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高房價壓根是假議題,陳文茜偏偏來當老憤青

陳文茜:這個國家太對不起年輕人

這種沽名釣譽的文章,真是陳文茜的拿手好戲。

操弄著錯誤百出的經濟學觀念,不,甚至連經濟學基礎都不具備;然後一副腳跨文創與財經老女的形象時而批評財經政策。真的很好笑。

台灣最悲哀的,是一群年輕人只會當憤青,除了抱怨沒有半點能力與努力,然後就當做自己很努力。抱怨制度不公與參加跨年活動的往往是同一群人。豈不可笑?!更可笑的是還由一個老的、假的憤青帶領,乖乖的讓老憤青大賺其錢。

高房價在全世界都不曾是問題,也不會是問題;純粹政客、媒體為了利益操弄出來的假議題,可以欺騙這麼多人?真的很神,因為這麼多人程度就是這麼差,差到連邏輯這麼爛的假議題都能被騙。

老是要拿帝寶的房價來恐嚇年輕人,這種居心難道不叵測?台北房價再貴,都還是有40年老就二手屋可以選。台北市區住不起,可以往郊區、往新北市、往桃園。這是明擺著也很多人選的選項。

再住不起,那表示你的薪資根本不該待在台北,往中南部移動,房價明明便宜很多。200、300萬就能買到很不錯的房子。

「貴的買不起,就買便宜的;沒錢硬要拿柏金包,這是犯賤,不是遠見!」

這種最最最基礎的價格理論、市場價格調整,陳文茜硬要說成「國家對不起年輕人」,我想陳本人才對不起台灣的年輕人,操弄議題滿足自己的私慾與名聲,養出一堆憤青而不去擦屁股。

對這群沒腦袋的憤青,更甭提「房產是財富倉庫」這種重要觀念了。

你可以用國家力量把富人在台灣的財富倉庫都打破,例如房地產、股票、保險等。毛澤東就是這樣幹 — 打垮一堆土豪士紳(跟美國大農夫比起來,這些人其實也不過是小地主)。但是後果卻是要賠上長久的經濟低迷。

這群憤青壓根沒想懂,正是因為國家保障個人的努力,所以才有老一輩的富人享有大批房產股票。一個不保障個人努力成果的國家,那才是最恐怖的。你累積的一切都能隨時被剝奪,試問誰還需要或還肯努力?

論者問:「這樣不是變成晚出生的倒楣?」

錯了!正是因為前人可以累積財富,所以晚出生的人才有文創事業或新興行業可言!試問1950年代,台灣能容納現今這麼多家咖啡店嗎?買得起的有幾人?!正是因為台灣過去的人累積財富,所以現在才有信義區百貨圈可以逛。理性試想,你把信義區百貨圈放到60年前的台灣,能經營的下去嗎?一個信義區百貨商圈有多少直接與間接就業人口在其中!

台灣有很多問題,但整體而言還是保障私有產權的社會,只要此大方向不變,年輕人在此創業、就業還是有保障有前途的。

台灣最大的問題是過去產業與大陸等新興低勞動力國家產業太相近,又經營一樣的市場 — 歐洲、美國,在彼此競爭與要素平價理論發威下,台灣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長期以來薪資都不可能有成長性可言,只可能被越拉越近;拉近有三種方式:一者他們工資提高、另一者我們工資下降、亦或二者一起發生。

這,就是過去20年來台灣薪資不漲的主因。我也從2007年就開始反覆強調。

事實上別說台灣,就連美國也是,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美國薪資成長率也是逐年下降。

既然無人能逃脫此經濟學定律,我們又如何希冀區區短淺又無能的台灣政府能擺脫?別說笑了。

最後再提一點:自由市場下的高房價,不但保障了老人的財富,也會促成年輕人往鄉間移動,縮短城鄉差距。買不起房子的只是少數人,為了這些人就引進政府力量管制房價,是非常不智的。

至於「房價可能是哄抬」這我過去早討論過;現實政府早就對房地產市場有諸多管制,也是我暫且不談的。

85 replies on “高房價壓根是假議題,陳文茜偏偏來當老憤青”

說得非常好!

我自己也是法律專業出身,做過科技業業務、傳統塑膠製造業業務、專欄作家,也做過本行專利法務。

我參與設計過RFID相關電路、規劃過一些軟體專案、開發過不少塑膠模具,做過很多的專利授權、專利訴訟與反托拉斯法風險管理。

許多東西都是我畢業之後才學的。

本來人的選擇最大侷限是在自己的心靈,而非現實條件。

我很贊成你說的。

關於薪資停滯的議題,板主有精彩的文章,我只舉我自己的例子來供參考

從10年前出社會開始,我從18000的薪水開始領,目前收入是6位數
所以我每次聽到22k的議題,我並不覺得老闆刻薄,我常常想問的是,你值得多少錢

我的妺妺是一般上班族,她從28k的薪水開始,8年後現在是50k
是什麼造成這樣的差距,有誰剝奪了誰嗎?

這個世界就是有本事的人賺大錢、開名車、住豪門,自然界的物競天擇,比人類世界更血腥

當別人在同學聚會,看電影約會,打遊戲、看韓劇
我是進修、加班、應酬努力拜訪客戶
從基層開始,一歩一腳印
所以我離開藥品行銷後就被聘請為藥局產品經理,再自行創業有一個收入穩定的小公司

我想住天母,所以我會更努力!

需求就是需求啊,為何要分投資需求和居住需求
那有些人是為了炫富需求,安全感需求,無聊需求,難道就不能買房子?
居住需求很好滿足,不用靠買房子滿足,你可以用租的
買房子的理由有一百種,每一次房屋放在市場上就是一場比賽,價高者得,買不起就只能怪自己賺不夠多,為何要政府去打壓房價?
土地和房價上升,國民財富增加,政府稅收也增加,有何不好
難道要土地和房價下跌,你會變得比較有錢嗎?

我支持板主論點

閣下講得許多論點 我蠻贊同的 對於租屋論沒有意見 但對於房價 畢竟台北的生活機能佳 價格高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已經到了過高這個地步(台灣的房價所得比為六點五倍,台北市為八點七倍 ) 想想看如果高房價是個假議題 那麼房屋就不會被拿來當賺第一桶金的方法之一 畢竟商品如果價值.利益高 大家當然或去炒它(房市泡沫十大指標 台灣有六、七項超標) 如果不再初期採取適度的手段 那麼再過十年能買得起房子的 就不再是少數人了我們不希望步像香港的下一步吧~

另外 講到薪資普遍偏低 筆者所舉美國的例子 我覺得少分析到了總體經濟學 我們跟美國同列為經濟體已開發國家 但畢竟兩國市場規模跟國民所得不一樣 雖同為薪資低的現象 但相比起來收入比跟購買力差異非常大 拿來做比較並不適當吧
我覺得陳文茜小姐舉得這一篇 是警示台灣薪資的問題已經嚴重跟生活脫鉤 這些問題也不單單閣下用經濟學的理論所可以解釋的了

1. 我們無從得知何時價格是「客觀上」偏高或偏低。這是你犯的第一個錯誤。

2. 前面說過,房價是由未來收入折現總和決定;未來收入包含房租與預期漲價。如果說二者之一或二者均有繼續成長的趨勢,那房價何來「低估」之有?

經濟學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泡沫理論」。檯面上講股市泡沫的、房市泡沫的經濟學者或分析師,都是鬼扯。就算拿過諾貝爾獎也一樣,因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不乏經濟學基礎很差的。

3. 你覺得台灣跟美國同列已開發國家?這很好笑,至少我每天看的WSJ都還是把台灣列為新興市場,當做開發中國家看待。
另外我談的不是薪資絕對值,而是美國1979年以來的「薪資成長率」下滑。這是美國自己跟自己比,你文章沒看清楚喔。

4. 陳文茜談的是經濟問題,當然是經濟學來解釋。更甚者,經濟學本身是解釋人類行為的科學;只要是人類行為造成的現象,通通能解釋,也能預測。
除非今天你談的是隕石撞地球這種純物理現象;只要是人類搞出來的,經濟學都能解釋,這也是經濟學外行最不懂的地方。

投資需求跟居住需求是分不開的。

你買了個房子自住,今天有人出20倍,甚至100倍原價要跟你買,你賣不賣?

這兩種需求本來就分不開,只是你要從什麼角度切入。

舉個例:你買幅名畫,掛在牆上欣賞,是消費還是投資?

答案:二者皆是;欣賞是消費,但期待保值或增值則是投資。二者同時存在,互不違背。

這是簡單經濟學邏輯觀念,要搞清楚。

有好幾個角度談這問題,我抓兩個給你參考:

1. 從成本角度:
假設一間台北店面售價1億,每月可得租金30萬。

買家還沒購買房屋之前,其成本是1億元現金加上這筆錢轉投資其他選項可得的最高收入。

如果說30萬帶來的殖利率可以高過其他選項,則買家會購買此店面。但是這中間忽略了 a. 房屋租不出去的期間與 b. 執行租賃契約所需要的費用(包含招商、管理、裝潢、租出去卻收不到租金的風險、政府法規風險、稅賦、黑道勒索與其他費用,但只有前面幾項是購買前的成本)。

這是他投入之前要考量的。

但如果投入了,從小範圍租值角度看,他的成本是每月30萬租金收入與上述執行租賃契約的部分成本。收不到是成本實現、收到了是租值實現。

從大範圍租值來看,就是他把店面給賣了換回現金。此收入就是他的成本。

因此,如果說你提高政府稅賦,讓每月收入不斷減少;假設房屋不能賣,則在租值減少至零之前,此人都不會改變行為。但是因為可以賣屋,所以當租值少到他不如賣屋改投資其他殖利率較高且風險相當的產品時,他會選擇賣屋。

多數人這樣做,房價就崩盤了;多數人租值因為政府法規坑殺而下降,就是我說的「打破財富倉庫」。

大家資金避難逃離房地產,先別說不少地產相關公司(如建設公司、廣告公司、保險公司)財富會縮水,股價會大跌,這些賣家在崩盤過程中也受害,而其他投資選項可能會大漲,也可能因為不相信政府資金逃出台灣而造成全台變窮,外來資金也不敢近來投資。

這些只是一望即知的「打破財富倉庫」的代價;其他更多如治安會動亂、失業人口增加等等就甭提了。

2. 從稅賦負擔角度看。

經濟學有個假設,認為一個東西的耐久程度會牽涉到稅賦負擔。

通常一個不耐放的東西,例如豬肉好了,早上宰豬出來賣,賣到下午還賣不掉的話,豬肉攤一般都會降價求售。事實上別說下午,傳統市場是接近中午就開始降價了。因為一者豬肉品質已經下降,二者,其價格也隨著品質快速下降至負值。

假設我們一早跑來跟豬肉攤說,今天要課他每賣100g豬肉10元稅。

請問他會提價還是自行吸收?在他搞清楚訊息費用之前,他很可能自行吸收。因為東西不趕快賣掉,租值不斷下降,他損失更大。先自行吸收,租值只會下降一些。

反之,一個耐久財,像房屋、古董、字畫,持有者一時片刻賣不掉,並不影響東西的賣價(甚至東西會隨時間而增長價值),那他大可以慢慢等一個願意吸收稅賦的買家出現。

這變成:你希望用課稅方式來壓抑物價,結果變成反而是懲罰買家!

另外資本利得課稅、奢侈稅,還會有其他問題,我在本blog早就談過,請自行搜尋。

結論是:其他國家犯蠢管制房屋市場、高房屋相關稅賦,我們為何要跟著犯蠢?不是有錢國家的舉措都是對的,事實上正因為有錢,他們很多遊戲我們玩不起,例如社會福利就是。

1. 打房跟居住權我是放到你們這群講究公平正義的人頭上。
你固然沒說,但思維沒兩樣。一起訓而已。

2. Sandel那種粗淺的「倫理學」(Justice不是正義,哲學上正式名稱是倫理學)我當然不買帳。

你上過大一憲法,難道你還相信台灣真是「五權分立」?你相信「總統是超然於五院之外」?別說笑了。

3. 理論是對是錯毋須知道世界上所有人的想法。「正確不是靠投票投出來的」!

你不懂基本的科學方法論,所以才有這疑惑。科學方法論也只是哲學的基礎功,Sandel壓根不說,因為一說就顯得他的Justice theory破功!

4. 如果你真的懂經濟學,就不會鬼扯「窮人會一步步被有錢人淘汰」這種蠢話。歷史上靠經商致富的人,都是靠越來越富裕的窮人來致富的!

致富唯一真理,就是推出很多人想要買的產品或服務。

關於這點,我不禁懷疑你究竟有沒有在社會上工作的經驗?當過業務沒有?當過業務就不會提這種蠢話。

5. 理論好壞判別很簡單:a. 理論有沒有出現至少兩個真實世界可觀察的對象? b. 理論本身邏輯有沒有謬誤? c. 理論本身有沒有可被證否性?與d. 理論被真實世界證否了沒有?

你提的需求彈性理論,就是沒有可觀察的對象、本身也沒有可證否性。當然是爛理論。

一流經濟學家如剛去世的Ronalds Coase或A. A. Alchian都批評過需求彈性理論。

經濟學這門學問最有趣在於,基本上坊間流行的教科書內容8成都是錯誤百出。

等你有能力看出教科書錯了哪些地方,你就有能力懂我在說什麼。

6. 本blog已經提過很多建言,自己看。

1.所以我沒說個人覺得價格覺得很高 而是數據會說話 詳細請去看營建署的網站

2.是的 泡沫理論在現階段來講只是一個研究項目 沒辦法製作成一個常模 但你講鬼扯也太武斷了 許多研究已經證實這個現象的存在(例如:用股票市值增長率同名義GDP增長率的比值來測量 ) 這些學者都是鬼扯?

3.不是我覺得喔 2008年 IMF以警把台灣列為經濟體已開發國家了

4.陳文茜小姐 在這篇文章裡面也有提到政治跟(政治學)政策(公共政策學)這些問題 並沒有單一只談到經濟問題這個面向 人類要是全部行為都可以來解釋的話 就不會有美國次級房貸跟雷曼兄弟事件了
還好啦 我可能只經濟學只修過大一 三學分 可能跟你比起來 真的有點外行

1.如果是「房價/平均收入」這比例來看,本身就是錯誤的概念。

前面已經說過房價是怎麼形成,跟平均收入沒啥關係。大陸上海房價早就跟大陸人平均收入脫鉤不曉得多久了,也沒見到真正的大幅崩盤過。

至於營建署的資料,我同樣待過公家機關,這樣跟你說好了 — 長官要什麼資料,我們都生得出來。
就這句話,這種資料看看就好,經濟學不是搞統計,別弄混了。

2. 泡沫理論永遠不可能有結果也不可能有理論。別談了,很多學者只是要騙研究經費才搞出這些東西。真心相信泡沫能研究出理論的,那這個人學識根本不及格。

很簡單,一個無從預測的東西你要怎麼形成理論?搞到最後就是紫微斗數、鐵板神算、塔羅牌吧~

3. IMF的多數東西也是看看笑笑就好。認真你就輸了。待過研究機構的都知道這類組織東西是怎樣生出來。像是那可笑的「貧窮線」就是一例。

4. 次級房貸早就被一些一流的經濟學家或專業投資人給預言了,這沒啥難的。
我的blog也解釋很多次,美國政府怎麼搞出次級房貸風暴的。

不是說經濟學預測了,就能避免災難。災難發生最根本原因是「民主制度」!只要有民主制度存在,次貸風暴這類的人為災難永遠會反覆發生。
這些東西我也談過了,有心學就自己查。

5. 經濟學不是你修了多少學分、看了多少書,而是economic sense最重要。這句話是諾貝爾獎得主,也是名副其實經濟學大師 — Milton Friedman說的。
他說:很多經濟學教授、博士,書念很多,但是一點economic sense都沒有,開口就錯;有些人沒念過書,但是天生或後天養成,具備極佳的economic sense,這種人不太需要知道純理論的東西,也有超強經濟學解釋和預測能力。

不好意思,我想房價的上升一部分是由於公共建設,然而這一部分的租稅沒有做好。
房價沒有實質登錄,預售屋的漏洞依然存在。
誠然,人們想買房是房價上漲的原因,但以國家來說,錢流入房產這種沒有實質生產力的產業是不健康的。

高房價集中在都市是多方面的,如升學率的城鄉差距,屏東上台大的機率是台北的十分之一不到。
事實上,既然可以發展新市區,那轉移資源到新城鎮也是可行的,"五都"也是如此誕生。
“資源重新分配"和"都更"是另一個方式,就像把信義區弄起來一樣。
然而事實上,無法進行重新分配有許多因素,簡而言之,打壓台北市和台大的畸形資源獨占,在更有空間的畫布作畫,會對國家更有利。
那麼回頭一想,陳水扁這部分沒有做錯。

閣下談論的是經濟學。
然而,讓人類生活的更好的管理方法是政治。
有關住房、福利、再分配可借鑒目前西歐北歐國家採行的非馬克思的"社會民主主義"。
資本家全拿的現況,是可惜兩蔣在歷史背景下見不得社會主義(但請注意蔣經國實際做為是計畫經濟),我國沒有工黨力量。
自由,民主,公平。
要實現以上,資本家和勞工的聲音都不可或缺。

會談「資源重分配」你就是不懂經濟學基礎了。

如Milton Friedman說過:只要是透過公權力要介入其他人的自由選擇,就算出發點是善意,結果也是災難。

如同樣是諾貝爾獎得主的海耶克更有名言:通往地獄的路,都是用善意舖成的。

等你看過「通往奴役之路」,你就不會對政府做資源分配這件事情感到期待,而是該感到恐懼。

如果你在台灣創業,你就知道台灣政府有多黑暗恐怖,而這是民主政治下根深蒂固到哪都不可改變的黑暗面。

經濟學是解釋人類行為的學問;政治只是一種透過暴力強勢要分配資源的手段。

此外,經濟學沒有什麼主義之分。它就是一門科學,沒什麼共產主義、資本主義分別。這我在此blog都解釋過無數次了,自己看。

自由與民主、公平後二者是相衝突的,你要追求民主、公平,必然要犧牲某些人的自由。

你沒那麼程度理解這件事,自己多努力,懂了再來談。

元毓兄不厭其煩的為此版的各路訪客,反覆灌輸基礎而重要的經濟學觀念,真是很辛苦呢! 也希望大家都儘量拋開成見與情緒,耐著性子理性思考不同的意見。

此篇很熱鬧,我有一點疑惑、一點補充:

(1) 2008 金融海嘯之前,的確有少部分的金融工作者(例如吉姆羅傑斯)、及經濟觀察者(例如奧地利學派經濟的信仰者),預測美國房市的泡沫(雖然葛林斯潘及柏南克這兩位前後任 Fed 主席當時都不認同),但既然經濟學裡沒有可靠的泡沫理論,那麼這種泡沫預測是基於什麼樣的邏輯呢?

(2) 1990 年代後期,上海的確曾發生房市大跌,跌掉七成吧(中國大陸其他城市也差不多)! 但那是政府人為故意調控經濟,讓通脹變通縮、財富重分配,並不算泡沫。

房市或其他資產,即使真的存在泡沫,也並非是財團或投機客炒作的,如版主所言,他們沒有那麼大的能耐。

他們不過是順著全球央行釋放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流動性,順勢操作而已。

此外,政府對於經濟的諸多管制,也讓充沛資金不知該投向誰的懷抱,只好在債券、貨幣、股市、房市、原物料、衍生性金融商品這些資金之海裡興風作浪。但其實除了這些被一般百姓視為無關民生的領域(其實倒也沒那麼無關),實體經濟裡難道沒有機會嗎? Facebook 剛用 190 億美元買下 WhatsApp、聯想買下 Moto 的一部分、微軟收購 Nokia 的一部分…。

在這個資金充沛到氾濫的時代,不怕沒資金,只怕沒本事,不怕競爭,只怕不敢接受來自國外的競爭。台灣已經封閉很久了、管制很久了,政治戒嚴誠然日已遠,經濟戒嚴卻無日為之。對岸只開放經濟不開放政治,台灣是只開放政治不開放經濟,都只算是做了半套,華人想真正崛起,就必須勇敢開放。

大致了解作者的論點,但有個疑惑,台北市的產業結構,人口等本身的狀態及相較臺灣其他地區的社經優勢在這七八年間並沒有特別明顯的變化。換句話說創造供需的條件沒有劇烈的變動。依版主的看法,是何種原因造成台北市房價在這幾年内幾乎是翻倍的成長? 政策外力?抑或是其他原因? 感謝釋疑

抱歉,我相信房子主要還是拿來住的,不是拿來投資、炫富、無聊花錢跟滿足安全感需求用的;試問今天如果是後者這些需求,這筆房產買下去之後持有成本過高或跌價導致財富減少,一般人還會購買嗎?而有錢人要過得有面子,但應該也更在意自己的財富管理吧。的確,在目前這種情況租屋或是選擇郊區居住是對一般人較好的選擇,咬牙增加實力拼薪水。

另外,我住的是臺北市中心,市價已經喊到當初購買價格近五倍,這近4千萬的差價是哪裡來的?(我記得我的房子應該沒有生小房子)整體國民財富真的有增加嗎?(個人的財富有增加拉…政府稅收也是有增加拉…)但這真的是健康的嗎?

我看了一下元毓先生之前提到的財富倉庫理論我才懂這個理論是指什麼,的確房價壓低甚至崩盤造成的金錢蒸發會付出巨大的後遺症與代價。但這樣放著不知未來會不會崩盤(尤其我們活在以未來勞動支付當下支出的環境)?

理論告訴我們打破會付出慘痛損失,但不知是否可想出方法或配套可以解決。還是我們大家繼續玩疊疊樂看誰抽到最後一根:P

沒有房價只會漲不會跌的現象,數據可多著,難道台灣人不去看現實,而只看陳文茜?日本跟美國不就擺在那,還要嗎?

所以從數據角度而論,這是遲早的事,那問題解決了嗎?當然沒有。每當房價下跌,金融市場就出現危機,接著是一整個系統暴走,

壓縮到企業進而是你的薪水,然後政府債務攀升,又胡亂管制,地獄之路早已鋪設完畢,所以,房子你還是一樣買不起。

房價是「貨幣現象」,計量學家羅格夫,將所有世界有關債務的貨幣數據分析過後,在巨著結尾說了一句致敬之語:

「凡是細心閱讀傅利曼和施瓦茲的傑出讀者,對於他們分析的主題,敘述政府不當管理金融市場的教訓,都不會覺得訝異。」

台灣經濟學家,于宗先老前輩,在嚴謹分析台灣經濟問題後,也都於開頭寫上貨幣現象對經濟的影響。

這就是傅利曼偉大之處。直到現在,為何我們臺灣人還相信「惡源」能幫我們摘除「毒瘤」?

我決定再發表一篇,主要討論「泡沫」。事實上,泡沫一定都會破,

但從來沒有經濟學家能精準預言,畢竟連他們都處在資訊不對等,

日本海嘯,某經濟學家(也是預言次房貸危機)

認為日本經濟完了,結果卻忽略了企業韌性,

日本產業很快就接上供應鏈。所以,

我們只能根據歷史去定義它,數據告訴我們:

當經常帳順差、資產價格異常、匯率、利率貶值、債務增加

‧‧‧‧‧‧等等,都有可能醞釀泡沫,如果有經濟學家可以光憑

資產價格訊號,並且是精準(漲幅比例)就能了解市場泡沫何時破,

那他必定可以得諾貝爾獎,而且還是實至名歸,畢竟他解決了一百多年的問題。

總結而言,在「市場隨機漫步」的情況下,能從龐大統計數據尋找出關聯性,

我認為就該偷笑了。精準?那創業就好啦,幹麻當窮酸教授?

(有經濟學家還抱怨,跟政府要數據,他們還不給勒!這世上有比這更混蛋的嗎?)

你我都相信房子是拿來住的,但別人就是會有其他理由來買房子,不管別人是甚麼理由想買房,當他購買的意志和出的價碼都比你強的時候你就是買不到。
整體國民財富沒增加?台灣太平了幾十年,GDP也持續成長,國民財富也持續累積,台灣還是越來越有錢沒錯。台北房價高是重分配的結果,另外"健不健康"不是我們可以定義的。

這篇可能是回我的,我的留言不知道為什麼被吃掉了,
程式設計當然不是只能夠在台北工作,問題是其他地區的職缺量有多少?你可以去inside,104去比較看看其他地區的職缺量剛好有在徵人的又有多少?這點就由不得自己來控制了,沒辦法控制的事情一堆,沒辦法控制又何來有"自由"的選擇?

市場當然是競爭的,永遠會有人搶不到(不一定是實力問題),搶不到的人就活該只能跑去台北?然後被你說有選擇的自由?

老爸留下一棟房子的人,和什麼都沒有的人選擇會一樣嗎?
每個人的環境條件都不一樣的情況下所謂自由的選擇都是屁話。

結論是“選擇的自由”跟馬英九的一個吃不飽論根本兩兄弟,如果你不認為是屁話,那你大概可以試看跟非洲難民講看你有選擇居住地、工作的自由,看會怎樣。

程式設計本來就是要靠自學才能變強的工作,學校教不到什麼,這你問任何一個寫程式的都會是一樣的答案,我也做過保險業務,也做過CNC車床,設計過模具程式,還做過手機業務/維修,人人的命運機遇不一樣,你跟我說一堆自學跟職業不會顯得你比較厲害。

你做過很多工作,問題是你的工作歷程有沒有累積到讓你更上層樓的資本(指能力)。

你不懂「選擇的自由」含意是什麼,才會有後面一堆渾話。

正是因為有選擇的自由,許多人才能脫貧入富。

你舉的非洲難民例子並不正確,因為他們面臨的是沒有太多選擇自由與產權保護的侷限條件。

既然財富倉庫本身淨值不斷增加,怎麼會解讀成「國民財富沒增加?」

這不是自相矛盾?!

另外,任何一個東西因為需求大而漲價,本身有什麼「不健康」嗎?

1. 有些人是靠扎實的基礎觀察,例如觀察到美國房市次級房貸濫發,甚至連低收入戶都能靠著不成比例的貸款額度買到中產階級房屋。

細究其原因,不是因為經濟發展得很好,也不是因為房地產跌價(事實上房地產還在漲價),而是因為政府有錯誤的法規要求銀行要對中低收入戶借貸;有錯誤的次級房貸包裝著風險不一的貸款;同時也有錯誤的機構(房利美之類)用政府資金承包太多風險於一身。

也就是說,背後的經濟學原理根本很簡單,難的是侷限條件考察精準、重要且犀利。

2. 我認同你說的;大陸幾次宏觀調控造成的房市重挫,一者不是透過調整貨幣發行量,就是其實改變政府資源分配造成的現象。稱不上泡沫。

3. 您的結論我十分認同。

房價上漲原因我說過了 — 預期收益(租金+漲價)成長。

而租金與漲價是由「人口密度成長率」與「資金投入密度成長率」來影響。說穿了,就是需求夠不夠大,夠不夠猛。

大台北地區30年來人口成長驚人,而一些商業區成功的經營,造就百貨公司商圈殖利率提高,使得商人願意投入更多資源買大片土地蓋商場。

不動產豈有不漲之理?

這種從統計數字要看出泡沫的理論,都是不可能。

如我前面留言提過,我們可以從精準犀利且抓到重點的侷限條件辯別,看出因為政府產生的資源錯置,以及該錯置可能會有怎樣的後果。

但這不是泡沫,這是找出資源錯置背後的人為因素而已。

呵呵,這下還真的有雞同鴨講的感覺了
唯一相同的,大概只剩下我老爸也沒有留下房子給我

有時候真的佩服元毓兄跟這些人還認真溝通

Larry Summers: Yes. Everyone at Harvard’s inventing something. Harvard undergraduates believe that inventing a job is better than finding a job.

哈佛的學生相信,創造一個工作,比去求一個工作好。

突然想起 the social network 電影裡頭的這一句話
現在的創業路,比較之前的上班生活,目前踏實許多呢
因為"再也沒有人可以剝奪我的工作"

剛剛出社會時,我還歷經過待的公司倒閉,和另一家公司大裁員
這兩件事,發生在一年之內

讓我們一起創造自己的工作吧!

可能是問得方式不對,讓版主誤解我的問題了> <。大台北不動產價格因為相對優勢的社經條件,長期的漲幅確實高於台灣其他地區。

然而我的問題是:大台北地區房產的供需到底發生了甚麼變化,造成在這近7~8年,不動產的漲幅是前所未有的快速與幅度!?

我可以理解科學有自己科學的路,不為了實用而服務。
不過大眾不會這麼想的,科學無法脫離社會而獨活的。

誠然,民主就其本身而言除了是對個人自由的保證外,無異是群眾的暴政罷了。
自由當然與民主、公平是衝突的,
國家限制人的自由以維持法律(法律好不好是另一回事)。
以現階段而言,特權階層已經干擾到了他人的自由。
自由主義當然不等同於特權主義,以當下之財閥政治,你覺得經濟學有什麼能借鍳的嗎?

然後,我回個"我本以為以閣下的知識,當不用做上述說明才是。"
這樣有意思嗎?
意見或理念交流當在事物與理性之間,每個人有自己的路,不認同也無妨。

這不是認不認同的問題,而是北歐的高福利政策,經濟學科學性地可以預言他們會遭遇怎樣的結果、付出怎樣的代價。

這種高福利政策不過是蠟像蘋果,看起來鮮甜,其實壓根吃不了。

我說你程度不夠,是因為只要有基礎經濟學邏輯的人,都能看出來此結果。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