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從台灣沒有獨角獸談起

人口數與人均收入不如人,本來就很難養出「品牌企業」,更枉論這種講究「風口飛豬」的獨角獸公司。

台灣人才能力不錯是一回事,但語言能力整體來看連英文都很差(幾乎沒見過台灣本土出產而能走紅西方世界的英文作家)。既然不能一開始就以世界市場為目標,則光靠台灣市場希望渺茫。

幾個月前有位網友與我談動漫出版業,本身並非從業人員,只能以讀者角度提供看法,不過與獨角獸公司的一些經濟邏輯是相通的 — 人口夠多、共同語言市場夠大,才有足夠的租值去容忍賭博性的嘗試以及相關市場(包含資本市場)的基礎建構。

我反覆強調很多次,市場是很貴的玩意,而許多經濟學家往往忽略這一點,以為市場是自己憑空跑出來的。而台灣人口太少、收入太低這點,註定許多種市場安排方式不可能在台灣出現。除非台灣積極並融入中國市場。

全世界與台灣交易費用最低的市場就在中國大陸,光語言這塊就足以省下極高的費用。不管心態如何,台灣遲早要被迫全面擁抱與融入中國市場。真實世界台灣對中國貿易依賴程度,早就點明這個大勢所趨銳不可擋。

然而就是某些台灣政客為了個人利益,明知台獨不可能實現,卻老要用台獨與去中國化欺騙選票,不去思考如何讓台灣能在全球化與中國化競爭中勝出、把餅做大,只想要關上門當土酋長滿足個人私利,甚至甘願當日本美國走狗。這群政客是台灣最大的負資產。

與網友對話如下:

「2000年以前中國出版業好像沒對台灣業者開放,使得台灣業者能面對的市場就真的只有台灣2千萬人市場,相比韓國5千多萬人、日本1.2億人口,出版的邊際成本(或規模經濟)就是不如人。

特別是日本,很多冷門主題的漫畫也能生存,在台灣可能市場太小而活不了。

另外90年代以前的言論審查制度,也讓台灣的漫畫創作受限不少。我知道有些日本漫畫家助手時期會畫A漫來賺錢度日,可是當年台灣的環境好像也不允許。

這造成除非天生就是繪畫與說故事奇才,才能快速崛起甚至出口作品,否則要靠慢慢磨磨出一片天(我認為多啦A夢兩個作者都是這種磨出來的),在台灣好像不可能。

你可以反過來看,為什麼台灣動漫這塊老闆心態會如此?老闆想要快速回收獲利是橫跨所有產業的,你自己想想,你拿幾百萬出來創業,有沒有信心活過3年?多少費用支出你要先墊,可是收入在哪你知道嗎?

因為不確定性太高,幾乎所有新創公司都是哪有快錢往哪賺,當年HP剛創業時也是這樣,所以HP當年可是做示波器這種不入流的代工起家。後來HP有錢了,兩個創辦人甚至遇上好人才,但公司沒職位,也讓這人才先進來發呆領薪水,美其名養人才,其實說穿了就是公司有錢才能這樣搞。

這也是說,公司有穩定收入、穩定租值之前,講理想、講投資都是騙肖。

回到漫畫出版,就我觀察,台灣漫畫市場真的上檯面是90年代以後,可是我們就像是掉進糖果堆的小孩,日本有太多已經經歷市場廝殺而存活的高度優秀成熟作品,台灣作者與出版老闆直接面對的競爭太強,為了生存轉為以翻譯、代購維生是很正常的策略。

再加上前述的台灣市場太小,要養自己的作品難度太高。(補充:Young Guns結局拖多久了?烏龍院這種充滿中國元素的作品現在在台灣還能走得通嗎?我以前常看的香港黃玉郎天子傳奇系列,在去中國化下能生存嗎?朱德庸的四格小品,好像也在台灣絕跡已久。看了一陣子River漫畫,漸漸也從視野中消失。)

反觀近幾年大陸漫畫也慢慢起來,人家市場大,可以try,可以養。我相信再20、30年,大陸漫畫很可能有資格對日漫叫陣的。反之,日漫也會有越來越傾向大陸市場的趨勢。

…台灣政府跳下來主導文化市場時,業界人士出了一堆很會拿政府補助金的文案高手,可是卻跟市場脫離了。我認為這是最大的機會成本…新電影浪潮這些人(如小野、吳念真、侯孝賢)雖然有優秀作品,但也殺掉一個產業。

在此之前,國民黨政府雖然獎勵創作,但主要針對沒人看的愛國文學、愛國內容。愛情文學或武俠基本上處於放任狀態,反而比較容易有各種競爭與存活者。

但是新電影浪潮之後,政府改開始獎勵各種類型電影或文學作品。一堆人都跑去寫容易爭取政府獎勵的東西,做出一堆市場不看的作品。一代人都在賺政府快錢,反而讓自己失去市場競爭力。

美其名說是藝術,但對多數人而言就是「看不懂」(補充:這是經濟規律之必然,當政府跳下來美其名輔助電影產業時,其實就是將非市場競爭準則引入該產業,自然會出現一堆很會騙補助但影片口味與市場毫不相干的曲高和寡或政治正確。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台灣要有「可獲利的文化產業」,首先要先廢掉文化部!)」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