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象牙塔教授,這叫消費者盈餘榨取

台大法律系李茂生教授是刑法知名學者,我當年在政大念法律系也讀過李茂生的上課共筆。

不過這位教授經濟學卻是嚴重失格,屢屢說出違反經濟學基礎的言論,令人不得不替台灣法學教育擔憂。因為如果不知真實世界的資源安排方式,如何能真懂法律 — 是的,法律不過是資源安排中的一種手段,而且是個常常因為無知造成資源浪費的強制手段。

先前有關李教授的「有錢裝潢沒錢付薪水」的錯誤經濟學觀念,我已經在元毓說FB粉絲團上面批評過(請參考文末附註)。

而近日日本一蘭拉麵來台設立分店,排隊者眾,店家因此推出「如購買禮盒滿$6000台幣可優先入座」的安排。如此美意竟一樣被李教授批評:

這裡我必須報告李教授 — 一蘭拉麵的優先入座安排在法律經濟分析叫做「消費者盈餘榨取」與「購買時間」二者混合。

知道經濟學基礎者都知道「邊際用值遞減定律」,也就是第一口水到最後你喝夠的最後一口水,用值是越來越低的。

但是因為交易費用的因素影響,店家很難針對你的每一口水做差別定價,因此產生了消費者盈餘(consumer surplus)空間,而賣方為了區別願意付出更高代價的買家,在真實世界有許多種安排。

最常見就是會員或入場費模式 — 你先付一筆入場費,裡頭的商品很可能比外面便宜。知名COSTCO上千元年費就是如此安排。從而區分出「很想要買COSTCO店內商品」與「沒那麼想要買」兩種客人。

當然這不是完美安排,因為有的客人即便雙倍會費也願意付費入場;有的客人不願意付出會員費卻想要貪裡頭便宜商品,則代買服務就會出現。這些都是COSTCO賺不到的。

還有一種是all-or-nothing安排 — 東西全部加起來多少錢,不分開賣。消費者只能選擇要就全買,不要拉倒。

這種安排很容易被愚蠢的法學者、經濟學者誤認為是搭售行為(tie-in)而動輒以公平交易法處罰,但此惡法的起源完全是學者對真實世界的無知造成。

過去曾有知名錶廠,因為同款式金銀二錶銷售出現極大差異,從而綁定經銷商一定要金銀二錶同買。這是因為一者產量難以短時間內應付金錶的需求大幅上升;二者市場銷售狀況量度對生產廠而言有相當費用,綁定熱銷與滯銷款有助於:a.量度實際銷售狀況與 b.榨取熱銷款的消費者盈餘。

這等法律經濟分析似乎台灣法學者多半十分無知啊。

回到一蘭拉麵例子,有的消費者願意付出更高代價吃麵,亦或是付出代價換取優先入場以節省時間。一蘭拉麵大可直接販賣「優先入場權」,但單純時間的節省要訂價有困難度,也容易引發爭議。因此店家很聰明的用上經濟學常見的安排「委託量(proxy)」 — 將難以量度的物品或服務委託到容易量度的東西上面。

此案例中一蘭拉麵顯然就是要榨取消費者盈餘的安排與優先入場的安排同時委託到禮品上,所以才會出現「購買禮品滿$6000可優先入座」。換言之,店家透過此安排分離出願意付出更高代價享用的客人,並提供其優先服務,這是非常聰明且雙贏的策略。試問李教授何來抵制之必要?!

國家音樂廳同一場音樂演出好壞座位票價可差異達5、6倍以上,這在全世界多數表演活動都有一樣的票價安排,背後經濟學原理也是一樣的 — 部分榨取消費者盈餘。試問李教授是不是也要抵制這種普世現象呢?

附註 — 關於李教授批評某台中餐廳有錢裝潢沒錢付薪水一文如下:

很明顯論者壓根就沒有開店的經驗,以為人力是隨時請隨時有,而且來就能上線工作毋須教育訓練也不用過濾的。
我自己曾經為了在信義區開百貨公司專櫃,104等求才管道花了幾萬元刊登,2個月內面試將近幾十位求職者,超過9成根本不能用。能用的一成,你還得跟大品牌競爭 — 人力通常更願意去知名品牌大公司工作,無名中小企業甚至要開出比大公司更高的薪水才請得到或留得住人。可是增加的人力成本很可能也吃光獲利。

請人哪那麼容易?

同時這位大教授也沒有經濟學成本的觀念(特別是上頭成本與營運成本),才會說出「花大錢裝潢然後不喜歡花一點小錢請人」這種話。

裝潢費用屬於上頭成本,是下注之前對於市場判斷與定位的成本,一旦下了注要開檔,這個成本對於經營者的行為在經濟學上已經失去任何影響,因為這已是歷史成本,而歷史成本不是成本。經濟學看的機會成本永遠是指「對未來選擇的最高代價」。

裝潢後如果人力無法支應,開門營業帶來的收益不足以cover日常營運成本,甚至因人力素質未達標準可能砸了招牌商譽的風險下,理性經濟決策當然是暫停營業!

我不認為這篇新聞中的苦主全是因為一例一休而出現人力問題,我推測他們應該本來人力就很吃緊了,可是越趨僵化的台灣勞動法規使得經營難度大大提高。
開了店可用人力資源無法完美供應,在百貨公司業界是早就存在這種狀況。樓管一般會在新櫃開張但人力不足情形下幫忙調度借人,這也是樓管的工作權責範圍之一。反過來想,如果此類狀況不是常發生,那百貨公司也不會設置樓管負責這部份的調度工作。

也就是說,真實世界中此類狀況遠比這些象牙塔裡的學者所知來得實際而頻繁。從經濟制度分析角度來看,缺乏彈性的勞動法規的確會加劇與惡化這種困境。

台灣很可悲的,是參與政策決定的環境中竟充斥這類毫無經營經驗的人,還說話最大聲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