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再論台灣民間與公務員薪資問題

先前我寫的「台灣公務員與死老百姓的收入財富比較(兼論為何台灣有這麼多公務員考生)」一文引起不少討論與迴響。

不過很多留言從IP就能看出來是從政府機關來的,我很懷疑這些人一面罵我不知公務員工作之辛苦,又能一面在上班時間來我blog留言,是個怎樣的情況。

先不管這些小事。

有位Aaron網友問了一個很值得回答的問題,我特別另文討論:

想請問,過高的公務員薪資,造成人才往政府機關流動。
人力市場中的勞力,因有許多專職考生而減少。

如此一來一往,根據供需原理。
勞力供給降低,若需求一定的情況下,理應會造成工資上漲。
況且,企業為了要和政府搶人才。理論上,也勢必調高薪資來與政府競爭。
因此,提高公務員薪資理應會造成社會中勞動薪資的提升而非降低。
和版主推論好像不太一樣。


我的回答如下:
你的整個推論是錯誤的。其關鍵錯誤點在於:你把勞動市場和產品市場切割了。

所有的公司除了面對人力市場的搶人競爭外,更重要的是面對終端產品/服務市場的競爭。如果公司產品毛利低、總營業額也不夠高(即租值低),那麼這些公司想要付高薪搶人是「客觀上不可能」的事情!

台灣多數中小企業都是低租值行業,甚至很多號稱高科技的產業,其實租值也很低(例如DRAM、TFT-LCD和太陽能產業)。這些低租值行業自然對工人的薪資和效率非得錙銖必較,否則就被市場淘汰了。

指罵某些公司是剝削勞工企業的言論,論者往往是刻意忽視這些企業面對的產品/消費市場競爭的殘酷。當然更多論者是出於「無知」 — 象牙塔裡的學者最常見。

以傳統塑膠射出產業為例好了。假設某公司生產的塑膠製品每公斤報價50元,現在台塑HDPE塑膠報價每公斤約40元上下,則光扣掉材料成本就剩10元。再假設扣掉6元的工繳。若今天你要請一個毛邊處理工人,假設這位工人每分鐘可處理一個產品的毛邊,一天8小時工作約可處理480個產品。

假設一個產品重500公克,換言之你一天若給這工人日薪960元(月薪28800元),你只有賺進變動成本,固定成本根本無法回收,且這還是假設一個月工作30天的前提下。實際上不可能有如此長的工時,所以以一個月工作24天(傳統產業常見的隔週休制度)來說,等於給超過2萬3元月薪,公司就開始賠錢了。

除非你有能力拉高報價,或是從別的地方降低成本,否則請問你要從何給該名員工高薪?如何跟政府或其他行業搶人?(以上推論均不包含傳統工廠高溫、吵雜、容易弄髒的工作環境,本身就會嚇跑很多求職者)

要拉高報價,抱歉,你的客戶立刻說:「人家中國大陸報價每公斤45元、越南每公斤43元,我是看在跟你多年交情和信用上才勉強下單給你,你要漲?謝謝,那咱們以後也不用怎麼聯絡了~」

要降低成本?你要怎麼樣cost down?改用次料?客戶會幹死你甚至整批退貨;省公司其他開支?員工跟勞動團體會罵你冷血剝削,然後開始有員工拿翹不加班、不從事複雜工作,甚至集體離職。剝削勞工哪是那麼容易的事!這點我在此blog已經重複數十次了。別忘了,還有個環保單位、建管單位虎視眈眈,隨時要對你連續開罰。

各位須注意的是上述例子是我親身觀察塑膠行業,得到正確性與可參考性極高的數字,而非一般經濟學教科書假設出來的亂七八糟數字。

所以回到主題:在台灣多數產業租值都不高的前提下,政府若讓公務員平均收入過高,則會發生多數產業根本徵不到人的窘境 — 政府給的薪資、福利與工作環境,很多企業根本給不起,而非不想給。

一些只會自以為站在道德高度謾罵的學者所謂:「…當老闆們都只會從政府和小股東撈錢,靠壓榨勞工、規避稅負與環保責任來降低成本時,年輕人有再多才能也沒有發揮的空間…」並未彰顯其人格高尚,反只是一再讓人看清他的無知罷了。

這就是為什麼你看到台灣的工資很難漲,因為大環境根本不允許。

我們要問的是:1.大環境怎麼了?2.為什麼台灣企業租值無法提昇?

關於第一個問題,我以前「開放大陸勞工來台會降低台灣人薪資水平?」一文用經濟學的「生產要素同價理論」已經解釋過:在中國大陸及其他新興市場與台灣廠商的客戶、產業高度重疊之前提下,台灣人口這麼少,競爭力也沒高出大陸人多少,沒道理台灣這方面還能自顧自地漲薪資。

經濟學預測的是,在產業租值不變的前提下,台灣人的工資要被大陸人拉平;直到大陸人收入與台灣人接近為止。

而第二個問題,談何容易?日本這麼努力、聰明,幾十年下來其精密工業依然遜於美國、德國。租值累積豈是一朝一夕?品牌建立豈是嘴砲就可以?那些拿個競爭論、藍海理論之類可笑的商學理論就想教人、罵人的學者或分析師,說話有如放屁一般 — 聲音難聽還令人作嘔。

我讀過一份早年荷屬東印度公司和當年日本人做生意時,所寫的日誌。日誌中明白記載日本人貪婪、無信用、產品品質差之外,還常常用黑心假貨魚目混珠。各位沒看錯,這就是當年僅對荷蘭、中國開放的幕府日本。人家走了幾百年,才有今天一點成就;台灣是憑什麼要後發先至?小心往往淪為經濟學家楊小凱所稱之「後發劣勢」的困境而不自知!

現在台灣政府顯然愚蠢地不顧現實客觀環境,要漲基本薪資。可笑的是最常領基本薪資的不是本國勞工,而是外勞(台灣領取最低工資的勞工據稱約140萬人,但我懷疑勞保局資料可信度。因為這是以最低薪資投保的人,但其實際領到的錢往往有很大的出入。而在民間業界,低報勞保投保薪資是常態。外籍藍領勞工約42萬人。)台灣政府用合法暴力侵蝕台灣低租值產業的一點點租值,換來的是非本國勞工爽到而已,連選票都賺不到。而邊際企業,除了出走,也只能選擇倒閉。

這樣的「德政」,我是完全想不懂。至於相信「提高最低工資可以促進就業」的錯誤經濟學理論,我想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 M. Buchanan在1996/4/25的華爾街日報上說得好:

The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ntity demanded and price is the core proposition in economic science, which embodies the presupposition that human choice behavior is sufficiently rational to allow predictions to be made. Just as no physicist would claim that “water runs uphill,” no self-respecting economist would claim that increases in the minimum wage increase employment. Such a claim, if seriously advanced, becomes equivalent to a denial that there is even minimal scientific content in economics, and that, in consequence, economists can do nothing but write as advocates for ideological interests. Fortunately, only a handful of economists are willing to throw over the teaching of two centuries; we have not yet become a bevy of camp-following whores.

我比較樂觀,相信一些左派學者純粹是無知,而非自願當學術上的軍妓。

47 replies on “再論台灣民間與公務員薪資問題”

故從您的推論公務員過高的福利所造成勞動力價格的扭曲,以目前的情況看來,應該是使工資向上扭曲而非向下扭曲唷!

所以公務員應該適時的降低福利,使付出不出薪資的老闆,能夠用更更的價格來取得人才嗎?

如此言之,每當公務員向上調薪時,該哀號的是老闆,但是該慶幸的應該是勞工(若僅以其個人利益觀之,而非考慮到公益),因為公務員的薪資,拖住了勞動市場價格的降低。

但就此,想請問版大如何能解決,因為勞動市場價格進一步的降低,而造成國內人才加速流出的問題呢?(既然版大的眼界已經從個別市場,擴展到了宏觀的國際市場)是否讓能跑的人跑了,而剩下的、不能跑的就不會跑了呢?

說的真好
一定要給大大一個讚
我真擔心台灣走向法國那種大政府的路
年輕人只能失業
更糟的是, 我們也沒人家的技術
還沒有歐盟可以靠
台灣人實在需要元毓大大多提點些
讓大家看清政客真正在做的事啊
加油!

1. 你的問題讓我覺得你沒有很懂我的意思。
我的重點在於:因為政府公職的薪水不是由市場決定,再加上政府本身可以印鈔票,所以政府很可能為了圖利公務員、鞏固選票,而錯誤定價。這個問題很難從根本上改變。所以上一篇文章我特地提到,某些機關或許可以採取「學券制」 — 例如司法機關可以適度採取學券制,以讓牽涉重大利益的案子可以花錢買優先審理權;同時司法人員的薪資如果與司法券連結,或許就不會有那麼多法官動不動在法庭上大罵當事人、自以為是。

2. 人才流出是好現象,代表我們的國家夠自由,人民可以「逐利而居」。問題是我們國家是不是也夠自由,讓外國人能自由地逐利來台?顯然台灣封閉、顢頇且夜郎自大的移民機關,限制了外籍配偶、外籍勞工乃至於留學生的工作權。

一個封閉自爽的體系是不可能有好經濟,這看1979年以前的大陸就是鐵證 — 裡面出不來,外面進不去,民不聊生甚至易子而食!

台灣開放人才流出,是好事;但卻沒有開放人才流入,是愚蠢。

3. 公務員向上調薪,老闆們雖然會哀號,但對勞工不見得是好事。文章內說了,民間企業不加薪很多是因為做不到,而不是不肯。文內舉的塑膠射出產品是真實例子,不是我瞎掰出來的。

這種邊際企業面對全面性薪資高漲,只能選擇外移或倒閉。這點是現在中國大陸現在正在發生的 — 多少台商、本土商人走純代工的邊際工廠,近兩年來「萬戶倒一聲」!

而產業升級不是一蹴可幾。你國內產業還沒到一定高度,你就夜郎自大地把邊際產業趕盡殺絕,請問,你要拿什麼來補?

金融海嘯後,軍公教持續加薪,退休俸支出突增,造成2012政府支出大幅增加,政府支出成長7%,超過經濟成長率2.5倍。

中央與地方競相增債,希臘現職與退休公務人員的支出占整體總預算51%,台灣軍公教支出卻占整體總歲收超過83%以上,台灣加速希臘化。

產業還停留在代工,政府借各種『公平正義』之名忙著替軍公教龐大花費向全民找錢騙錢。

我整理一下
這篇文章論調基本在於
1.基本工資的提高不會影響勞動意願(領基本工資的大宗是外勞)
2.台灣苦哈哈資方不是不想提高工資而是基於成本因素不能提高
3.公務員薪資過高導致一堆人從事考試而導致勞動人口下降(政府在意的失業率問題)

雖然我不認為調整公務員薪資就會間接影響勞工薪資及勞動意願
但勞工薪資的提高會提高勞工消費力(畢竟一堆東西都在漲…)
何況不論何種勞工總是在台消費
而提高消費意願結果如何我想不用我說
政府應該也是樂觀的如此以為吧

基本上你的整理是錯誤的,你提的一、三點都不是我要說的東西。

1. 基本工資提高當然會影響勞動意願,更多勞動價值低於基本工資的人會想投入勞動市場、更多外勞(如菲律賓)會想來台灣工作。
你應該看看我過去討論最低工資的文章,我的論點不在於最低工資怎樣影響勞動意願,而是最低工資會影響雇主意願。

最低工資是一個傷害低階層勞工甚鉅的惡法,他會讓無技能勞工失業率增加,降低雇主聘僱無技能勞工之意願。

2. 公務員薪資過高不是導致勞動人口下降,而是導致勞動市場的價格扭曲。這些考公務員的當然都是想要工作賺錢,只是因為有一個太好賺的公務員機會,讓他們放棄其他種就業機會。
這些考生的抉擇是正確的,因為基於自私假設,很多具備考公務員資格的人因為公務員收入(總財富)高於其他許多職業的前提下,選擇考公務員是理性的選擇。

我提出的爭議重點在於:公務員薪資非市場決定,政府又能印鈔票,加上民主制度的缺點會讓政府傾向討好公務員而提供過高的薪資福利,進而扭曲勞動市場價格。

至於你認為提高最低工資可以提高消費力,這是錯誤的凱因斯理論。
首先,經濟成長不是來自於消費,而是來自於生產。台灣國內市場很小,這一點會更為明顯。

再者,勞工不是笨蛋,昧於現實的最低薪資並不會改變勞工對恆久收入(permanant income)的預期,自然也不會改變勞工的消費行為。

舉個極端的例子,假設明天台灣政府宣布最低薪資是每月20萬,並強力執行取締非法企業,你看台灣勞工是會更富有?還是更窮?答案顯然是後者。

版大您好!
提出一個疑問?台灣企業現在不是沒能力升級,而是無需就能享有暴利,從薪資、環評、油電、稅賦,甚至只是好看的勞基法,都顯示太過保護企業了!造成惡性循環,薪資低,人才外流,更沒能力談升級,而又更依賴廉價勞力。更可怕的是現在中國技術含量提高,逐漸取代台灣,從今年出口衰退就看得出來!

「無需就能享有暴利,從薪資、環評、油電、稅賦,甚至只是好看的勞基法,都顯示太過保護企業了!」

你確定?顯然你沒經營過企業,特別是沒經營過政府不疼、不愛的傳統產業。

首先,我不曉得你的「暴利」說根據為何;打開台灣多數上市公司的財報,長期看來哪家有暴利?麻煩你點明。我自己長年來追蹤研讀台灣幾乎每一家上市公司的年報,還沒找到「暴利」公司過,還麻煩你賜教。

再者,台灣出口衰退一大部分是來自於「三角貿易衰退」,這跟中國技術含量是不是提高是兩回事。

你對真實世界事實的了解不足,但卻有很多自己或來自於媒體、學者的錯誤偏見,你要自己多注意。

版主您好!
舉一個例子,友達這家面板廠,應該就是享盡各種好處,也曾世界市占第一,獲利豐厚,但現在如何?和samsung比,不就是短視,現在才積極研發AMOLED技術,而以往中國常向其採購,但現在呢?中低階早已有能力自製了!

我在這篇文章(http://yuyulaw.info/?p=267)說過,友達是個自由現金流長期為負值的公司,就投資觀點來看,是一家長期虧損的公司。

再補充一點,友達2009年稅後淨損272億多、2010年雖然淨利74億,但淨利率僅有1.6%。

這樣的公司獲利豐厚?我不曉得你的立論基礎何在。

版主您好!
一個很空想的假設,倘若提高最低工資,縮減外勞比例,有沒有可能發生雖然失業率升,但低階人力的薪資大幅提高,反正對岸環境也不友善

1. 這樣的邏輯是有問題的。你是說失業率升、低階人力薪水也升,但你卻沒注意到是哪些人容易失業?依照價格理論,容易失業的多半是因為邊際產出低於價格,才會unemployed。而最容易發生這種狀況的,正是低階人力;這就是為什麼我說最低工資制度只是害低階人力失業率提高。實證研究也支持這樣的理論。

換句話說,你的邏輯推出來的結論並非「低階人力的薪資大幅提高」,而是低階人力因為失業率上升而更多人收入直接歸「零」!

2. 提高最低工資,縮減外勞的結果也不會是低階人力薪資提昇,而是產業外移到廉價勞工依然充沛的越南、緬甸、印尼、菲律賓、東歐等國家。

你忽略了我本文開頭就強調的:「產品市場與勞動市場是不可以切割的」。產品市場就是這樣殘酷,不是你關起門來自己爽就行。

你的想法等於是鎖國就能自high,但現實是透過產品市場的競爭,你的鎖國策略只是讓國內邊際企業直接倒閉或選擇出走,其結果只是邊際勞工更多人失業,而不會收入提昇。

我留言也說的明白:「假設明天台灣政府宣布最低薪資是每月20萬,並強力執行取締非法企業,你看台灣勞工是會更富有?還是更窮?答案顯然是後者。」

2011年歐洲出現危機之前,希臘(876 EU per month)、西班牙(748.3 EU per month)乃至於法國(1,365 EU per month)的最低薪資都很高,但是搭配很高的失業率其結果只是邊際勞工更窮,不會更富有。特別在中小企業大批倒閉後,三國社會新鮮人的低所得是明擺在眼前的事實。

空中畫個餅,沒人供應得起,自然也就沒人吃得到。這樣的餅畫越大,不代表收入真能提高。

你預測"台灣人與大陸人工資會越來越接近",這我是認同的.可是兩岸的物價為什麼也沒越來越接近?

我的想法是:台灣人變窮了,對劣等財需求提高,正常財需求降低,所以對岸的廉價物品會大量進口,台灣的正常財也會因為需求量減少,而降低價格.

但是現在看起來剛好相反,台灣的東西越來越貴

公務人員退休金整個制度可以用「付的太少,給的太多」來形容,主要的問題包括有:(1)退休後的所得替代率過高,普遍高於各國。(2)退休年資給付過度寬鬆,遠比其他各國計算的標準還要優渥。(3)退休年齡門檻低,即可提領全額退休年金,亦優於其他各國;以及居然還有黨職並公職這種東西(http://zh.wikipedia.org/wiki/關中_(人物))
;臺灣人民無知被自得利益吃的死死的真的很心酸

「兩岸的物價為什麼也沒越來越接近?」這點就我的觀察是相反的。

大陸沿海城市10年來的物價高漲應該是眾所皆知,深圳、上海、北京等重點城市物價甚至超越台北。

2. 劣等財不是一個好的解釋理論。特別說大陸廉價商品會影響台灣正財財這點,我認為是錯誤的。如果比較便宜的就是劣等財,那麼相對於Apple,台灣宏碁、華碩生產的都是劣等財了。若真是如此,你要如何解釋2008~2010美國因為金融風暴人民平均財富暴跌,但是同時其較貴的Apple產品銷售屢創新高,而較便宜的宏碁、華碩卻連連衰退?

另一方面,35元咖啡杯數銷售量大過Starbucks,是因為人民變窮劣等財需求提高?還是單純只是需求定律 — 價低需求量變大的體現?

3. 台灣物價漲跟通貨膨脹有很高的關係。95年到101年物價共約漲了8%(其中光97年一年就漲了4%),但同時期的M1B存量年複合成長率是6%左右,亦即總成長為將近50%。
印這麼多鈔票,必然在1~3年內引發物價上漲,這是貨幣學派的基礎觀念了。

我們得回頭問問,為什麼央行在同時期經濟成長率並不特別高的情形下(分別為5.44%、5.98%、0.73%、-1.81%、10.72%、4.03%、1.66%),還要印這麼多鈔票了?

35元咖啡杯數銷售量大過Starbucks,我不認為是價低需求量變大,還是得用劣等與正常財解釋才恰當。

因為35元咖啡與Starbucks是不同的東西,互為替代品。
35元咖啡也不是因為人民變窮,減少對Starbucks需求降價而來的,35元咖啡是原本就存在於大街小巷的東西,因為人民越來越窮,所以35元咖啡的店面越開越多而已.另外,Starbucks賣一送一越來越頻繁,是一種變相降價。

在同一個社會中,柴米油鹽醬醋茶、便當等越來越貴;麥當勞、Starbucks等越來越便宜,如何單純只用需求定律解釋?我還是認為用劣等與正常財解釋恰當。

你對劣等財的理解是有問題的。
1. 劣等財(inferior good)純粹是因為收入降低而需求量增加的物品;和superior good剛好是相對的。翻譯成劣等財是糟糕的翻譯,因為這跟東西質量的優劣無關,純粹是收入改變引起的效應。翻譯成「貧窮物品」會好上許多。

這個理論有嚴格的定義要求,不是單純分便宜或貴兩種替代性產品就可以把貧窮物品理論拿出來用,還要考慮「收入不變」這個假設前提,以及「因為物品價格上漲造成真實收入下降」條件。

換言之,你得要滿足條件,才能成功分離「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也才能應用這個理論。

因此你得先證明台灣人在35元咖啡出現後,真實收入是因為物品價格上升而下降的,並因此造成35元咖啡需求量上升,否則你很難套用這個理論。

2. Starbucks賣一送一越來越頻繁,是一種變相降價沒錯,但是與其拿很難應用的貧窮物品理論,不如直接說因為Starbucks在台灣面對越來越多的競爭者,造成邊際價格下降。
因為供應者競爭而造成價格下降,是直觀且具科學性可證偽經濟學理論,何必捨近求遠,繞一圈用大有問題的貧窮物品理論來解釋?

更何況你的解釋法,其實是tautology,永遠對,也永遠等於沒解釋。

3. 「柴米油鹽醬醋茶、便當等越來越貴;麥當勞、Starbucks等越來越便宜,如何單純只用需求定律解釋?」這怎麼會無法解釋?顯然你價格理論沒有讀通。經濟學除了需求定律之外,其他內容幾乎都是不需要的。

如前述,麥當勞、Starbucks這10幾年來面對的競爭者如雨後春筍,看看台北市現在有多少家咖啡店?美式餐廳?或相類似的產品服務?這麼多的競爭者加入,依照需求定律,當然會出現邊際價格下降這現象。
以2009年台灣麥當勞發起的79元午餐促銷為例,立刻引發摩斯漢堡發送20~25%優惠券、漢堡王50元牛肉吉士堡、Suabway天天六吋69元、甚至三商巧福、吉野家乃至於鬍鬚張都推出類似優惠折扣。

顯然這樣的降價活動是起於競爭,而非人民收入問題。因為同時間台北也出現如NY Bagel、the dinning等很多售價200~500元的brunch店。(2009到現在,台灣人均所得也是上升的)

其他生活用品有的漲價是起於輸入性通膨(如汽柴油),有的是各地區需求曲線向右上移動,如都市區外食族多者,便當漲幅高於鄉村地區外食族少者。但整體生活用品的物價上漲(95~100年生活物價指數甲類漲約14.64%)我會認為通貨膨脹因素居多。

為什麼通膨影響了生活用品物價?而不影響麥當勞、Starbucks?當然會影響。只是競爭的壓力大過通膨,使得後二者相對前者價格依然是下跌。這也意涵著後二者這10年來的毛利是減少壓縮的,租值也在降低。但後二者畢竟還是享有相當程度的壟斷租值(起於品牌投資),因此它們還是有能力在一定範圍內漲價:http://goo.gl/hR89I

4. 我倒是很好奇你的劣等財理論要怎麼解釋「為什麼發生泡麵比便當貴這現象?」

不喜愛公家機關,他們是無法創造效益的,政府的人力資本是看考試而不是看產出,當然政府人員不需要從事生產,畢竟光國營事業本身就是靠著那源源不絕的銀彈支援壟斷市援營運,投入比產出更有價值,實在不敢想要他們貢獻GDP,雖然不從事產出,但他們也無辦法促進GDP成長,除了建設蚊子館當政績外,將民怨互踢皮球也是常態,不過‧‧我比較好奇關於【公家機關的均衡】,過去以來有否科學實證,如果真的有此類論文,頗想拜讀‧‧不然光用腦袋想,這組織天生根本就是吃GDP的,越多百姓越窮‧‧當然越少越好XD【軍隊例外。】

1. 說公家機關不能促進GDP成長是不太正確的。
GDP基本定義是: GDP = C+I+G+(X-M),其中G代表政府支出。

所以公家機關很發達的國家,是可以「創造」GDP成長的,例如蘇聯。

2. 我曾說過,我認為公家機關不事生產(很多讀者對我這說法有意見),是因為多數公家機關提供的服務是在市場上不能成交的。說得更精確一點:「如果沒有政府合法暴力逼迫人民就範,政府的xx服務是沒人有自願購買」就是我定義的「無生產力活動」。

例如台灣整個健保制度,如果是民營的,早就倒了。又例如台灣的戶政制度,市場上難以有人自願購買。

元毓大大
美國推QE3
我買了28萬台幣對美元當初匯率是29.8
現在持有美金 現在應該賣掉嗎
很徨恐 請給我1些意見

老實說,如果我知道答案的話,那我也不用工作得苦哈哈了、身價早就直逼W. Buffett了。

理論上大量印鈔會導致貨幣貶值,不過前提是:1.貨幣需求不變、降低或升不多;2. 其他侷限條件不變。

現在歐元看起來更風聲鶴唳,說不定全世界對美元的需求還是強的,美國還是有條件抽美元稅,則美元反倒有可能漲而不跌。但,天曉得關鍵侷限條件是什麼呢?

我不認為誰有能力長期在外匯市場獲利(當然很多書或專家說法是相反的,可惜我沒見過這些作者或專家裡面出一個巴菲特給我崇拜一下)。

元毓兄:很贊佩您最近對貪污客觀.科學又務實(法律觀點)的分析,我家2代人都嫉貪如仇,看到您的文章,才調整得比較中道.很期待您相關的文章.我個人認為貪污不但讓大家的薪資水準無法提高(貪污的租值變成地下經濟資料),不但妨礙公平競爭阻礙經濟進步,也妨礙人權伸張(有如軍購案與人命) 阻礙社會進步.我非常重視,也是我奮鬥的目標之一.謝謝您!!!

元毓版大

你提到健保如果民營早就倒閉,但是你應該是假設與全民健保與同樣保費與同樣服務,否則民營不就透過市場機制調整保費與服務?直覺上全民健保終究會破產,民營健保將不可避免。這對窮人和富人可能有不同的影響。。。

你對全民健保的可延續性、與保費有分析過嗎?如果沒有可否說說你的看法?謝謝!

1. 對,我不但假設民營的因健保法的侷限無法隨市場機制調漲價格,也因該法侷限無法篩選要保人,使得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提高造成損失。

如果說拿掉健保法,讓保險回歸市場機制,則民間保險公司的醫療保險通常可以做得更好、給得更完善。因為保險公司要差別定價,要探求不同消費的不同偏好,自然會推出邊際上不同的產品滿足不同需求,這是現行健保完全做不到的。

現行健保下,窮人(但又不符合減免保費標準的)或不買帳的人不能選擇不要。反之,有錢或願意付費的人,卻又往往礙於健保制度,不能輕易享受健保不支持的醫療方式或藥物。

2. 健保可延續性和保費我過去曾經略略研究,不過並不深入。但是我認為可以確定的是:1)補充保費制度更確立健保是稅不是保費的地位;2)健保這種大鍋飯且國營無效率的體制,未來勢必還要繼續加稅方可繼續營運;3)當人民財富不再能支持健保體制時,健保卻已經腦滿腸肥地養了一堆公務員以及衍生團體,這群既得利益團體要除去絕對是非常困難的,而這群利益團體也肯定會如水蛭一般繼續吸血下去。

健保養了腦滿腸肥的公務員不知道有沒有比其他政府部門多,但健保養的衍生團體,可是能讓某政黨從此退出台灣政壇(你看哪個黨敢把廢健保當政見的?)
這問題大概只有「外來政權」因為不必管殖民地去死才能解決…….

但是有一點我覺得是台灣人的矛盾:凡事都要政府【踹共】,卻又嫌公務員薪水太高,搞到「拿香蕉只請到猴子」再來罵政府爛?
我是覺得,要嘛就學美國,凡事民營化,「有錢則生沒錢則死」;否則就是學歐洲國家吞下去

一個另類的觀察:

在如今的不景氣下,近幾年高普考的建築相關考試,卻屢屢開出近百的缺額,甚至還有不足額錄取的情況發生。以2011年的地方特考(考上三年後才能申請調職到某個區域內的其他縣市上班,考上六年後才能自由申請調差到全國各政府單位)為例,雲嘉區(錄取後到雲林或嘉義縣市上班)的三等公職建築師,需用5人,但只有3人報名,1人到考,最後錄取1人,錄取率100%;而彰投區(彰化縣&南投縣)的公職建築師,需用4人,卻沒人報考;連江縣的三等測量製圖,需用1人,2人報名,1人到考,錄取1人,錄取率同樣100%。
[綜合2012.4.9的聯合報報導]

算是另類的指標

美國公務員高薪問題也是很嚴重,也沒有什麼都民營化。

我居住的El Camino Real上的公車司機就常搞罷工要市政府加薪。

歐洲正在吞「社會福利」的苦果,等著看吧。法國國力肯定每下愈況的。

題外話,
轉載一則趣聞。
http://www.thelocal.se/43656/
瑞典一所負責學校營養午餐的廚師 Annica Eriksson 被市政府當局申誡,命令她不得再提供如此美味的午餐。

該校學生可以享受到她精心DIY的烘焙麵包與多達十數種的料理選擇,例如蔬菜、牛肉、海鮮等等。政府人員認為這對其他學校的學生是不公平的,故要求她不得提供如此選擇豐富的午餐。

廚師 Annica Eriksson 表示比起其他學校,她的食材或花費的費用並無較多,而是以不同烹飪技巧和巧思來改變傳統不變的菜色。但目前為了公平起見,該學校已經以外購商店麵包取代廚師厎手作麵包,也減少了一半的菜色供應,而學生與家長對於變難吃厎營養午餐表達不滿中。

I am not sure if this news is true, because it sounds too ridiculous to me. However, this story is still logical when we consider the existing interest group, like other school cookers, have to protect their interests by dishonoring the uncooperative black sheep.

What we may learn from this news is that the market-less competition usually leads people to a worse place, not a wished land. Be care of the governments and the interest groups with enough political power.

覺得討論"公務員薪資問題"不如先討論政府應具有那些功能,發揮功能績效依據平衡計分卡如何評分…等等較有實質作用,但是不能成為好議題,不討喜.

不,你這樣是見樹不見林,連問題核心的邊都沒碰到。

你談的是組織內部如何管理,但組織面對的侷限條件而存在的誘因,所引發的人類行為改變,卻不是平衡計分卡這些東西可以扭轉的。

平衡計分卡這種東西要有效,前提是組織得是營利組織,你才能把個人表現跟組織租值最大化掛勾起來,進而敦促或改變人的行為。如果一個組織面對的侷限條件是產權不清。例如一些政府組織的活動不能在市場上交易取得,你就無從客觀判斷從業人員的績效,收入也不明 — 收入不明就必定引發租值消散以及容易有貪汙行為,這我在貪汙一般性理論談過了。

舉例來說,台灣政府取消娼妓執照後,娼妓與警察之間原有的保護關係與交易被迫轉到檯面下進行,但因為無明確法律保障娼妓與警察之間的收入分配,致使部分娼妓收入消散,而警察也出現更多「白嫖」、「索賄」、「嫖完索完再抓人」等維護自身租值的行為。

引入平衡計分卡,並不能改變警察這類行為,以及娼妓收入下降的事實。

不讚同「在台灣多數產業租值都不高的前提下,政府若讓公務員平均收入過高,則會發生多數產業根本徵不到人的窘境」這樣的假設。
主要原因:
1.公務員員額有限,再怎樣排擠效果是有限的。
2.較高薪資會傾向吸引較好的人才進入,畢竟通過高普考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3.對於未能進得到公務員資格的人有兩種人:第一,能力等同於或低於目前薪資的人,第二,能力大於目前薪資的人。如果台灣市場付不起較高的薪資,在人才流通的假設下,高能力人才不會待在台灣。而只願付較低薪資的公司若找不到人才,也會傾向出走或是倒閉,就像早期的傳統產業出走一樣。市場經濟會決定一切,缺競爭力的企業出走,有競爭力的企業會設法壯大,那人才的薪資自然會提升。
4.當然最壞的狀況是所有企業一起向下沈淪,那麼待在台灣的非公務員只得接受低薪資,當所有人的平均薪資比公務人員低時,社會問題會產生,公務人員的高薪資也會受到批評,相信公務人員薪資也會調降,或是最後像希臘一樣,不過很明顯的,目前還不到那狀況。
5.結論是:公務員高薪資會造成多數產業徵不到人才的假設顯然缺乏依據,本人主張公務員薪資應建立隨績效浮動的制度,就像新加坡一樣,不必然假設政府一定是沒效率的,應該把重心擺在如何提升政府效率的議題上才對。

另外補充一下,公務員薪資不該低於全民平均薪資,如果低於全民平均薪資,那進來的人資質不會好到哪,如果好人才都留在民間了,這個政府的效率也不會好到哪。

1. 你的經濟學基礎太差,才會差到連「公務員薪資過高會造成民間徵才不易」這麼簡單的價格理論都看不懂。

物品稀缺則必然造成買方跟買方競爭這侷限,以股票市場來說,假設某股昨日收盤70元,今日開盤你出70元買進,但有許多更有資金的出75元買進,你的下單就絕不會成交,股價也就被推升到75。

這是小學生程度的經濟學。

就業市場沒有兩樣,價格理論一體適用。今天為什麼許多LCD人才西進大陸?因為大陸直接以4倍價格挖角。何以至此?人性自私,價格理論可以精準解釋人類的這種行為。

如果你認為公務體系的高薪不會引發民間人才難求,基本上你就是根本否定「人性自私」這經濟學不容置疑的假設,這裡許多留言的人被我罵「不懂經濟學」,就是許多人的言論根本就違反了這個基本假設。至於這個假設內涵是什麼,我已經撰文詳細解釋過,這裡就不贅言。

2. 公務體系人才需求有限,但是卻年年增加。你可知道從民國50年到90年,台灣中央地方政府公務人員總數從20出頭萬增加到60多萬(成長率190%),但同時期人口成長率僅有65%。

公務員增長比人口還快,你說排擠效果怎麼會有限?從邊際上來看,排擠效果大得很!

3. 較高薪資不見得吸引到較好人才,這是錯誤的觀念。金融業許多經濟顧問薪資很高,但經濟學素養卻不見得高。薪資高只能說明人才專業的搶手度,不能說明人才優劣。

同理,通過高普考只代表很會考試,不代表素質高。以我熟悉的律師考來說,法律專業都知道,考過律師跟能打訴訟或處理法律問題,完全是兩碼子事。

4. 「對於未能進得到公務員資格的人有兩種人:第一,能力等同於或低於目前薪資的人,第二,能力大於目前薪資的人。」你這段根本是tautology,脫褲子放屁,而且還是錯誤的tautology,跟「公雞在糞便上啼叫,明天天氣可能好或不好」一樣無用且愚蠢。

但是你後段的論述是對的,開放市場競爭,汰弱留強,自然市場上存活的雇主也會付得起較高的薪資。但是你忽略了:(1)過去台灣薪資一直在增加,是不爭的事實;(2)過去台灣法規的更迭,不斷增加雇主的聘僱成本,是多數媒體、政府和左派團體忽略的現實;(3)台灣近幾年不斷增加的公職考生起因於政府在就業市場上的價格扭曲,也是不容置疑。

再回到法律業來看:20、30年前,台灣律師稀少,執業律師收入通常高過法官,當時要考律師的遠比司法官多;近年司法官月收入10萬,高過一般執業律師5~10萬的收入,且福利有重大差別(例如法官享有便宜宿舍租屋),志在司法官的人就大大增加了。回到第一點,人性自私罷了。

5. 政府用高階人才並不會提昇效率(我有點懷疑你有沒有在公家機關待過)。以台灣工研院為例,人才夠高階了吧!將近80%以上是碩士博士,但是一樣沒效率,沒見過工研院有什麼改變世界的技術或產品出現。其他單位,也是一樣。

換言之,政府無效率不是一個假設,而是一個事實。

政府要提高效率,應該是要deregulation,除了產權清楚維護之外,政府其他最好通通別管。

6. 你跟前面EVAN的錯誤一樣,見樹不見林,而且經濟學基礎不好,最好多念點書再來想這些問題。

果然是缺乏道德操弄數字的無恥者,被抓到公務人員總數灌水之後就把我的留言直接刪了,無恥之徒無恥矣,就是在說你,只會說別人不懂經濟學,好好檢討吧你

民國90年底,行政機關具官職公務員有290271人,事業機構有124591人,公立學校機構有231384人;共64萬多人。

資料從90年銓敘統計年報(此年報不包含公立學校人員)以及人事行政局的資料合併得來。

你被我刪掉的留言所稱40幾萬公務員,根本忽略了公立學校體系的那些人。那些人符合刑法的公務員定義。

你這段話我會留存證據,有空再讓我的律師跟你談你涉及的公然侮辱跟誹謗罪。

2. 你的留言被我刪掉,純粹因為你的內容邏輯混亂,前後矛盾且充滿主觀。你連閱讀能力都有問題,自己好好加油。

诶 政府方针根本就不是为了产业升级,一味想着引进外劳或者吸引台资回归,增加就业人口,利用低成本劳动力赚快钱,整个就是错误的嘛.就像美国今年大选一样,一个主张回归美国,增加就业人口,另外一个主张直接收割高科技人才.,,结果后者还输了= = 台湾现在就剩下台积电还能一战了,再不进行产业整合,和三星怎么比?你要用我的内存,我的液晶面板,晶圆代工就要用我们的!台商另外一个缺点就是死心眼,大陆好心要引进液晶技术,台湾深怕自己又吃亏了,结果后面等不及了,直接和韩国的合作,这下又被掌嘴了 ,,路还很长,不过死路一条罢了.

元毓兄分析得很好。

不知以下方法,您的看法如何?
雖然個別公務員的績效很難衡量,全體公務員的卻很簡單,就是全民的福址,因為公務員所提供的勞務,是為全民存在的。
因此,應該將公務員全體平均之福利待遇,調整至全民平均相同,比較合理。
若全體公務員勵精圖志,全民兢爭力與福址提高,公務員也應隨之提高;下降時,亦同。
例如:退休後所得替代率、平均薪資…均應朝此方向改革。

此系統進入惡性循環時,是否會引導社會走向共產與均貧,也是我心中疑問之一。

你的想法我認為有問題。理由如下:

公務體系如果績效都是由整體來看,那就跟中國人民公社吃大鍋飯一樣:全體負責等於沒人負責。

從整體來看績效,是跟人性根本的誘因有衝突的。因為資源就是在,就是得分配,如果你說全體績效都A+,某單位100個人年終一起發5000萬,請問你要怎麼分配?

平均分配?那結果就是不用作事的、做錯事的跟有貢獻的一樣領50萬年終,你想前二者會有誘因去做事或做對嗎?後者還會待得下去嗎?

不平均分配?那請問要怎麼分配?總得有個人來做裁決,這個人如果沒有個別績效作為依據,也沒有來年繼續創造獲利的誘因,那競爭之下經濟學告訴我們,論資排輩、講關係、走後面乃至於出賣肉體等手段就會被用上。日本年功序列制度下,小職員得賄賂巴結上司,多半就是因為這類制度設計不良引起。

回過頭來看,我們要問的是:究竟什麼是稅?什麼是租?古代,租與稅二者並無分別。

這會是大哉問,經濟學家張五常的論文「佃農理論」間接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可惜現在主流經濟學不太關心這位大師的洞見。

以佃農分成來看,分成率是個間接價格,但是在此價格上,上有其他種契約安排變化。例如良田除了分成率高之外,肥料、整地等費用,多半是由農民自行負擔。反之,劣田分成率較低之外,地主在競爭之下,會負擔起肥料整地費用,以吸引佃農來種植。

傳統教科書讓認為佃農都是被欺負的說法,是不切實際且可笑的。佃農之間要競爭,但是地主之間也在競爭的!

這時候,此租是租,因為租金與產出投入均有連帶關係。這種租金是有益於整體利益最大化的。

回頭看政府的稅制,以所得稅來看,是稅不是租,因為所得稅如同佃農契約一般從劃定收入一定比例為政府收入,但是政府並沒有明確指出它會付出哪些項目,來提高人民的收入。換言之,這種稅對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有害無益。奢侈稅、有價證券所得稅與土地增值稅,都是無益的稅而非有益的租。

政府的工業用地或科學園區的租金與種種規費,則是租而非稅,因為指明了收費後承租者可享受的權利內容與範圍。同樣的,民事裁判庭會收取的裁判費用,是租而非稅,因為這擺明是使用法院服務所要支出的費用。

我們從租值這角度去看,很容易可以看出來政府哪些稅收有害、哪些有益,遠比幾條曲線排來排去的傳統經濟分析來得更受用許多(快且大致對,遠勝過慢但幾乎全錯的分析)。可惜這套是不被重視的,而當政者完全無這一套經濟感受。

從這裡可以再看出來的是,政府難以指明收費的服務,就難以斷定績效。這些機構裡面就容易弊病叢生、人謀不臧。最清楚的就是軍隊了!
沒有戰爭,軍隊沒有績效可言,所以承平時期的多數軍隊都是烏煙瘴氣。

容易指明收費的,績效就容易看出來。例如多數區域的戶政事務所或外交部發行護照部門,辦什麼項目收多少錢,個人績效要推出清楚易辨;但外交部搞外交的部份,收費是間接的,績效是亂七八糟的,當然這些人的收入也多半不可聞問了。

關於經濟上的問題可以去總幹事黃國華那裡看。

3. 較高薪資不見得吸引到較好人才,這是錯誤的觀念。金融業許多經濟顧問薪資很高,但經濟學素養卻不見得高。薪資高只能說明人才專業的搶手度,不能說明人才優劣。
同理,通過高普考只代表很會考試,不代表素質高。以我熟悉的律師考來說,法律專業都知道,考過律師跟能打訴訟或處理法律問題,完全是兩碼子事。

看來學歷已經無法證明替老闆賺錢的強弱程度,進而走向了統一22k的行情價碼。也證明了市面上的老闆無法透過其他方法增加底下員工的價值,所以底下員工往往10幾二十年都是那樣的價碼。

而高普考只代表很會考試,這種考試完全限制了那些會打官司的人。 所以我覺得我們因該為了讓人才用盡其力,廢除那些無所謂的 ‘技術限制’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