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與經濟學教育果然重要。像這樣通篇全錯的文章,也是不容易啦。
1. 瓶裝水與沐浴用品的包裝所採用的都是可以回收的塑膠。
尤其多數沐浴乳、洗髮乳的瓶子都只是HDPE,堪稱是最容易回收再製的塑膠。
因此這類包裝存在如果能大幅降低衛生與營運成本,則一昧無知地減塑反而是浪費 — 用更高的代價(包含社會成本)去完成同樣的任務。
2. 一次性餐具的問題背後邏輯也是同上:如果用一次性餐具可以降低衛生風險,且只要成本合理,店家當然會選擇一次性餐具。
作者顯然忽略了清洗餐盤的物料與人力成本,還有飲料店的客流量背後的機會成本。
3. 飯店之所以多設計為不能開窗,是因為飯店承擔不起「跳樓自殺或小孩墜樓之風險」。
因為此項風險一旦發生,對飯店收入有立即且可能相當長久的負面影響。
空調投資與電費是旅館營運的重要成本之一,如果開窗通風可以節能,在自私假設之下飯店主早就有誘因這麼做。而當有誘因開窗通風省電費卻不如此,論者應該去探究背後的客觀侷限條件,而非拿著道德標準胡亂譴責。
4. 核能這塊我想就不多談。
以發電成本來看,不到2塊的核能跟5塊多的風電、太陽能發電比,作者實在吃米不知米價。
更甭提我一再強調:綠能除了發電不穩定無法承擔基載任務外,綠能發電所需土地面積數十倍於核能電廠或火力發電廠。偏偏台灣地狹人稠,如果要大規模採用綠能,其邊際土地價格的漲幅恐怕會吃掉綠能所能帶來的一切好處。
還有,主流的光伏太陽能版是「靠光發電」,不是「靠熱發電」。光電效應高中物理讀過吧?這位作者顯然弄混二者。
結論:
此作者科學基礎或經濟學基礎都不行,通篇文章就只是脫離現實的自我幻想。住在德國這點壓根沒增加文章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