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筆記

政府真的圖利財團讓台灣企業少繳稅?

許多人像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先生一樣,喜歡批評政府圖利財團企業,讓他們少繳稅。

真是如此?

以下二表示我分別從政府網站找出來的資料:

Tax_on_GDP

companies_on_tax

其中,企業繳稅包含:營利事業所得稅、營業稅、金融保險機構營業稅、關稅、貨物稅等幾乎都是以法人為主的繳稅項目。綠色區塊則是馬英九在任時期。

很明顯:

1. 從稅收佔GDP比例來看,從陳水扁時代到馬英九時代,一直都是維持在12~13%之間,隨著GDP增長,稅收的絕對數值是增加而非減少。

2. 同樣的,除了2004年以外,企業繳稅佔總稅收比例一直維持在50%左右,其絕對數值除了2009金融風暴後百業蕭條之外,即便時任財政部長李述德將營業稅從25%降到17%、降低遺產稅以及遞延營利事業所得稅,整體趨勢也是持續增長。

事實上從稅收的絕對數目來看,2012年創記錄的稅收數字–近1兆8千億台幣,絕對證明李述德當時的「拔毛理論」是正確而非錯誤。聯合報的社論顯然是對不起李部長。

3. 上述企業繳稅,還不包括健保費企業支出(2011年企業負擔健保3016億)、勞保費用支出(2011年企業負擔勞保費用164億),也不包括地方的各種規費稅目,當然也不含如企業申請註冊智財權所要付出的行政費用,或某些行業有嚴格的法規又得額外支出行政費用。換言之,如果都加入前述兩個比較大項,那企業實際要支付給政府的還要多出3成3。

4. 事實上台灣最大的問題,不在於稅收太少或稅收沒成長(事實上明明有在成長);而是在於政府支出過多,才會年年都入不敷出!

5. 炒房跟稅制不公沒有啥關係(天曉得什麼叫公平的稅制 — 富者/收入高者多繳稅,這對二者完全不公平);只要一個社會經濟增長,就會有人拿錢去炒房,這是一種財富的倉庫,無知者才會認為這是個該處理的問題。「打房」是最愚蠢的政策,這明擺著就是要把人民過去累積的財富給毀掉。

財富會起會落、會漲會跌,無論是房地產或其他種資產。這是市場有效率的表現,毋須政府干預。

小小一個台灣,政府部門比美國、中國還多,公務員人數/人民比也是驚人(台灣有約34萬公務員)!許多不該政府管的事情、政府插手的事情,政府就是要管要插,弄得一堆專案計畫或補助根本只是讓有心人人謀不臧。

6. 我也不認為醫療應該國營化;政府只要廢掉健保,放手讓各家醫院自生自滅、自由收費競爭,那政府財政馬上就好一半!同時,人民享受到的醫療服務品質以及醫生的收入都會好上幾倍!三贏政策只損健保局那些公務員,後者就會來擋路了。

65 replies on “政府真的圖利財團讓台灣企業少繳稅?”

許多人的立論本身都是邏輯矛盾卻不自知。

如果買房來贈房節稅是真的存在,那這個人未免也太看輕跌價風險。

說真的,我只要把錢移轉到沒有遺產稅的國家,還需要用這招嗎?當然,說過了,如果是高手,連這種行為都不需要。

一如國泰蔡家,遺產稅節省得漂漂亮亮,堪稱足以放入教科書的經典。國泰可不需要也不會笨到買屋贈子女來節稅。

你想騙誰? 你提到企的的營業稅、關稅哪一個不是轉到消費者身上?你到底知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1. 首先,不是每一種貨物或服務,供應者都能100%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如果對這點你都沒認識,那我也很懷疑你知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2. 就算假設所有的貨物與服務,供應者都能100%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則這些主張對企業、財團、投資客加稅的人,豈不是都在主張「增加消費者稅賦」?難道沒有自相矛盾?

你的邏輯有顯而易見的錯誤與矛盾處。

你何不自己實際下海去做個生意,看看稅是否都能這麼輕易的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廠商的成本都可以這樣說轉嫁就轉嫁,那世界上不就沒有虧錢倒閉的廠商嗎?

版主辛苦了,教育這些人真累。

當價格上揚時,那些原本利潤很低的廠商,往往受不了被能轉嫁成本的相對強勢上游給漲了價格而倒閉、或暫時停止進貨(停久了就容易倒閉),也就是說,這些倒閉的廠商買不了帳,所以,成本並非都可以 100% 轉嫁,如果都可以轉嫁,最後下游廠商或消費者所支付的價格必然增加,但他們的購買力也是有限的。

舉個真實例子來說吧。

最近台塑料HDPE報價約是55元/kg,一家塑膠工廠假設每月平均進料是20公噸,這以台灣企業來說,算是規模有一定水準的廠了。

石油如果又漲價,那麼台塑報價說漲就漲,你才簽約月20頓的小廠,那有什麼價格談判空間?假設一公斤漲5元,你一個月物料成本立刻多10萬。

可是你的客戶會讓你立刻且100%反應你增加的成本嗎?別說笑了,說出來顯見你是沒當過業務沒工作過。

反之,當台塑料下跌5元,你的客戶倒是消息比你通靈,立馬要你「即時反映報價」。

這才是台灣多數中小企業面對的市場常態。

以台灣過去一年來上漲的勞保、健保(含補充保費)以及工業電費,你知道做外銷的中小企業得花多少時間,才能說服國外客戶接受漲價?我相信過去整整一年,能說服國外客戶100%買單的,屈指可數。

經濟學需求彈性理論在是個沒解釋力的東西,特別在真實國際貿易這一塊。一者,無人能事先推斷需求彈性;二者,真實B2B國際貿易裡,影響單一產品價格的,往往不是單一產品本身,也會牽扯到其他種產品。

例如你要漲A產品價格,客戶拿B、C產品的訂單來誘惑你或壓你,根本是常態。但價格彈性理論的曲線圖,畫不出這種交互關係。

說多了。

我認為台灣可悲之處在於近來不少左派學生團體,對於商業世界只有誤解,連基礎都不甚了解,卻老想下指導棋,指正廠商或政府應該怎麼做,殊不知自己只是政客或利益團體的卒子。有一堆這樣的年輕人,對國家未來是不利的。

http://kentkoh.pixnet.net/blog/post/52467094

何止學生團體呢? 連企業家都會這麼認同有剝削、圖利…之情事。不禁讓人疑惑,是否這世界上生意真的不好做,所以才想生產這種成本低的論述? 這麼容易剝削,何不大肆剝削一番,然後拿剝削所得,以自己的方式嘉惠窮人?

話說除了郭老闆、巴菲特、Bill Gates…,我還真的很少看到這類人士願意公開捐獻自己大部分的所得,以消弭他們眼中的 “不公不義" 呢。

多數人可以的話,都想買物美價廉的產品或服務,但企業家雇用物美價廉的人工,卻被說成是剝削,不剝削當然可以啊,捫心自問,自己願不願意多付一點錢給商家呢? 有人可能會說,我多付錢給商家,商家也不會加薪給員工,對這種論述,還是那一句話,自己下海經營企業,就知道如果生意好卻不加薪,有本事的員工是不是都會任勞任怨的被你乖乖地 “剝削"。

如果真的認為,生意好時,老闆會不給員工加薪、而員工也不會跳槽或自行創業。那另一種 “幫助" 員工免於被老闆剝削的好方法,是下次你到便利商店買東西時,多塞一點錢給員工/工讀生。我大概是孤陋寡聞,更沒到過幾十個國家,從未看過或聽過這種事。甚至沒聽過這些鼓吹公平正義的有識之士,公開鼓吹此方法並身體力行,以 “直接" 幫助他們眼中那些被剝削的人。

如果真的發生這種直接塞錢的景況,那會有一大堆的工讀生聞風前來尋求此種 “救濟",但便利商店並不缺這麼多工讀生,結果就是便利店老闆更有 “剝削" 工讀生的籌碼,因為你不做,別人搶著做。這樣,工讀生被降了薪資,卻多了 “救濟獎金",一來一往之間,我是不知道有沒有賺到。即使有,這工讀生會覺得有尊嚴嗎? 如果有,這塞錢的 “善心人士",何不用自己的錢,直接雇用這些工讀生?

你說的狀況,是20世紀前半許多歐美餐廳,服務生主要收入來自於小費,熱門餐廳甚至是「服務生付費給餐廳店主,買得可以在此服務的權利」。

這種市場安排,工運人士是想不懂的。

雖然支持自由市場,但我的確孤陋寡聞,對市場的想像力也不足,這種事還真的有,所以這時不是救濟,倒像是投資了,當然也就沒有什麼尊嚴問題,市場奧妙至此!

但很好奇現在還有這種事嗎? 如果有,是富豪塞錢還是社運人士塞錢? 如果沒有,難不成是被法律禁止?

有minimum wages法律之後,這種安排就難以存在。

倒是餐廳服務生也組織工會,對「什麼人才可以當服務生」訂出規則,是一種行政壟斷。

其實這種安排,跟華人世界(日本人也是)常見的「學徒制」是類似的–學徒免費提供勞務,甚至負擔照顧師父家務,來換取學習技能的機會。

工運人士直接道德批判這是一種剝削,完全沒看到市場交易從來都不限於「物質交換」這種膚淺層次。當然,他們永遠也只會看到「童工不該存在」這件事,不會想到工作技能培訓,本身是一種人力資源投資,總得有人付出「成本」!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