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茶葉歷史可以往前推到西漢初年是沒問題了。
有趣的是這段關於進貢皇帝的茶葉品質是取嫩芽部分,需要大量人力為之。
經濟分析上這代表:
1. 當時已經發展出相當成熟與精緻的飲茶習慣。
2. 當時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去支撐「飲茶」這種不能填飽肚子的活動。
3. 經濟實力還高到可以培養出「只摘取嫩葉」供皇帝享受。
這是說,社會租值夠高(總體生產力夠高)才能夠支撐較為浪費的消遣行為。
文中未談到茶葉烘焙的方式,我想已經完全碳化大概也難得知西漢初年的人懂不懂以及懂多少炒茶功夫。
但國家經濟力足以維持相當規模這種無法直接提供熱量的飲料農業,顯見歷史記載的「文景之治」有其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