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經濟學基礎–經濟學的科學方法論3

一、 特殊理論 vs. Tautology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本身是個特殊理論,它只能解釋部分狀況,亦即運動者速度越快,相對於靜者時間會變慢、長度會變短、質量會變大。而在接近光速時,加速度也會遞減至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牛頓力學是狹義相對論的慢速相似版。

因此牛頓第二定律– F = ma可以改寫成

但狹義相對論又與牛頓重力學有矛盾;因此愛因斯坦後來引進重力描述的廣義相對論,就能解決許多狹義相對論無法解釋的現象,可依然無法解釋量子重力學。

試圖統一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一直是愛因斯坦晚年努力但未有成果的一個目標。

從上述物理學發展我們可以知道,理論本身解釋的現象越狹窄,則理論就越特殊,也就越不能普遍適用。換言之,特殊理論只能在眾多侷限條件都滿足的前提下,才具備解釋力。反過來,我們看到理論越具備普遍性時,能解釋的現象也就越多。

由上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小結論:科學理論只在它能解釋的範圍裡才有效;範圍外它是沒用的。講白了,科學不可能是萬能的。

那麼,有一種最廣義的、最普遍性的理論,叫做tautology,套套邏輯,是特殊理論的光譜的另一端。

「4肢動物有4肢」這句話就是tautology。

Tautology的特性在於永遠都是對,不會錯,自然也不能驗證。

經濟學上假設「人是自私的」,更明確地可以說是「每個人的任何行為都在追求自身最大利益」。

根據這點,你可以把人所有的行為都說成自私或是追求自身最大利益,包括自殺都是追求自身最大利益,但這樣沒意義的tautology,因為你只是不斷的「換句話說」重複這個假設。

也就是說,你只是不斷地在「重複定義」。如果經濟學只是這樣,那經濟學就不用學了。

可是也別看輕tautology,因為這玩意兒可以改頭換面到非常複雜,連一流學者都被騙。

例如曾有經濟學者試圖證明「私人企業的生產成本會盡其所能降到最低」。這篇論文題目本身就是tautology,因為根據經濟學自私假設,人類的每一個行為都會試圖降低成本至最低,不可能錯也就無從證明。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Milton Firedman就曾評論此人此文 — 愚蠢的問題自然會得到愚蠢的答案!

更有名的是哈佛經濟學系曾出了一個博士生,此人論文被該校教授驚為天人,不但獲頒最傑出獎項,學校還特地將該論文出版成書,大肆宣傳。

經濟學大師A. A. Alchian讀完該文,明白指出該文為tautology,不可能錯,自然通篇也沒有內容可言。這評論讓哈佛尷尬至極。

文至此,各位可能覺得tautology一無是處。非也。

不可能錯的tautology,本身卻有可能是重要思想或概念,可以幫助我們在科學上有大幅進展。重點在於我們是否可以改進理論亦或是添加侷限條件,使得理論可被驗證。

前述「人會自殺也是爭取自身最大利益的行為」,是tautology無異,但如果我們可以指明「在怎樣的侷限條件之下,自殺的機率或自殺的人數會變多/變少」,那麼這個tautology就可成功轉為有解釋力、預測力的科學理論。

經濟學上最經典的tautology就是貨幣理論中的幣量理論 — MV = PQ (貨幣量 x 流通速度 = 物價 x 交易量),這公式不過是從兩個角度看同一件事情,保證對、一定對,不可能有錯!但是這個tautology啟發了一整個貨幣學,多少經濟學大師在此經營!

例如I. Fisher與M. Friedman成功指出,在特定條件下我們可以得到V是固定的,從而我們可以再進一步指出貨幣量(M)與物價(P)的關係!簡單說,通貨膨脹必然帶來物價上漲!物價上漲卻不一定是因為通貨膨脹。P–>Q;~Q –> ~P 之邏輯也。

所有的科學理論均擺盪在「特殊理論」與「tautology」之間。當我們發現更具普遍性解釋力的理論時,舊理論就可能被放棄。最後我再舉物理學曾經風靡的「以太理論」,這是一個後來被證否的理論,但是在解釋光的波動性時,的確有它的可用之處。可是後來被愛因斯坦的「光子論(光同時具備粒子與波動雙重特性)」給取代了。

二、 可被事實推翻的重要性

科學理論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可被推翻性(refutable by fact),這是所有實證科學(empirical science)最最最最最重要的一點!

如果說整個科學方法論你看完就忘光,但也不要忘了最重要的這點:refutable!

曾有人說:「科學求真,道德求善,藝術求美」,這句話叫bull shit。

藝術往往求的不是美,而是「能賣」。而道德,西方哲學歸類為倫理學,也不一定是求善;東方道德學內容求的是安身立命之道,某些條件下可以容惡。

至於科學,很明確並非求真,而是求「可能被事實推翻但沒有被推翻」!一個現象可以有多種理論來推測,只要這些理論存在可被證否的特性,但卻沒有被事實推翻,則這些理論都是有科學解釋力的。

舉例來說,重力學並不是只有廣義相對論一個,還有其他替代性理論。因此廣義相對論並非是「真」,而是「在侷限條件下具備解釋力」。

用更簡單的例子、最基礎的邏輯學:

若P則Q,邏輯上可知非Q則非P。下雨(P),天上必定有雲(Q),如果天上沒雲(~Q),則一定不會下雨(~P)。

如果發生了沒雲卻下雨(~Q –> P)的狀況,代表原本的理論不對,被事實推翻了。可是這邊要注意的是,反證一定要以「沒有雲就沒有雨」,而非「沒有雨就沒有雲(~P –> ~Q)」,後者是邏輯謬誤,這邊是許論述常見的錯誤。

回到經濟學上來看,經濟學認為人會爭取最大利益,因此在侷限條件下會努力工作;可是有些學者或論點卻硬要說「人不一定會爭取最大利益,因此在同樣條件下不一定會努力工作」,後者這是邏輯繆誤,根本不成立的!

上述簡單邏輯,如果是法律系出身想要研究法律經濟分析的要看清楚。法律經濟分析領域裡面幾乎都是廢渣居多,許多人連前述的邏輯就不具備,就拿個外部性反覆說嘴,如果只是這樣,那法律經濟分析也太膚淺太沒內涵。(話說外部性是個錯誤觀念,以後我也會解釋)

三、模糊不清與相互矛盾

有些論述本身是模糊不清的,例如馬克思的資本論:馬克思自己對於資本定義是亂七八糟、牛頭不對馬嘴,更重要的是,馬克思東分西分,發現有個東西不知道擺哪就把這東西叫做「剩餘價值」,還宣稱被萬惡資本家拿走剩餘價值。這說法不但違背了經濟學第一假設–自私–(若其他族群能拿,怎麼不拿?為什麼光只有資本家能拿?),二者,馬克思不懂什麼叫交易費用與風險貼水。

經濟學大師F. H. Knight,雖然教出了5個諾貝爾獎學生,但是Knight自己的觀點卻是不清不楚。他最著名的博士論文將risk與uncertainty分開,但是為什麼分開?二者有何不同?他自己也說不明白。

西方哲學與經濟學大師J. Bentham發明了「utility」一詞,創造了赫赫有名的效益理論(或稱功利主義),可是utility究竟所指為何,沒人搞得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G. Stigler就為鴻文大罵utility這個觀念。

模糊不清的理論問題在於很難去推翻,也就是無法滿足第二項要求的refutable!因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 Coase曾說:「模糊的理論永遠無法清楚的證否。」換言之,模糊的言論本身就不是有價值的言論。

當然,政治人物最愛模凌兩可,那是政治,不是科學。

另外一種是互相矛盾,例如「全身白的白馬身上有黑斑」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句前後無法同時成立的矛盾句子。

而在經濟學中其實充滿了矛盾學說,這只表明經濟學多數學者(其中不乏諾貝爾獎得主)其實根本沒學好基礎–只懂高深不懂淺,這種人往往只得一個「講」字,白話一點,就是嘴砲外無其他。

J. Hicks曾舉例證明一個人收入增加可能導致對某一種產品的需求減少,可是Hick的例子裡只有2種物品,明顯與真實世界差距太多,更重要的是在他的例子裡,不可能發生對其中一種需求量減少的狀況。他想說明一種真實世界狀況,用的理論卻是自相矛盾。

綜合上述幾點,我們可以知道佛洛依德許多心理學學說:a. 不可觀察、b.不可驗證、c.定義往往模糊不清甚至d.亦有自相矛盾之處。

亦即,佛洛依德心理學學說算不算科學?我認為幾乎都不算!

回過頭,未來我們會常見到的錯誤經濟學理論,多半是與經濟學天下第一重要假設–「自私的假設」相矛盾,造成理論必定錯誤。

下一講,我就進入經濟學最重要也最被常誤解的「自私假設」。

6 replies on “經濟學基礎–經濟學的科學方法論3”

這篇文章基本上倒果為因,拿個統計資料就大鳴大放,卻不去深究統計資料背後的可信度。

幾乎夠格的經濟學家都知道,失業率統計是非常不靠譜的東西。

因為有些人失業太久了,早就放棄尋找工作甚至已經失去繼續請領失業補助金資格,這些人當然會隨著離2008事件發生點越久而人數越多,這會降低失業統計。

另外一種,是既有職業要繼續無望,已經改行到其他行業,甚至離開家鄉,這種也會讓失業統計下降。

回過頭看最原始,經濟學是說提高最低工資就會提高失業率嗎?侷限條件是什麼?這位作者完全不懂。

經濟學是說最低工資本身是一種價格管制,不利於邊際勞工就業。工會也是一種管制,一樣不利於邊際勞工。換言之,原本就有最低工資與工會的美國,當然不會因為你調高最低工資就馬上失業率飆升,因為會被影響的一群早就被影響,說白了就是早就沒工作(或是打黑工)。打黑工的這群人(特別是墨西哥非法移民)當然不會顯現在失業統計上。這群人領著遠低於最低工資的薪水,這傻B作者還天真以為這些人不存在?最低工資真的保護他們?

這個作者忽略了這些因素;同時這個作者還誤以為只付得起最低薪資的公司是爛公司,這也大錯特錯,根本不懂勞動市場與價格理論。甚至他還把同一間公司內高薪與低薪者拿來相提並論?!

簡單說好了,一間公司超級業務一年個人營業額高達5億,跟一個菜鳥失敗業務一年營業額不到100萬,你想他們的薪水怎麼會一樣?你把失敗業務薪水提得跟前者一樣高,後者難道產出會跟成功者一樣?別搞笑了。

而正是這樣巨大的薪資差異,才會引誘菜鳥業務努力學習累積經驗人脈,希望自己未來能成為超級業務。

這才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不是「政府介入薪資這必要之惡」。簡直鬼扯。

多謝板主指教. 不過我還發現該篇文章另一個可笑之處. 文章的最後居然還提到"悲慘世界". 該篇傻B作者也沒弄清楚該小說的故事背景應該是另一個政府失靈的代表作,與市場經濟一點關係都沒有. 把這小說放進文章,那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 小說中的人民生活痛苦,正是"陽光大政府"搞的鬼,該作者真夠會胡扯.

內文中的"反證一定要以「沒有雲就沒有雨」",是不是寫錯了,應該是沒有雲卻有雨。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