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如下:
1. 所謂「科學」,依據科學方法論而言,應該是先有一套可被證否(refutable)的理論,基於可被客觀觀察的事實,能被證否而未被證否,從而具備侷限條件下的科學解釋力。
試問「籤本身有建構任何可被證否的科學理論」嗎?
無論是主流的「六十甲子籤」、「觀音一百籤」、「雷雨師一百籤」亦或「保生大帝六十籤」來說,「籤」都只是一種憑藉機率而生的卜卦。
這些籤詩與卜卦誕生時間遠早於GDP,而這些籤詩也從未言明自身與GDP理論上存在任何邏輯關係。
更甭提,同樣的籤詩除了判斷國運,也可應用在各種人事物。其原因在於籤詩本身的高度不確定性與解籤人觸機而發的靈感。
這也帶到本文第二點:
2. 籤詩的內容遠比「吉凶」重要。
稍懂籤詩者都知道,籤詩的內容,甚至聯繫的戲曲,往往比「吉凶」更重要。
解籤通常應該把籤詩所指的詩文、戲曲內容暗指的侷限條件,對照求掛者的真實狀況,並依照吻合度高低去判斷籤詩可能預言什麼。
而這部份的高度不確定性,恰恰使得籤詩無法像是非題般一翻兩瞪眼地說「絕對好或絕對壞甚或絕對會發生什麼事」。
這也代表了從籤詩我們推不出本文第一點所要求的:可被證否的理論。
結論:
拿GDP來驗證籤詩只是典型用垃圾進垃圾出的統計垃圾,毫無科學內容可言。
因為論者連最基本的第一步都錯了 — 籤詩不是科學理論,無從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