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隨筆

如果台灣左派的經濟學是這種程度….

蘋果日報1/29論壇「因應 人類無用論 的勞動環境(簡錫堦)

…論壇中,多數科技專家和經濟學家憂心,消逝的「中產階級工作」一去不復返,因這些工作已被科技搶走。據美聯社趨勢分析,由於智慧型電腦和機器軟體日益精密,準確度和效率勝過人類,取代管理員和技術勞工,「人類無用論時代」已然來臨。 中國工資高漲,缺工、罷工連連。即連傳統產業的「康師傅方便麵」也以自動化生產取代勞力,進入「無人的生產模式」;鴻海大老闆郭台銘亦倡言「以機器人代替勞工」,它們不會拒絕加班、抗拒管理,更不再擔心缺工。
生產三要素:資本、機器和人工,其中「人工」要素漸勢微,只剩兩要素決定生產和競爭力。工作變成稀有,失業率50%恐成常態。「人類無用」將造成「生產無用」。若失業家庭眾多,社會缺少購買力、產品滯銷,危及企業生存,資本主義體系將崩潰。 …

先不談機器人是因人發明與需求而存在,邏輯上機器人有價是因為人類有價。若人類社會崩潰,機器人獨活的機率也不高了。那種The Matrix或The Terminator建構出來的科幻世界,目前尚無這麼高等級的人工智慧,所以別拿出來說嘴。也不談生產要素理論不是簡先生口中這麼膚淺。

先看看2013/1/13日,DONALD J. BOUDREAUX 與 MARK J. PERRY兩位經濟系教授聯名在WSJ上投稿「The Myth of a Stagnant Middle Class 」,該文才是有水準之作,蘋果日報真該檢討:

1.美國有個生產部門,幾十年來因為自動化、機械化的關係,就業人口流失了將近9成以上,這個部門有因此而瓦解?更甚者,美國社會是否有因此瓦解?沒有。這個部門就是農業。而在農業生產自動化的過程,美國創造了上億個新興行業與職業,是20世紀初的人類根本無法想像的。

2. 從絕對數字的平均工時工資來看中產階級勞動力收入是錯誤的,因為許多非貨幣收入是被忽略的。同時,美國幾十年來因為婦女與大量移民投入邊際勞工供給,造成長期邊際工資低檔徘徊。悲觀者認為勞工可憐,但客觀的經濟學家指出 — 可以幾十年來幾千萬人投入職場,代表市場經濟本身的調節能力驚人,能自動創造出這麼多工作。

3. 同時該邊際勞動數字也忽略了早期領邊際薪資的,往往因為經驗與技術進步,早就不是領那筆薪資。

從最近的事件來看:Apple的iOS平台創造了數十萬個10年前不存在或需求沒那麼高的的職業;e-Mail的流行讓很多郵差失業,但同時也創造很多網管、程式開發員乃至於後端伺服器(軟硬體)與前端平台(如gmail、Yahoo mail的使用者介面設計)的工作,這些工作也是1980年代以前難以想像的。Google Map造成許多紙本地圖公司倒閉,甚至連不少紅極一時的行車導航器公司如Garmin收入大減,但是Google Map創造出來的許多新興職業與應用,都是過去難以想像的。

從工業革命以來,認為機器會取代人力造成大量失業的說法不絕於耳,可笑的是這些人預言的這一天始終沒有來到。

Wired雜誌2013年1月刊中深度報導機器人崛起,詳述現在機器人不但可以組樂團、不用寫程式來控制,甚至開始出現「心理醫師角色」的機器人。但Wired雜誌也明白指出,大量的機器人雖然會取代人的工作,但同時也會創造出許多我們未能想像到的工作。例如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也想像不到會有人的職業是維護一種或多種機器,讓遠距離了人們可以不用見面卻透過聲音(甚至影像)相互對話。因此,該刊結論壓根就不擔心人類會失業,反而很期待該刊指出的「現階段人類無法想像,純粹機器人發明出來的工作」會是什麼樣。

回頭來看簡先生開出來的藥單:

經濟正向循環,應是「增加工資促進購買力,才能讓景氣復甦,創造高附加價值產品,獲取較高利潤,分享勞工,增加福利和薪資,在均富的社會提高有品味的購買力,促使企業研發永續發展」。反之,剝削勞動者,其實是企業自殺的行徑。甚至因貧富懸殊惡化,仇富不平導致社會動盪不安,而國家經濟困頓,財政落崖,恐陷民生凋敝的灰暗局面。注入社會主義的思維或可扭轉危機。當「人類無用時代」來臨,所需員工勢必減少,政府應立即介入調高基本工資,倍增受僱者所得;並將法定工時減半,每周工作20小時,讓一份工作兩人就業。由於休閒時間倍增,可帶動服務業發展,舉凡美食、美容、服裝、遊樂場、技能學習、文學美術音樂戲劇各類文化活動和研習、體育競技、國內外旅遊……等需求,促進「優質生活」服務業的創新,創造更多就業,增加消費能力和經濟穩定發展。
其次,對失業者提供求職生活津貼,並輔以適性職能訓練,謀職困難者給予公共服務工作或長期基本生活救濟。嚴肅面對失業已成為常態的社會,唯有透過「團結互助」,才能使經濟、社會朝正向發展,共享平凡的幸福。

姑且不論他的經濟學邏輯根本不及格,光是他開出的藥單實施起來的效果只會是:提高雇主成本,降低勞工產出。

根據經濟學需求定律,價高則需求量降低;同時,經濟學實證不斷地證明,提高最低工資只是讓邊際勞工失業率提高。假如我原本用每個月5千元請一個產出就只有5千元的勞工,但現在政府硬性規定我要給薪1萬,同時這個勞工還工時減半(也就是產出剩2500),那我乾脆直接找同工時產出有1萬以上的人就好,何必浪費力氣跟政府瞎耗?

我在「再論台灣民間與公務員薪資問題」一文中舉過例:

以傳統塑膠射出產業為例好了。假設某公司生產的塑膠製品每公斤報價50元,現在台塑HDPE塑膠報價每公斤約40元上下,則光扣掉材料成本就剩10元。再假設扣掉6元的工繳。若今天你要請一個毛邊處理工人,假設這位工人每分鐘可處理一個產品的毛邊,一天8小時工作約可處理480個產品。

假設一個產品重500公克,換言之你一天若給這工人日薪960元(月薪28800元),你只有賺進變動成本,固定成本根本無法回收,且這還是假設一個月工作30天的前提下。實際上不可能有如此長的工時,所以以一個月工作24天(傳統產業常見的隔週休制度)來說,等於給超過2萬3元月薪,公司就開始賠錢了。

除非你有能力拉高報價,或是從別的地方降低成本,否則請問你要從何給該名員工高薪?如何跟政府或其他行業搶人?(以上推論均不包含傳統工廠高溫、吵雜、容易弄髒的工作環境,本身就會嚇跑很多求職者)

要拉高報價,抱歉,你的客戶立刻說:「人家中國大陸報價每公斤45元、越南每公斤43元,我是看在跟你多年交情和信用上才勉強下單給你,你要漲?謝謝,那咱們以後也不用怎麼聯絡了~」

要降低成本?你要怎麼樣cost down?改用次料?客戶會幹死你甚至整批退貨;省公司其他開支?員工跟勞動團體會罵你冷血剝削,然後開始有員工拿翹不加班、不從事複雜工作,甚至集體離職。剝削勞工哪是那麼容易的事!這點我在此blog已經重複數十次了。別忘了,還有個環保單位、建管單位虎視眈眈,隨時要對你連續開罰。

各位須注意的是上述例子是我親身觀察塑膠行業,得到正確性與可參考性極高的數字,而非一般經濟學教科書假設出來的亂七八糟數字。…

…我以前「開放大陸勞工來台會降低台灣人薪資水平?」一文用經濟學的「生產要素同價理論」已經解釋過:在中國大陸及其他新興市場與台灣廠商的客戶、產業高度重疊之前提下,台灣人口這麼少,競爭力也沒高出大陸人多少,沒道理台灣這方面還能自顧自地漲薪資。

經濟學預測的是,在產業租值不變的前提下,台灣人的工資要被大陸人拉平;直到大陸人收入與台灣人接近為止。…

…至於相信「提高最低工資可以促進就業」的錯誤經濟學理論,我想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 M. Buchanan在1996/4/25的華爾街日報上說得好:

The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ntity demanded and price is the core proposition in economic science, which embodies the presupposition that human choice behavior is sufficiently rational to allow predictions to be made. Just as no physicist would claim that “water runs uphill,” no self-respecting economist would claim that increases in the minimum wage increase employment. (沒有一個自重的經濟學家會主張提高最低工資能增加就業)Such a claim, if seriously advanced, becomes equivalent to a denial that there is even minimal scientific content in economics, and that, in consequence, economists can do nothing but write as advocates for ideological interests. Fortunately, only a handful of economists are willing to throw over the teaching of two centuries; we have not yet become a bevy of camp-following whores. (幸好只有少數經濟學家背棄兩個世紀以來的教訓;我們幸未淪為隨營的慰安婦)…

簡單說,簡先生認為即將降臨的困境,事實上200多年來都有人提,早就是老掉牙的危言聳聽,可偏偏200多年來未曾發生過,有如去年底的末日預言一般可笑。

而簡先生開出來的藥單則真如台語俗諺「請鬼開藥單」一樣「藥到命除」:提高最低工資並強制減少工時,只是加速邊際勞工失業,大幅提高雇主意願去採用機器人來代替勞工。「反貧窮聯盟」真該改名為「促進貧窮聯盟」。過去50年台灣多少窮人就是靠著讓自己成為小資本家,脫貧入富的,當時並不存在這種聯盟,台灣就能自己富裕起來,未來也不需要。

再者,簡先生眼中的資本家,似乎無論客觀經濟產業環境如何嚴苛惡化,永遠不會虧損。我想許多毛利三到四的科技大廠,應該馬上移樽就教,拜請簡先生開示:企業應該怎麼經營才能這麼「神」。

回應我的題目。如果台灣左派是這種經濟學程度,那真讓人替他們擔心;如果這樣的左派還有一堆人推崇,那更讓人替台灣的前途擔心了。

40 replies on “如果台灣左派的經濟學是這種程度….”

版主說得都很有理….
我同意的確最底工資會引發很多負面問題
更不同意科技減少工作機會
但我認為很多時候經濟理論只不過是銀行家及政客的工具.
最後請問版主是否一個資本主義者!

不,我不是資本主義者,因為我搞不懂什麼是資本主義。

我在乎的是經濟學實證。如果過去的經驗是說凱因斯經濟學邏輯上有錯誤,實證上效果不佳,卻還要強硬推行,那是非常愚蠢的。

Obama第一任的經濟措施證實效果非常差,遠不如他當初宣稱的;第二任又要擴大繼續搞,這就是蠢。

版主應該是經濟學帝國主義的信徒,問題在於人的價值,和價格是兩碼子是,探討人類社會的方向,不存在所謂的實證,只有意義才是關鍵,競爭力不是關鍵,多讀點哲學或許有助於思考,總不能把對人類社會的關心,都貼上左派標籤吧,難不成右派也喜歡搞鬥爭不成?

1. 你並未定義什麼叫「人的價值」,跟簡錫堦一樣。事實上你也不可能定義得清楚,因為所有哲學在倫理學這一塊,說到底就是主觀價值判斷,禁不起事實驗證。

簡錫堦說穿了也混淆了經濟學上的換值與哲學上價值兩者概念。如前述,後者往往只是淪為論者自以為是的主觀抒發,前者則是市場上真金白銀地兌換。二者本來就不能混淆,但多少學者或政客,如簡錫堦、彭明輝之流,無知地混為一談還自以為站在道德高處,事實上識者都看出來就本命題來說,他們其實位處在智識的低點。

2. 對人類關心,不代表可以正當化或合理化愚蠢的建議。
經濟學實證證明簡所建議的政策,結果只是讓他所關心的貧窮勞工失業更多、收入更少。這種反向作功且害人不淺的意見假若只是因為發自良心,就可以不受批評,是非常可笑的。

經濟學是一門實證科學,不是你發自良善就可以改變經濟規律的;就像是你不可能因為心地善良,就不受萬有引力影響一樣。

“如果" 很多時候經濟理論只不過是銀行家及政客的工具,那並不是經濟學的錯,科學都是中立的,可以為善意可以為惡(如果分得清什麼是善惡),經濟學也不例外,如果說,因為炸彈 “很多時候只不過是軍火商及政客的工具",就覺得牛頓愛因斯坦等科學家或物理化學工程…等 “都是可疑的壞人或壞工具",那就容易把價值觀摻入科學的因果討論中,我倒不是說這沒意義或有意義,只是容易浪費時間,卻不知道自己討論到了什麼,因為好壞永遠都不會有答案。

又來了不是? 先把別人說成自己想像出的一種主義的信徒,然後攻擊那種不存在的主義(http://yuyulaw.info/?p=1309&cpage=1#comment-3316)。

價值是主觀的,不能證明,可以討論,但往往會發散到無限大而沒有交集。
關心當然更是可以,但關心不能自動進化成強迫或干預,如果每種關心,到最後都說成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干涉都有理,那不是很可怕嗎?

生產並販賣道德感的行為,也可以被經濟學的 “自私假設"(自私是俗稱,其學名是 “在局限條件下個人爭取最大利益")所解釋。畢竟,比起利潤,這種產品的生產成本很低。

但不要一看到 “自私" 二字,就又把價值觀摻雜進來,以為我在 “批評" 這些行為,我只是在 “解釋" 這些行為完全合理,甚至可以預測。

>價值是主觀的,不能證明…
我修正一下,價值若要證明或計算,可以借用亞當斯密的用值(use value)的概念嗎? 這部分我還不是很清楚,可能要請元毓兄解釋了。

我理解的用值(use value)與換值(exchange value),前者是價值(主觀),後者是價格(客觀)。

是的,最近暴紅的哈佛大學哲學教授Michael Sandel 就是一例。

他在新書中批判市場經濟,但諷刺的是他的批判也是透過市場經濟在散佈、獲利。

其實他上課方式就是美國法學院常見的蘇格拉底式教學法,只是Sandel的開課人數很多、節奏掌握得比較好罷了。我在美國就讀時,幾乎每門課都是這樣上。特別是證據法,因為特殊原因造成我每堂都被一位可愛的老教授點起來回答,殊堪回憶。

其實Sandel的上課題材來說,不脫法學院必修的法哲學或倫理學課基礎內容。好笑的是這邊有些讀者拿著這種大學入門課程來說嘴或要我多念書,真的很好玩。這些我都修過課也認真念過,所以才不買帳的。

是的,用值是主觀,換值是客觀。

我們沒有任何方法直接量度主觀用值有多高,但是我們可以間接地透過觀察換值,來推測用值有多少,這是經濟學的基本方法。

簡單說,一個人願意花500元買顆日本青森蘋果回來吃吃,我們無從知道這顆蘋果對他的用值有多高,但是從客觀行為可以推測,一定大於等於500元。

這邊引申到簡錫堦等人的錯誤。

他們所謂的價值,是不是指用值?無人曉得。因為對雇主來說,一個人的價值在於用值(也就是可以提供的勞務或智識),但我們無從看出來雇主怎樣看待一個人可提供的服務用值有多高,我們只能從雇主願意出價的客觀行為所表徵的換值,來推測雇主們心中,許多當代大學畢業生的價值就只是大於等於22k。

簡錫堦等人錯誤地把含糊不清的「人的價值」直接與「勞務市場價格」畫上等號,然後悲歎年輕人被剝削。老實說,這些人簡直莫名其妙、指鹿為馬。

同時,他們所謂的「人的價值」,也不當然等於「一個人應該享受怎樣的物質生活」,但是他們也在此畫上了等號。這又是一個邏輯上的錯誤。

這也是為什麼我說這些人,智識上是低等的。

再補充一點。

雇主同時要面對「成本」這個侷限條件,例子我在文章中舉的塑膠射出工廠毛邊處理例子就看得出來。如果這個雇員帶來的勞務貢獻與薪資成本脫鉤太多,正常情況下,雇主會選擇另覓他人或乾脆不請。

舉個真實例子。

我的工作身兼多職,甚至連MIS都我自己在做。所以我前陣子刊登廣告要請MIS,結果來的不是連我出的考題都寫不完,就是錯誤百出。後來一位符合條件的,開價一個月希望有40k月薪。

在台灣鄉下這是高薪,同時MIS對製造業而言並非獲利單位,而是成本單位;一個無獲利貢獻的人要價這麼高,我後來決定繼續自己兼任,乾脆就不請了。

這並非是雇主看不起該求職者的技能,而是求職者增加的成本負擔,不符合雇主的經濟考量。如此而已。

推說是「人的價值被低估或侵害」?別鬼扯了。

如果大教授要做到 “不自私",可以到窮鄉僻壤、而且有需求的地方,低價甚至免費講學。我不確定教授有無如此做。即使這麼做,可能遇到的困難或浪費,就是那些窮鄉僻壤的學生可能根本無此需求,教授若到該處而放棄到都市講學,等於是在有限時間下,減低了有需求的人的學習機會。結果,"不自私" 的行為,反倒變成三輸的結果: (1) 教授沒傳達到自己的理念 (2) 偏鄉的人因為不需要而沒學到理念 (3) 都市的人需要卻沒學到。

人會自私,不光是他主觀的想要如此,而是為了生存,客觀上必須如此。要先利己才能利人,損己利人的行為,可持續性低。當然自私是有侷限的,其經濟學的定義已經說得很清楚,用具體的概念來解釋,就是如果資本家真的無侷限的自私到把消費者或勞工都 “榨乾" 了,他自己也會完蛋,所以基於自私,他沒有理由這麼做。

那以下這個概念,不知道是不是有掌握到經濟學的要點:

顧名思義,經濟者也,乃計算或算計,人人如果都懂得計算,就會避免許多浪費或不當投資,生產力也能提升。理論上,最理想的型態,是人人都計算到最大程度(亦即有侷限條件)的自我實現境界,人人都壟斷著別人,也被別人所壟斷,這樣成本將會最低,社會也愈繁榮。這種壟斷是自然、自願、自由的,而非被強迫的。

所以,教育是要找到自己最適合的位置(比較利益),而政府的存在,是要降低人被他人強迫的費用,政府本身的強迫,是不得已的以戰止戰。

我比較接受的,是A. A. Alchian的論點:

人並不需要知道自己在追求利益、知道自己自私亦或知道要怎麼最大化。競爭侷限之下,沒有這樣做的人就是會被自然淘汰。

其他部分,我的觀點跟你差不多。政府存在是為了降低費用,但是政府本身就是費用。如果使用政府的成本高過它能帶來的節省,那政府最好退場,別瞎管,這也表示政府權力一定要受到節制,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政府能整握的資源別太多。

最近網上流傳,新墨西哥大學有個終身職教授辭職轉投Google,並為文表示對大學環境的不滿。

股市交易裡的真心換絕情–上

特別有趣的是,文中指出開放式課程和遠程教育的興起,可能為教育帶來結構性變革。
但他也特別強調三點:
第一,不再有距離和學費的限制後,學生會朝麻省理工和哈佛這樣的大學集中。相反,像新墨西哥這樣的大學將吸引不到學生。最後由1%大學獨佔99%學生。
第二,為了節省開支,遠程課程將會在大學中一再擴張,教職工崗位無止盡的縮減。
第三,感嘆有種種美好的傳統、非遠距教學可能消失。
——————
個人管見,教授所提三點都是競爭後的可能結果,不是開放式&遠距課程本身的性質。刻意不提競爭,只強調競爭後的可能消長,這很有趣。

另外,該教授引用另一位教授在辭職時說的:「『酷』也是學術工作的收入之一,要是這收入因為大學環境的改變沒了,何不投身工業界?」

>我比較接受的,是A. A. Alchian的論點:

人並不需要知道自己在追求利益、知道自己自私亦或知道要怎麼最大化。競爭侷限之下,沒有這樣做的人就是會被自然淘汰。…

這就是加油站與白痴的那個例子,對嗎?

>其他部分,我的觀點跟你差不多。政府存在是為了降低費用,但是政府本身就是費用。如果使用政府的成本高過它能帶來的節省,那政府最好退場,別瞎管,這也表示政府權力一定要受到節制,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政府能整握的資源別太多。

如果是開明專制,像類似新加坡那種政府(我不確定其成本是否高過其節省),應該就是有效率嗎? 雖然我懷疑,這種開明專制的可持續性。畢竟,一旦給了政府權力,可是易放難收的。而自由競爭環境下的企業,幾乎不可能做到持久的壟斷。

元毓兄,http://yuyulaw.info/?p=1309 這篇好像顯示不出來,不知道是不是我的 browser 壞了還是怎樣…。我用兩個 browser 均如此。

經濟學的理論,是不會去設定什麼主義才能適用的,就如同科學定律不會設定共產主義信徒跟資本主義信徒才能適用,它是中立客觀的。

@Aus,

是的,我說的就是加油站的例子。

開明專制從經濟學來看應該是最有效率的一種制度。可惜誠如你說的,要遇到明君不易,遇上了要延續更難,只能靠運氣。

不過專制制度政權延續性夠高的前提下,執政者要亂搞的成本會比共和制度來得高,這是我在貪汙一般性理論裡面談過的。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皇帝權力其實不如想像中的大;整個官僚體系也會去節制皇帝的作為,避免政權快速崩解。

冒昧請教一個與之前 post 有關的問題(其實是基本邏輯):

P->Q 意思是,若 P 則 Q,沒問題,但也等於 “Q 是 P 的原因嗎"? 我的困惑就是,P->Q 是否意謂著明確的因果關係? 還是只是有某種程度的關聯而已?

參考過一些文章之後,我的理解是: P->Q 不必然是因果關係。

另外,元毓兄這篇 reply: http://www.google.com.tw/cse?cx=partner-pub-5982670238334722:lll6v08jhb3&ie=UTF-8&q=蓋P&sa=搜尋&siteurl=yuyulaw.info/?p=901&cpage=1#comment-2110&ref=&ss=3345j1461683j13#gsc.tab=0&gsc.q=蓋P&gsc.page=1
中,對於 P->Q 命題的 “必要條件" 與 “充分條件" 解釋,與
http://math.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61779/problem-in-understanding-p-implies-q 剛好相反,我不知道哪個是對的,還是表達方式差異?

P—> Q 不是因果關係,只是邏輯上的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關係。

舉個簡單的例子:

P: 我上館子吃飯 Q: 出門

前提我在家裡,則P -> Q成立。
簡單說,我上了館子吃飯,我必然有出門;反之,如果我沒出門,我就不可能上館子吃飯。

但是不是我出了門一定有上館子?不一定。所以Q–>P 是錯誤的。同時,我沒上館子,是不是表示我一定沒出門?這也是錯誤的,亦即~P –> ~Q也不成立。

嗯,比較了解了,謝謝元毓兄耐心的解說。我後來也看到,P->Q,P 與 Q 甚至可以風馬牛不相及。

再請教一下,P->Q,P 與 Q 是 “一定沒有" 因果關係" or “不一定有" 因果關係? 我目前的理解是後者,亦即有時會有因果關係,有時則沒有。

是後者。

請看此例:
P: 下雨;Q: 地濕

如果你看到下雨,外面空地一定是濕的;地沒濕,一定沒下雨。這段是P–>Q之間的邏輯關係。

很明顯,二者之間存在某種因果關係 — 地濕是因為下雨。
但地濕是不是一定因為下雨?也很清楚,並不是,亦即Q–>P 是錯誤的。

在一顆成熟的蘋果目前長在樹上,而非放在桌上的局限條件下:

蘋果掉到地上 -> 有地心引力存在
有地心引力存在 -> 蘋果掉到地上

亦即 P->Q, Q->P 均成立,從 P 可以推導到 Q,從 Q 可以推導到 P,這時,是否才可以說 P 與 Q 必有明確的因果關係?

假如我對你說的東西理解正確的話,你要談的因果關係比較像是哲學家David Hume談的causation:
“X causes Y” means that (i) Xs are “constantly conjoined” with Ys, (ii) Ys follow Xs and not vice versa, and (iii) there is a “necessary connection” between Xs and Ys such that whenever an X occurs, a Y must follow. (以上引自大英百科)

gravity是蘋果掉下來的必要條件,沒有gravity蘋果必定不會掉下來。

而判斷gravity是引起蘋果掉下來的因果,可以從Hume的邏輯來看,比較簡單:1)有重力就必然在你指定的侷限條件下,發生蘋果掉下來的結果;2)蘋果掉下來是在有重力之後才發生,但反過來不成立(不是有蘋果才有重力);3)二者之間存在邏輯上的必要/充分條件關係。

不過哲學上也談過,所有看似客觀的因果關係都只是人類主觀的解釋,例如哲學大師康德就是採此主張。

我大概理解了。所謂的因果關係,即使真的客觀存在,也一定存在著至少一個以上的侷限條件。引力之所以能造成蘋果掉落,侷限條件隨便就可以舉出好幾個: 蘋果必須不在桌上、蘋果必須沒有人拿著、蘋果必須重到一定的重量…等(就是外力干涉、或所謂的 “其他原因")。

而由於因果關係在客觀上,是如此的不易確定,為了解釋現象,就只好設下侷限條件,然後以 P->Q 的形式為之,只要 P->Q(某項理論)具備夠一般化的解釋力,等於就是為現象多找到了一項規律、或者說,至少多找到了一項原因吧!

如此,當我們看到某些論述 “斬釘截鐵" 地論斷某現象絕對是因為某原因、而不設下任何侷限條件時(亦即無條件的支持其論斷該現象的該原因),都必須小心看待…。

而在世事因果關係難以確認的前提下,我覺得,最大程度的非侵害性自由,仍是較好的行為方式。

我的看法也是差不多這樣。

在我們真的搞清楚世界是怎麼運作之前,別妄想自己能改進它,是比較好的。誠如英語俗話說:If it works, don’t fix it!

物理與工程學也是發展到對真實世界的物體運作原理掌握到相當透徹,才發明火箭的。我們對人類行為的理解,其實還遠不如對宇宙物體;可惜許多理想主義者不懂這點,欲混水摸魚從中牟利者否定這點。

是不是市場淘汰者,我不清楚。勞工失業問題很複雜,有時候是勞工自己高估自己在市場的賣價;有時候是雇主違反勞動契約而政府卻沒有確保契約執行內容;有時候則是契約內容被政府插手介入過多,造成契約根本難以執行。但可以確定臥軌這件事對台鐵的產權是有侵害的。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