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法律

國軍幫農民收割,佔了誰的便宜?

最近大雨不斷,造成農田稻榖諸多倒穗,搶收不易。許多農民哭天喊地,也有地方政客跳出來要求政府提供協助,例如有大林鎮長黃貞瑜直接向國軍發文要求協助割稻。

我們姑且不論這個大林鎮長腦袋是不是有問題,搞不清楚她於法於理上何德何能有向軍隊發命令的權力。農民遇到天災甚或人手不足,政府就應該幫忙嗎?

若是如此,那台灣任何一家工廠或公司遇到人手不足時,是否也可以比照辦理、依樣畫葫蘆地要求政府派國軍提供協助?難道台灣的軍隊淪落成「臨時工應召站」?若真是如此,台灣眾多傳統產業就不會缺工缺得唉唉叫了。

可笑的是,從這影片連結可看出來,早在1950年代,台灣國軍就常幹這種「不務正業」的事情,還自詡「愛民助民」哩!

我們得問:為何農民有這種特權?

從經濟學角度看,用很簡單的成本效益分析觀點切入,2011年台灣農業全年產值佔該年度全台GDP僅1.75%!同年製造業佔24.73%、批發零售業佔18.79%。

換言之,政府動用軍隊力量、國家資源,去協助一個佔台灣產值僅1.75%的產業,叫其他業界人士情何以堪?

再更仔細一點看:這次6月大雨,政府統計全台農產品損失約新台幣8億7030萬元。9億不到?別開玩笑了!其中"…一期作水稻被害1萬2894公頃,被害程度16%,換算無收穫面積2075公頃,損失金額1億9085萬元最多…"。

今年3月台灣南部一個地震,光是奇美電一家公司估計損失就在3~5億之譜!加上台積電、聯電,光三家公司估計損失就高達新台幣10億!

從上述數字,可以看出來農業是個產值很低的行業,台灣政府卻投入不成比例的關愛眼神,讓人不得不懷疑:莫非農民繳比較多稅?還是因為農民選票多?

這就讓我們再往下問第二個問題:農業一年為台灣政府貢獻多少稅收?

以台灣國稅局的統計資料來看,登記營利事業單位的總家數120多萬家中,農林魚牧業僅佔0.99%!農民好像不太繳稅喔?

更糟糕的是,依據所得稅法第14條第六類:「自力耕作、漁、牧、林、礦之所得:全年收入減除成本及必要費用後之餘額為所得額 。
而加上台財稅字第09904900401號規定:

一、有賦額土地:不論種植何種作物,其自力耕作收入,均按賦額計算。成本及必要費用之減除:

(一) 自耕部分:為收入之百分之一百 。

(二) 承耕部分(包括三七五租金):為收入之百分之一百 。

二、無賦額土地:農業收入,按調查之資料核定。成本及必要費用為收入之百分之一百 。

三、漁獲:養魚、養蝦、養鰻、捕魚收入,按調查之資料核定。成本及必要費用為收入之百分之一百 。

四、林產:林產收入(包括木材、薪材、竹材),按調查之資料核定。成本及必要費用為收入之百分之一百 。

五、畜牧:各種畜牧收入(包括一般畜牧、養豬、生乳、蛋雞、肉雞、種雞、蛋鴨、種鴨、肉鴨、養蠶、鹿茸、乳鴿),均按調查之資料核定。成本及必要費用為收入之百分之一百 。

部  長 李述德
     依分層負責規定授權單位主管決行

上面"落落長"一串,講大白話就是

農民的收入就是他的100%成本,所以所得等於零,因此也就不用繳稅!

哇哩勒!政府這時候忽然好懂經濟學,好懂I. Fisher的利息理論,知道一個人的收入就是一個人的所有成本

可惜政府不顧憲法第七條規定:「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硬是在繳稅這件事上對於農、魚、林、牧民有差別待遇。

台灣政府派國軍幫助農民收割,說穿了就是慷其他納稅人之慨,大敲台灣非農業從事者的竹槓!拿繳稅的人的錢去補貼農民。可笑的是,這些"非農民"還得花錢買農產品哩!看得見的是食物價格,看不見得是"非農民"被當剝兩層皮的肥羊!

台灣政府對農民還有「休耕補助(不用工作也有錢拿,多爽)」、「農損補償(靠!那一般人公司賠錢你政府怎麼不補償?)」等各種福利措施,本質上都是占納稅人的便宜(農民不用納稅)。

經濟學上還有談擠出效應,放到這議題來看,也等於政府從納稅人處拿錢幫農民收割,這些錢原本可以不用浪費在低產值的受損農產品上,而可以留給納稅人透過市場供需去做更高租值的活動。且我們都尚未提政府本身因低效率所造成的費用損失。

有論者說不照顧台灣農民,台灣人會沒食物吃。

這種愚蠢言論,壓根不曉得台灣的糧食自給率(以熱量算)僅約3成,換言之,台灣人民7成熱量來源都是靠國外進口。

論者會更進一步說這樣很危險。這種言論更是愚蠢到最低點還要向下挖3尺!

世界上沒有比靠給人獲利更穩定的供給來源!只要台灣出得起錢買糧食,台灣永遠不會有糧食危機。說過了,歷史上從沒有任何政客發起的禁運封鎖,能禁得起走私的考驗。拿破崙失敗了,康熙也失敗了!美國更是失敗了無數次!

台灣土地稀少珍貴,不能大部分拿去從事農業這種低產出、低租值的活動(前述–2075公頃農地一期水稻產值僅有1億9085萬元;一些中小企業佔地不過百坪多,年營收超過3、4億比比皆是!)。這是台灣整體社會的租值損失。而經濟學說了:「在租值消散的情況下,自私的人會從事降低消散的活動來保存租值,避免租值消散至零。」換到真實世界來看,就是台灣農田中常見的違建工廠、違建豪華農舍。

這類違建物,彰顯的不是人民的違法亂紀,而是台灣錯誤的農地政策所造就之多少租值耗散!

結論之,台灣政府為了選票,不斷慷納稅人之慨,把資源投入在產出很低且不用繳稅的農業上。身為納稅人,難道你不生氣?

PS 另補充一些數據如下:
大企業和銀行一年繳給台灣政府多少稅?
鴻海2010年繳了150億的稅、台積電將近75億…。台灣企業無論大小,其營業稅、營利事業所得稅、貨物稅等加起來佔全台灣一年總稅收38%,農民繳了多少稅?零!

而政府一年為農業花多少錢?
老農津貼 511 億元、糧政及休耕補貼 197 億 元、 農貸利息及肥料補貼 62 億 元、 水利會會費補助 22 億 元、 漁業用油補貼 18 億元、獎助學金及災害救助等其他補貼 34 億 元,總計農業補貼達 844 億元,占農業總預算比例約 63% 。

更別提有漁民利用用油補貼,私下再去賣油賺一票的脫法行為,又是一筆油水等類似狀況,沒有計算在上述數字裡。

農業總預算約等於1339億,佔台灣一年總稅收約7.6%。一個不用繳稅的產業卻花掉其他納稅人一年納稅額的7.6%!

74 replies on “國軍幫農民收割,佔了誰的便宜?”

“只要台灣出得起錢買糧食,台灣永遠不會有糧食危機。" 關鍵是錢,但美國比我們有錢,大陸比我們有錢,那我們在糧價狂飆的時候,真的搶的到糧食嘛?

2008年我就寫過一系列談「糧食危機」的文章,請自己看。
http://yuyulaw.info/?p=32

世界主要糧食產出其實多半超過世界需求,這也是為什麼人類長期糧食價格不斷下跌。

在這前提下,你壓根不用擔心美國或中國跟你搶糧。

此外,你的擔憂也說明了你不懂經濟學的邊際分析。

“那台灣任何一家工廠或公司遇到人手不足時,是否也可以比照辦理、依樣畫葫蘆地要求政府派國軍提供協助?"

似乎就是如此啊,所以才會有理工背景的役男申請分發到大公司和中研院服「國防科技役」。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CL/092/CL-C-092-105.htm

至於其他工廠或公司之所以不這麼幹,可能是他們搶科技役男搶不過大公司,而對勞動力的需求又和稻農不一樣吧。畢竟阿兵哥會用鐮刀割稻,不代表他們會操縱車床或開堆高機啊…

另外,政府維護小農不是為了選票,是為了管理方便。被土地圈住的小農社會,比起靈活的中小企業社會好控制得多。所以,就算農民怨嘆說台灣農業有多難做,政府就是死也不肯放寬農地轉成其他用地的限制。

1. 國防役或研發替代役(特別是後者)跟幫農民收割的國軍有很大的不同在於:研發替代役過了體位役期,是由雇主支付薪資,而非國家。

再者,你提到的「至於其他工廠或公司之所以不這麼幹,可能是他們搶科技役男搶不過大公司」,也有問題。
不是一般公司行號不想搶,而是因為台灣政府有個圖利科技業的法律規定特定條件公司才可以申請國防役或研發替代役。

但是這些人是不是真的很好用?也大有疑問。以我前份工作(傳說中台灣最尖端、最大的名牌研發機構)來看,這些替代役男不見得能有很大貢獻;反之,多數我認識的替代役男也想快快閃人。

2. 小農便於控制的論點,我想這是難以驗證的陰謀論。

不,我是直接刪掉毫無邏輯、蠢到讓我發笑的留言。

我這裡規矩一向是這樣:如果留言毫無邏輯、也無內容,甚至留言者連基本經濟學正確觀念都不具備,我會直接刪除。

因為英諺有云:"Never try to teach a pig to sing. It is a waste of your time, and it annoys the pig."

這個世界不是只有經濟學,還有社會學和人類學等等很多「經」世「濟」民之學。「哪個產業獲利大利率高就該全力發展該產業」這種論述真令人不敢恭維。

經濟學並不是「經世濟民」之學,而是一門解釋人類行為的科學。

社會學和人類學,很多成分連科學都談不上。這兩門學科我也是不太敢恭維。

我文中重點不在於「哪個產業獲利大利率高就該全力發展該產業」,你連閱讀能力都有問題。

本文重點明明是:政府把從納稅人處奪取來的資源拿去圖利特定族群,而這族群產出相對低、甚至不用納稅。這在資源分配上不但無效率,也侵害了納稅人的權利,更會改變社會的誘因制度,從而生出一堆無病呻吟的族群,和為此族群發生而自以為站在道德高度沾沾自喜的蠢學者(和學生)。後二者人對社會是弊大於利。

您以經濟學得角度來說明,也是,也是說得過去。

「國軍幫忙割稻」這件事,不論是提出者,或是贊成者、決定者,您覺得他們是用哪個角度來看這件事情的?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理由絕對不是站在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這件事情,不然怎麼會做出、講出這樣不合邏輯的話呢?

您可有想過理由何在?是他們都不知道您所提出的論點嗎?不太可能吧!農委會、官員……不知道嗎?那他們為何不吭聲?

臺灣的糧食自給率只有三成,是的,沒有錯,國人的飲食習慣慢慢的西化,越來越喜好小麥製品,而臺灣,能種植小麥的地區不多,近年來,台中大雅等地也財開始小面積種植,但大多還是水稻為主,進口糧食佔比很高,這也是事實。

與其種植,反正糧價便宜,用買得就好,這也是有理。

但您可知到,這些來自全球的農作物,是怎麼來的?是不是合乎公平、公義呢?農夫在這過程當中,是不是得到應該有的合理報酬?您聽過公平貿易嗎?全球交易量第二大的商品:咖啡(第一名是不能吃石油)。您知道一杯台幣一百塊的咖啡,對第三世界的咖啡生產小農來說,他們能賺到多少錢?只要有一塊台幣,就要偷笑了(http://www.wretch.cc/blog/fsj/7589580)

其他全球性的農產品呢?只能說,糧食作物應該是好一點點,因為賣不出去還能自己留著吃,被剝削的狀況應該好一點點,但是經濟作物(咖啡、茶、可可)就很慘了,因為賣不出去也不能當飯吃,人加開低價,你不賣就沒錢買食物,賣了你也養不起家人(還不提生病沒錢看醫生、沒錢上學、連有沒有乾淨的水都是問題)。

擺著伏稻不收割,對農民來說,就是浪費、就是心痛,因為那是可以吃的。還有,快收成的稻米,如果被怪手輾過去,可以登上CNN(苗栗大埔事件:http://zh.wikipedia.org/wiki/大埔事件)。是的,我們也會看到某些水果、蔬菜生產過剩,賺得錢還付不了裝箱的紙箱錢、付不出雇工的錢……乾脆放給他爛……這都是最不得已的作法!這也是經濟學的一環。

會有人用經濟學的角度,來研究農產品從生產到消費者手中的這個過程裡,到底有幾個中盤、幾層剝屑、怎樣才是對生產者最友善。或者,用經濟學的角度來研究農產品的價格趨勢,提出種植建議……等等。

學人對經濟學不瞭解,您提出的經濟學理論,我相信是對的,但是我認為經濟學不是只有您提出來的那個角度。

已經合法享有免稅「特權」的農民,學人只是好奇,為何他們還是賺不到錢?(您所說的,GDP貢獻率這麼低微:1.75%),為何農民還是這麼的苦?還有,為何農村的年輕人還是喜歡往城市裡跑?……等等問題。

臺灣的農業受到保護,都還這麼慘,也許不保護,改買進口糧食好了,省事又不貴,不用浪費納稅人的錢……這也是有道理,但買進口糧食這件事,其實間接助長中盤和跨國集團的壟斷(我還沒提到壟斷種子的孟山都),也是無形中,參與剝削其他國家的窮苦農民。

我們何德何能,將自己的衣食豐足建立在他人的貧窮上!

經濟學,不是讓人遠離慈悲心的理論!

還有,閣下回文中提到:「本文重點明明是:政府把從納稅人處奪取來的資源拿去圖利特定族群,而這族群產出相對低、甚至不用納稅。這在資源分配上不但無效率,也侵害了納稅人的權利,更會改變社會的誘因制度……」

我想,那些拿政府補助的弱勢團體,應該完蛋了,他們的GDP……

再說:「從而生出一堆無病呻吟的族群,和為此族群發生而自以為站在道德高度沾沾自喜的蠢學者(和學生)。後二者人對社會是弊大於利。」

您覺得無病呻吟的人多?還是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多呢?
自以為站在道德高度沾沾自喜的蠢學者(和學生)比較多,還是真正關心社會、關心人民的人多呢?

這世間是相對的,有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也的確會有想佔便宜的人,也的確是「對社會是弊大於利」,但切莫因噎廢食啊!

1. 你會談「中間商」剝削問題,顯然你不懂中間商的產出是什麼。
多數咖啡農為什麼賺很少?因為他們多半經營一塊不大的咖啡農地,且缺乏咖啡營銷所需要的知識跟平台。換言之,他們的能力缺乏註定他們的低收入,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這世界從來都不是因為誰辛苦、誰可憐,就應該享有較高收入;這世界是誰有能力提供他人願意付費甚至高價購買的產品和服務,才配高收入。

你談的慈悲心,一點也不能改變上述客觀現實,反而只會害了這些貧農。
(請參見我blog寫過的:http://yuyulaw.info/?p=16)

「我們何德何能,將自己的衣食豐足建立在他人的貧窮上!」這句話根據何在?我完全不懂。

Bill Gates、Steve Jobs或郭台銘很富有,那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經營管理能力和眼光,有效地不斷推出受顧客歡迎的服務與產品,他們的富有,是建立在滿足客戶需求上,換言之,他們富有是建立在他人享受消費者盈餘之上,是雙贏的。何來你說的情形?

天底下除了強盜、搶劫、恐嚇詐欺和政府課稅之外,很難想像有任何正常雙方自願的交易行為下,還會有「富有建立在他人貧窮上」這種情形發生。

學者這種陳腔爛調的批判,本質只是一種愚蠢的言論,邏輯完全是錯誤的。

2. 讓農夫貧窮的,不是中間商,而是其他和他競爭的農夫!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農夫有能力種植食物,他肯定是世界首富。可惜,世界上有太多人知道如何種田,而且農業從業者中臥虎藏龍,造成多數能力中下的農夫收入跟著變低。

買賣雙方不可能存在競爭關係,只有買方與買方,或賣方與賣方之間才會存在競爭。農產品的低廉,恰恰是因為農夫太多、農產品太多所導致。

3.政府是不應該補助弱勢團體,而是應該要放手給民間慈善團體處理。政府就算補助,其效率之低弱,實證研究一再證明100元稅金實際到弱勢者手上可能被政府剝削了70、80塊以上。我不曉得那些喜歡叫政府出來濟貧救苦的人,究竟對政府措施本質有多少了解?亦或者,只是嘴巴喊爽,其實也沒多關心弱勢真正的情況。

4.「經濟作物賣不出去不能當飯吃…」這論點是愚蠢的。

在私有產權、專業分工的經濟制度下,修車工的技能賣不出去也不能當飯吃;塑膠射出廠的塑膠製品賣不出去也不能當飯吃;律師的專業知識若賣不出去,也不能當飯吃….

專業分工的風險本來就存在「若失去市場收入會驟減」這點,你說的等於是廢話、等於是白說。

5. 再談回農夫。我認識很多農夫,成功、失敗者都有。
農業就跟商業一樣,有頭腦、有執行力者享有租值。

我認識種苦瓜種到買Lexus休旅車、住別墅;也認識種蘆筍種到破產賣田的。

只會一昧說農夫收入很低、很可憐的人,恐怕自己也沒認識幾個成功的農夫吧,對所謂的農業也不過是自己的猜想,然後就自詡是農業守護者。還真夠黑色幽默的。

我本來以為你只是死守自由經濟學派,這下子你只是彰顯了你對於institutional economy, cultural economy, moral economy都一無所知的事實,更別說你連建立在便宜勞力的全球化分工都完全不考慮在內。再說,像你這樣只會把cost-profit analysis和競爭無限上綱的自由經濟論者(學家?)其實還真的不多 … 「農夫收入低是因為相互競爭」!?你應該想想,當某種論觀點只有一個人在講的時候,either 這個人多半是未來諾貝爾獎的得主 or 只是路邊不知所云的呆子。你是?

死守自己的死觀念,當然很簡單。你信奉人都是free decision-maker的想法、相信能力決定收入的基本假設,所以把所有的事情都建立在這些基本觀念上討論,不合乎你的觀念就是「不懂經濟學」,卻沒想過你所謂的「經濟學」只解釋了人類社會的單一面向,而且還是建立在從19世紀以來就飽受批判的觀點。

再說,以一個自由經濟學說的死硬派,你卻搞錯了一件事情。「讓農夫貧窮的,不是中間商,而是其他和他競爭的農夫!」順著你的思維走,你應該是聲稱政府的補助和管制降低了農民彼此之間的競爭,也降低了水稻耕作的競爭力。拜託,我這樣一個痛恨自由經濟學說的人都知道「競爭」的用法,你卻認為彼此的競爭造成了貧窮!?那太好了啊,所以政府應該大力補助才對呀!

老實說,你的一堆留言除了丟很多名詞出來之外,實在很難看懂你的論點背後邏輯是什麼。

政府的補助與管制不是降低農民彼此間的競爭,而是讓競爭準則轉化–從價格競爭轉為非價格競爭。而非價格競爭一定會引發租值消散,從無例外。

這是制度經濟學的基礎,我在這個blog也談過無數次。真不曉得是誰才不懂institutional economics。

再以物理化學的角度來看的話,經濟學也算的上科學?

強調人是理性的,卻一直算漏人是不理性的。解釋人類的行為的學科有很多,就是人類太過於複雜,所以才難以用理論來做定義。

再來對於你是不是太過放大政府給農林魚木業的利益?
那些跟大企業和銀行比起來不過就只是九牛一毛。

國軍可以幫農民助割救急
請注意,是救急
農產品收成需工的特性是短時間必須大量投入某些低素質的勞力
與很多其他產業狀況不同

很多產業缺人,
缺的是有基本技術能力的勞工,並且能三班操作機器
缺那種工,是長期問題

版主拿助割來跟其他行業缺工相比
未免有些不倫不類

其實數十年前
國軍助割,常常有

1. 你壓根不懂什麼叫「科學」。
如果你學過科學方法論就會知道,經濟學本質是一門解釋人類行為的科學,跟物理化學是一模一樣 — 都是透過建立refutable theory or model,在侷限條件下針對客觀的事實做到explanation。

2. 你也不懂什麼是經濟學。
經濟學假設人是自私,也可以說假設人是理性,其假設內容是指「人在侷限條件下會爭取利益最大化」。

經濟學跟生物進化論一樣,並不管物體本身的主觀思維,人是不是真理性或真自私並不重要。重點是在這個假設之下,可以解釋並預測人類的行為。

經濟學假設人是自私的,所以在代價變低的情形下需求量會變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餐廳單點人會傾向盡量點剛好的菜,但是若是吃到飽的餐廳人們會盡量多吃。

物理化學都無法解釋為什麼人會這樣,但是經濟學可以。這就是經濟學的科學性。

人只要行為符合這條件,就是經濟學說的自私、理性。

如果你連這觀念都不具備,你其實是完全不懂經濟學的。

3.大企業和銀行一年繳給台灣政府多少稅?
鴻海2010年繳了150億的稅、台積電將近75億…。台灣企業無論大小,其營業稅、營利事業所得稅、貨物稅等加起來佔全台灣一年總稅收38%,農民繳了多少稅?零!

而政府一年為農業花多少錢?
老農津貼 511 億元、糧政及休耕補貼 197 億 元、 農貸利息及肥料補貼 62 億 元、 水利會會費補助 22 億 元、 漁業用油補貼 18 億元、獎助學金及災害救助等其他補貼 34 億 元,總計農業補貼達 844 億元,占農業總預算比例約 63% 。

農業總預算約等於1339億,佔台灣一年總稅收約7.6%。一個不用繳稅的產業卻花掉其他納稅人一年納稅額的7.6%!我不知道你所謂的九牛一毛根據為何。

拜讀了閣下的回應,也謝謝您花時間寫了很多來說明。

可惜的是,「愚蠢、廢話、白說……」
這是在學人腦海中最有印象的詞彙和內容。

您可想過,您這些非常完整、有邏輯的論述,旁人看完之後,對什麼內容印象最深?

閣下回應其他人的留言中,類似的詞彙也不少:
你不懂經濟學的……
刪掉毫無邏輯、蠢到讓我發笑……
你連閱讀能力都有問題……
你壓根不懂……
你也不懂……
如果你連這觀念都不具備……
實在很難看懂你的論點背後邏輯是什麼……

即便閣下再有立場、再正確,具有完整表述的邏輯以及駁斥的能力,
然而,這些再再都散發出強烈的不友善味道、甚至是貶低他人。
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夠不生氣。

於理上,大概沒有人可以撼動您。
實際上,恐怕沒有人可以信服您。

倘若不是這樣的回覆方式,也許,人家會願意聽您在說什麼,而不是要先花時間處理被您挑起來的不悅(沒處理好的,就是筆戰、或被刪文了)。再好的立場和論述,都很難產生正面的力量。

本文已提到:「可笑的是,從這影片連結可看出來,早在1950年代,台灣國軍就常幹這種「不務正業」的事情,還自詡「愛民助民」哩!」

多數產業缺乏高度技能工,但也常常缺低度技能臨時工。例如傳統非射出成形的塑膠業,常常會缺乏修毛邊工人。修毛邊通常非高度技能,但是卻常有臨時缺工情形。

另外一方面,以現在多數人未曾務農的現實面來看,現今的國軍跟1950年代的國軍早以今非昔比。割稻也不是拿把鐮刀隨便就能操作的無技能工作。

謝謝你的關心。

不過這裡既非國際學術期刊、也非什麼你好我好的學術研討會。

我自己也非從事學術工作,得罪一票光會念書(但其實書也沒念得多好)沒見過世面的學者、學生,於我也沒有影響。我不需要靠討好其他學者來升等。

一篇文章,沒有情緒就少了火氣,那就只是四平八穩的論文。我花錢建立網站來寫枯燥論文?別傻了。

至於讀者信服不信服我或心情爽不爽,與我何干?

沒有高度技能工的成果
低度技術臨時工也沒事作

拿鐮刀割稻沒想像中困難
我國中時去練習了10分鐘就會了
只是要割的快割的好那就是另一回事

不過
>現今的國軍跟1950年代的國軍早以今非昔比。
這倒是沒錯
現在很多國軍下田去割個半小時大概就會中暑暈倒吧

在台灣的農民大部分屬弱勢階級, 年齡層高,也有轉換行業之困難, 政府做適當程度的補貼是合理的. 當然可以依照時間進度,等老一輩逐漸凋零後逐步減低.
另外台灣本身需要維持一定程度的糧食自給率,有可能是戰時所需或國際糧價動盪時的Backup. 糧食的供應不足有可能倒致社會動盪和政權不穩的狀況,中國,泰國等政府極有可能以中央介入手段強行壓制產品出口. 我認為現階段的30%是可以接受的範圍.
我也同意你上面所述的補貼泛濫的情況,但是現政府所花的1300多億補貼是有多少實際流入農民手中. 中間的農會和合作社的層層剝削才是重大障礙. 在取消農民補助前是否先徹底改革農會制度和協助農民建立自己的聯合直營平台呢?

「在台灣的農民大部分屬弱勢階級」我很懷疑你這句話的根據。

我提過,我認識不少農民,你說的弱勢很多只是想像。很多成功者年收入甚至將近千萬;失敗者,其弱勢貧窮也是自找的,跟開早餐店開到倒店的人本質上是一樣的。

我看不出來為什麼他的農民身分就可以有差別待遇,特別是當這差別待遇的成本是由納稅人買單。

另外「需要維持一定糧食自給率」也是謬論。

香港、新加坡均半點糧食自給都沒有,請問你何時見過他們糧慌了?此外,為什麼30%是可以接受?那25%又如何?10%又如何?

農民自己不建立恰當的產銷制度,難道還要政府幫忙?姑且不論政府往往越幫越忙,農民自己不爭氣,難道不該承受市場教訓?因為能力不足,市場給的教訓就是虧損或低收入。這是很好的誘因制度,破壞這樣的制度其結果往往是更糟,而不是變好。

如果有巨型天災或國家處於戰爭時刻,糧食自給率就變成維持國家不至崩潰的一個要素. 香港基本上就只是中國的一個港口城市,新加坡在戰時極有可能仰賴馬來西亞的糧食支援(當然前提是非星馬衝突). 而且受到國際糧價的波動性影響較大.
台灣身處有可能被捲入戰爭的地區, 跟世界主要國家比較台灣的自給率已經算是低水平了. 有錢當然可以買糧食,但糧食價格會更受到大國的牽制和貿易政策影響.
我看不出來政府協助建立一個產銷平台有何不可? 跟你的經驗不同,我認識的農民皆屬於弱勢族群,有些也是身不由己. 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建立平台和制度, 或許這是我們的差異吧

你應該去當一天農民看看…….
還有用你那充滿經濟學的腳頭夫想想…..為啥沒有人願意當農夫?只剩老人在當???
今年有多少人熱死在田中呢??
你懂農人的辛苦嗎???
35度的高溫~~~還要在農田穿著長褲長袖工作~還要提防是否有毒蛇….身體被草刺的痛! 還有蟲會癢……..你一點都不知道農人的辛苦!
我家是做山的! 你做田的還辛苦…..怎樣? 我這禮拜要上山工作~~~有興趣來嗎? 讓你知道甚麼是採果樂!?甚麼是農人的辛苦! =__="

我自農戶出身
我的想法是
>一個不用繳稅的產業卻花掉其他納稅人一年納稅額的7.6%!
這是政府為了限制農地不得轉換使用目的
所付出的成本

某些農地都市計畫一換地目地價就漲上十倍百倍
當政府限制了農地只能農用
農地價格遂賤到不行
不付給農民相當補貼
說不過去

你的命題非常奇怪
1. 拿工廠生產和農作天災相比是明顯的邏輯上的類比錯誤
工廠生產是從無到有的生產行為, 就算停工也不會對資方造成損失
農作天災不搶收對農民就是虧損
生產行為類比資產損失簡直就是XX比雞腿

你真要類比到不如說科學園區失火我們要不要救火?
園區廠房是私人資產, 所有人理當替他的一切風險負責
所以失火應該要自己救, 否則出動消防隊也是人民稅金的補貼
你覺得這麼說合理嗎

2. 政府是個公民組織, 不是株式會社
他收去的稅金不是拿來光為了創造更多稅金的
很重要的一部份是維護國民的基本權益
洛克政府論: 「公民社會是它的成員之間的一種和平狀態,由於他們有立法機關作為仲裁者來解決可能發生於他們任何人之間的一切爭執,戰爭狀態就被排除了…」
「人們參加社會的理由在於保護他們的財產;他們選擇一個立法機關並授以權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樹立準則,以保衛社會一切成員的財產,限制社會各部分和各成員的權力並調節他們之間的統轄權…」
經濟學教你要扶強捨弱, 但是公民政治不一樣

那或許你會說
那些田裡的莊稼搞不好對那些(搞不好很有錢的)農民來講不算什麼損失
所以說我們還要計較會不會虧到影響生記再來決定要不要搶救囉
那台積電燒了一棟廠, 沒關係只要沒人受傷就好
還有很多間放給他燒
這樣說對嗎

「工廠生產是從無到有的生產行為, 就算停工也不會對資方造成損失
農作天災不搶收對農民就是虧損」由此可見,你的整個觀念都是錯誤的。

台塑六輕因為停電無法動工,一天損失就高達20億。我不曉得你所謂工廠停工對資方沒有損失的想法是從哪來。半點機會成本概念都沒有!

農夫天災前搶收跟工廠停工的損失在經濟學上來看都是一樣的:損失的是預期收益。

1. 戰爭前的農業自給率,怎麼可能在戰爭時還能維持?你以為敵軍不會轟炸你的農田跟糧倉?

2. 前面說過了,自古的歷史,即便敵對兩國,戰爭時都還會有走私行為出現。更甭提未涉入戰爭的其他國家。海運封鎖歷史上常見,但能奏效者卻幾乎未見。

與其為了一個不曉得什麼時候才會發生的戰爭,讓台灣多數土地和政府資源鎖死在低產出的農業;不如平時放人民自由多多發展其他,多賺點錢。對真有戰爭發生時的糧食供應才更有保障。

1. 政府的農地政策一直以來都是將土地鎖死在低產出的項目上,這點我文中也抨擊了。

2. 我文中也提了「租值消散下,人會從事降低消散的行為」這理論,也就是鄉間常見的違章農地工廠、豪華農舍。

3. 農地價格是不是賤到不行,我很保留。就我所知,鄰近工業區的農地都非常貴,一坪喊上5、6萬的我都見過。

4. 政府限制農地使用,但是卻沒有限制農民轉換職業。農民之所以不轉換職業,經濟學來看是因為他的收入就是他的成本,換言之他找不到其他收入比種田高的(如果有,那早就出走,如黃西田、余天乃至於眾多離開家不種田改學其他一技之長的年輕人),在這前提下,農夫若自身又不具備商業頭腦,只會死種田、跟風,那當然註定要窮。

農夫窮是因為有太多農夫可以提供跟他一樣的或類似的農產品,造成農產品價格滑落速度很快,整個市場從產季開始一下子就進入price-taking market。台灣的DRAM產業也是這樣,所以DRAM都很窮,苦哈哈。

政府為什麼要給農民補貼?只因為他窮?窮而不懂轉換職業,那就是是天經地義的註定要窮,而不是要透過政府拿我的稅金去做這種慈善。

所以我也反對政府救DRAM,你可以查查我blog上有關DRAM跟半導體產業的文章。

(有個留言不斷的豬頭連這經濟學基礎都不懂,還要我證明農夫之間的競爭怎樣降低其收入?拜託價格理論好好學學)

你應該去當一天RD看看:產品上市期限越來越近,東西還是bug一堆,上面老闆每天操幹你,你每天睡不到4小時,沒日沒夜頂著胃痛、頭痛繼續拼。

你也應該去當一天中小企業老闆看看:下面員工不是程度很差達不到客戶要求標準;就是程度好一點的要跟你拿翹、甚至動不動就要走人。趕工時偏偏生產線有一堆人要請病假,不給請就要去勞工局檢舉你;讓請了,你背後一堆客戶幹醮你交貨不準時,要轉單。平時還有政府各種官員來跟你索賄、地方政客來跟你威脅、地方混混來跟你要保護費,不然就要「送你兒女上學」。生產、銷售、人資、研發、財務,你通通要處理,偏偏好多你以前沒學過,都是邊做邊學,你也搞不清楚到底有沒有做對,偏偏沒幾個人可以問,老練者往往是你的競爭對手,別害死你就好….

你也應該去當當律師這種傳說中好賺的白領:每天DD到眼睛充血,還得繼續看;你的客戶老是不跟你說實話,讓你訴訟策略常常出錯,在法庭上被法官電;政府沒事就修法變成你白天累得像頭豬,晚上還要繼續拼update;你的意見都要負法律責任,出了錯別人是「情有可原,緩刑三年」,你是「明知故犯,最大惡極」!你的客戶常常丟案子給你卻不一定付款;你想破頭幫客戶避免掉可能損失幾億、幾十億的風險,客戶照表付費外還跟你坳折扣。

各行業都有各自行業的苦,少鬼扯「農夫特別辛苦」這種話。

我支持你對於台灣閒置農地過多的看法.
其實論點還是一樣, 你相不相信以後會有糧食短缺問題或有錢也買不到糧食的困境. 如果天災或大型戰爭發生,糧價波動會進一步影響弱勢族群. 是有可能出現糧食出口國為了國內糧食需求而禁止出口的政策. 走私當然有,但取得的難易度和可能水漲船高的價格也不是社會中低層民眾負擔的起的.
p.s. 戰爭時期有30%糧食自給率總比0%好上一些. 我說的戰爭包涵台灣以外國家的爭端導致糧價上升的情況. 如果台灣本身就是戰區,那確實糧食儲存量比自給率來的更重要.

你的回答也說明了你不懂營運管理
農民和台塑六輕都是損失了"期望收益"沒錯

但是台塑有從口袋掉出20億嗎, 沒有
他不過就是"少"賺了二十億
他手上的資產還是具有那20億價值

農民可是變動成本和產成品都虧損了
那可是紮紮實實的連政府收購價都拿不到

你還是出現了類比謬誤

哇賽!原來你程度差到連「成本」觀念都不具備。

預期收益的損失就是成本。農夫已經付出去的種子、肥料錢跟工錢那個是歷史成本,這種歷史成本不是成本。

如果你連這個經濟學最基礎的成本觀念都不具備,我想我也不用跟你浪費時間討論。

更甭提你壓根不曉得工廠經營是怎麼一回事。
六輕停電,不是電來了就能自動開工,一堆事情要處理才能復工,這些也是成本!

我在別的地方留言過了
這是一個政治問題
不是經濟問題

政府並未限制農民轉業自由

但是很多年老農民無法轉業
所以現在農村平均年齡偏高
很多農地因為缺工也荒廢了

我看大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經營一家事業要付出多大代價

我做小生意都受不了這些人了
去死吧
這些連損失都不懂得傢伙

「助割」或「補貼農民/農業」這種極度不公平正義的圖利行為,何以如此悠然自得地存在,而且還有一票知識分子為它搖旗吶喊、著書立說?最簡潔的解釋就是此政策能創造社會上多數人心理層面上的獲利,進而使政治從業人員獲得名聲、選票及民調支持度。
也就是花100元獲得120元的爽度,比省錢但沒爽度要高,所以自然會去花錢;當然啦,也有少部分的人爽度是負值,但是他們的人數較少,所以只好去吃屎。

從比較學術的角度來看:

「爽度」可以對應到經濟學的「utility」這東西。可惜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純粹主觀、無法觀察更無法驗證。

我想還是取看得見的「選票收入」在科學方法上會較妥當。

元毓版大,

首先我必須對你秉持以經濟的觀點分析社會現象,以及你願意發時間不厭其煩的答覆各種問題表示欽佩,套用你的術語這樣的邊際效益一定很高的。

首先我坦誠你此文的諸多結論都不符合我的 common sense,當然這不代表是你的問題。但是為了使討論有交點,我先專注在一個問題上,

那就是依你的觀點一個國家完全無糧食自給律也無所謂,只要符合正向經濟效益對吧?我承認如果這個觀點正確其他的結論問題可能就不大。

明顯的問題是,如果今年的農業不符合經濟效應,而明年的農業卻符合經濟效應怎麼辦?農業不是今年關閉明年能啟動的對吧,所以你要能保證足夠長的時間農業不符合經濟效應的假設是正確的。

你的回答是糧食價格在1975~2000年間持續下降,同時中國的糧食消耗從1990到2005也下降,所以農業不符效應的假設是正確的。可是這會正確多久呢?經濟學能預測嗎?永遠嗎?不可能。100年嗎?大概也不。那20年呢? 遇到1945和1975的情形怎麼辦?

糧食價格在過去很長的時間能夠維持在低價位跟生產力的提昇有關,農機和肥料這些成熟的技術已到達diminishing return的階段,現在糧食的限制來自於世界耕地面積的限制。生化食物也許是未來但更不可預測。

當農業不符效應的假設開始不正確的時,代價可能會是一個社會無法承受的,比如在戰時。一個人可以一整年不要工業電子產品,無法一個禮拜沒有糧食對吧。這也是先進國家總維持一定的糧食自給律的重要原因吧。

我記得亞當史密斯比較了數百年間金子和小麥的價值變化,你知道選金子和小麥那個划算嗎? 如果選小麥在當時是正確的,我也幾乎確定夠長的時間選糧食是對的。

1. 我想你的這個假設:「農業不是今年關閉明年能啟動的對吧」顯然跟事實不符。

2. Adam Smith 拿金子跟小麥類比是錯誤的。我在「糧食危機」系列文章中說過:「用個人每小時產出收入可以換得多少飽參一頓」才是正確的食物價格。而這個數字,幾萬年來是不斷下降的!

過去人類游獵時期,根據研究,飽餐一頓所需工作時間甚至少於農業初期!然而從農業社會轉為工商業社會,大量農民轉為工商人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人民收入大幅上升。

2000年前的人可能一天數小時工作時間才換得免於餓死;然而現在連便利商店、速食店工讀生2小時收入就可以換得一天飽餐。

食物代價一直在下降是不爭的事實,上萬年來人類經歷過多少戰爭,放大視野來看不過是「短暫性回檔」。

3. 你還是沒看懂我反覆強調的:過去的史實一再發生的是,即便交戰的兩國,彼此間都還是有貿易往來!印度跟巴基斯坦處於瀕臨戰爭的關係,但印度邊境大城,就算有士兵駐紮、兩國政府惡言相向,這樣影響不了該大城內豐沛的雙邊貿易(其中甚至大宗交易物品包含古董!)。

其實你漏答了主要問題,所以我再強調一次
G.「依你的觀點一個國家完全無糧食自給律也無所謂,只要符合正向經濟效益」。

從你的回覆 1. 我們同意
a. G. 成立的必要條件是「保證足夠長的時間農業不符合經濟效應的假設是正確的」。

然後我們來看看你不同意的 2. 和 3.

你說「Adam Smith 拿金子跟小麥類比是錯誤的」,雖然我不同意但是它不必是關鍵,所以我們進入你的食物價格定義

b. 「用個人每小時產出收入可以換得多少飽參一頓」才是正確的食物價格。因為我不知道更好的定義,這點我們也都同意。

你接著說「這個數字,幾萬年來是不斷下降的」。這點其實是毫無根據的,只有在生產力提昇時真實食物價格才會下降。你說「2000年前的人可能一天數小時工作時間才換得免於餓死;然而現在連便利商店、速食店工讀生2小時收入就可以換得一天飽餐。」,這裡主要生產力的提昇都發生在過去,而不是現在,大約也不會是未來。我們應該問「在過去十年便利商店、速食店工讀生每小時收入可以換得的糧食增加了嗎」答案是否定的。想想看工讀生的薪資增幅超過麵包和魯肉飯的價格增幅嗎? 當然沒有。

如果你相信不過這個發生在身邊的事實,我們看看數據,小麥價格在過去十年已經增加一倍(在金融危機時甚至增加二倍)
http://futures.tradingcharts.com/historical/CW/2012/0/continuous.html
稻米價格在過去十年已經增加二倍(在金融危機時甚至增加四倍)
http://www.indexmundi.com/commodities/?commodity=rice&months=360
而台灣GDP在過去十年只增加42%
http://www.indexmundi.com/g/g.aspx?c=tw&v=66

結論
c. 在過去十年小麥稻米的價格成長遠大於台灣GDP成長,這是根據你在 b. 的定義推演而來的。證明 a. 的條件不成立。
「食物價格,幾萬年來是不斷下降的」,是毫無根據的。版大一定不玩股票所以才會理論和現實已經南轅北轍了,還是選擇相信理論(這是 Adam Smith 比你高明的地方)。

最後關於戰爭,你指的戰爭的衝突規模毀滅性是相對小的,無法證明戰爭對食物價格不會影響。想想二次大戰吧,你聽過配級吧?你聽過黑市吧? 你聽過在納粹管治下的猶太人以珠寶換麵包的故事嗎?這些雖然不是平時經濟環境,但這都只是我們上一代經過的歷史,經濟理論會天真到視為無物? 所以
d. 戰爭(雖不是所有戰爭)會引起國家致命的食物價格攀升。
戰爭與食物價格雖然沒有充分或必要關係,但是由於 d. 對一個國家的致命,農業的合理自主性是必須的。(這是不是屬於 political economy?)

我的結論,G.的觀點「一個國家完全無糧食自給律也無所謂,只要符合正向經濟效益」,違反 c. 和 d. 的討論,根據它們透過 a. 與 G. 的邏輯關係證明G.的觀點是錯誤的。 先到這裏。

1. 我並未同意你的G.「依你的觀點一個國家完全無糧食自給律也無所謂,只要符合正向經濟效益」。
你這部份對我的回應理解一直有錯。

問題重點在於:「如果我們的目標是用低代價確保糧食供給無虞,那在比較優勢定律之下,透過貿易取得糧食會比台灣人自己種田更能達此目標」。

你的論理一堆,但始終沒拿住問題重點。

2. 「幾萬年來人類取得糧食代價下降」這點是有根據的。根據考古學以及歷史經濟學的許多文獻,人類取得糧食代價是在下降的。最明顯的證據,就是世界總人口的上升。

同時,你的b點一方面同意我的標準,但是另一方面卻又拿貨幣出來衡量10年來的小麥價格。你完全忽略了10年來美元的通貨膨脹。

另一方面,你拿10年來的主觀觀察,批評我提出1975年以來的數據,似乎不倫不類。同時,你也忽略台灣1950年代以來,邊際勞工收入與生活品質大幅上升的事實了。

3. 你對於戰爭史的理解也是主觀想像大於客觀事實認知。
你自己也說配給(那你應該也知道有配給就有「走後門」)、黑市、集中營內寶石換糧食(更多是女人出賣身體使用權換糧食)。這些都是交易,怎麼可以說沒有交易?經濟學正確地解釋這些行為,何來「無視」之有?

4. 我不知道什麼叫「political economy」,因為economy本來的名字在20世紀初之前就是「political economy」。

5. 你的d點我完全不懂你的邏輯是啥。非必要也非充分?那不就變成不重要了?那你何必特別關心?

6. 這個blog有諸多討論股票投資的文章,你顯然是沒讀過了。

" 1. 我並未同意你的G.「依你的觀點一個國家完全無糧食自給律也無所謂,只要符合正向經濟效益」。
你這部份對我的回應理解一直有錯。

問題重點在於:「如果我們的目標是用低代價確保糧食供給無虞,那在比較優勢定律之下,透過貿易取得糧食會比台灣人自己種田更能達此目標」。"

請問一個國家糧食自給律多少是許可的?

“2.「幾萬年來人類取得糧食代價下降」這點是有根據的。根據考古學以及歷史經濟學的許多文獻,人類取得糧食代價是在下降的。最明顯的證據,就是世界總人口的上升。

同時,你的b點一方面同意我的標準,但是另一方面卻又拿貨幣出來衡量10年來的小麥價格。你完全忽略了10年來美元的通貨膨脹。

另一方面,你拿10年來的主觀觀察,批評我提出1975年以來的數據,似乎不倫不類。同時,你也忽略台灣1950年代以來,邊際勞工收入與生活品質大幅上升的事實了。"

平均薪資所得的成長也是美元計價。「假設」1975年至2000年平均薪資所得的成長超過稻米價格成長,台灣糧食自給律下降合理。為什麼十年來平均薪資所得的成長低於稻米價格成長,台灣糧食自給律下降還是合理呢?

“3. 你對於戰爭史的理解也是主觀想像大於客觀事實認知。
你自己也說配給(那你應該也知道有配給就有「走後門」)、黑市、集中營內寶石換糧食(更多是女人出賣身體使用權換糧食)。這些都是交易,怎麼可以說沒有交易?經濟學正確地解釋這些行為,何來「無視」之有?"

我們談國家糧食自給律,配給、黑市、集中營,交易是發生在國家之內,正好支持糧食自給律在戰爭的重要。再者,我們談的不只是交易還有價格。

“4. 我不知道什麼叫「political economy」,因為economy本來的名字在20世紀初之前就是「political economy」。"
受教了。

“5. 你的d點我完全不懂你的邏輯是啥。非必要也非充分?那不就變成不重要了?那你何必特別關心?"
非必要也非充分就表示不重要?你的邏輯還是不夠好。必要或充分只是方便邏輯推論,與重不重要無關。我提戰爭因為它在決定糧食自給律的重要。

“6. 這個blog有諸多討論股票投資的文章,你顯然是沒讀過了。"
我很有興趣,會找時間拜讀。

沒辦法,這個社會的大部分人都是領薪水的。就算放假在家,薪水照領。所以無法理解一個老闆所要負責和承擔的損失。

我覺得,這中間還有一批人獲得實質金錢利益了。
我聽說,果菜批發是要有執照才能經營的。
所以這些"中間商" 當然會獲取暴利,因為這是政府給的限制競爭了。
獨斷專營不趁機賺錢,就是腦帶有洞了。

完全的理論說,如果農民真的這麼好,不用付出,還有政府無窮的補助,
照經濟學理論,大家都搶著去當農民了。
每種行業總有好壞的地方,也有好人與壞人,無須用這種文章貶低一群人。

的確是如此,很多人保留農民身分或者轉換成農民身分,本身其實都不從事農業,甚至開塑膠、機械工廠的老闆身分證職業欄寫農民的我都見過不少。

文章只是客觀指出,政府偏好某一群人時,其實是由其他人付出代價,天下沒有免費午餐。如此而已。

元毓兄這篇文章真的偏了
有太多事情不能用經濟模型或理論去推導

要求國軍採收稻米..是太超過了一些
但也不用太嚴肅看待這問題
科技機械產業也是會放無薪假的呀~

小弟不才,不是經濟學專才,但農業相關科系加總也念了快十年
目前也是從事農業生產管理的工作
家族前人從事農業生產,比月曆上的民國年數還要長上一點

書本理論和現實生活總是有差距
這點我想大家都應該有共識

===
台灣的糧食自給率(以熱量算)僅約3成,
===

糧食自給率用不是用概括的四捨五入去算的
低過五成就可以捨棄之類的,
農業不能等到需求發生,再開產能去補回來
農業生產具有經驗性和連續性
台灣如果停止補助十年
抱歉..台灣以後就沒有人會種田了
農業技術不是靠書本傳承就好
這也是需要像師傅帶徒弟一樣
手把手的教
累積經驗傳承下去

這點你可以問問所有農學的老師教授們是不是事實?

====
世界上沒有比靠給人獲利更穩定的供給來源!只要台灣出得起錢買糧食,台灣永遠不會有糧食危機。
====
這個問題是國防問題強姦了經濟學
正常情況下會是經濟學理論獲勝
但..
台灣的環境和新加坡和香港不同
台灣如果沒有較高的糧食自給率
被鎖島兩年大概就會人吃人了…
拿破崙,美國那些禁絕走私很難..
但是中華人民共合國要禁絕台灣的海空運走私絕對不難
就算台灣有豐沛的黃金和美金…抱歉..一粒米或小麥都進不來…
如果黃豆和小麥沒有辦法進口
乳品,肉類,豆製品,麵品會崩潰

====
農業一年為台灣政府貢獻多少稅收?
====
對於稅金部分…農民汽柴油也要繳稅,
買運輸和生財工具要繳稅(營業稅),,也要牌照稅,燃料稅,萬萬稅
除了營所稅,其他稅目也都跑不掉
所以請不要說的好像農民都不用繳稅呀
光電產業還有促產條例可以減退稅和研發抵稅
為了生產"出口品"而進口的原料也都可以退稅
農業只能自力自強求生存!

====
大企業和銀行一年繳給台灣政府多少稅?…
====
茂德500億連貸案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有些農民可能一輩子沒有摸過用過記憶體顆粒
但還是被波及呀

如果元毓哥有什麼對於農業上疑問
歡迎討論

(個人深深認為…元毓哥是網路名人,但上面的文章,會傷害到太多淳樸農民的心…不吭不俾不代表不會在意…農民是很善良的..)

研發替代役過了體位役期,是由雇主支付薪資 <- 大部分替代役男薪水是遠低於他們在公司正常工作的薪水的,所以大公司仍舊佔了大便宜?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