全去考了,台灣有幾家企業可以支付所有員工月薪百萬的?支付不起只好外移,長期以往台灣只剩公務員,請問這樣的國家經濟會好嗎?

另一方面,公務員薪資並非市場價格,而是政府武斷決定。常見公務員薪資會隨通貨膨脹上調,但卻未因為不景氣下修的。這就是所謂的「薪資剛性」。

綜合前面所述,當景氣不佳時,公務員薪資高於私人雇員且不會下調,對企業來說這是很大的壓力,要嘛就是在不景氣下加薪(下場可能是倒店);要嘛就是辭退台勞轉進大陸、越南(台灣勞工請不起啊)。這景象在2008年金融風暴時,各位是不是很熟悉?「景氣差,公務員考生大增!」之類的新聞是不是猶言在耳呢?

小結之:公務員薪資的指標性以及調整上的剛性,使得高薪公務員對一國之經濟百害而無一利。

2.公務員其實絕大多數都是不事生產的人員。我所謂不事生產意指他們的活動並不會有什麼有經濟價值的產出,也就是產出並不是有人願意花錢購買的。多數人對於多數政府公務都是不得以配合之,而非主動想要購買。

經濟學上將公務員之服務當成是交易費用的一種。交易費用過高,比如公務員過多,任何事都要經過層層關卡審核或是公務員制度性收賄,均屬之。這種環境對任何國家經濟均有不良影響。

政府的資金,也就是稅收,絕大多數是來自於人民的產出,再者,最近稅收增加,主要是來自於人民的努力勞動(台灣GDP2009與2010年GDP分別是377,410 以及430,451Million USD,相當於14%的成長率),並非是政府的功勞。

對公務員的加薪,等於是拿有產出的人之收入分配給無產出的人,是否存在資源錯置,很值得討論。

原因在於財富存於私人,私人可以透過更多的投資行為創造更多未來的財富。但是財富若存於公部門,很可能多數是浪費掉。

換言之政府假如有錢加公務員薪水,倒不如直接減稅,還財富於人民。

再者,即便如行政院長吳敦義所言,加薪財源來自於公營企業所得居多。那請問如果明年公營企業賠錢了,台灣政府又要從哪來籌措已經答應的公務員加薪?

3.公務人員實際收入相當高;且公務員收入並非由市場決定:

先看一則2007年3月的報導

根據主計處日前的一份調查顯示,95年度公務員經常性薪資達6萬3,167元,高於工業及服務業的3萬6,126元,退休後部分基層公務員若是領月退俸,每個月可實領近6萬元。…公務員薪資報酬已躍居各行各業之冠…公務員不只每月經常性薪資比民間企業高,年終獎金也比較穩定。一般來說,公務員的年終獎金都在1.5至2.5個月的範圍,平均年薪可超過90萬元。當再加上年終獎金計算後,每位公務員每月的平均薪資可達到7、8萬元。而一般幾年民間企業年終獎金普遍都低於二個月,因此加上年終獎金總和後,公務員整體月薪資至少比一般民間企業高出3萬元…

公務員平均月薪資將近民間企業的2倍,但這只是看得到的薪資部分。看不到的各種福利補貼之高,更令人吒舌。例如台北地方法院在西門町遠東百貨一帶有公家宿舍,一人一個月僅需數百元台幣租金,包水包電。請問私人企業的雇員在相同地方,上哪找一個月租金數百元的雅房?

這種補貼價差,事實上也是收入之一。而公務員食衣住行育樂,少見有「未補貼」之領域,如此高收入,難怪一堆人浪費人生、資源準備國家考試,這明顯就代表公務員太好賺。

根據經濟學的價格理論,一個人願意付出某些東西(金錢、時間、體力等等)來換取另外A物,顯然A物對該位仁兄的價值(或用值)勢必大於或等於他所付出的。

多少人花錢補習,數年寒窗,就只為考上公務員。如果說公務員收入很低,還會有這麼多笨蛋願意如此犧牲嗎?為國家為人民?別說笑了!

這跟政治人物拼死拼活要選上官職是一樣的道理。沒那麼爽幹嘛那麼拼?

其付出之代價之高,就是因為認為公務員之收入可以大於等於代價。

可是公務員所提供的服務,有那麼高的價值值得這麼高的收入嗎?顯然並沒有!

但為什麼可以這麼高?因為公務員薪資不是由市場決定。不透過市場機制來決定價格,則資源錯置、浪費以及隨之而生的尋租(rent seeking)行為,都會是負面大過正面。

回過頭看,這麼多20幾歲的青年不事生產,也不投資自己,只是一昧浪費時間在公務員考試(國考科目多半無用,所以準備考試不算知識投資),這種人力資源的浪費,對國家又有好處嗎?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這是「租值消散」!

4. 對公務員的小幅加薪,並不會改善公務員族群對於永久收入(permanent income)的看法。

諾貝爾獎得主Miltion Friedman一個重要貢獻,就是提出永久收入假設。這我在很久以前批評消費券政策時就提過。

短暫的收入增加,並不會大幅改變人的消費行為。而就目前暫訂的加薪3%來看,對公務員消費行為之影響微乎其微。

因此,要透過這方式來提升內需景氣(假如政府抱有這種想法的話),真是痴人說夢。

5. 承第一點所述,公務員薪資在勞動市場上有參考性。換言之,過高的公務員薪資會提高失業率。

何解?很簡單,某甲跟某乙同是台大畢業之高材生,入社會後某甲順利考上公職,一個月收入5、6萬。某乙未考上,轉往私人企業,卻發現多數報價僅有3萬不到,依照經濟學來看,某乙立刻接受3萬的聘約可能性會變小,因為比價效應,他可能會希望多等等看有無其他與某甲收入接近之工作機會。但這一等,失業率就提升了。

6. 隱藏版收入

不少公務員有「隱藏版收入」,小至海關人員,大至阿扁總統,均有之。這部分台灣政府處理一直很差。連結到前頭,這種隱藏版收入往往也是眾多考生的動力來源。

此次加薪可能令私人企業不爽外,如果考慮進隱藏版收入,公務員對於這雞肋般的加薪幅度大概也不會高興到哪去。

馬政府推出這種主觀上要搶公務員選票,實質上卻可能惹惱民間跟公務員的政策,果然有一套啊!

70 replies on “我反對公務人員不論績效、大規模加薪”

逐點回答:

1. 看來你沒看懂我說的公部門跟企業競爭人才,可能造成國家競爭力流失的關係。

你也不懂政府是不會被市場處罰,但是私人企業卻會的道理。經營績效不佳的企業,遲早倒閉,市場會殘酷地用損失來對付。爛企業所收集的資源,遲早會因為倒閉(甚至不需要)就重新被釋回到市場。

但是爛政府部門取得的資源卻不會受到市場影響,可以繼續長期錯置資源。

你說的政府也需要優秀人才這點,根本不影響政府會資源錯置的本質。政府很可能把優秀人才擺到毫無生產力的位置上,而長年不自知。

光這點就讓人很難認同政府是會比私人企業更有效率的。

2.「公務員的產出效益屬於”節省費用”那一種,他們的活動是有高度價值的」這句話請你拿實證來?

我前面說過,我認為台灣部分公務員的服務重要,但很大部分根本是浪費。

順道一提,有個經濟學實證研究發現,許多國家的醫師如果集體罷工,那段罷工時間的死亡率會下降相當之幅度。大家迷信醫生100%拯救病患,其實不完全是那麼回事。

你所迷信的公務員高生產力,很可能跟這例子一樣,只是虛幻的個人情緒訴求。

3. 我自己就出身土木工程,你跟我說土木技師考試內容對於未來工作大有助益,我壓根覺得你好傻好天真。
更別提我考過的台灣、美國律師,其考試內容跟就業同樣是八竿子打不著。

準備這類考試,對未來就業的幫助,就像是預售屋的樣品屋跟未來實屋的關係一樣,純粹是天真之人一相情願的夢想而已。

4. 這點是馬政府加薪訴求的一點,認為對景氣提升有幫助。馬政府的經濟學從發消費券開始就爛到不行,同樣的錯誤一犯再犯,我特別提就是要反駁政府的理由。

6. 這點是政治問題,我在前面留言提過了。

一間工廠請一個廠長或經理所提高的生產效率叫做經濟產出;而一個公務員所減少的交易費用叫做不是經濟產出,這是什麼道理?經濟學一以貫之的道理就是理性的經濟人在資源限制下,追求其福祉的極大化,所以無論是增加生產效率或是減少交易費用,都是福利的提升,所以別用你們法律人那種切割的方式來理解經濟學,凡是懂得價格理論的,都是懂得經濟學的人。

這個區別在於傳統價格理論,包含我所承襲的A.Alchian或M. Friedman對於真實世界的瞭解不夠透徹。

就以美國專利法案件來說好了。

美國聯邦巡迴法院在近幾年的幾個案例,慢慢確定充實了專利法上obviousness的定義。使得專利權的權利邊界更為明確。

請問這些下判決的法官產出了什麼?不曉得。

但是有沒有節省交易費用,有,大幅減少!

這種案子,你怎麼說它是經濟產出?

另外我說過,我是不相信utility理論的。

價格理論建構,不需要utility,自然也沒有你說的「福利提升等於經濟產出」這回事。

嚴格來說,天曉得什麼叫「福利提升」?

Samuelson有篇論文,論證只要有一人以上受損,則我們無法證明社會福利有提升。

記得熊秉元老師曾說:「存在不一定合理,但是存在一定有原因」(有錯請指正)。
針對作者所提之意見,依其本文之分點表述如下:
1.由於作者提到勞動市場本身因為訊息費用的存在而使其定價有模糊空間,同時又說公務員的薪資在多數國家是一種指標,因此本人有疑問的是:作者是否認為公務員之薪資在多數國家具有引導勞動市場定價的作用?觀察作者在本文本點各有「我們假設台灣政府非常照顧公務員,人人薪資都是100萬新台幣,……(台灣企業)支付不起只好外移,……」之說法及2011.04.15 23:34之回應以「我假設台灣企業真的會受公職薪資影響或引導」,似乎支持這樣的看法。既是如此,那麼(1)民間部門勞動市場不也就不完全由其價格機能決定?這與公務員薪資不是市場價格何干?(2)既然民間部門的薪資不是由價格機能決定,那麼又何必非難公務員薪資不是市場價格?此外,作者提到的薪資剛性,難道只存在公部門,而不及於民間部門?不僅勞動市場,許多市場都存在相同的向下調整的僵固性。最後,所謂「景氣差,公務員考生大增」所表示的,不過是表示私部門與公部門在勞動市場的替代性,作者實在不必強加其預設立場而大驚小怪,畢竟經濟分析首重「真」,其次才追求「善」與「美」,以達於「聖」的至圓境界。
2.關於公務員「不事生產」且其「產出並不是有人願意花錢購買」部分。首先,這段就已經犯了邏輯上的錯誤:作者既然認為公務員不事生產,那麼怎麼會有產出呢?觀察該段所有文字,顯然作者並不否定公務員不事生產,而是產出沒有「經濟價值」,不過這是本人的單方猜測,有待作者釋明其本意。其次,倘若不願意購買,那麼現實上為什麼願意繳納裁判費或其他類似性質的規費,以獲取法院的裁判?法院尚且如此,其他行政機關更不待言。
關於作者所提公務員的服務是交易費用,這是一個好的觀察方式,本人完全認同。然而,作者堅持交易費用的減少不是經濟產出,這點本人完全不同意,理由已部分表達在2011.04.21 14:12的回應中,此處想補充一點:既然交易費用是「一人世界不會發生的費用」,那麼類比至物理學,不啻是摩擦力?既然一個機械因摩擦力的減少而能所作功,增加其原始狀態下所沒能利用的功,則何以因公務員所減少交易費用不是產出的增加?作者所堅稱此非經濟產出,請容本人引用一個來源不詳(印象是P. A.Samuelon說的)但很tricky的說法:「會認為人不理性是因為沒有找到其理性之所在」,同時回應作者所引美國巡迴法院對於專利法obviousness的定義的例子:「會認為減少交易費用不是經濟產出的增加是因為沒有發現其所增加的產出」。
關於「稅收增加,主要是來自於人民的努力勞動,並非是政府的功勞」,本就來是事實,不待多說,但看起來作者似乎企圖用這樣客觀的事實,強加其主觀價值,對於一個知識份子來說,跟電視上那些混飯吃的名嘴有何兩樣?其餘各段,沒有討論的價值,就不回應了。
3.作者在這一點的內容是本人最不知道該從何回應的部分,原因是作者一方面主張不相信utility理論(如2011.04.21 14:21的回應),一方面卻在本文的字裡行間顯示出來,如:「根據經濟學的價格理論,一個人願意付出某些東西(金錢、時間、體力等等)來換取另外A物,顯然A物對該仁兄的價值(或用值)勢必大於或等於他所付出的」。本人最近剛好再重新看張漢裕老師的西洋經濟思想史概要(1990),該書前編第六章提到現今的「傳統」經濟學教科書所使用的邊際效用分析法,乃是奧地利學派的彭巴衛克所極力主張,因而成為現今的「傳統」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彭巴衛克將經濟財(所謂經濟財係相對於不具交易價值的非經濟財,如大自然的空氣或未經處理的陽光)的價值分為主觀價值與客觀價值兩種,其中客觀價值再細分為客觀的使用價值與客觀的交換價值,因客觀的使用價值屬於自然科學的問題,因此不在經濟學的範圍內,僅客觀的交換價值,即某一財貨與其他財貨交換的能力,是經濟學所討論的範圍;至於主觀價值則是人在滿足欲望上,對該財貨所感覺的重要性,其高低由該財貨邊際效用的大小決定;彭巴衛克認為一財貨的交換價值(購買力)是由該財貨的主觀價值決定。(第174頁)另外,該書第178頁至第183頁則詳述市場交易價格的決定,與現今的「傳統」經濟學教科書的內容相同,不再贅述。相比較之下,作者雖然主張不相信utility,但顯然與事實不符。
至於公務員所提供的服務價值與收入之間的關係,如果如作者所說的不相當,那麼顯然公務員服務的價值是可以衡量的。如是,豈不是與作者在前述2011.04.21 14:21的回應矛盾?其他部分,如資源的錯置、浪費和尋租等,如果不是運用效用、福利的觀念,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判斷?
最後,本人認為只要是個人自願性的選擇,對準備考試的人而言就沒有浪費,至於作者認為準備考試是浪費,同理,請作者詳述其判斷之標準及推理之依據。
4.作者在這一點犯下一個錯誤:「公務員的小幅加薪」會造成其「永久收入」(現今的「傳統」經濟學教科書多翻為「恆常所得」)的增加,而非「短暫的收入」,因此本次加薪自然是增加公務員的恆常所得。順帶一提,吳聰敏老師在其總體經濟學教科書(第三版)上提到,理論上,邊際消費傾向與恆常所得成正向關係,但實證結果卻發現在比較軍公教人員與非軍公教人員之間的消費型態與理論不合。
其餘關於3%的加薪對於公務員消費行為的影響及對於內需的提升等,本人對此不懂,也沒有深入研究,因此無法表示意見。
5.關於這一點,本文所舉的例子的說明不夠清楚:某乙接受3萬的聘約可能性變小,是否指的是某乙因為薪資低於甲,所以寧可等有無其他與某甲收入接近的工作機會;還是某乙雖然接受該聘約,但有空的時候會找與某甲收入接近的其他工作機會?如果是前者,表示作者對於失業率的定義錯誤,因此時某乙的未就業是自願性失業,不是現今的「傳統」經濟學所稱的失業率;至於後者,雖然勉強可算是失業,隱藏性失業,但若將之計算進去,則任何社會的失業率將會高的嚇人,因為某乙這樣的想法是超過生存底線(決定一財貨是否會成為Giffen good的條件之一)的大部分人會有的想法。不過如果是列入非充分就業的隱藏性失業,那又另當別論。
6.同理,作者提到的「動力來源」,還是效用的觀念,顯然作者從頭到尾一直使用效用的觀念而不自知。至於「隱藏版收入」的多少,可能本人比較笨,擔任公務人員以來一直沒有遇過這樣的事情,每年申報的所得都與實際收到的金額相同。順帶一提,關於貪污的討論,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Jakob Svensson的Eight Questions about Corruption(2005,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Vol. 19, No. 3, Page 19-42)。
除了本文之外,本人接下來將對於作者的回應表示一些看法與疑問:
1.在對於markscat的回應中提到「經濟學裡沒有剝削這回事」,如果查Wikipedia的exploitation條目,將會發現即使是現今的「傳統」經濟學,仍然有討論剝削的內容,如獨佔(monopoly)、獨買(monospony)都符合剝削的定義,顯然作者的經濟學只念到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就沒再往下念。
2.對於作者在2011.04.15 14:53回應元宇中提到「這邊套用Alchian針對耐特的有關Risk、Uncertainty那篇文章,問過的問題:『如果風險可以預知或控制,那還叫風險嗎?』」本人有兩個問題:(1)Alchian的說法出處為何?(2)如果作者所承襲的Alchian真有此說法,那麼顯然Alchian對於風險的認識不深:一個公正骰子有六面,各面出現的機率各為1/6,因此在擲骰子之前並無法預知下一次出現的點數,這是風險之所在。
3.作者在2011.04.15 14:39回應Shih中提到「我認為公務員的服務成本是個U字形,過了低點之後,其體系所造成的費用會上升。」本人有三個問題:(1)作者所認為的U字形的依據何在?或僅是作者自己的臆測?(2)假設確實呈現U字形,那麼現在公務體系的服務成本所在位置為何?本次加薪是增加還是減少體系的費用?(3)因成本與費用在會計學為兩個不同的觀念(請自行參考任一本初級會計學教科書,或財團法人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所發布的財務會計準則公報),作者在這裡連用成本與費用這兩個名詞,不知其關係為何?
最後,終於寫到結論了(其實還有一些想寫,但是本人真的是很懶,重要的有寫就好)。本人猜想這篇回應,依據作者的聰明才智,肯定在10分鐘之內就能回應完畢,但是本人有一點要提醒的,作者既然提到Friedman、Samuelson、Posner、Becker、張五常、熊秉元(不是「稟」),顯然作者是以這些大師自比或作為追求的目標,而觀察作者在其他文章上面所展現的文采與所提出的觀點,也的確能夠印證作者這樣的企圖心,然而在本篇,作者顯然與張五常所提出來的思考的方法相違背:作者通篇使用效用的觀念,卻強說不相信效用的理論,且對於交易費用的減少與經濟產出的增加兩者之間沒有提出強有力的說詞辯護或是重新思考。何苦致之?張五常說「思考決不應被成見左右的」,也說「任何高手都可以錯」,因此如果真的犯了錯誤,認錯、改錯就好,又不是什麼大事?作者避而不談、避重就輕,純然就是一副法律人或無恥政客的嘴臉,何苦來哉?另外,本人倒是很好奇作者所稱不用效用理論所建構的價格理論的內容為何,有請作者詳述。
最後的最後(我發誓,真的只剩這一段),作者舉法院的例子認為美國法院對於obviousness的定義沒有經濟產出,以本人的情感而言,還真想說:「你是認為法院的所作所為都是屁嗎?我贊成!」不過,理性上,本人無法苟同。

1. 關於我認為「費用減少」不算「經濟產出」這點我已經解釋過,也舉美國法院關於專利法中obviousness定義的幾個判決來說明為什麼費用之減少不是經濟產出。

你不懂專利法,不曉得我在說什麼,就先去弄懂。

2. 公部門的薪資如何影響一般私人勞動市場定價,我想這是價格理論的基礎。請回頭隨便找本價格理論看看吧。

3. 你不懂「經濟產出」跟「產出」之間的差異。
經濟產出只的是存在需求的生產行為;但一般產出卻不一定有對應的需求。

你剪一片腳指甲,產出一片被剪下來的指甲,但通常情況之下並不會有人對這這片指甲有需求,願意付錢購買。

你有產出東西嗎?有!是經濟產出嗎?不是。

公務員服務,比如海關,有什麼經濟產出可言嗎?沒有。假設沒有強制力,民眾願意付費購買這服務嗎?我認為沒有。

4.「作者所認為的U字形的依據何在?」這很基本吧?隨便一本價格理論都會寫吧?
有那麼難理解嗎?

另外,為什麼現今台灣公務體系不再U型低點,這也是很容易理解。如果是,那我們不會看到「蚊子館」。這種對真實世界的觀察能力很基本吧?

講更白話,如果公務員是那麼有效率(也就是最低成本創造最大效益),那我們不應該看到任何公務員的失敗措施長期存在。但現實是台灣有一堆無用的政府措施建設,反證我們的公務員成本效益根本不在最高點,反之就是不在U型最低點。

經濟學講究的是對真實世界的sense,如Friedman說的,很多經濟學家經濟學念得再好,但是沒有sense,也是白痴一個,不值一提。

5.有關恆久收入部分,我強調的是加薪幅度很小,放到恆久收入折現來看等於沒加,對於公務員消費行為改變影響很低。這邊我不曉得有什麼好吵的?

6.關於Utility,我只說:「如果你相信看不見、摸不著、各說各話的tautology,那你就繼續相信吧。只是那絕對不是科學,而是失敗的經濟學。」

經濟學的基礎在於對「看得見」的現象做解釋。

Utility不但理論本身抽象,連試圖解釋的對象也是「根本不存在」。

這根本連科學都稱不上。 因為你不知道utility拿掉怎麼建構整個經濟學理論,所以你才有後續一堆問題。

繼續努力吧。

7. 就我就業生涯,不知看過多少台灣貪汙腐敗的公務員。你身為公務員,如果真如你所述,那的確不如你的同僚。

爆個小卦好了

這次加薪,據說還可能有另一個作用:降低縮減18%的不滿。

去年政府宣稱恢復18%後,有為數不少的退休軍公教本來可以增加18%優惠回存的利息收入,這筆收入可能從每年幾百元、幾千元到幾十萬元不等。

但今年政府又把18%改掉,使得(部份)退休人員這筆收入落空,所以根據法規,加薪,並加碼退休軍公教的月退俸。當做是補償之類的吧…

我問過「現任公務員加薪,怎麼還能加到退休軍公教的退休俸???」

回答是「有某某法條說,退休人員的月退俸,有一部份是和現任公務員採同一標準。」軍公教加薪,退休人員可按此標準多領退休金。

(此標準來自政府體系自有一套的薪資計算規則,以年資和職等為主要依據,但我聽不太懂這規則就是了…)

但,這也只影響到民國85年以前任職的軍公教。
對,1996年第一次總統民選(李登輝、彭明敏、林洋港、陳履安)前任職的軍公教。

我也是不贊成現階段為公務人員加薪,原因有:
1.公務人員每年依制度都會升薪級(考績乙等以上),依照現行考績制度甲等為上限七成(與我公司剛好相反:甲等上限為三成),基本上95%以上都會調到薪級(粗略判斷甲、乙等合計),沒有一家企業會不看績效、獲利而用制度每年調薪(公務人員大概不認為這是調薪..),在做的事情都不變的情況下,每年政府人事支出都一直成長,現在還要額外調薪3%,還提稅收增加多少(這是企業賺錢,並非公務機關的功勞)、多少年沒調薪追不上物價指數…等,真是不知民間疾苦!
2.版主說的好"現在的情況是僕人把主人相當大部分的收入都拿光了,還吵著要加薪。",雖然大部分的公務人員默默苦幹,但國家給的薪資、福利已經夠多,多到只有羨慕、而沒有多少人感謝公務人員的付出了,我覺得政府應該要營造出讓企業願意為員工加薪的環境,在普遍企業為員工提升薪資(我本身除了職務升等外,十年來只有調過一次薪水)之後,再來談為公務人員加薪,而不是一昧妄想用公務人員調薪來迫使企業調薪(不懂此論點的來源,難道公務人員調薪會為企業帶來更高的收益嗎?)。
p.s.我曾經也為了每年考績乙等以上就會調薪級的制度而進了目前這家公司,但進入那年就取消此制度,改為甲等以上才調,後來更進一步改為都不調,只有升等才調,造成這家企業以前年資高的員工薪水都很高,新進的員工薪水都不動,造成兩種極端,但可能做的事情都一樣(職等一樣,薪資卻可能差到兩倍,原因只是因為年資…),所以年資淺的員工流動率很高,對於企業的發展並不利,我認為較理想的制度應該將薪級調整現為同一職等最高調五級,也就是五年內若不能升等,代表工作能力有限,當然薪資就不應無限增加,鼓勵員工努力拼績效、升等,也讓每職等新進員工有個薪資成長的空間,不至於陷入不知為啥而戰的困境~

@ David
根據你對原作者本文的反駁,我的感覺是「想打臉沒打到痛處」:

1.的(1)、(2)兩點,意思是說「既然民間薪資也不是完全照市場價格訂出,就無須要求政府薪資按市場價格訂定」?這聽起來像是選舉時候選人說「既然其它候選人都有賄選,我也可以賄選」?

原作者在此的重點是「政府薪資不按市場價格已經很不對了……」要打臉,至少得證明說「政府薪資不按市場價格走比較好」,而不是說「別人都沒那樣做,為什麼我就得那樣做?」又不是沒寫功課的小學生……

2.要把經濟產出視為物理學的「作功」,這是無妨,但是作功和摩擦力是兩件事。台電供應一度電夠我能點亮一個燈泡,只要用省電燈泡,或許我能用這一度電點亮兩個燈泡,但這不代表台電一開始就供應我兩度電。

此外,不能因為喜歡吃一鍋粥的幾粒米,就硬要說喜歡吃粥裡的老鼠屎。願意付裁判費給法院做裁決,不代表願意付錢給海關做「推廣服務費」,或是付錢給政府發薪水給蒙藏委員會的歷屆主席(特別是主席任職內翹班泡溫泉還被逮到,現在高就內政部長的那一位……)

3.引用別人的著作不代表一定能證明想像事物的存在,不管那個人多大牌多主流多傳統都是如此,在經濟學更是如此。此段引述彭巴衛克的論點,問題在於:在「效用存在」的前提下,卻什麼經濟現象都是以「因為效用的關係」做解釋下結論。這不是科學,充其量也頂多是偽科學。

當某交易的成交價高過平常,就說「這是因為主觀價值高於客觀價值」、「主觀價值高於客觀價值,是因為邊際效用的關係」……但原因是機會成本、邊際成本、訊息費用、或是觀察者誤差之類的可能性呢?

更冤的是,以經濟現象為例,卻只因為效用理論也會被用來解釋此現象,就被當成「認同效用的概念」。這比「娶中國老婆就被當成統派」還要冤。

4.的反駁很紮實,卻是著墨最少的。不求別的,至少還可以提出那篇消費型態的實證報告出處,讓我們去搜尋看看吧…

5.對於失業的定義………這麼想好了:

如果有個上班族離開前一工作後沒找到下一個工作,那他是否為「摩擦性失業」,即符合「傳統」經濟學所謂的失業?如果他沒找到下一個工作的原因是「找不到年薪跟公務員一樣高或更高的工作,又不願做年薪比公務員低的工作」,那他還是不是「摩擦性失業」?

如果後者的答案是「錯」,那麼你對失業率的統計會低得嚇人……因為企求有相當薪資的失業者都「不算失業」,那工作人口中只有植物人才算失業了。

至於對原作者回文的反駁:

1.談到剝削存不存在的問題:剝削這概念源自資本論,而被認為是剝削的東西,都有了更好的解釋。

2.關於風險的論點,反而是你對風險的認識不深:「公正的骰子」這假設,本身就有風險:不說莊家出老千,這假設就忽視了賭神高進搖碎骰子的可能。以「公正的骰子」為假設來計算風險,等於是祈禱「其他的風險不要發生在我身上」。

3.的質疑,(1)(2)的部份原作已有回文了,至於(3)的部份,真要拿會計學的名詞定義來解釋經濟學,會比用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還扯。

最後結論的部份,既然希望原作「真的犯了錯誤,認錯、改錯就好」,但願你也以此律己。

@Canny_G

關於風險的部分,我談一下我知道的Alchian跟張五常的觀點好了。

就以搖一次公正的六面骰子,沒有任何其他因素干擾為假設前提。理論上,要猜對一個數字,機率是1/6。在我一開始給定的「沒有任何其他因素干擾」的條件下,這1/6勝率是已知的,不能稱為風險了。因為這1/6幾乎不存在uncertainty的東西。

風險來自於未知,換言之,風險就是一種資訊成本,也是一種交易成本。

但這邊又回到Canny_G和我都提到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不是科學。

風險是個看不見得東西;看得見了,即便只是知道機率,都不再是風險了。因此,從可取的交易成本角度看,機率跟風險之間,還是有成本的不同。

Alchian認為要量度這種東西,基本上就是武斷地排列,也就是從大分到小即可,絕對的數字是沒有意義的。

但Alchian又認為,如果可以排列大小,那還能算是風險嗎?還有uncertainty嗎?

Alchian對於風險的看法與討論,是我見過最湛深的。市面上一堆號稱財務學專家,拿一堆機率來算風險,真是可笑。

那麼你是左派嗎?
如果用經濟學來judge他人想法,嘴砲成分本來就很大,或是說這一個人是藉此來自娛的。所以經濟學一離開個體經濟的範圍,就淪為嘴砲的戰場。

關於這篇,我是99%站在格主的立場。
你知道為什麼美國和多數西歐國家的政府預算赤字會這麼難看嗎?
你知道為什麼南歐國家會暴發債信危機嗎?
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公務員的薪資太高了,遠高過政府的支付能力。
你知道為什麼北歐在2000年過後,在減稅之餘還累積大量財政盈餘?
因為他們的公務員薪水和私人企業上班族相比,是全球最低的。
而且低薪並不影響其效率,因為本身的選拔制度同私部門,表現不好就直接請回家。還有大眾繳納的高稅金是轉往實物支出的部分,90%以上的生產活動仍由私人企業進行,在這種情況下公務員本來就會低薪。

你提的新加坡是特例。新加坡是亞洲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不必用心發展工業,就能賺進大量外匯的國家。所以政府有能力支付這樣的薪水給公務員。全世界只有一個新加坡,所以這並不能成為有意義的反例。但你覺得新加坡的榮景能持續多久?你知道新加坡的GDP,有超極高的比例集中在淨出口的部分,而金融服務貢獻最大。新加坡的人均個體消費支出,還低過經濟不景濟的台灣,你覺得這是種永續經營國家的作法嗎?

新加坡不像是國家,而是企業。企業CEO只想賺一票,也不會去管卸任後未來企業的獲利情況,新加坡跟台灣多數大企業的思維沒什麼不同,只差在新加坡目前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話說,你又如何知道新加坡的公部門很清廉?

繁瑣的禮儀,先擺於一邊,先說聲抱歉。

很開心看到【自由】的影子,敝人也是自修【經濟】,但不敢說自己學的是學問。偏向比較雜,經濟史、自由大師的思想居多‧‧

崇尚古典學派,李嘉圖、熊彼得、傅利曼、海耶克、
如果要說學派喜好,就當作【芝加哥學派】與【奧地利學派】吧‧‧

對於【凱因斯】只知皮毛,一直考慮是否要深入了解‧‧
畢竟這是主流的靈魂,雖理論存在世界數十年,
但每往的失敗,通常都是市場干預,
已經讓敝人畫地自限不敢接觸此類主流。

希望版主能推薦幾本優秀的書籍,讓敝人受益匪淺,
敝人的生活,也都只有【經濟】,也希望能為【自由主義】
出一份力。

在網路發表有關【自由市場】的理論,
其實往往都是受到抨擊居多,

縱然反駁回去,以堅定的言語去探討一切,
對方也只是口服心不服。

敝人需要的,是更多的學問,化為自由的信仰,
希望版主能指引一盏眀燈。

我說過,我不認為我所知的對其他人會有多大幫助,我也不認為我看過的書都值得推薦給其他人。

不過我倒是樂意將我這兩年在看的書單分享出來,大家參考參考就算了。

我網站上方menu的「元毓的書櫃」就是我這兩年主要在看的書。有興趣看看吧。

我不常來這blog, 抱歉回覆比較晚。
我相信右派思想已經是元毓兄的"信仰"了, 所以也沒打算花力氣爭辯。

首先, 我質疑的是: 需求曲線在實證研究上, 並不完全對, 經濟論文還是找得到很多長得很奇怪的需求曲線, 為什麼我要相信還沒定案的理論?
也許你們也聽過物理學的"以太假說", 在愛因斯坦時代以前, “以太"也是很好用的概念, 完美解釋宇宙的現象, 但最後不也被捨棄不用? 我認為"需求曲線"不好用, 也不值得相信。

我也認為進步的社會, 政府的權力應該是很小很小, 可是卻不認同這些"蠢右派"的做法: 主張直接減少/刪除政府的預算、凍漲公務薪資、或要求政府節約! 這樣不會讓政府變小, 只會帶來貪污橫行、施政品質/效率不良。

元毓兄常常嘲笑左派的施政手段, 會帶來相反的結果; 而我認為他正在犯同樣的錯!

以太理論不能解釋的現象太多,這是以太理論之所以被駁倒的主要原因。你舉的例子並不正確也不恰當。

再者,你所謂否正需求曲線的研究,幾乎都是對於需求理論理解或應用錯誤所生成的結果。這類研究多半不值一看,也禁不起嚴謹邏輯檢視。
你不斷抨擊需求理論,只是因為你對需求理論的理解還很膚淺。

同時,需求理論可以解釋各種人類行為,不管你的主觀意圖是左派、右派。

再來,你認為減少政府預算會膨脹貪污,這論點你得拿出證據才行。就我親眼所見以及各篇擲地有聲的研究,均是指出政府開支往往內涵貪污和上下其手的空間。與你所主張的正好相反。

請問你要如何解釋這個現象?

具體一點好了,台灣政府每年的業界科專計畫,裡面藏污納垢之多,你知悉多少?這筆預算一年多過一年,貪污情形也隨之加重,你又該如何解釋?

公務人員的工資該如何給付
給付多少??
這是一個無法得道答案的問題
但是小弟部同意版主所認為的公務員無產出這個論述
有許多無形財
比如銀行存款,專利
無政府機構的運作保護的話
是根本無效的

試問,該為那些無形財產的保護如何計算價格??

依據R. Coase跟張五常的理論,要去實地調查公務體系省下的交易費用(是相當大的)以及利用權勢或公務組織本身的低效率而創造的額外費用。兩者相加減才知。

可是這是幾近不可能的浩大工程。

另外,你說的無形資產,應該不包含存款(存款有多少錢清清楚楚,沒啥要計算的)。專利權、著作權這類IP,要鑑價我手頭上光教科書就十幾本,更甭提一堆號稱專家的。難!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