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寫過一篇「少子化與工時有關?」 一文,直指政大劉梅君教授的說法大有問題。該文討論者多,甚至連自稱為劉教授的學生都來踢館,可惜提不出任何能說服人的說法。
這邊補充幾個資料,給大家參考一下。
根據Freaknomics blog上一篇討論小孩是否是「劣等財」的文章裡頭提供的數據圖:
首先看第一張:
這張圖是不同國家,不同平均每人GDP之下的每個婦女生育小孩數量比較。
這是一張地理水平的比較,呈現的是經濟學普遍基本的一個認知:越有錢的國家生育率會下降。
再來一張時間序列上縱軸的比較:
各位也能清楚看出來,無論是中國、印度、香港、南韓、新加坡還是美國(圖中未顯示,但台灣也是一樣的狀況),各國都是越來越有錢之後小孩就越生越少,兩者相關度很高,邏輯上的因果關係還可以再證明,但至少「因為不生小孩就變有錢」這種因果關係是不太可能存在的。
如同Freaknomics blog該篇文章中所引用的經濟學家所言:
“There is overwhelming empirical evidence that fertility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income in most countries at most times.”
實證證據不容置疑地顯示生育率與收入在多數國家的多數時間裡,都是負相關的。
上面的數據很清楚地給了我們一個印象:美國越來越富有,生育率也跟著降低。
回過頭來看工時。
根據 Economic History Association的一篇文章統計顯示:
美國勞工的工時從1900年平均一星期工作將近60小時,降到1988年平均每星期39.2小時。
而從這張經濟史學大家同時也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Fogel的數據統計可以看出:
1995年一個有家庭的男人實際工作時數跟休閒時數和1880年的人差了多少。
工作時數增加了嗎?沒有,小孩變少了嗎?變少了。
工時跟生育率是負相關?還是正相關?就Fogel的數據來看,顯然是工作時間變少的同時,生育率也降低。
跟劉教授的「工時長造成生育率降低」的理論天差地遠。
是真實世界出錯了?還是劉教授的理論出錯了?大家自己想想。
從經濟學實證角度來看,台灣同時存在財富增長以及工時減少兩個現象,劉教授的實證得同時排除「財富增長影響因子」以及證明「台灣人其實工時是增加」這兩個前提,才能想辦法再去證明他的理論有解釋力。
我是很悲觀啦,特別是看了劉教授這篇「工時的政治經濟鬥爭」後,對其人其學問更是失望。
從題目可以看出,這位教授還在信仰馬克思的階級鬥爭理論。同時,從劉教授該文中可明顯看出,她既不懂「比較優勢理論」,甚至連經濟學基本的「成本概念」都混亂不清,導致她竟然宣稱經濟學的「利潤= 總利潤-總成本」這種可笑的東西,而這公式明明是會計學上的產物。
經濟學只有「收入(income」概念,不存在「利潤(profit)」;除非是「風落利潤(windfall profit)」,但後者無從預估與計算。
更令人失望的是,劉教授對於「價格如何形成」這基本的經濟學價格理論基礎也毫不具備,使得她會說出:
「即使是假日,人的生活依然在繼續,所以「No Work, No Pay」的計酬方式計算工資,等於是否定工資為工人維生的對價,變相地強迫工人無時無刻工作,而資本家反而免去所有勞動力再生產的責任,強迫工人勞動,獲取剩餘價值,成為理所當然。」
這種很可笑的言論。我想對經濟學有基本認識的人,看到這段文字應該都很無力。
至於她對「基本工資」議題的經濟學論證、認為「女性夜間工作」讓資本家創造絕對剩餘價值,會導致國家民族越來越弱、還有資本家得為勞工補償精神跟肉體損失…等愚蠢觀點,罄竹難書。
這位教授很可能從未實際經營過一家工廠、一間公司,根本不曉得工人有多難剝削,剩餘價值天曉得在哪裡?要是剩餘價值這麼容易創造、工人這麼容易剝削,為什麼台灣超過9成的企業會在10年內倒閉?
請問劉教授又要如何解釋這個現象?
總結之,劉教授的多數論文或投稿,不存在多少實證或禁得起考驗的理論功力,有的只是她個人主觀喜好的臆測與論斷。
推薦各位可以google劉教授的文章,看看負面教材長怎樣。
9 replies on “關於「少子化跟工時有關?」一文”
舊文連結應該給一下 一起看更酷 http://yuyulaw.info/?p=901
讚讚
已更新,謝謝提醒
讚讚
那個教授也很荒謬,現行的月薪制國定例假日是給薪的。
所以才有勞基法那個假日上班要給兩倍薪資的法規。
讚讚
「這位教授很可能從未實際經營過一家工廠、一間公司,根本不曉得工人有多難剝削,剩餘價值天曉得在哪裡?」
元先生您真的住在台灣嗎?
我就是您口中「不曉得有多難被剝削」但是卻「被剝削得一個小時新水不到70塊、加班時間超過12小時」的勞工。
超時加班卻未給付加班費給勞工因而違反勞基法的公司,前幾天才上報呢!
在說出這樣的評論前,您是不是該先體驗一下民間疾苦?只會講理論卻完全不了解現實情況,隨便妄下斷言,您做學問的方式可真教人不敢恭維。
讚讚
這種愚蠢言論真是四處充斥啊。
你舉的例子問題根本不在於剝削,而在於「雙方的勞動契約沒有被執行」。
契約訂定之後,本來雙方都至少有一方存在不履約的誘因,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獨立且能行事的司法機構來逼迫雙方履約。
勞工要求資方履約的成本並不一定高過資方;另外一方面,台灣勞動法的設計其實對勞工非常有利,例如「勞資爭議處理法」,都能降低勞工要求資方履約的請求成本。
再回頭看你的言論,你所謂的剝削純粹是你看到「不付工資、工資低於法定標準」。這種結論跟推理過程都是空泛且膚淺的。
你沒看到的,是既有的法律制度本來就能夠解決問題,以及為什麼多數勞工知識貧乏到不知這些既有管道。
再說一次,問題不在於「剝削」這種空泛概念,問題在於「契約履行的強制性」還有待加強,無論是當事人自身的知識,亦或我們的司法系統的效率。
讚讚
格主很可能從未實際被雇主剝削過,也沒有向勞動檢查單位申請調解過,更沒有實際去檢舉過一家公司,根本不曉得勞資爭議處理法有多難實行,「契約履行的強制性」天曉得在哪裡?你沒看到的是,既有的法律制度理論上能解決問題,真正執行過才發現一堆難處。以一副既得利益者的姿態教訓別人無知,將所有理論上的理想狀況講得頭頭是道,批評人家的結論與推理過程空泛且膚淺,人家卻只是論述自己的經驗與你的經驗不符之處。或許你應該先解釋一下你所謂的「剝削」的定義為何,包不包括利用「司法系統的無效率」與「當事人自身知識的不足」或其他因素來違反勞動契約,才有討論下去的空間,不然你怎麼說都對。
讚讚
這種論點也是很無知的。
首先,你要能剝削一個人,得完全剝奪這個人的自由才行。也就是說,這個人本身的一切勞動力都不屬於自身,而是完全屬於雇主才行。
要怎樣才能做到?你得能完全限制那個人的人身自由之外,還要剝奪那個人一切私有財產權甚至消極的不配合。
對奴隸史有研究就知道,這幾乎不太可能,因為真要剝削,奴隸會選擇逃跑或是在奴隸有產出之前就死亡,納粹的集中營和中國的人民公社就是最好的例子:此二者是不是剝削?肯定是。有沒有了不起的產出,根本沒有。
多數在用剝削這詞彙的人根本用得大錯特錯。
誤把「雇主未按契約履行義務」當成剝削,事實上放到一般的買賣或委任契約來看,一方未依約履行的情況屢見不鮮,受害方除了可以依法追討之外,事實上多數都會做一定的成本利益分析,若追討無益,大如Intel這種大公司也很可能選擇放棄追討承受損失。
很多面對公司倒閉、賴帳的員工,其實跟這種一般性契約根本沒兩樣。分析上放入無意義的情緒是沒有用的。
為什麼勞工不可能被剝削?因為在台灣社會勞工永遠可以選擇離職。
雇主無法限制勞工人身自由,剝削根本無從發生。
很多勞工為什麼不選擇離職?無知者會說:「因為他沒有選擇」,這完全是錯誤的。應該要說的是:「勞工的機會成本太大」,白話講,就是考慮交易成本之後,勞工另謀他職的收入會低於現職收入,留著好過離開。
換言之,勞工不離職,其實也是個人自由選擇後的結果。
說剝削,根本是愚蠢的言論。
再者,我也曾經做過加班到凌晨3點隔天早上7點再來上班的工作,我也沒因此就大肆主張資方都剝削勞方。
要分析事情前最好拿掉你自身情緒,否則永遠就只是個有激情沒腦袋的蠢蛋,這種人就算當上XX教授,也改變不了其自身愚蠢的本質。
讚讚
元先生真是敢言,
供需是市場定律,這放在勞動市場當然也是亦然,
所謂利於良善,卻得不到現實預期,
只要套用劉教授的觀點,馬上就能知道到底對人民是好是壞了,
當然我們希望她能保證一些未來數據‧‧
經常性薪資年增率好轉、
消費者物價指數不會有增幅、
就業市場能回到過去最好的水準、
出生率能從倒車尾有起色‧‧
假使行,我們當然願意支持 !
如果是為了自我正義,單方面的一廂情願,
很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因為實在沒有數據或是歷史支撐,
提高勞動薪資水準、減少工時‧‧
國際競爭力有相當起色,
也或者得到實質生活改善,相反的,讓人失望的情節一再重演。
這文章之前有提過一個實例,我認為拿得實在不貼切,
日本企業制度並沒有使得出生率有起色,
反倒與台灣成為難兄難弟‧‧
回到勞動市場,雇主當然會衡量成本,
這其中交易是自由的,如果不符自我期許,
當然可以深造往更好的行業謀職。
產業會因競爭而調整規模,
要求正常上下班,薪資固定水準以上,
那只會將門檻設定更高,排擠員工‧‧
以及抓不完的漏洞,落實性相當受到質疑。
平心而論,低出生率到底是為什麼‧‧
高房價、高物價、薪資所得?
如果是上述三點,那很簡單‧‧
諾貝爾貨幣權威:
『不管何時何地,通貨膨脹永遠是貨幣現象』、
『天氣異常、阿拉伯酋長見錢眼開、惡質商人炒作‧‧
都不是問題核心點,而是擁有印鈔機的那一個組織』、
讚讚
我個人認為其實少子化跟高工時也有正相關
依經濟學的角度,少子化是因為養小孩的成本比以前更貴所致。
有一份報導是現代中產階級養大一個孩子平均要花掉夫妻8年的工作收入,再加上房子要6年,所以一旦養了2 個小孩加房子就花掉了20年的勞動收入,剩下的10年剛好存退休金?
所以現代人不敢多生;
而以前養一個小孩平均只要一個人單薪6年的勞動收入就夠了. 所謂價格降低,自然消費意願就提升,以前的人當然比較敢生小孩。
而高工時代表單位產出下降(不是名目,是實際用來消費),當你現在的勞動收入比不上過去,自然養小孩這個奢侈項目就第一個被刪減。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