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明義的蘋果日報投書:「能源政策要打破「兩迷一混」(上)(郝明義)」一落筆就是錯:
「第一個是:「迷信供給」。
先問一個問題。每逢清明、春節的連續假期,高速公路都會有頭尾兩天的高峰塞爆期。請問我們是要設法疏散這兩天的交通流量,還是因而就要多蓋幾條高速公路?
同理,台灣今天面臨的「電力短缺」,指的也都是1年之中電力需求高峰最大的那幾天裡中午幾個小時的問題。台電如果能掌握用戶的需求,設法以優惠電價誘使許多人避開中午尖峰期間的用電,挪動一下用電時間,那就可以進行所謂的「移峰填谷」,也就有助於舒解尖峰用電時間的壓力。
但是台電基於國營事業、工程思維、獨家壟斷的體制,從不認真掌握用戶的需求,當然也無從調節用戶的需求。他們的思路和做法,就是塞車就要多蓋高速公路。 」
照郝明義的這個說法,那台灣打從一開始就不用蓋高速公路,有當年的省道就該知足感恩啦!
尤其世界上所有的餐廳也不需要增加座位、增加人手甚至開分店啦 — 反正需求只出現在中午或傍晚幾小時的用餐時間,應該設法讓客人「不要再死心眼地堅持用餐時間」就好啦~
台積電也無須追求更小奈米製程,只要告訴客戶:「你現在的需求已經被滿足,你要好好調整愛追更高效能、更省成本晶片的心態!」世界上多數工廠都毋須增加產能更甭題蓋新廠。
如此荒謬且顛倒的經濟看法,當初是如何經營事業?讓我非常好奇。
郝先生一落筆就錯,還刻意誇大核能的危險性。說到危險性,台灣兩條高速公路一年造成的傷亡人數遠高過三座核能發電廠,試問郝明義先生要不要發動「反高速公路公投」啊?
缺乏正確經濟邏輯,郝先生當年「反服貿」就是用一堆錯誤的理論和誇大的危險宣稱來欺騙群眾,沒想到台灣已經出現缺電情形,依然見到棺材仍死不認錯。厲害厲害。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