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談談這次美國國債問題以及這兩天引發的股市大跌。
1. 美國國債根本是個假議題。
第一點,美國國債本質上是以美國政府的力量、全國的經濟實力在擔保債信。世界上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美國這般實力,而且美國之國土之大、土地可用性之高、人民素質之優秀(相對而言)以及對世界菁英有極大之移民吸引力的條件不變之下,要說美國債信遜於其他國家,我是不相信的。
更重要的是第二點,美國國債是以美元支付;美元是美國政府開印鈔機就有的東西。
這樣說當然有點太誇張,因為美國大可用新債抵舊債,亦或刪減福利政策、減少政府其他支出(這也是我樂見的)的方式來支付債券。最糟糕的情況,美國都可以開印鈔機來支付(雖然可能賠上往後之債信,但就現階段之債務沒有還不起的可能)。
二點合起來,美國國債根本不是AAA,而是要幾個A都成。巴菲特的說法,我是非常認同的。
2. 從前面推過來,信評機構根據一些既定的公式或理論來評價公司、債券乃至於國債,這本身就很有問題。因為數學公式算不出真實價值;國家債務信用牽涉到的許多無形的因素,也不是信評公司可以完全cover的。
更重要的是,信評結果往往只是「僅供參考」。信評只是狗尾巴,究竟實際如何還得看狗本身。如同 我題目說的是狗搖尾巴,不是尾巴搖狗。
雖然有些金融學出身的,認為「失去無風險標的」,會出大問題。但這種看法我認為是荒謬的,因為「一個投資標的風險有無不是信評公司決定,而是投資者的自身能力以及標的本身之實際狀況來決定」!
利率依照利息理論,其實應該是「時間之價」。所謂的「無風險利率」其實應該指的是「無訊息費用之利率」。可惜我認為這種利率並不直接等於美國國債。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美國10年國債約從3%降到2.32%,這表示很多人從股市撤出來的錢,在這幾天除了黃金之外,還是得投資美國公債(因為沒有比它更安全的標的了)。這也表示,信評說它債信降低,但市場顯然不這樣認為。
因此事情是不是如陳家昱所認為的如此悲觀,我的看法是相反的,我這幾天的投資也正好相反。沒有什麼比拿真金白銀出來更能說明自己的想法了。
3. 相較於「次貸風暴」本身隱含的「金融制度的錯失以及從業人員對於償債風險的大意」,美國內部兩黨對於「擴大政府支出 v. 刪減政府支出」之間的衝突,所引發的國債爭議,是不可相比的兩件事。
這次的重挫,很可能是自己嚇自己成分居多。
4. 至於歐債,依據利息理論,在各國有共識推動低利率的前提下,我並不那麼悲觀地認為這一切都沒救,二次衰退就要來到。
除非現在中國馬上來個硬著陸,房產價格與股市價格應聲倒地,引發新一波的資產價格大幅下跌,引發大眾預期悲觀。不然經濟應該會在低利率中緩步復甦。
當然,要大幅改善全球經濟,社會福利政策是要大幅刪減的。例如工會、最低工資、環保法規乃至於社會福利,應該要取消大多數法規和管制,私人企業跟勞工才能取得調整的彈性跟誘因創造新財富。
台灣面對次貸風暴,低毛利的科技業沒有因此死光光,政府默許「無薪假」的存在是一大功勞。
雖然愚蠢的工運人士在當時主張無薪假是剝削勞工;但在「減薪」跟「失業之間」做取捨,我認為取前者對於社會的安定、未來經濟復甦才有幫助。一堆失業勞工搭配被迫外移的企業的社會,說經濟能在風暴過後馬上復甦是騙人的,也是愚蠢的。企業在、勞工在、生產力在,才可能快速復甦。
重點在於,面對環境變動,你不讓私人機構從「價格」去做調整,那必定得從「成交量」上面去調整。而後者的調整,是會死人的。這種趨勢,不是你「立法」就能避免,就能天下太平、萬世其昌的。
—
2012年8月1日後記:
一年前,經濟學家陳家煜連同當時很多人都因為美債採悲觀氣氛,認為沒有QE3,資本市場跟經濟都瀕臨崩盤。我持相反意見,因為我認為美債降評是尾巴搖狗,不值大驚小怪。
現在回顧,S&P 500 從2011年8月一度跌了100多點至該年10月,但到現在一年來大概漲了7.09%;若從2011年10月最低點起算到現在則是漲了22.32%。
我認為怎麼看,牛還是活得好好的,雖不是頭猛牛,但上看下看依然不是隻熊。
10 replies on “是狗搖尾巴,不是尾巴搖狗!”
小弟學淺,關於版主上述的文章有幾個疑問 ‧‧
一‧
關於【利息理論】是依據古典還是新古典的學說?
如果是後者,那利率並不是市場決定,而是人為才是‧‧
也或者都不是,是敝人搞錯版主話語‧‧
是利率決定要素、利率影響市場‧‧‧到底是哪一個理論?
二‧
降評卻反推升美債殖利率,表示市場資金都往美債上跑,
這當然無庸置疑,但這不就是告知人們,市場並沒有這般樂觀,
從美元指數來看,資金還是相當充裕,甚至泛濫 !
但資金幾乎都從風險較高的市場撤出‧‧‧
這已經產生了一種很亂的現象,與霧裡看花沒啥兩樣,
過去告訴我們,債劵殖利率與景氣是反向變動,
當殖利率下探,貨幣卻又呈現寬鬆,是不是也告知傳統工具無效了?
新的流動性陷阱,低利率卻只推升債劵與貴金屬?
三‧
最後延伸,現實總體經濟中,利率是人為決定,
或許是我們應該要相信專業,讓他們從M2與物價中衡量,
但低利率真的是復甦唯一的一條路?
敝人感到相當質疑‧‧‧
當然不是回到金本位亦或是炸掉中央銀行,
但敝人由衷認為,美元並不是一個好依附的貨幣。
現在民粹制度,砍福利就好比自斷政客雙手、雙腳,
自由主義的理論是如此迷人可行,但卻從沒實現過‧‧
讚讚
我倒覺得版主寫得很好,而且信用評等只考慮到信用風險,以其他持有AAA級債信的國家來跟美國比較,就算擁有較低的信用風險,考量流動性風險以後,實質總風險也不一定比美國公債低,畢竟美國公債以外的單一國家公債市場規模實在不夠看。
讚讚
我的看法和Krugman一樣, 蠢右派為了解決目前的美債問題, 不斷主張砍社會福利和政府支出, 簡直是「蠢到死」… 因為這樣會連GDP都砍掉, 時機完全錯誤!
至於印鈔票還債, 更是可笑, Milton Friedman只主張用印鈔票解決通縮, 用這招還債我還沒聽過。如果可行, 我建議大家全移民美國好了, 因為美國就是大家尋找已久的Promised Land(應許之地)。
讚讚
如果你清楚知道GDP是怎麼計算,以及其後面代表的意義,你就不會說出這種蠢話,更不會被Krugman那種小丑牽著鼻子走。
美國印鈔還債(其實是以新債還舊債)是個既定事實,也是美元身為國際主要流通貨幣所享有的特殊優勢。美國這樣做不是件好事,但正在做是事實,而這樣的優勢對於已發行債券債信之保證也是邏輯上不容置疑。我文中也說過了,美國長期這樣搞會搞掉美元跟美債的信譽。
Friedman貨幣理論的一個侷限,是考慮工資因為有左派、工會、最低薪資等政治力量的左右難以下調,所以得透過適當的通澎率來實質下降薪資,好讓企業取得彈性可以繼續經營。這也是為什麼短期的Phillips Curve可以成立的理論基礎。
但是在面對金融風暴和左派總統夾殺之下,大放貨幣也難以幫助企業在成本方面有所下調,這就是金融風暴後Fed 弄到QE2都沒有用的主要原因。
你可以繼續相信Krugman那些蠢言論,反正Obama政府也正在做實驗。目前實驗結果很不怎麼樣,美國失業率一點都沒有如Obama要推出刺激方案前所預言的下降,反倒是依然居高不下。凱因斯理論早就兵敗如山倒。
最近某個美國大學的一篇論文指出,實證證明2008年後,實行調高基本工資跟未實行的不同州,其20~30歲初階勞工的失業率果然有差,調高工資的失業率也有顯著升高的趨勢。
這只是基本的價格理論,我不覺得Krugman學得有多好。
讚讚
不好意思,閣主
可以跟您詢問那篇論文的篇名嗎?
讚讚
http://tinyurl.com/3m9geay
這是我說的那篇文章,性質是working paper,正式的論文可以看這篇:
http://tinyurl.com/3ctn4aq
和這篇:
http://tinyurl.com/44bh7yv
讚讚
感謝閣主的分享
讚讚
看了站長的文章後,會想分享一些不同的看法與觀點
有時候任何一種名詞,都只是根據某種侷限條件所設下的定義
就像[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左派],[右派]
但如果要用這種因為侷限定義所產生的名詞,把某人,某件事,或某種說法用者些名詞貼上[標籤]
然後再用這些[標籤]所連結定義的相對應邏輯,來對這些人,事或說法,進行評斷,是否會有失偏頗…
就像瞎子摸象一般,只是摸到了大腿,就是大象像個柱子
固然,我們可以取笑瞎子看不見大象的真貌,但反觀我們自己呢?
另外,我也想分享一些關於最近經濟現況,某些國外的論點
讚讚
關於二:殖利率上升代表價格下跌,怎麼會是資金往美債跑?一般的狀況如果降評沒有推升default risk premium才是奇怪了吧。
讚讚
to Test,
白神先生忽略他所謂的傳統解釋,其實是基於兩種客觀侷限下的其中一種才會發生:
1. 如果是因為市場的不耐增加,對未來收入增加有普遍的樂觀態度,則實質利率會上升,多數債券從而實質價格下降,新發行債券利率是會調高以達到吸引資金的目的。這時候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應該是貨幣流通速度跟量都增加,新發行債券、股票都增加。
這時候就會如白神先生所說,資金往某個市場跑。當然,市場機制活動下,債券價格也會推升到實質利率等於平均報酬率,然後均衡。
2. 第二種情況則是反過來,因為市場悲觀造成大家對於預期還債可能性降低(例如降低信評),則是先債券拋售引發的價格下跌,造成殖利率上升。這時候就是Test所言:資金是逃命,而非往美債跑。
這時候會看到M2/M0比大幅縮小,新股、新債發行量減少。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