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搞不清楚「侷限條件下達到最大效率」。特別是工程師出身者老用理工科思維來定義效率,這是常見的錯誤。
為什麼經濟學認為廠商必然是「侷限條件下達到最大效率」在經營,因為如果不是,則立刻違反「自私假設」—經營者明知有更高獲利的選項卻不選。
工科生常忽略的是「真實世界侷限條件」這回事,往往只看到機械的工作條件,卻忽略這只是生產要素的一小部分。
身為一個工廠經營者的經驗:經營者的資訊成本、管理能力;幹部的管理能力、資訊成本、人力素質、可成長性;底層員工的態度、能力與學習積極性;公司財力;訂單可預期性… 往往這些才是最關鍵的侷限條件。
十幾年前我就說過:公司經營是統合股東+債權人、員工、客戶、上游廠商四方資源並對四方資源負責。侷限條件思考也要顧及此四方資源的侷限。
經營者必然是在這些條件之下(包含自身能力)達到最高效率。
理工科就業常見的不適應症,也往往來自於對這些現況的無知。
也不用再寫信跟我說什麼文科不如理工科的蠢話。我是高中自然組大學聯考考上交通大學工科的,理工科思維我自己很熟的。我反倒是要建議理工科—至少要會且看懂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