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商業評論

主動型基金的先天不良與後天失調

就我而言,主動型基金是個下等的投資工具,我寧可去買名牌包包幻想包包會增值,也不會買主動型基金。

所謂主動型基金,是指該基金從大眾募集完資金後,有個經理人根據其自身或所屬公司之投資原則主動買進賣出股票獲債券,試圖從中獲益。

絕大多數主動型基金長期績效根本很少打敗大盤,甚至曾有研究讓猩猩來選股也能打敗所謂專業分析師的選股。

根據道瓊公司一份1998年的研究,美國共同基金的20年報酬率約略比S&P 500少2%,而這現象不僅存在S&P500指數,也同樣發生在共同基金報酬率與Russell 3000、Wilshire 5000 — 報酬率均略低2%。

而這個差距,在1998年後至今天,就我印象中後來的學術研究論文,均無太大變化。

為何如此?為何這些金玉其外,看似羽扇綸巾的基金操盤人,多數長期表現是如此不堪?理由何在?

本文主要打算講先天不良的一個點,關於後天失調部分,綠角寫了一篇很棒的文章,請各位先參考:「一位基金經理人的告解

因為基金天先誘因設計上的問題,即便一個中規中矩、勤奮老實,沒有綠角所述的這些人謀不臧的主動型基金,也難以創造長期打敗大盤的績效。

道理很簡單:我們回過頭看基金的本質–集眾人之資金來投資。針對開放型基金而言,這本質也使其得時時面臨「投資人隨時都要贖回」的壓力。

一般投資人常見的投資行為模式是:股市大好時搶著買進,股市大壞時搶著賣出。

這對基金經理人而言會是個致命傷,因為股市不理性的超跌,最應該大量加碼買進時,經理人卻面臨多數投資人要贖回資金的壓力。這時候經理人不可能有太多資本可以買進並長時間持有股票,他反而必須賣掉不少持股來維持手上的現金水位,應付贖回壓力。

而當股市不理性超漲,經理人應該獲利了結時,卻是最多投資人要買進該基金的時候。造成該經理人滿手現金卻苦無投資標的。

這樣的先天限制,讓基金經理人就算循規蹈矩,本本分分要為客戶賺錢,也難以達成使命。

你還在買主動型基金嗎?醒醒吧!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