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
其中我認為第六點、第八~十點都是很重要的現象。
分兩個點談談我的看法:
1. 基礎科學研究非直接收入生產單位。
許多科學研究最後導致的應用帶來極大收入,但並非由基礎科學研究直接生成。此外,還有更多科學研究始終沒有帶來收入(亦或是僅貢獻一小部分甚至難以判別)。
從經濟分析角度切入來看,一國基礎科學研究繁盛與多樣化與否,則與一國整體收入高低相關。
而根據利息理論,影響人們行為的主要非基於現有財富,更重要是「未來收入預測」。這會帶來諸多層面不同人類行為判斷的影響,最主要有:
a. 政府對基礎科研資金投入
b. 企業對基礎科研資金投入
c. 人才對基礎科研投入
國家整體未來收入預期之高低影響了政府稅收與可借貸空間,更影響了資源分配的態度。企業與人才邏輯判斷也是如此 — 一個多數人對未來收入預期增加的環境,即便基礎科研貢獻與享受經濟成長較為間接,也依然值得投入。
反之,當對整體環境收入預期轉悲觀時,這些活動都會減緩或另覓更優處。
因此我們看到資金與人才都外流也就不足為奇。
12年前我就撰文預測台灣工資收入將在「要素平價理論」的影響下與中國越來越接近;而因為中國人口非常多,當時平均工資又低於台灣許多,因此可預見的未來,台灣只要出口市場與中國重疊,台灣人的收入成長將大幅衰減甚至0成長。
事後驗證此推斷十分正確,但此現象也必然改變台灣人對未來收入之預期。十年來由樂觀轉為悲觀甚至絕望也不在話下。所以台灣高租值人才的外流其實也只是此現象影響下的一子現象。
2. 學術單位是後知後覺的指標
雖說選科選系選專業都是一種「對未來收入/發展之預測的現在決定」,但也因為預測的是之後十年甚至三十年,因此超高的訊息費用造成預測失準時有所見,也就因此此類預測偏向「保守」是可想而見。
這裡題外話說一句:常見坊間批評「家長對兒女人生專業選擇保守固化,只會選擇主流路線」,此類批評恰恰顯示論者根本不懂利息理論甚至不懂經濟學,正因為預測的是大時間跨度(試問誰有幾個30年?)的收入流,根據現狀選擇成功率高者才是最佳解。
回到正題,也因為上述特性,學術界的人才投入與培養通常是比較落後的指標 — 人人爭讀某科系時,往往該專業的最高邊際收入時代已經快結束了。
當高租值商業人才紛紛出走時,代表臺灣經濟成長將面臨困境;但連高租值科研人才也不在台灣(或決心出國)時,則代表臺灣經濟黃金時期已逝。
前者是先行指標,後者為落後指標。當我們連落後指標都看到時,則代表…..