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果為因的常見經濟謬誤,事實是,在港澳甚至台灣經濟起飛之前,更多人的居住環境比這些照片顯示的還糟糕。這點從香港知名作者舒巷城「鯉魚門的霧」一書所描述的1950年代香港即可知一二。
更好的證據,是比這些能住在陸地上更窮的香港蜑家,從1950年以來人數已經大幅減少即可證明 — 富裕的社會的窮人活得比貧困社會的窮人好得多。
更正確的來說:任何社會窮困時的中下階層居住環境都很惡劣,如18世紀的英國倫敦(人人把糞便污水直接潑灑街道上,房屋陰暗狹小骯髒且許多人三餐不繼)。尤其貧困社會,這類受苦人的比例相當高,18世紀的倫敦恐怕半數以上都這樣慘。反之,富裕社會這類窮苦人比例低上不少。
同樣的,任何社會都有一定比例的經濟失敗者,與其拿這種照片宣稱炒房後底層人民很辛苦,倒不如說這群人過得比歐美的遊民乞丐還好哩!至少還有遮風擋雨。
而現今海地等經濟破敗的國家,更高比例民眾生存在比這些照片更惡劣的環境。
這也是為什麼這類文藝工作者讓人噁心之處 — 他們只看到最膚淺最表面的現象,爾後就只會製造煽情與理盲。有些人說:「左派比較會發現問題。」可在我看來,這些人往往連問題在哪都搞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