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對於台北市i-voting的再議

據報載,台北市「自己的勞動局長自己選」活動截至12/5,共有1萬多人登記投票,共130人登記參選。

上回簡單的談了從經濟分析角度,柯文哲這種「外包回選民」的措施有什麼問題。這次我再從經濟學分析來預測會有什麼情況發生。

首先,這場選舉必須登記後才有選票,同時又不是一個人人「自動有投票權」的正規選舉,換言之,這是一個會發生偏好選擇的選舉制度 — 特別關心此議題的人才會去登記投票。

什麼叫「特別關心此議題」?顯然多半會是利害相關,或根本就是候選人背後群眾的一場選舉。

這樣的選舉有兩個問題:

1. 代表性不足 — 難道投給柯文哲的70幾萬人都同意這樣?現在登記的1萬多人又能代表全台北市?

2. 從經濟分析的角度來看, 任何人的任何行為,都可以從終身收入角度切。

出來競選這個勞動局長,就算選上了也區居於市長之下,雙方政見不合,80幾萬票民意基礎的市長當然不會甩這個居下位且民意基礎薄弱的局長。

也就是說,在職位穩定性很低的情形下,說是為了勞動局長薪水就出來參選的可能性很低,因為當上了也增加不了多少終身收入。

另一方面,也因為職位穩定性低,如果施政理念與柯文哲不合,那麼能貫徹執行的可能性也很低,也不符合真正有理想性、想改變社會的人的終身收入行為。

目前我唯一能想到的收入,是無論與柯文哲合拍或不合拍都一定會有的 — 知名度!

這是台灣近代史上第一次有首長將旗下幕僚職位拿出來給人民投票,有相當的話題性;選上了,既然是第一個,獲取知名度可能性只會高不會低。對某些人,特別是想從政獲取個人利益的,知名度高對其未來的金錢收入有正面作用。

因此,參選的且會努力動員選上的,將不會是真正具有理想的人,而是那種想要擷取收割知名度的政治小丑(當然他一定會聲稱自己有崇高的理想與抱負)。最好是選上之後,(表面上的)陳義又高過柯文哲,來彰顯自己的道德高度(若能將來被柯文哲fire或主動辭職,記者再來報導是再好不過了)。

2 replies on “對於台北市i-voting的再議”

版主的分析我絕大多數認同,但此篇覺得有一盲點: 即使開放 i-voting,還是可能選到理念與市長相近或相同、也備受民意支持(事後來看)的幕僚,不是嗎? 不知版主是否願意解惑?

在目前這種民主制度運作下,我是覺得只要能夠知錯就改(當然是事後知錯,例如交易費用或社會成本明顯變高,當然我承認這不容易判斷),即使朝令夕改,倒是不見得不好,至少能讓社會大眾知道,政治人物跟你我一樣,不是萬能或英明神武的市場先知。

我怎覺得很像不用太花力氣在分析柯P的道德還有良心上, 因為以前的就已經夠爛, 他一定好, 反倒是要不要對他有太多期待, 他也是個凡人, 而且是個善良的人?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