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上一篇文章,針對自私有兩點要補充,個人寫文時間有限,先談第1點。
1. 理性不代表決策正確
上篇討論我們知道,任何人的行為必定是希望用越少的代價得到越大的效益。只要符合這個行為模式就定義為自私,同時人類不存在任何不自私的行為。
經濟學上也有人把這樣的行為模式叫做理性,也就是說只要符合這個行為模式,就是理性經濟人(rantional economic man)。這也表示從經濟學的觀點,人的行為必然理性,沒有例外。
因此,財經報紙甚至某些經濟學家會說股市漲太多,是「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例如知名經濟學家Robert J. Shiler就宣稱:「經濟學錯誤假設人是理性,但凡人永遠不會是理性經濟人,一旦出現非理性的投資人與過度繁榮的市場,經濟學就無法解釋…blah blah blah」。
這類言論我相信關注財經新聞議題的人多多少少都見過,全都是bull shits!
這些號稱經濟學家的人,其實連經濟學基礎都沒學好,根本誤解了理性經濟人的定義。也誤以為理性決策必然正確。
股市不管被炒得多高或是殺得多低,決策都是理性的!這句話看似難以接受,但是論者必須要回到經濟學對於人的理性決策的最初定義 — 用最少代價換取最高效益。
股市追高行為非常普遍,不外乎買家認為該股票會繼續上漲,買進依然有賺頭。這是理性的自私行為。但買錯了,例如2015年初買到宏達電,現在7月悔不當初(156元 –> 58元)。你能說買家是非理性?錯!你能說這是預測錯誤,而預測錯誤是訊息成本的問題。理性並不表示決策正確。未來我們的經濟學講座會引進「訊息成本(information cost)」這個被許多經濟學家忽略的觀念。
什麼是訊息成本?就是「千金難買早知道」。
要是早知道宏達電到2015年初到七月股價會腰斬,任何人半夜就跑去放空了,怎麼可能買進?!就是因為「不知道」,所以才會做出虧損投資。是因為「不知道」,不是因為「不理性」。如果他明知100%機率要賠一半還堅持買進,那才叫不理性。真實世界沒見過這種反證。
「不知道」就是人生存在這世界上最大也避不掉的侷限條件!這也告訴我們,有內線消息的人有時候可以賺錢(之所以說有時候,是因為我17年股市經驗也看過不少有內線消息卻死很慘的人),他們賺的其實就是訊息租值(未來我也會談租值觀念)。
而賺訊息費用的行業非常多,最常見的氣象預測、地震預測等行業,這在保險業是非常重要的顧問。我們要注意的是,靠訊息成本賺錢的人,本身並不一定提供正確的訊息。例如電視上口沫橫飛的股市分析名嘴,雖然99%講的都是錯的,但一樣有市場。又例如所有的算命,通通都是希望能買到「早知道」、能預測未來,但準不準算命的一樣拿紅包的。
那我們可以多談一句的是:不管是紫微斗數、四柱八字、文王掛、梅花易數、面相、骨相、星相、塔羅牌,都是試圖「以事實解釋事實」,本身都違反我們談過的科學方法論。講白了,這些東西本質上就不科學,自然某些號稱能科學化紫微斗數的人,其實都在放屁。要學這些東西可以,我自己也鑽研過一些。但別認真。
石油大王洛克斐勒曾經船運一批貨物到芝加哥,想要省下保險費;但是船開了又船了湖面有暴風雨的訊息,他擔心得徹夜輾轉難眠,一早立刻聯絡保險業務加保了保險,結果才簽好約,下午就收到船已經安全抵港的消息,友人描述洛克斐勒氣得差點暈過去。保險費,其實就是對賭訊息成本。如果早知道,那也沒有買保險的必要。有些情況反過來,早知道反倒是要買保險,可這是占保險公司便宜,保險公司知悉是會告訴求償的。
各位要知道的是,買對或買錯股票、押對或押錯趨勢,都不是因為理性或不理性,而是因為無知。如果事前都知道,那就不可能有「錯誤決策」存在。因此,以為股市高漲低落就叫做不理性,這是經濟學大外行。這些人根本不懂經濟學。
一個人之所以求學,工作後也不斷精進,就是在累積訊息,降低訊息成本。所謂的老仙覺往往只是因為他知道的比你多一點而已。而這一點就是所謂的「江湖一點訣」。有些時候獲取訊息的成本過高,效益過低,那人就會理性且自私地選擇無知。
例如物理學要有趣,你得知道得多一點;但是要學到能理解相對論、量子力學,你得走很長一段路。對多數人而言,理解相對論或量子力學本身沒有太多效益,因為多數人都不懂也不想懂這些艱深的物理學。
同理可證,要理解真實世界的經濟學,本身得下大工夫。我寫這些文章花不少時間與腦汁,讀者要透徹理解也是一樣。而多數人自認閒暇時刻、浪漫時光遠勝於投資這些訊息,也因此我們這種辛辛苦苦寫文章的,往往FB上按贊人數小貓沒兩三隻;那些露個事業線但可能腦袋裝屎的妹,動輒十幾萬人按贊。
另外也些人也就利用這種人性傾向無知的自私行為大賺其錢。
例如網上有不少亟需捐款的訊息,試問有誰能一一驗證真假?更甭提有多少慈善團體,資金運用是否真如其所宣稱?許多已經捐助的,也可能選擇無知。畢竟所買不過是贖罪券。
我再舉一個真實例子:
台灣部分動保團體宣稱「化妝品界喜歡做動物實驗」大推「化妝品禁止動物實驗」法案,還四處指責台灣廠商黑心無良虐待動物生命。
這些動保團體根本捏造扭曲事實到極盡可恥的境界。
首先,台灣沒有任何法規「要求」「規範」化妝品上市前必須動物實驗。沒有,none!
因此任何一個有社會經驗的正常人都能推論,法規不要求,那廠商「為什麼有誘因」要去做?正常來說,法規不要求,廠商根本就不會做。
再者,動物實驗室非常昂貴的事情,台灣600多家化妝品代工廠,年營業額多數在幾億上下,更多只是在1億上下,毛利率其實沒有外界想像得高。何德何能年年花數千萬甚至上億去維持一個「政府法規沒有要求」的動物實驗室?理性自私經濟人絕對不會做這種事情。
以我知道的藥廠用白老鼠(用於糖尿病),在美國一隻得花美元$3500,一般實驗室光是養老鼠就要一年幾十萬美元。更甭提實驗人員(至少得有一名博士)的薪水、器材、耗材、實驗後的廢棄物清理…等等費用。每年60萬美元算是學校等級、非常低的入門費用了。
這裡看清楚了嗎?再強調一次:1. 化妝品法規沒要求廠商做動物實驗,廠商什麼要自己偷偷做? 2.動物實驗很貴,台灣根本沒幾家做得起!
更好笑的是,動物實驗用的動物都得是特殊品種,不是路邊抓條流浪狗就能做。基本上真要做合格的動物實驗,你得跟台灣最大的國家動物試驗中心買動物。動保團體宣稱台灣每年用了上百萬隻動物於化妝品實驗,可是學者向國家動物試驗中心求證,中心答覆:
我們的使用者都沒有用於化妝品測試!
我們的使用者都沒有用於化妝品測試!
我們的使用者都沒有用於化妝品測試!
(因為很重要,所以我貼三次)
太好笑了!供應商都說沒有人是買去做化妝品試驗,那動保團體宣稱的一年上百萬隻(以一般兔子計算,一隻約$300台幣,將近新台幣4億元)在哪?
一個法規沒有要求、沒人想做也沒人付得起的動物實驗,卻有一堆無知白痴甚至另有所圖的小人在網路上搖旗吶喊說台灣應該立法禁止化妝品廠商做動物實驗,然 後 開 始 募 款 !你沒看錯,這群人就開始募款!天啊,要禁止一個沒人在做的事情本身就很荒謬,現在還要募款?其心至此昭然若揭!
更荒謬地是這群動保團體開始找廠商,要廠商加入計畫,說穿了就是一年花多少多少錢購買這些動保團體頒發的「化妝品無動物實驗認證」!最可恥的還在後頭,這群人開始宣稱沒有加入計畫的就是「有偷偷在做動物實驗」,發動消費者抵制杯葛。
這實在太荒謬了,就像是人人都要買個「我不會像鄭捷一樣隨機殺人」的證明放身上,不買的就是「潛在鄭捷」一樣荒謬!
整個「反對化妝品動物實驗」運動就是建立在多數人無知白痴對化妝品產業不了解上,形成風潮之後有心人再開始尋找「利基」。
這個真實案例也告訴我們,這世界上因為訊息成本的存在,有些人會偽裝「自己很不自私」來謀取最自私的利益。這一樣是經濟學能預測解釋的行為。
特舉這個真實且可恥的台灣案例,作為此節的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